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号戰列艦

俾斯麥号戰列艦

王牌戰列艦
"俾斯麥"号是由納粹德國漢斯·布洛姆造船廠建造,以德國首相俾斯麥的名字命名的一艘王牌戰列艦,始建于1936年7月,1939年2月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當時噸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戰列艦之一。[1]俾斯麥号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海軍主力水面作戰艦艇之一,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一号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所建造的火力最強的戰列艦。英國皇家海軍因此派遣了大量軍艦前往攔截俾斯麥号,3日後,1941年5月27日被以“英王喬治五世”号、“羅德尼号”戰列艦和“勝利号”、“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艦”為首的60餘艘英國皇家海軍的各型軍艦及數型飛機圍攻後被擊沉。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稱:俾斯麥号戰列艦 英文名:KM Bismarck 國家:德國 服役時間:1940年8月24日 建造時間:1936年7月1日 标準排水量:41700噸 沉沒時間:1941年5月27日

命名

奧托·馮·俾斯麥(OttoVon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稱為“鐵血首相”。俾斯麥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産階級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統一德國(剔除奧地利)的代表人物。俾斯麥号戰列艦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俾斯麥号戰列艦(Bismarckbattleship)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海軍主力水面作戰艦艇之一,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一号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所建造的火力最強的戰列艦。俾斯麥号特别出名原因是在建成後第一次出海作戰中于1941年5月24日的丹麥海峽海戰中于6分鐘内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最大也是最著名的胡德号戰列巡洋艦。英國皇家海軍因此派遣了大量軍艦前往攔截俾斯麥号,3日後,1941年5月27日被以“英王喬治五世”号、“羅德尼号”戰列艦和“勝利号”、“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艦”為首的60餘艘英國皇家海軍的各型軍艦及數型飛機圍攻後被擊沉。

建造

該艦早在1932年代開始設計,原本計劃在英德海軍協定的限制内建造35,000噸級的戰鬥艦。但德國海軍司令埃裡希·雷德爾認為35,000噸級的軍艦無法滿足德國的需要,因此開始秘密研究建造更大型的戰列艦。當法國新一代的敦刻爾克級戰鬥艦開始建造後,德國為了同法國海軍抗衡,決定建造排水量40,000噸以上的超級戰列艦,當時的代号“F”。F号戰鬥艦在1936年7月1日在漢堡布洛姆·福斯造船廠安放龍骨,該艦随後被命名為俾斯麥号。其後在1939年2月14日下水、在1940年8月24日正式竣工。首任艦長為奧托·恩斯特·林德曼海軍上校。

俾斯麥号服役時,标準排水量為41,700噸,超過英德海軍協定規定的35,000噸。至于滿載排水量,俾斯麥号及其姊妹艦提爾皮茨号已經達到50,900噸。相較于其他的戰列艦,俾斯麥号因受基爾運河水深限制而顯得比較寬,使它可在波濤洶湧的北大西洋上穩定地航行,另外載油量較大亦令其可參與類似太平洋上的遠距離行動。

主炮為雙連裝8門47倍口徑380毫米SK/C-34炮,其主炮最大射速很高,最小仰角射速為3發/分,最大仰角射速為2.3發/分,達到同期戰列艦(包括任意角度填裝的法國戰列艦)的最高水平,在一戰後建造的戰艦主炮中屬于中遊,弱于大和、衣阿華和維内托級,和黎塞留級、南達科它級、納爾遜級大緻相當,但強于喬治五世級。主炮塔采用前後對稱呈背負式布局,艦橋前後各布置兩座,射程亦不低于納爾遜級的45倍口徑16英寸主炮,性能在當時很先進。主炮穿甲彈采用“高初速輕型彈”,在中近交戰距離擁有很好的威力,但遠距離着靶存速性能相應降低,加上它的彈道低伸不利于遠距炮戰。

但其裝甲防護沿用“IncrementalArmorScheme”的舊設計模式(稱為“全面防護”),導緻其裝甲厚度遠低于納爾遜級的355MM,擁有同期戰列艦中的最大防護尺度,其主裝甲堡側壁複蓋了70%的水線長度和56%的舷側高度,同時裝甲總重量達到同期戰列艦中的最大比重,占标準排水量的38.2%。此外該艦在實現大防護尺度的同時,依賴大防護尺度提供的空間補償,将主水平裝甲安排在第三層甲闆,讓其與主舷側裝甲同時重疊在彈道上,使艦體要害部位的防護也得到了很大強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戰列艦。

