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危機

全球經濟危機

全球金融危機
2007年-2009年環球金融危機,又稱世界金融危機、次貸危機、信用危機,更于2008年起名為金融海嘯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1]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9月9日,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并導緻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中文名:全球經濟危機 外文名: 發生地點: 開始時間:2007年 終止時間:2009年 别名:世界金融危機、次貸危機、信用危機, 影響:相關國家或地區乃至全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定義

2007年-2009年環球金融危機,又稱世界金融危機、次貸危機、信用危機,更于2008年起名為金融海嘯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9月9日,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并導緻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曆史背景

北岩銀行在2007年前是英國五大抵押貸款銀行之一,在2007年下半年美國次貸危機波及英國後,因産生流動性危機而倒閉。北岩銀行2007擠兌人潮,最初的流動性危機可以在事後被看作是由于早期次級房屋信貸危機所引發的。北岩銀行是首批遭遇沖擊的對象之一,它是英國的主流銀行。該行已借不到額外資金來償還2007年9月中旬産生的到期債務。由于沒有持續現金注入,其所經營的高杠杆性質的業務無法支撐,最終導緻其被接管,并形成了很快降臨到其他銀行和金融機構的災難的早期迹象。

在松弛的簽名承受标準下的過度借貸為美國房貸泡沫的特征之一。信用泛濫并導緻大量的次級按揭(次級貸款),投資者認為這些高風險的貸款會被資産證券化而緩和。從1989年以來,美國發行MBS的主要機構FannieMae(房利美)FreddieMac(房地美)、GinnieMae(吉利美)所發行的MBS殖利率平均高于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137個基本點,吸引許多法人投資。雷曼兄弟MBS指數顯示無論利率升降,自1996年以來該指數連續十年都是正報酬,最差的1999年也有2.1%的報酬率,同時期MSCI全球債券指數在1999年、2001年、2005年卻是負報酬率。這個策略似乎以骨牌效應擴展和散布。由失敗的資産證券化計劃所導緻的損害橫掃了房屋市場及其企業,繼而引發了次級房屋信貸危機。這危機令更大量的銀主盤被銀行在市場上抛售。這些過量的房屋供應使得周邊的住屋價格都大為下跌,造成它們容易遭法院收回拍賣或被放棄。這個結果替往後的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

最初,受影響的公司隻限于那些直接涉足建屋及次級貸款業務的公司如北岩銀行及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一些從事按揭證券化的金融機構,例如貝爾斯登,就成為了犧牲品。2008年7月11日,全美最大的受押公司瓦解。印地麥克銀行的資産在他們被緊縮信貸下的壓力壓垮後被聯邦人員查封,由于房屋價格的不斷下滑以及房屋回贖權喪失率的上升。當天,金融市場急劇下跌,由于投資者想知道政府是否将試圖救助抵押放貸者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9月7日,已是晚夏時節,雖然聯邦政府接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但危機仍然繼續加劇。

然後,危機開始影響到那些與房地産無關的普通信貸,而且進而影響到那些與抵押貸款沒有直接關系的大型金融機構。在這些機構擁有的資産裡,大多都是從那些與房屋按揭關聯的收益所取得的。對于這些以信用貸款為主要标的的證券,或稱信用衍生性商品,原本是用來确保這些金融機構免于倒閉的風險。然而由于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的發生,使得受到這些信用衍生性商品沖擊的成員增加了,包括雷曼兄弟、美國國際集團、美林證券和HBOS。而其他的公司開始面臨了壓力,包括美國最大的存款及借貸公司華盛頓互惠銀行,并影響到大型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和高盛證券。

救市方案

 2008年9月19日,美國财政部長保爾森公布了一項法案計畫,以改善次級房屋信貸危機所造成的經濟困境。他提出了一項問題資産解決方案(之後整合在2008年經濟穩定緊急法案中),将允許美國政府從金融機構購買有問題的流動資産(又稱不良資産)。這項法案對美國金融安全保障方面的重要性而言,是相當難以确定的。在美國财政部長、美國聯邦儲備系統主席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三者之間的協商會議當中,美國國會主席和美國總統提議出計畫,以進一步全面的解決金融機構不良資産所産生的問題。

在周末前财政部長和總統喬治·布希宣布救市方案,内容包括政府撥出七千億美元來購買非流動的不動産擔保證券,目的是增加次級貸款市場的流動性和減少擁有這些證券的金融機構可能會面對的虧損。此計劃的草案獲股市投資者的積極反應,挹注資金計劃的具體細節有待衆議院落實。

未來展望

主流經濟學家都同意,如果資金流動性危機不解除,全球性衰退将成定局,另有許多媒體認為最佳狀況下也會有5年的經濟低迷。2009年4月13日經濟學權威克魯曼于演講中表示,如果各國政府目前的做法依然不變,甚至認為金融海嘯已經近尾聲,那麼很快史上最慘烈的大蕭條即将來襲,因為不管股市反彈與否、數據降幅縮小與否、銀行業打消狀況好壞,整體世界經濟下墜中并且工作數量持續下墜是不可扭轉的既定事實,30年代大蕭條也是先有一段看似好轉期後續第二波的主海嘯卻突然來襲,就算在最佳狀态的假設成立;真的觸底也會陷入日本失落十年重演,到了底部後就從此盤整再也沒有爬起來,而現在與未來的世界情勢卻比當年日本面對的嚴重十倍。

