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世

劉光世

南宋将領
劉光世(1089年—1142年),字平叔,南宋高宗時抗金将領,為“南宋中興四将”之一。保安軍(今陝西延安志丹縣)人。徽宗時奉命鎮壓河南叛軍張迪,因功授承宣使,充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靖康初率部戍邊,敗夏兵于杏子堡。金兵大舉南侵,與韓世忠等共守江南,屢立戰功,升司檢校太保、殿前都指揮使,封榮國公。紹興年間,為三京招撫處置使,率部抗金,後因朝廷主張議和被召回。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引疾罷去兵權。去世後贈封太師,谥武僖,後追封鄜王,列七王之首。
    本名: 别名:劉平叔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保安軍(今陝西志丹)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抗擊抗金,位列七王之首 中文名:劉光世 國籍:南宋 民族:漢 職業:将領 代表作品:《即辰帖》 官職:太尉、都統制 封爵:楊國公 追贈:太師 追封:安城郡王、鄜王 谥号:武僖 地位:南宋中興四将之一

人物生平

少年得志

劉光世,字平叔,保安軍(治今陝西志丹)人,将門世家。以蔭補入官為三班奉職,累升領防禦使,郎延路兵馬都監。宣和三年,跟随父親劉延慶鎮壓方臘起義,憑借戰功升領耀州觀察使、鄜延路兵馬钤轄。宣和四年

,宋軍攻遼,劉光世随父攻取易州(今河北易縣),升領奉國軍承宣使,進入高級武官行列;在進攻遼南京的戰役中。劉光世違約未到達,緻使已先攻入城内的宋軍失援而敗,成為宋軍攻遼戰敗的原因之一,因此被降官。後在鎮壓河北起義軍張迪中立功,恢複領承宣使,升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

靖康元年(1126),西夏應金朝之約攻宋以牽制宋朝,劉光世在杏子堡(當在今陝西志丹東杏子河畔)戰鬥中擊敗西夏軍,以功升領侍衛馬軍都虞候銜,成為侍衛馬軍司次長官。同年十一月,金軍第二次進攻宋首都開封,劉光世率步騎3000勤王,在行軍途中得知北宋已被金滅亡。次年四月下旬.劉光世率部到達尉氏,得到兵馬大元帥府今,率部前往濟州,于濟州南新興鎮遇到正前往南京應天府的康王趙構,當即被任為元帥府五軍都提舉。

宋高宗即位後。劉光世任提舉禦營使司一行事務、行在都巡檢使,陝西将官王德(王夜義)開始隸屬劉光世部。八月,劉光世以讨平山東李昱之功,升領奉國軍節度使,是南宋建立後第一個建節的将領。十月,宋高宗南逃,任命劉光世為滁州、和州(今和縣)、濠州(今鳳陽東北)、太平州(今當塗)、無為軍(今無為)、江甯府界制置使,苗傅任都統制,先後擊敗張遇、李成。升領檢校少傅。

抗擊金兵

建炎三年二月,金軍500騎兵追擊至天長。宋高宗渡江南逃,劉光世所部未遇金兵即潰退渡江。被任為行在五軍制置使,屯守鎮江府,随後又升為殿前都指揮使,成為名存實亡的殿前司長官。三月,苗傅、劉正彥在杭州發動兵變。四月,劉光世參與平定苗、劉兵變,升為太尉、禦營副使,所部即稱禦營副使軍。後任江東宣撫使,守太平州、池州,移守江州。九月,金軍自黃州渡江,劉光世率軍南逃。建炎四年二月,河北流寇郦瓊圍攻固始縣,降于劉光世後撤圍南下。

建炎四年(1130)六月,撤消禦營使,劉光世所部無所隸屬,因其階官為太尉,号稱“太尉兵”,大臣們認為欠妥,遂設禦前巡衛軍,以劉光世為都統制,兼任兩浙路安撫使、知鎮江府,又加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金将撻懶(完顔昌)攻楚州,劉光世違诏不援,隻派王德、鄙瓊率輕兵襲擾金軍而已。

