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大師

六祖慧能大師

佛教禅宗祖師
六祖慧能大師(638年-713),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禅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禅宗第六祖,世稱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鑒禅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于世。是中國曆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師的真身,供奉於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1]
    本名:六祖惠能大師 别名:慧能 字: 号: 所處時代:唐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 主要作品:著有六祖《壇經》 主要成就:佛教南派(即:南禅宗)創始人 别稱:俗姓盧氏 出生時間:638 去世時間:713

概述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河北燕山人(現今的涿州),生于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佛教禅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禅宗第六祖,世稱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鑒禅師。是中國曆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陳寅恪稱贊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聩,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關于六祖的法号,曆來志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據說六祖本人不識字,但據六祖門人法海曾記載“……專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衆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體真身的安放地南華禅寺亦以“惠能”為準,可知“慧能”當是訛誤。

生平

早年

惠能父親名盧行瑫,早逝,母李氏,自幼以賣柴為生。《六祖壇經》中,惠能自述其籍貫為範陽(今北京大興),其父為範陽盧氏,後貶于嶺南,故惠能為範陽盧氏後裔。但是五祖弘忍曾稱他為“獦獠”(未開化的蠻人),惠能也自稱“語音不正”。

皈依佛門

惠能父親早亡,家境貧窮以賣柴為生。一次,惠能賣柴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便蒙生學習佛法之念。他去黃梅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開始了學佛生涯。

其時弘忍年事已高,急于傳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檢驗他們的修煉水平。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勿】使惹塵埃。”弘忍以為未見本性,未傳衣法。

惠能聽後亦誦一偈,請人代勞題于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見後,招惠能登堂入室為其宣講《金剛經》,并傳衣缽,定為傳人。此時六祖,受命南歸。

神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佛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偈(其他版本)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惠能歸嶺南後,于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在該寺内講《涅盤經》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争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傳,遂拜為師,并為之剃度。

儀鳳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韋璩仰其道風,率同僚入山請惠能入城,于大梵寺講堂為衆說法,兼授無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餘人,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

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弘揚禅宗,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在此傳法長達37年之久。當時,六祖惠能的同門師兄神秀,主張“漸悟”,在華北勢力頗盛,号稱“北宗”。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簡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處山林,年邁風疾,辭卻不去。薛簡懇請說法,将記錄帶回報命。中宗因贈摩納袈裟一領及絹五百匹以為供養。并命改稱寶林寺為中興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給予法泉寺額,并以惠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

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縣)的無遮大會上,惠能弟子荷澤神會辯倒了神秀門人崇遠、普寂,使得“南宗”成為中國禅宗正統。

圓寂涅盤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門人建報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圓寂于新州國恩寺,世壽七十六,唐憲宗谥号大鑒禅師。惠能圓寂六祖砍竹圖後,其真身不壞,被運回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其門人裹綜塗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還保存在南華寺,供奉在靈照塔中。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鑒禅師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年)劉禹錫因曹溪僧道琳之請,撰《曹溪大師第二碑》。

著名弟子

其弟子衆多,一說為“嗣法四十三人”,一說為“十人”著名者有:荷澤神會、青原行思、南嶽懷讓、石頭希遷、永嘉玄覺。

南嶽懷讓

禅宗六祖慧能弟子,唐代高僧。俗姓杜,金州(今陝西省安康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依荊州玉泉寺弘景出家。公元687年受戒後,志慕禅宗,先參嵩山慧安,繼參曹溪。因慧能問“什麼物?怎麼來?”不能作答,為究八年,忽有省悟,往慧能處談個人領會,得到慧能的贊許,于是随侍六祖慧能15年。慧能歸西後,懷讓告别曹溪,于713年來到南嶽,住般若寺,擔任般若寺住持後,集資将寺院重新修繕一新,并将“般若寺”改為“觀音寺”,辟為禅宗道場。廣收法徒,大力弘揚慧能的禅宗“頓悟”法門。當時在南嶽結庵修行的馬姓道一和尚(709-788),修習北宗的“漸悟法門”,每天獨坐在岩上禅定,很少與人交往。懷讓了解這一情況後,一天拿着一塊事先準備好的磚,在離道一禅定不遠的地方磨了起來。道一好奇地問懷讓“磨磚幹什麼?”懷讓答道“把它磨成鏡子。”道一反問“磚怎麼能磨成鏡子”,懷讓于是說:“既然磚不能磨成鏡子,那麼坐禅又怎麼能夠成佛?!”道一心有所動,請教如何才能成佛?懷讓便指心發問:“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道一無言以對,懷讓見機開導說:“禅是坐不出來的,佛也是坐不出來的。”以後道一拜懷讓為師,專修“我心即佛”、“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道一後在江西開堂說法,弘傳南宗教義,成為一方宗主。後人把懷讓磨磚的地方稱為“磨鏡台”,并刻上“祖源”二字。懷讓在道一離開南嶽不久,于唐天寶三年(744)八月十一日圓寂于南嶽般若寺(今福嚴寺),唐敬宗賜谥為大慧禅師,世稱禅宗七祖。慧能南宗正是通過青原行思、南嶽懷讓,形成了唐代中國佛教“一花五葉”(南嶽懷讓系後衍化出沩仰、臨濟宗;青原行思繁衍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五葉流芳”的興盛局面。原本律宗僧人,以曹溪正傳自居。