後果暨引發的思考

劉周嬴嘉麗《黃沙淘盡金始見,不興儒術天地休》對全球經濟危機的本質暨後果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發人深省引人深思的警示,以下是該文觀點:

一、劉周《2009世界金融危機的本質》:

 (一)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機”的本質是——由全球市場的消費不足導緻的全球範圍的産品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隻是這場危機的前期表現形式。

 (二)全球市場的消費不足,是由于全球消費者的購買力不足。全球消費者購買力不足則是由于全球範圍内的财富過度集中所導緻的貧富差距空前拉大和兩極分化空前嚴重。

 所以,全球範圍内的富國越來越富、窮國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全球範圍内的中等國家和中産階級人口的減少——是本次危機的根本原因,亦即症結所在。

(三)由此可知——危機的根本解決必然會伴随着全球範圍内的貧困人口的減少和中産階級人口的增多,必然會伴随着貧困國家的減少和中等國家的增多。

凡能促進以上情況發生的政策都将有益于危機的根本解決,反之則無益于或有害于危機的根本解決。所以,一場涉及全球宏觀經濟體系的以限制大國和平掠奪和扶助弱小國家為基本内容的——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改革将成為必須。一場涉及各國具體經濟體系的以“節制資本”和扶助中小企業、普通民衆為基本内容的經濟和金融體系改革将成為必須。如果以上情況始終不能出現,則本次危機必不能以和平方式得到解決,縱有暫時緩解也必将導緻更劇烈的爆發。

二、《劉周短語四則之三》:

“考諸現代經濟之運行,則大衆消費為生産之最終指向。故社會财富過于集中,必有害于最終消費市場之能力提升。而大衆消費能力之不足,則又必緻國民經濟之整體疲軟也。是故‘節制資本’者,實為維護國民經濟良性運行之法寶也”。

嬴嘉麗淺釋:“社會财富過于集中會造成這樣的危害——譬如牛奶業罷,如果大衆的大部分沒有經常去喝牛奶的消費實力,那麼即使富人都奢侈地去喝,他們的消費總量終究還是很少。因此牛奶業的大發展,必須要建立在大衆的大部分都能經常喝得起牛奶的基礎上。牛奶業如此,社會上的許多行業其實都是這樣。

再進一步說,國民生産的所有部門都是直接地或間接地以大衆消費為最終市場的。所以,如果大衆消費能力疲軟,就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首先是關系大衆衣食住行的行業出現疲軟,而後是為這些行業提供原料和軟硬件技術支持的行業相繼疲軟。這樣,整個國民經濟就都疲軟了。所以,社會财富過于集中和兩極分化,對國民經濟發展非常不利。杜絕社會财富過于集中和杜絕兩極分化,就是在維護經濟領域的生态平衡。這是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保持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持久繁榮的最有效方法。

三、世界的兩難——

一方面是:抑制壟斷扶持弱小(“節制資本”)是排解危機的唯一出路。隻有抑制壟斷扶持弱小,才能使普遍而廣大的中小企業和個體業者,獲得生存和發展。也隻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增加中産階級和減少貧困,才能保證大衆财富的增長以及大衆消費能力的增長,從而造成全球經濟複蘇的必要的市場基礎。舍此,則此番世界經濟危機必不能有任何實質性的解決。

一方面是:壟斷規模較大的企業,其争奪市場份額的力量也較大。所以,在全球市場争奪激烈的環境下,各國壟斷企業都紛紛在其政府的縱容和支持下,把經濟危機當作兼并弱小的機遇,借機形成更具競争力的更大的壟斷集團,以應對越加激烈的市場争奪。這樣,各國政府出于當前的争奪市場的需要,事實上都在縱容和扶持壟斷,而不是抑制壟斷。當然,這樣的策略無疑是符合各國的眼前的國家利益的。但是,對于解除當前世界經濟危機,則無異于抱薪救火飲鸩止渴。

所以,世界的兩難在于:各國如不實行抑制壟斷扶持弱小的政策,就不能解除此次世界經濟危機。而一旦有某個國家實行“抑制壟斷”的政策,則又會面臨這樣的危險——即其他國家依然在縱容和支持壟斷——那麼,這個國家很快就會因為單方面抑制壟斷,而在很多經濟領域中被其他國家的壟斷集團擠出市場,從而給這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帶來嚴重打擊。所以,隻有在世界各國都采取抑制壟斷的政策時,那些采取抑制壟斷政策的國家才是安全的。但是問題在于,現在尚沒有一個能夠使世界各國采取統一行動的協調機制。而且,即使形成一個采取統一行動的協議,也是非常不可靠的。隻要有一些國家利用拖延執行和敷衍執行來獲利,那麼就會有一些國家因為率先執行、認真執行而遭受損害。國與國之間的信任在經濟危機中隻會更加脆弱。