紹興元年(1131)三月,劉光世改兼淮南、京東路宣撫使,置司揚州,但劉光世不奉诏。

次年六月,劉光世升領甯武軍、甯國軍兩鎮節度使。

紹興三年四月,改兼江東路宣撫使,置司建康。九月,南宋調整江防部置,劉光世改為江東、淮西宣撫使,置司池州;十月,僞齊軍渡淮南犯,劉光世移駐建康設防。

紹興四年,金和僞齊聯軍臨江;五年正月,宋高宗親征抵抗,并再次調整江防部署,劉光世升少保。十二月,南宋改軍制,廢神武軍及巡衛軍号,改設行營護軍。劉光世所部改為行營左護軍。六年五月,以部将王師成擊敗僞齊軍之功,加領保靜軍節度使,遂成為繼韓世忠之後第二個領三鎮節度的将領。

六月,劉光世移屯廬州。十月,僞齊劉麟渡淮攻宋時,劉光世棄城南逃,在右相兼都督張浚的督迫之下,被迫回軍,并派王德、郦瓊等擊敗僞齊軍于霍丘等地。藕塘之戰楊沂中等大敗僞齊軍後,劉光世派王德率軍随楊沂中追擊僞齊軍。

遭受降級

劉光世一貫畏懼金軍,每逢奉诏移駐前線,大多不奉诏而設法退避,治軍不嚴,不少流寇、叛軍樂于投附為部屬,成為當時人數最多的軍隊之一。劉光世還常虛報軍額,多占軍費,作戰時又多不親臨前線而是坐守後方,以便必要時逃跑。大臣們對他深為不滿,但宋高宗考慮到南宋政權基礎還不穩固,劉光世所部仍是不得不依靠的軍事力量之一,不僅設法滿足其後勤軍需的供應,還不斷對劉光世加官進爵,以防止其部屬潰散後複為流寇或投奔僞齊。紹興六年十二月,右相兼都督張浚奏:“劉光世驕惰不戰,不可為大将,請罷之。”

而左相趙鼎則認為,劉光世“将家子.将率士卒多出其門下,若無故罷之,恐人心不可”。紹興七年二月,宰相張浚再次上奏:劉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國事,語以恢複,意氣拂然,乞賜罷斥,以儆将帥”。四月,劉光世罷為少師、萬壽觀使,其部隸屬都督府。張浚意在直接控制左護軍,以王德為都統制,郦瓊為副都統制。果然如趙鼎所推測,引起郦瓊等不少中低将領的不滿,郦瓊直屬部隊雖隻5000餘人,但在他的煽動裹脅下,同年八月叛歸僞齊的竟達4萬人之多。劉光世的行營左護軍5.2萬多人,僅剩王德所部8000餘人及零星部隊。

回天乏術

紹興八年(1138)冬,宋金第一次議和。宋高宗以宋金議和,劉光世賜和衆輔國功臣号,進封雍國公、陝西宣撫使。

張俊亦賜功臣号,與已賜功臣号的韓世忠,成為南宋初期僅有的三個賜功臣号及領三鎮節度使的将領。

紹興十年(1140),金朝違約南侵。五月,劉锜進行順昌保衛戰時,宋高宗又重新起用劉光世為三京招撫處置使以援劉锜,顯然是對罷免劉光世兵權不當的一種撫慰,也可能想利用劉光世對僞齊滅亡後又投金的舊部産生某種影響。但劉光世在宋的舊部王德不原歸屬,宋朝廷隻能調撥李顯忠、李貴、步諒等将領所屬數千人歸屬劉光世,戰鬥力不強,未起多大作用。

紹興十一年(1141)四月,南宋朝廷收韓世忠、張俊、嶽飛三大将兵權;六月,劉光世也再次被收兵權,罷為萬壽觀使、封楊國公。紹興十二年(1142),劉光世死,終年54歲,谥武僖。幹道八年(1172),追封安城郡王。開禧元年(1205),追封鄜王。

