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

語文中的一種表現手法
借物喻人不是修辭手法,而是表現手法。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種寫作方法。就是借某種事物來比喻具有某種品格的人,以增加文章的美感,突出文章的主題。無論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正确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遠,表情達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稱:借物喻人 性 質:作文技巧 作 用:增強表現力和感染力 要 點:借體和喻體相似 範 文:山中的老杏樹

簡介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點,來比喻人的一種品格。這也是作文中用來表現、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種寫作方法。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時,描述的事物的特點, 要與人的品格有相似之處;讓人讀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認識到,本文借物要說明什麼,要借物贊譽怎樣的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借物喻人” 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義。

《落花生》,全文講述“我們”全家歡度收獲節,邊品嘗新花生, 邊談論花生的好處;告訴人們,做人要做務實有用的人,不要做隻講體面而對别人沒有好處的人。文章在談論花生的好處時,有這樣幾段話: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裡, 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挂在枝頭上,使 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 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隻講體面,而對别人沒有好處的人了。” 父親說:“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這幾段話就運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點來比喻怎樣做人)的方法:父親引導孩子談花生,目的是為了論人生;他贊美花生的品格, 也是為了說明做人應該做怎樣的人。“我”從父親的話中體會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隻講體面,而對别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個認識得到了父親的肯定。這就像畫龍點晴一樣,很自然地表達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範文

山中的老杏樹

杏子成熟時,正趕上農村收麥。麥收過後的一天,我才抽空扛着木棍,棍上挑着籃,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鄰居二嬸兒。二嬸兒見我也去采杏,忙告訴我:“我都找遍了,隻有山梁南面第二個山溝裡那棵樹上還有杏兒,隻是杏子又青又小,還不好吃!”說完,二嬸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遠就看到了那棵樹。它是那條山溝裡僅有的一棵杏樹。走近了才望見樹上綠綠的葉子中顆顆半紅不綠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擠滿枝頭。随着一陣微風,杏樹抖動起枝葉,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這是一棵老杏樹,它長在溝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樹幹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顯然它已曆盡滄桑。我把木棍兒插在腰間攀到樹上。坐在粗大的樹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條上,每個葉窩兒都挂着一個圓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長着“陰陽臉”——一面綠中透黃,一面黃裡帶紅;個頭兒也不小,個個兒都像個小蘋兒。望着這綠葉間壓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們像珍珠、像寶石,還是像翡翠、像瑪瑙。捏開一個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滿果汁,放到嘴裡,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擡頭,無意中發現兩個樹杈之間卡着一塊石頭。哦!我全明白了:二嬸兒說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為樹太高,她看不見結在上面的杏子,隻摘些下面小的。她不會上樹,夠不着,用石頭又砸不下來。顯然,她着實冤枉了這棵老杏樹。

望着滿樹伸手可及的果實,再俯視一下這棵飽經風霜的老杏樹,一種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樹啊老杏樹,你不怕寂寞,不畏艱難困苦,獨自紮根于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為人們結下多少杏子?可你對人卻無半點所求。當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禮時,腳跟仍是那樣堅定,胸懷仍是那樣坦蕩、無私。多麼可敬的老杏樹啊!我輕輕地取下石塊,抽出腰間的木棍兒,可怎麼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兒而折損老樹的枝葉,傷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樹,挎上籃兒,再爬上樹,坐在老杏樹的懷抱中,盡情地摘着杏子,盡情地享受着它奉獻的果實。

這是一篇優美、生動、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個同學讀了此文之後,都一定會認識到:本文決不單純是狀“物”;作者運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樹的特點,熱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樹品格(不怕寂寞,不畏艱難困苦,紮根深山,飽經風霜,老而不衰,隻講奉獻,胸懷坦蕩、無私)的人,同時從心底抒發了對具有老杏樹品格的人的無比敬愛之情。

精品

《茶花賦》作者:楊朔。

《白楊禮贊》作者:矛盾。

《白楊》作者:袁鷹。

《落花生》作者:許地山。

《行道樹》。

《荷葉母親》。

《桃花心木》作者:林清玄。

附錄

文體常識

一、識記基本文體常識。

1、常見的表達方式:記叙、描寫、說明、議論、抒情。

2、常見的文章體裁:一般有小說、散文、詩歌、戲劇、說明文五大類;按表達方式可分為,記叙文、說明文、議論文等。

3、常見的表現手法:象征、對比、襯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寓理于事、運用典故、先揚後抑(先抑後揚)、寄情于事。