青原行思

唐代著名禅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俗姓劉,相傳他系漢長沙王之後裔。行思與菏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南嶽懷讓并列為六祖慧能大師坐下五大弟子。行思禅師自幼出家,生性沉默,同修們每次聚集論道,行思禅師皆默然自照。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行思聞曹溪法盛,遂前往參禮。行思初見六祖時,六祖從與他的對話中得知,行思已經證得了般若空性,泯滅了有無、凡聖、真俗、生死涅盤、煩惱菩提等二邊分别,于是對行思禅師十分器重,知道他已契入佛心,堪當一方化主。當時,六祖座下衆徒很多,龍象之才亦不少見,而行思禅師卻獨居徒衆之首,其修證境界,猶如當年二祖不言,達摩便謂他“得髓”一樣,足見他已得六祖之髓。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時年76歲的六祖慧能,預感人壽将終,召首徒行思詣座前,對行思說:"從上衣法雙行,師資遞授。以衣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來,遭此多難,況乎後代,争競必多。衣即留鎮山門。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無令斷絕",乃自禅宗初祖達摩祖師傳法二祖慧可以後諸祖師往下傳承的"禅語",也是諸祖傳法的印信。)行思禅師得法之後,即回到吉安青原山淨(一作靜)居寺,恪守不立文字的祖訓,弘揚頓悟學派,開法化衆,四方禅客雲集。世稱青原行思。其禅風素來以撲朔迷離著稱。青原行思禅師在青原山淨居寺弘法數十載,為禅宗頓悟學派獻出了畢生精力。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衆,跏趺而逝。唐僖宗谥為"弦濟禅師”,塔曰歸真。禅宗南宗分為懷讓的南嶽和行思的青原兩大法系,兩大法系又衍化出五個宗派,合稱禅宗五家。其中曹洞、雲門、法眼三家屬青原法系。曹洞宗以宜豐洞山、宜黃曹山為基地,日見興旺,長期流傳,影響及于國外。五代時傳入朝鮮,南宋時傳至日本。

永嘉玄覺

永嘉俗姓戴,溫州永嘉人。永嘉玄覺童年即出家,博通三藏,精于天台止觀法門,日常于四威儀中,常住禅觀.在六祖慧能門下的五大弟子中,永嘉玄覺算是比較特殊的一位,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南陽慧忠、河澤神會四人,都是随六祖參學以後開悟而得到六祖印證,而永嘉玄覺卻是面見六祖時已經是開悟之人,面見六祖後立即得到了印證,所以,永嘉與師父慧能隻有一天的親近之緣,所以為後世留下了“一宿覺禅師”的美名。

南陽慧忠

南陽慧忠(公元677~775),唐代著名禅師,惠能五大弟子之一。俗姓冉,浙江諸暨人。他熟悉經律,佛學素養深厚。被任命為唐代國師,備受三朝禮遇,與神會在北方共同宣揚惠能的禅學思想。大曆十年示寂,諡号「大證禅師」,人稱「南陽慧忠」或「南陽國師」。南陽慧忠是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的國師,他自幼學習佛法,通達經律,十六歲時仰慕六祖之名前往曹溪參拜,獲得心印之後,在南陽白崖山中靜坐苦修四十年,足不出戶,慕名前來參學的人超過千百餘人,當時馬祖道一座下的弟子南泉、歸宗、麻谷也曾計劃參訪慧忠禅師。

荷澤神會

唐代著名禅僧,菏澤宗之祖。襄陽(湖北襄陽)人,俗姓高。幼學五經、老莊、諸史,後投國昌寺颢元出家。諷誦群經,易如反掌。年十三,參谒六祖慧能。慧能示寂後,參訪四方,跋涉千裡。開元八年(720)奉敕配住南陽龍興寺,大揚禅法,人稱南陽和尚。六祖入滅後二十年間,曹溪之頓旨沈廢,兩京之間皆宗神秀,由普寂等續樹法幢。師初至洛陽,欲振六祖之風,乃于開元二十年(732)設無遮大會于河南滑台大雲寺,與山東崇遠論戰。指斥神秀一門「師承是傍,法門是漸」,欲确立南宗慧能系之正統傳承與宗旨。并于天寶四年(745)著「顯宗記」,定南北頓漸兩門,即以南能為頓宗,北秀為漸教,「南頓北漸」之名由是而起,竭力攻擊神秀之漸門,于是南宗日盛而北宗大衰。天寶十二年,師因禦史盧奕誣奏,奉敕黜離洛陽荷澤寺,遷住弋陽(江西)、武當(湖北)等地。翌年轉住襄陽,再轉住荊州開元寺般若院。安史之亂起,兩京闆蕩,時大府各置戒壇度僧,聚香水錢,以充軍需。請師主壇度之事,所獲财帛悉充軍需。亂平後,肅宗诏入宮内供養,并建造禅宇于荷澤寺中,诏請住之,故世稱荷澤大師。師在荷澤寺仍闡揚六祖之宗風。上元元年入寂,世壽九十三,另一說乾元元年(758)示寂,世壽七十五。敕諡「真宗大師」。貞元十二年(796)皇太子集諸禅師,楷定禅門之宗旨,遂以師為禅宗第七祖,敕碑置神龍寺。其法流稱荷澤宗,門下英才甚多,有無名、法如等。〔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下、宋高僧傳卷八、景德傳燈錄卷五、荷澤大師神會傳(胡适之)〕

傳承特點

以上諸祖,遞相傳承。

自六祖後,唯傳心印,不傳衣缽,禅宗法脈流傳至今不斷,禅宗後分五宗,分别為曹洞宗、臨濟宗、雲門宗、法眼宗和沩仰宗,雖分五宗,确同一心印,法脈相承,燈燈相續

六祖慧能大師春秋七十有六,二十四歲得傳衣,三十九歲出家,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證悟者四十三人,開悟者不計其數。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永鎮寶林。

上一篇:波旬

下一篇:武紫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