書法作品

劉光世留有《即辰帖》,紙本,行書,33.5×43.2厘米。有學者考證,該帖當是幕僚們的代筆。

轶事典故

鑄錢散敵軍

南宋初年,宋将劉光世抗擊金兵,在江蘇地區和金将完顔昌交戰。劉光世了解到,完顔昌的部下長年背井離鄉,久戰沙場,都産生了思鄉盼歸之情。于是,劉光世讓人鑄造了一些帶有“招納信寶”字樣的金銀錢币。每次作戰抓到金兵俘虜,都不殺害,發給他們這種錢币,對他們說:“你們想要回家,隻要帶上這種錢币,沿途我們的部隊都會放行。”金兵俘虜回營後,拿出這些錢币給同伴看。同伴們一見動了心,都偷偷到宋營索要此錢,然後持錢逃回家。一時間,金兵士氣渙散,逃走者不計其數。完顔昌下令嚴懲,但仍然制止不住士兵逃走,于是隻好拔營而去。

張浚與劉光世

張浚巡撫淮河地區各軍,劉豫依恃金軍分路入侵,命令劉光世屯駐廬州招降劉豫部衆,同韓世忠、張俊鼎足而立,楊沂中率精兵為後援。劉猊驅使鄉民裝成金兵,布列淮河地區。

劉光世上奏廬州難以守衛,秘密同趙鼎聯系,想返回太平州。張浚命令呂祉奔馳到軍中監督軍隊,劉光世已經放棄廬州後退,張浚派人激勵其部衆說:“如有一人渡江,立即斬首示衆。”劉光世迫不得已,駐兵同楊沂中相互呼應,派王德、郦瓊領軍從安豐出謝步,同金軍相遇交戰三次,都擊敗了敵人。張浚入朝上奏,說劉光世驕惰不戰,不能當大将,請求罷免他。高宗令他同趙鼎計議,趙鼎說:“劉光世将門子弟,将士很多出自他的門下,罷免他恐怕動搖軍心。”于是改為護國、鎮安、保靜軍節度使。

曆史評價

元·脫脫等《宋史》:“南渡諸将以張、韓、劉、嶽并稱,而俊為之冠。然夷考其行事,則有不然者。俊受心膂爪牙之寄,其平苗、劉,雖有勤王之績,然既不能守越,又棄四明,負亦不少。矧其附桧主和,謀殺嶽飛,保全富貴,取媚人主,其負戾又如何哉?光世自恃宿将,選沮卻畏,不用上命,師律不嚴,卒緻郦瓊之叛。迎合桧意,首納軍權,雖得善終牖下,君子不貴也。二人方之韓、嶽益遠矣。”

宋·朱熹《朱子語類》:“光世在當時貪财好色,無與為比,軍政極是弛壞,罷之未為不是………”

明·錢士升《二十五别史》:“光世在諸将中最先進,馭軍無法,不肯為國任事。”

史籍記載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七》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零七》

《二十五别史·南宋書》

《朱子語類》

家族成員

父親劉延慶,北宋徽宗時領保信軍節度使。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後金軍攻陷開封,劉延慶及劉光世兄劉光國率兵萬人突圍,兩人皆死于亂兵。

墓地發現

在杭州劉文村八百年的南宋大墓,墓主人被專家初步斷定為“中興四将”之一劉光世,墓距半山鎮劉文村僅1.5公裡。這座大墓背靠水晶山,東西兩側分别為東狗耳山、西狗耳山,北朝石榴矶山,正對面還有小溪流過,坐南朝北,周邊風景較好。大墓因早年被盜過,所以出土文物不多,但還有一些寶貝。大墓一共有兩個墓室,考古專家梁寶華表示,古代一般以東為上,所以東邊可能是劉光世的墓,西邊是他夫人的。在劉光世墓中,出土了定窯白瓷片,景德鎮窯青白瓷碗殘片。墓中還出土了粉盒和斷柄銅鏡。在劉光世墓中,出土的還有四隻小鐵牛,墓四角各放了一隻,大約十厘米長,已鏽迹斑斑。

原本墓地的原址上為顯甯寺。顯甯寺曾多次重建,當年劉光世造墓時,把顯甯寺遷到了山塢外,500年後,明末清初時,一位僧人又重建顯甯寺,在建寺過程中,劉光世的墓大半被毀。

上一篇:高橋直純

下一篇:鐘若涵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