記叙文文體知識及閱讀方法。

全國各地的中考語文試題,無一不有對記叙文閱讀能力的考查,可見記叙文閱讀的重要性。縱觀這些試題,從選材看,内容豐富,語言優美,貼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關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多是選擇反映親情、友情,給予人生啟迪的内容。從試題類型設置看,一般由主觀題占主導地位,其中開放性試題越來越多,着眼于對文章的整體感知。

考查内容:讀懂文章,能解釋、說明、概括閱讀材料的内容和特點,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歸納中心意思,分析寫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圖及感情,并進行初步的評價和賞析。

題型特點:以主觀題為主的綜合題型,多數題目的答案要用文字來表述,答案不追求惟一性和标準性,要求“意思對即可”;同時各地的開放性試題也日益增多,成為一種新穎的題型,也越來越被重視。

命題規律:從命題規律來看,主要進行如下幾個方面的考查:

1、對記叙文要素、順序、詳略的分析理解。

2、對文章、層意、段意的概括。

3、對文章、段落的結構分析。

4、對文中表達方式的辨别與理解。

5、對詞語的意思、含義、表達作用的品析。

6、對句子的意思、含義、表達作用的品析。

7、對文段的表達作用的理解與分析。

8、對文與段的表達技巧、表現方法的理解及對藝術特色的欣賞。

9、感受人物,分析事件,領會主旨。

10、進行與文章内容有聯系的個性化表述。

這些是記叙文閱讀命題的最為常見最為基礎的角度,幾乎所有的題型創新都不能離開這些角度,所以這也是記叙文閱讀複習的基本内容。記叙文的閱讀複習,首先要明确有關的知識點,把握其文體特征,進而學習解題的思路與技巧。

記叙文體常識

1、概念作者主要運用記叙、描寫兩種表達方式進行叙事、寫人、寫景狀物,表現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風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會本質、反映自然規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3、人稱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4、角度(度)直接(正面)、間接(側面)。

5、順序順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層次。

7、中心思想。

8、描寫對象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細節描寫。

9、描寫方法外貌(肖像)、語言(對話、獨白)、神态(神情)、動作(行動)、心理。

10、記叙線索叙事線索、抒情線索。

11、剪裁詳寫、略寫。

二、閱讀方法與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達方式主要運用記叙、描寫,抒情、說明、議論滲透其中。

記叙體現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寫體現在人物或環境的描摹中,表現人物形象、渲染氣氛、襯托情感、推動情節發展。

抒情體現在叙事過程中,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感悟、體驗而表達出的喜、怒、哀、愁等愛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間接抒情之别。

說明體現在叙事過程中,對個别事物進行具體形象的說明,使記叙内容更詳盡充實。

議論體現在叙事過程中,對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義進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題。

2、記叙範圍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畫人物形象、描寫自然景物和社會面貌。

3、記叙主題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風尚、自然規律、人生哲理、社會本質意義。

(二)辨析要素、人稱、角度、順序、線索。

1、要素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從文中找出關鍵字詞歸納概括。

時間、地點文中表示具體時空的詞句。

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點及次要人物的襯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礎上以“為什麼發生這件事”示問解答。

事件的經過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體化,以“發生了什麼事”示問解答。

事件的結果事件的結束,以“這件事最後怎麼樣”示問解答。

2、角度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現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直入正題,以當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間接(側面)以第三者的身份對人物或事件進行描述。

3、順序按照叙事的先後過程,予以确定。

順叙以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一一直叙,先始後終的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

倒叙以回憶的形式,先叙述發生過的時間或事件的結果,然後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發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在順叙事件的過程中,中間插入與正文事件密切相關的内容,對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補充。

4、線索行文中,串聯起各個事件或貫穿全文始終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線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複出現的事物。

情線作者在叙事過程中所表達的真摯情感及其變化。

(三)掌握方法,靈活運用。

1、快速閱讀全文,大緻把握文章内容。

2、審清文題,明确所問。

3、回顧所學,正确解答。

4、辨清題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題型有:記叙要素中的時間、地點、人物要素;照應内容;指代内容。隻要對照題目從文中找出相應詞句即可。