它的TDS(魚雷防禦系統)設計為抵禦250千克TNT的水下爆破,實際上卻可以抵禦300千克hexanite烈性炸藥(德國當時使用的制式魚水雷用裝藥,由60%TNT與40%六硝基二苯胺組成,其威力約相當于純TNT的107%。巴掌的譯文将其誤譯為C4的主要成分黑索金,結果令俾斯麥的水下防禦能力憑空增長了至少三分之一。)此外它的裝甲材料也很優秀,根據戰後美國弗吉尼亞海軍基地的測試,俾斯麥級的KCn/A裝甲性能“明顯好于”美國依阿華(IOWA)級的ClassA裝甲,“是6-8英寸級裝甲闆中美國海軍曾測試過的最好者”。

總的來說俾斯麥級的火炮和裝甲方案沿襲一戰時的巴伐利亞級,比起同時代的英王喬治五世級和黎塞留級,大部分部位裝甲薄了一點。堅固的焊接艦體和優質的裝甲保護,以及30.8節的航速,令俾斯麥号能有效地吸引及相當程度上應付任何敵軍戰列艦。其主炮的威力亦可輕易地摧毀遇到的敵方護航運輸隊。以上條件可使俾斯麥号突破并進入大西洋的廣闊水域,由德國油輪負責補給燃料,逗留在大西洋并攻擊敵方護航運輸隊而不被英國及美國的航空器、潛艇及軍艦發現。

作戰經曆

突破大西洋

俾斯麥号的第一次及唯一一次的任務,是于1941年5月18日實行的萊茵演習行動(Rheinübung),伴随的有重巡洋艦歐根親王号。德國另外的主力軍艦,包括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因機械故障或戰損而不能參加該行動;而俾斯麥号的姊妹艦提爾皮茨号還未完成海上測試。

艦隊由剛瑟·呂特晏斯(GüntherLütjens)海軍上将指揮。德軍的目标包括:盡量襲擾盟軍的船舶以使英軍暫緩派出護航運輸隊,令雙方在地中海及北非的勢力暫時平均;轉移地中海的英國皇家海軍力量令隆美爾及其部隊由克裡特島入侵利比亞的計劃風險減低。英國海軍部早已懷疑德軍會突破大西洋,而俾斯麥号已經出發的消息亦被Ultra情報機關解密(破解恩尼格瑪密碼訊息)證實,并且瑞典巡洋艦哥得蘭号已發現了俾斯麥号的行蹤。在3日後,俾斯麥号于接近卑爾根的挪威格裡姆斯塔峽灣(Grimstadfjorden)下錨時被噴火式偵察機發現并拍下了照片。皇家海軍的戰列艦及其他軍艦己作好部署,密切留意俾斯麥号進入大西洋時将會途經的各條航線。

德軍先取北航向,再取西北航向,成功平安無事地穿過挪威海,向格陵蘭方向前進,駛向冰島與格陵蘭之間的丹麥海峽,即大西洋入口。由于艦隊的航線距離北極圈很近,因此英國航空偵察沒有發現德國人。由于德國人的主要目标是運輸隊,呂特晏斯希望能在濃霧的幫助下悄悄地突入大西洋。

5月23日傍晚,德軍被配備有雷達的重巡洋艦薩福克号及諾福克号發現,當時兩艦正在丹麥海峽巡邏,期待德軍的突破。對方艦隻在短暫交火後,英軍巡洋艦自知不是對手,被迫釋放煙霧并退往德軍的射程範圍外,以雷達尾随德軍。同時,俾斯麥号主炮射擊産生的巨大震動導緻桅杆上的凝結冰脫落砸壞其雷達,迫使呂特晏斯命令歐根親王号行駛至艦隊前方,為艦隊提供前方的雷達搜索。該決定在之後使英軍分不清德軍艦隻,因為兩艘德艦自身的輪廓十分相似,艦身噴塗的僞裝也一樣。

丹麥海峽

5月24日,星期日,淩晨5時,德軍艦隊準備離開丹麥海峽,歐根親王号的聲納探測到在左舷處有2艘未判明艦隻。德艦立即做好了戰鬥準備。

英國攔截艦隊包括剛完工的威爾士親王号戰列艦及胡德号戰列巡洋艦,由蘭斯洛特·霍蘭海軍中将指揮。英國編隊由胡德号打頭陣,威爾士親王号墊後。胡德号被視為皇家海軍的驕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巡洋艦,但其弱點是甲闆裝甲相當薄弱。

