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

初伏

漢語詞語
初伏,漢語詞語,讀音是chū fú,即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始,至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前一天這段時間。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時間是10天。其氣候特點是”高溫、高濕”。
    中文名:初伏 外文名: 拼音: 近義詞: 反義詞: 時間:10天 起始日期: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 習俗:吃餃子

基本解釋

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至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為“頭伏”。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是三伏中頭伏的第一天。它的日期是由節氣日期和幹支紀日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三伏天其氣候特點是”高溫、高濕”,因為三伏天吹東南風,空氣潮濕,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期間濕度大,三伏天”高溫、高濕”是我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征。北方地區“高溫、幹燥”。

民間食俗

北方有句俚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機理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幹支曆的節氣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别為初伏(頭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

上一篇:蟠桃峪

下一篇:華僑城濕地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