例:魯迅《社戲》“夏夜看戲”。

時間:夏夜。

地點:去趙莊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夥伴們。

照應的内容:“似乎聽到歌吹了”照應“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婉轉、悠揚”等。

指代的内容:“因為我在這裡不但得到優待”中的“這裡”指代“魯鎮的平橋村”。

5、緊扣中心,深入理解,歸納概括。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外貌、動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魯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貧困潦倒、好逸惡勞。

語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飾不安。

動作——窮酸、顯示是個規矩人。

理解具體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師》“排除小糾紛”。

反映了蔡老師公正、善良、熱愛學生的精神品質,也表現了“我”熱愛、贊頌老師的思想感情。

從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松骨峰戰鬥”。

直接描寫了志願軍戰士在松骨峰與敵人激戰的情景,反映了志願軍戰士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并通過營長述說戰後的情景間接表現了志願軍戰士對敵人的刻骨仇恨。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記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開頭、結尾和過渡。開頭、結尾的文字往往能夠點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義,從表達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議論的句段。另外,記叙文中過渡段也是不可忽視的。這些過渡段絕大多數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過渡自然,渾然一體。同時,過渡段往往既是對上文的小結,點明主要内容,又是對下文的提示。

不同類型的記叙文,在歸納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記事為主的文章,要側重對事件的把握,通過對事件發生、發展、變化過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寫人為主的文章,要通過對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以寫景狀物為主的文章,要側重體會所寫景物的特點,通過分析景物特點而捕捉蘊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歸納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記叙了……(對所寫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現了(歌頌了或揭示了)……(指事件意義、人物思想品質、性格特點等)。

歸納中心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注意題目的提示。一般說題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風格、寫作意圖的直接或間接表現。不少文章的題目與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聯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濃縮。

(2)抓住重點語段。文章的每一個段落都是為表達中心服務的,其中的重點段往往比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這樣的段落多在開頭或結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間。

(3)注意議論、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語句。記叙文以叙述、描寫為主,在寫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樂的情感,要表明自己愛憎好惡的态度及情感,這種态度大多可從議論、抒情的語句中顯示出來。

(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時代背景。對于那些内容較深,有時代距離的文章,歸納中心時,要适當聯系時代背景,弄清時代與人物或事件的關系後,才能正确歸納中心。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過叙述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态度變化表現了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惟利是圖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怎樣确定剪裁的詳略?

記叙的中心與詳略:要能整體感知,準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與中心的關系,理解材料的詳略安排。明确:記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為表達中心服務的。作者要根據中心的需要選材和剪裁。對表達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寫,無用的就不寫;對表達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點材料就詳寫,其餘材料就略寫。閱讀順叙文要認真分析每個材料對表達中心的作用,從而準确概括出記叙文的材料(寫了什麼)和中心(為什麼寫)。

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西路軍的渡江情況最能表現中心,所以詳寫;中、東路軍的渡江情況與中心關系不大,因此略寫。

怎樣劃分文章的段落和歸納其大意?

記叙文段落(層次)的劃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按時間先後和情節發展變化劃分。這種情況常有提示性詞語出現。2、按叙述的空間或地點的轉換劃分。3、按材料的性質劃分。4、按作者的認識過程或思想感情的變化來劃分。5、按人物活動劃分。寫一個人的幾個活動片斷及寫幾個人物的文章,可用這種方法。當然,有的記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種方式為主,同時還兼有另一種方式。

段意(層意)歸納的幾種方法:1、摘句法:即摘錄這一段(層)中最能表現中心的語句。(首括句、結尾句、中心句)2、縮句法:可将能表現段意(層意)的長句壓縮成短句。3、結合法:在各層意思不可缺時,可将各層意思結合起來歸納。4、擇要法:在若幹層意思中,可選擇主要層意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點,用簡明、準确的語句表達出來,概括性要強,語句要完整。

閱讀記叙文需要注意的幾點:寫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表現主題。記事的文章要弄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分析事件的意義和它體現的中心思想。以寫景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時要注意:(1)寫景層次、景物特點、寫景順序、情景交融(2)想像、聯想、各類修辭手法的運用。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過對某物的外形、内在特點的描繪,運用聯想、類比、襯托來歌頌(也有少數批判)與之有關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議論、抒情,且常為篇末點題。分析這類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警句;(2)這種富有哲理的語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類物的形象的描寫作為載體的,這類物的形象的描寫的何種特點;(3)想象、聯想、象征寫法的運用

小說知識

1、概念以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為中心,叙述具體的故事情節為線索,描叙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為依托,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體。

2、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過适當的描寫方法、角度刻畫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閱讀技巧。

