倓虛法師

倓虛法師

天台宗第44代傳人
倓虛法師(1875—1963)法号隆銜,俗姓王,師名隆銜,字倓虛,河北甯河縣王氏子,父玮德清,母張氏。[1]是佛教天台宗近世傳人,當代中國佛教界著名法師之一。中年出家,随近代天台宗高僧谛閑法師修學,在興辦佛教教育,建設佛教道場方面有突出貢獻。1925年,谛閑老和尚向倓虛傳天台宗第44代法卷,倓虛法師成為天台宗第44代傳人。
    本名: 别名:王福庭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倓虛法師 出生年月:1875年 去世年月:1963年 宗教:佛教 代表作品:《金剛經講義》、《心經義疏》等

簡介

倓虛大師是中國佛教界盛傳的“三虛”——虛雲和尚、太虛大師、倓虛大師之一,于民國初年開始,弘法東北各省,踏遍白山黑水和南北各地,最後渡海南來,在香江講學,缁素受益者甚衆。倓虛中年出家,多在北方各地講經說法,重修、興建道場無數,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北京“法源寺”。一生緻力于“僧伽教育”,認為“佛法弘揚本在僧”,若無人弘法,不待外人摧殘,佛教本身就會消滅,故在每個道場完成後,皆創辦佛學院,培育僧才。倓虛雖然披剃于禅宗,但學教于天台觀宗,故倓虛期以天台心印,與曹溪一脈相輔并弘,使得民國以後,天台一宗能從南方盛傳于北方,甚至分燈至海外,大師居功至偉,堪稱中興天台的大師和教育家。由其弟子大光法師私下記錄的大師口述自傳《影塵回憶錄》感人無數,影響深遠,至今仍為人傳誦。

人物介紹

佛教天台宗近世傳人,中國現代佛學家。原青島湛山寺方丈。1917年于河北省涞水縣瓦宅村高明寺出家。不久,在浙江甯波觀宗寺受具足戒,拜天台宗第四十三代傳人谛閑法師為師。

1925年被正式接納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嗣。代表中國佛教界出席在日本召開的“東亞佛教聯合會”。創建營口楞嚴寺、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複興沈陽般若寺、複興沈陽永安寺、天津大悲院、西安大興善寺等,在北京彌勒院開辦佛學院并主持北京古刹法源寺。1931年在西安大興善寺任住持并傳戒辦學。1932年到青島創建湛山寺并任住持。1935年創辦湛山寺佛學院。曾到即墨、平度、龍口、煙台、濟南等地弘法。1949年到廣州主持複興光孝寺,後移錫香港。1950年當選為香港佛教聯合會第一任會長。其後數屆當選均以老病婉辭,集中精力于佛教教育事業。在香港先後創辦了華南佛學院、天台弘法精舍、谛閑大師紀念堂、中華佛教圖書館、青山極樂寺佛教印經處等。他畢生緻力于振興佛教,弘揚佛法,主張叢林學院化,學院叢林化,創建叢林、佛學院多處,培養佛學人才廣布海内外。他在僧寺的管理方面, 施行住持十方選賢,任期3年,信徒供養住持的财務歸公有等改革的措施。

主要著作有《陰陽妙常說》《金剛經講義》《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大乘起信論講義》《天台傳佛心印記注釋要》《始終心要義記》《普門品講錄》《影塵回憶錄》《讀書随筆》《湛山文鈔》《念佛論》《僧璨大師信心名略解》《永嘉玄覺禅師證道略解》等,已出版24種。因其佛學造詣深厚,功德卓著,以他為代表的佛學學派被稱為“湛山學派”。

上一篇:馬超

下一篇:劉德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