劉寶珺

劉寶珺

著名沉積地質學家
劉寶珺,1931年9月13日出生于天津,沉積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土資源部成都地質礦産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寶珺于1950年考進清華大學地質系;1953年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分配大甘肅白銀廠地質部641地質隊工作;1956年獲得北京地質學院碩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劉寶珺主要從事沉積地質學、礦床學、油氣儲層地質學等領域研究。
    中文名:劉寶珺 出生地:天津市 畢業院校:北京地質學院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學術代表作:《岩相古地理基礎和工作方法》 主要成就: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人物經曆

學習經曆

1931年9月13日,劉寶珺出生于天津,在天津南開中學讀高中。

1950年秋,天津市南開中學畢業的劉寶珺,放棄了校方保送他到南開大學或燕京大學化學系的推薦,以第一志願考進了清華大學地質系。

1952年,由于中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劉寶珺所在的清華大學地質系并入新成立的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

1953年,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主動申請去大西北,組織上批準了他的要求,分配他去甘肅白銀廠地質部641地質隊,被任命為白銀廠折腰山礦區區長。

工作經曆

1954年,被641隊薦舉,參加北京地質學院研究生考試,六門功課全部通過,成為北京地質學院研究生,師從蘇聯專家拉爾欽科教授。

1956年,從北京地質學院岩石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得碩士學位。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劉寶珺早年緻力于泥沙運動力學和沉積構造、岩相古地理和層控礦床方面的研究,在有關沉積構造的水動力解釋、沉積相動力學分析、河流相模式以及砂岩銅礦形成機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将沉積成岩、岩相、構造的分析和物理化學熱力學結合起來,提出了“沉積期後分異作用與成礦作用”的新理論。

1980年以來,在沉積學的前沿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關于風暴岩的研究,提出了揚子地台陸緣寒武紀磷礦風暴岩沉積模式;主持了地礦部重點攻關項目“中國南方岩相古地理及沉積、層控礦産遠景規劃”的研究,編制出一套中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圖。在該項目中,劉寶珺全面系統地組織了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包括構造岩相分析、沉積作用演化、盆地分析以及成岩成礦作用等,取得了開創性成果。

學術論著

截至2015年9月,劉寶珺先後在中外刊物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出版各類專著20部。其中代表性專著有《岩相古地理基礎及方法》《中國南方古大陸沉積地殼演化與成礦》和《中國南方岩相古地理圖集》等。

人才培養

教育思想

劉寶珺提出,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各種碎片化的信息紛亂雜章,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多讀原著。所以年輕人不要道聽途說,用拼湊的信息還原事實,一定要提高自己對信息的鑒别能力。”

劉寶珺堅持,除了将專業做到極緻,更應該涉獵廣泛,把各方面的東西聯系起來,一專多能。

榮譽表彰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6年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

1989年

第一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

1991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96年

地質期潘迪亞羅夫獎

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

1997年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2013年10月

第一屆中國沉積學成就獎

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沉積學專業委員會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社會任職

1989年12月,擔任四川省地質學會第四屆副理事長。

1996年11月—2002年6月,擔任第五屆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先後擔任全球沉積地質計劃中國委員會主席、成都理工大學名譽校長、西南科技大學城建學院院長、西南交通大學雙聘院士、山東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委(兩屆)。

人物評價

劉寶珺把中國的沉積學研究推到了世界前沿,其許多研究成果在中國都具有先驅性和啟迪性,對中國沉積學發展的各階段都有所貢獻。(山東科技大學評)

劉寶珺對中國沉積學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中國沉積學成就獎評)

劉寶珺以高度的曆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中國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孜孜不倦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和高貴品質,赢得了廣大科技人員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員的尊重。(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院長彭宇行評)

上一篇:李鑫雨

下一篇:寶木中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