情節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說情節的方法、技巧。

開端交代背景,鋪墊下文。

例:《孔乙己》開端部分叙寫鹹亨酒店的格局和兩種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邦、長衫主顧)來往的情景,交代了當時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社會背景,為下文孔乙己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場作了鋪墊。

發展刻畫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發展部分叙寫孔乙己第一次到鹹亨酒店喝酒遭人恥笑的情景,通過刻畫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動作、語言等,揭示其貧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惡勞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現沖突,揭示主題。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寫孔乙己最後一次到鹹亨酒店喝酒遭人恥笑的情景,通過側面反映丁舉人的橫行霸道、心橫手辣和正面描寫孔乙己的身殘氣微,表現其悲慘遭遇,從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結局深化主題,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結局部分以“大約”、“确實”這樣一組意味深長的詞句,不僅為孔乙己的悲慘命運增添了悲劇意味,還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思考。

環境主要理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作用。

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渲染氣氛、襯托情感、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推動情節發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過描寫秋天悲涼的景象,渲染了凄涼的氣氛,預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慘結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結局部分通過描寫兩處對比鮮明海上景象,分别襯托出人物歡快和失落、沮喪的心情。

例3:《故鄉》開頭的景物描寫,寫出了衰敗荒涼的農村景象,襯托了“我”悲涼的心情。

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會本質,鋪墊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開端部分通過描寫鹹亨酒店的格局和來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當時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為下文孔乙己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場作下了鋪墊。

描寫中對于人物描寫(包括對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肖像、神态的描寫)的作用分析要側重其表現出來的人物的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而環境描寫則要注意分析其對烘托人物和中心的作用。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常用來烘托人物心情,表現人物性格特點,渲染某種氛圍,暗示人物的命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烘托文章的中心等。社會環境描寫常用來反映人物活動的場所、風土人情、社會背景、曆史背景以及當時社會的現實生活狀況,為表達中心服務。

散文知識

(一)明确概念

作者運用生動活潑、形象具體的語言描摹社會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觀,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摯表達對社會、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種文體。

(二)理解特點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題、意境集中、鮮明。

例:朱自清《春》,文章寫春天的山、水、草、花、風、雨、風筝、人,選材廣泛,語言精美、形式靈活,體現出散文的“散”。而這一切卻是作者感悟至深的生活經驗的具體表現,集中凝聚着作者對春天、對美好生活的贊美、歌頌。

(三)掌握方法

1、如何把握散文的寫作對象?

散文的寫作對象主要包括社會生活中的人、事和自然景觀。

人物主要通過對典型人物形象的細膩刻畫,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現作者真摯的感情。

例:朱自清《背影》,作者通過對父親的“背影”這一感人的藝術形象的描寫,真切的表現出父子之情的深摯。

事件通過叙寫具體生動的生活事件,深刻揭示生活意義、人生哲理,表現作者深摯的情感。

例:吳伯蕭《記一輛紡車》,作者以懷念紡車為線索,記叙延安當年生産自救的革命戰鬥生活,反映出當時延安軍民“崇高的理想、豪邁的氣概、樂觀的志趣”即“跟困難作鬥争,其樂無窮”的精神境界,表現出作者對延安生活的熱愛和對延安精神的贊頌的思想感情。

自然通過細緻描寫自然景觀,突出景物特點,揭示其内在規律和象征意義,表現作者的人生理想或情感意志。

例:《白楊禮贊》一文起始描寫雄偉、壯闊的西北高原,交代白楊樹的生長環境,而後運用多種表現手法,由“形”到“神”細緻刻畫白楊樹的高大形象,突出白楊樹的風格、品質,并從中聯想,贊頌北方軍民的精神和意志。

2、如何理解表現手法的作用?

象征通過某一特點的具體形象,表達某種人和某種社會現象的本質特點。

例:《白楊禮贊》

白楊樹的偉岸、正直、樸質,不缺少溫和而又堅強挺拔的内在風格不但“象征了北方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鬥争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襯托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突出本體的主要特征。

例:《白楊禮贊》

開頭描寫白楊樹的生長環境——西北高原的雄壯,襯托出白楊樹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鮮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真摯的思想感情。

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文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淋漓盡緻的描摹百草園聲色趣俱全的景觀和三味書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場景,表現作者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和不滿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寫事物,突出其特點,并以此設喻,表現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楊禮贊》