四、所以,就當前情形看,利用“抑制壟斷扶持弱小”的辦法,以解除此次世界經濟危機的希望是無比渺茫的。全球範圍内的财富過度集中和兩極分化隻會愈演愈烈,全球市場的承載力隻會越來越萎縮,全球市場的争奪隻會越來越白熱化。所以,也是就當前情形看,當前的世界經濟危機,無疑隻有依靠一次世界大戰才能獲得解決。人類已經徘徊在世界大戰的邊緣,一切難于逆轉。

五、世界經濟危機的危害表現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許多原先處于沉寂狀态的深層社會矛盾,都會随危機的發展而次第顯露,并不斷激化。社會深層次的動蕩,将成為比世界大戰更深刻的危險。事實上,世界大戰也隻是這種深層動蕩的一種表現而已。

六、世界經濟危機是一個經濟的問題。但是,經濟是人的經濟。人是經濟問題中唯一的能動因素。所以,世界經濟危機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一個由社會的病态發展和人的病态發展所導緻的經濟運行阻滞問題。

七、經濟運行阻滞的根源,在于壟斷的過度發展。壟斷的過度發展,擠壓了中小企業和個體業者的生存空間,造成了一切相關從業人員的比較普遍的收入降低和失業增多。其結果便是導緻範圍甚廣的大衆财富縮水和大衆消費能力降低。這樣,就從根本上動搖和破壞了維持經濟持續良性運行的市場基礎,并最終造成了一場最為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

八、縱容和扶持壟斷違背了“仁政”的原則,不僅造成經濟運行阻滞和經濟危機爆發,且使大衆生活陷于悲慘境地,使大衆反抗和恐怖活動等暴力事件無可避免,并将彙成遍及世界各地的社會動蕩的洪流。

九、動蕩洪流的形成,一方面是源于不行“仁政”而“使民有造反之必要”。一方面是源于社會各階層缺少穩定的自我道德定位和自我道德認可,也就是沒有有效的社會道德秩序,亦即缺少“禮治”。因而不能“使民無造反之道德(依據)”。既不能“使民無造反之必要”,又不能“使民無造反之道德(依據)”,革命、造反、暴力、恐怖等彙成的動蕩洪流,便勢不可免。

十、社會道德秩序的形成,有賴于社會個體的自我道德定位。社會個體的自我道德定位,有賴于其道德的提高。道德之本在于人的良知,在于發揮人的良知而使外物在人的心中有正确的位置。

十一、所以,世界經濟危機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的問題、人的問題和經濟運行的阻滞問題。其直接病源是:壟斷和社會财富過度集中。深層病源是:不行“仁政”和“禮治”。病源之源是:社會個體的良知不能普遍發揮,以緻外物在社會個體的心中沒有正确的位置。壟斷業者的貪婪,也即是其良知不能發揮的結果。

十二、所以,隻有推行大衆儒學的“仁政”和“禮治”,隻有普遍的倡導“緻良知”。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世界經濟危機的災難性危害,才能消彌世界的深層動蕩。在尚屬和平之時實行大衆儒學,則可在一定程度上緩釋大戰發生的危險和危害。在大戰進行時實行大衆儒學,則可降低大戰的烈度和盡早結束大戰。在大戰之後實行大衆儒學,則可冀收長治久安與永久和平的治績。

十三、所以,究竟要選擇儒學,還是要選擇世界大戰、選擇革命洪流、選擇暴力動蕩、選擇恐怖泛濫——人類的前途完全決定于這一神聖的選擇。

十四、“黃沙淘盡金始見,不興儒術天地休”,隻有儒學才能挽救世界,隻有儒學才能布甘霖于人類。“隻有儒學才能挽救世界”——并不是說各國所取的挽救世界的方略一定稱為中國之大衆儒學。但是無論其方略稱作什麼,它都隻有在——符合大衆儒學倡導的“仁政”“禮治”“緻良知”諸原則并行的前提下——才會有切實的作用。

時序

發生來源

次級房屋信貸危機

2007年的事件

2007年8月9日-爆發流動性危機

2007年10月9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創曆史新高14,164點

2008年的事件

2008年環球股災

貝爾斯登被接管

美聯儲接管房利美和房貸美

2008年9月流動性危機

美國國際集團陷入财困

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

雷曼兄弟申請破産保護

華盛頓互惠宣布破産,被美聯儲接管後售予摩根大通

Wachovia的存款業務可能被花旗銀行收購,但富國銀行也有意并購

2008年經濟穩定緊急法案

HypoReaEstate接受德國政府擔保

冰島瀕臨破産,三大銀行被接管

美國宣布7000億美金救市計畫的前半段2900億救助金融業不理想,後續改為救助消費者,等于宣示經濟衰退已經從短期風暴變成長期抗戰

布希總統宣布以134億美金緊急纾困即将瀕臨倒閉的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三大車廠。

上一篇:魔力寶貝手機版

下一篇:手機翻新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