以白楊樹比喻北方軍民,以白楊樹正直、樸質、嚴肅、挺拔、力争上遊的特點比喻北方軍民為中國的解放事業而抗争、戰鬥的頑強精神。

寓理于事叙述事件,揭示其中的内在哲理。

例:《敬畏生命》

“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生命是經過數十億年的時光演化而來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傑作,無可比拟的人生哲理。

運用典故借用曆史故事或民間傳說中的相關事實或詞句,簡練叙述内容,集中表現作者情感。

例:《〈懷鄉夢〉自序》

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諸如“狐死首丘”、“越鳥巢南枝”等典故,充分表現了作者愛國思鄉的遊子心境。

融情于事把豐富的思想感情融會到具體事件的叙述中,使情感得以更充分的表露。

例:《背影》

作者特寫父親“車站送别,站台買橘”的動人情景,細膩刻畫父親的背影,使蘊涵在行文中感人至深的父子情顯露無遺。

先抑後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後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内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更突出地強調事物的特征。

例:《白楊禮贊》

先說白楊樹不是“好女子”,而後稱頌其是“偉丈夫”,更突出的強調了白楊樹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韻。

3、如何體會散文的主題?

散文的主題歸根結底就是作者對社會、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會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觀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義。

①把握對象即緊扣作者所采用的材料,包括人物、事件、自然景象等。

②把握特點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事件的内在意義、自然的特征規律等。

③把握線索。

叙事線索事件的來龍去脈;作者的見聞感受。

抒情線索作者的思想感情;某一具體事物等。

④把握意義即深入理解蘊涵材料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規律等主題意義。

4、如何辨析散文語言的表達作用?

①掌握散文語言的特點。

質樸、自然;生動、形象;深刻、隽永;具體、詳盡等。

②聯系内容,深入發掘。

例:《春》文章運用多種修辭對春天裡的花、草、樹、風、雨、人等景象進行細膩描摹,可見,本文的語言具有生動形象的特征。

說明文知識

1、對象特征

事物說明内容中的形容詞性修飾語句。

事理解釋說明事物内部原理的文句。

2、說明方法

解題模式:指出說明方法+自身作用+說明了(中心句)。

下定義簡明扼要科學地揭示了說明對象的概念性内容。

舉例子舉了。事例具體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

列數據具體準确說明了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把比作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特征。

作比較把和進行比較,更鮮明地突出事物特征。

分類别對事物的各個方面逐一說明,使事物特征揭示得更分明具體,全面有條理。

作诠釋對事物進行解釋說明,更詳盡充分的說明事物特征。

畫圖表用圖表形式說明事物,更淺顯、明了的突出事物特征,使人一目了然。

摹狀貌對事物進行多角度的描摹,具體形象地說明事物特征。

3、說明語言

平實型多使用表示估計、程度、範圍等限制副詞準确嚴密的說明事物特征。

解題模式:解釋詞義+分析句意+表達效果+語言特征。

例:“趙州橋的橋面幾乎與河面平行”中的“幾乎”能否删去?為什麼?

答:不能,“幾乎”是差不多的意思,是指趙州橋的橋面隻是差不多與河面平行,并不完全平行。如果删去“幾乎”,則指橋面與河面平行,不符合實際,所以不能删去。原文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确嚴密。

生動型多使用修辭,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特征。

解題模式:指出所使用的修辭+生動形象的說明了**事物的**特征。

例:“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态萬狀,惟妙惟肖”這句話有何表達作用?

答:運用比喻、拟人、排比修辭,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盧溝橋形式優美的特征。

4、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從古到今,按時間的發展變化說明事物各個階段的特征。程序也屬于時間順序。

空間順序确定立足點,以地理位置的轉移說明事物在不同空間方位的特征。

邏輯順序揭示事物内在原理,從概括到具體、從個别到一般、從現象到本質、從特點到用途、從原因到結果、從整體到局、從主要到次要等不同角度說明事物特征。解題模式:文章思路+說明的具體順序+結論:邏輯順序《大自然的語言》。

議論文知識

一、識記、理解議論文體常識

1、概念作者針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某些現象、問題,所表達觀點、看法、評價、見解或所提出的意見、号召等,并運用議論為主的表達方式,進行事實分析或道理分析,加以證明的一種文體。

2、論點作者的觀點,回答“證明什麼”的問題。

中心論點統領全文論述内容的觀點。

分論點中心論點的延伸、深化,證明中心論點某一方面問題的觀點。

3、論據證明論點的依據或材料,回答“用什麼證明”的問題。

事實論據一般事實、史實、數據等。

道理論據名言警句、科學公理、民間熟語、定理、定論等。

4、論證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或方法,回答“怎樣證明”的問題。

擺事實運用事實論據證明論點。

講道理運用道理論據證明論點或直接分析事理。

5、論證角度

正面論證運用具有積極意義的正面事實或理論證明論點。

反面論證運用具有消極意義的反面事實或理論證明論點。

6、論證結構

提出問題(引論)針對社會生活中所出現的某一問題或現象,旗幟鮮明的提出所要論述的觀點。

分析問題(本論)緊扣中心論點,挖掘現象本質,深入問題核心,擺事實、講道理,進行嚴謹充分的論證。

解決問題(結論)歸結全文内容,深化中心論點,提出呼籲、号召。

7、論證方式

立論作者針對社會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現象,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

駁論通過駁斥錯誤、荒謬、消極的觀點、依據或論證過程,樹立自己正确、積極的觀點。

二、閱讀方法與技巧

(一)快速閱讀全文,确定文體。

(二)認知文章内容,按文體特點解答。

(三)審清文題,明白所問。

(四)掌握方法,靈活運用。

1、如何确定議論文的中心論點?

①文章答案文章找

從段落位置找按開頭、結尾、文中次序,在相應段落找出明确表達作者觀點,且帶有“可見、這樣、綜上所述”等标志性詞語的歸結性語句。

例:《從三到萬》的三個分論分别由“一般地說”;“之所以”和“由此可見”這樣明顯的标志性語句予以提出。

從結構角度找按總分式結構提示,“總分總”、“總分”結構,中心論點一般出現在文章開頭;“分總分”結構,中心論點一般出現在文中的過渡性文句;“分總”結構,中心論點則一般是文章結尾的歸結性文句。

例1:《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一文,作者在文章起始直接引用名言“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來提出問題,而後在行文中圍繞此問題,擺事實、講道理,深入分析了對待錯誤的正确看法和态度。在結尾,作者聯系中國當前體制改革的實際,深入論述,歸結全文。可見,本文的結構方式是總分總,由此,中心論點可确定為開頭首句。

例2:《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一文,作者先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和鞏固勝利的長期性、艱巨性,而後針對黨内出現的四種不良作風,提出“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的殷切期望。在文末,作者呼應開頭,提出去掉不良作風的做法和号召。可見,全文是按照分總分的結構方式來闡述問題的,中心論點就是文中提出的兩個“務必”。

從論述内容找中心論點就是概述全文論述内容的文句。

例:《理想的階梯》一文,“奮鬥,是理想的階梯”不僅明确點題,還綜合了“理想的階梯,屬于刻苦勤奮的人”;“理想的階梯,屬于珍惜時間的人”;“理想的階梯,屬于迎難而上的人”。

三個分論,是全文内容的綜述。由此可确定此文句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②歸納概括

壓縮、組合分論點。

例:《從三到萬》的分論點分别為:“學習要點滴積累,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學習要謙虛謹慎,不能自命不凡;學習要重視教師的作用。如此,中心論點可歸結為:“學習文化知識要循序漸進,要謙虛謹慎,要重視教師的作用。”

2、如何概括事實論據?

緊扣論點,從具體論述内容中,按“某人做某事”的形式,挑揀關鍵語句予以歸納。

例:《儉以養德》中所列舉魯迅先生為了工作而不被安逸的生活所累的事實,這一大段文字可簡述為“魯迅的一條褲子穿了好幾十年”。

3、如何把握論證方法?

單純的擺事實或講道理,論證方法則為舉例論證(事實論證、例證);道理論證。

從正、反兩方面擺事實,論證方法則為正反對比論證(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

從正、反兩方面講道理,論證方法隻為對比論證。

運用比喻修辭論述内容,論證方法則為比喻論證(喻證)。

引用名言警句論述内容,論證方法則為引用論證(引證)。

4、怎樣解決關于論證順序的問題?

從論述内容所關涉的論據範圍(古今中外、人物稱譽)或論證角度等方面進行分析。

例:《理想的階梯》“許多科學家、文藝家都是同時間賽跑的能手”一句中的“科學家、文藝家”的位置能否調換?

答:不能,因為愛迪生是科學家,魯迅、巴爾紮克是文藝家,前後稱譽語序應相互一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