霍蘭中将命令己方艦首對準德艦,以圖盡快縮短雙方距離。因為他知道胡德号的甲闆裝甲很薄弱,而假如炮戰中雙方距離超過10,000碼的話,敵方的炮彈就很可能會落到己方軍艦的甲闆上,反之則會落到裝甲帶上。5時49分,霍蘭命令向德軍領頭艦——歐根親王号開火,因為英國人誤将歐根親王号當成了俾斯麥号。胡德号在5時52分主炮搶先開火,威爾士親王号随後也向歐根親王号開火。

直到打了2輪齊射後,霍蘭才發現攻擊的目标是錯誤的,立刻命令将火力轉向俾斯麥号,但已浪費了很多時間,并造成了一些混亂。當時雙方距離大約為12.5英裡,即10.9海裡左右。

5時55分,德國編隊開火還擊,集中火力攻擊胡德号。由于英艦的錯誤判斷,所以一開始炮擊時并未命中德艦,反觀德艦就沒有犯這種錯誤,所以炮彈不斷準确地向英艦射去。盡管霍蘭擁有比德艦更強大的火力,但戰場形勢對呂特晏斯有利——由于英國戰艦艦首正對德艦,胡德号和威爾士親王号分别隻能使用四門前主炮和六門前副炮,而德國軍艦卻能使用全部火力向英國人還擊。

此時俾斯麥号發射第三次齊射,命中胡德号中部,造成救生艇甲闆産生火災,并迅速蔓延。霍蘭中将此時意識到己方處于不利地位,于是命令左舵二十度,以發揮全部火力。6時整,胡德号剛完成轉向,俾斯麥号進行第五次齊射,一發(一說2發)炮彈貫穿了胡德号的薄弱的甲闆裝甲,引爆了主彈藥庫。胡德号瞬間折成兩半,迅速沉入海中,包括霍蘭中将在内的1418名官兵陣亡,僅有3人獲救。

德艦立刻将炮火指向威爾士親王号。該艦艦橋遭一發15英寸炮彈擊中,除艦長與一信号兵外所有艦橋人員陣亡。另外各處遭4發15英寸炮彈及4發8英寸炮彈擊中,艦體受重創,數門主炮因故障與戰損而無法發射,在重傷之下失去戰鬥力,被迫退出戰鬥。德國人也為勝利付出了很大代價。俾斯麥艦中彈三發,位于艦艏的二号燃料槽受損破裂;左舷被命中一發水中彈(來自威爾士親王号),導緻左舷一座鍋爐被擊毀,2号發電機艙被水淹沒,艦體首傾3°左傾9°,右側螺旋槳尖出水,航速下降至26節。為日後被圍殲埋下了禍根。

追擊

英國人很快确定了俾斯麥号的位置,并集結了大量的軍艦前來圍擊,包括約翰·托維上将指揮的本土艦隊及詹姆斯·索默維爾中将指揮的地中海H艦隊。1941年5月24日,俾斯麥号遭到從勝利号航空母艦上起飛的劍魚式魚雷機的攻擊,被命中1枚魚雷,但僅造成了輕微的損傷。

随後歐根親王号繼續前進,進入大西洋,俾斯麥号則轉向前往法國聖納澤爾以修理損傷。其後英國人差點失去了同俾斯麥号的接觸,但艦長呂特晏斯的錯誤決定(呂特晏斯以為英軍仍然知道他在哪裡,所以向本土發了電報,該電報被英軍截獲)使英軍再次發現了俾斯麥号。

最後戰鬥

1941年5月27日清晨,天空中雲層低垂,6級大風正從西北方向吹來,令海面上波濤洶湧,俾斯麥号正以7節的航速搖搖晃晃的向西北方向開去。此時,這艘幾天前還紅透半邊天的戰列艦已經陷入無可挽救的絕境。

在1941年5月24日,俾斯麥号在丹麥海峽的戰鬥中擊沉了英國海軍著名的戰列巡洋艦胡德号并擊傷了戰列艦威爾士親王号。但是在與威爾士親王号的戰鬥中,俾斯麥号自身也被對手的3發14英寸炮彈命中。具體損傷狀況如下:水上飛機彈射器被摧毀,導緻該艦無法放飛水上飛機;艦艏的燃料艙被擊中,炮彈貫穿了艦艏左舷的60毫米裝甲帶(也可能是更低的位置),穿入燃料艙内,随後穿出了右舷,(根據幸存者的描述,炮彈在穿出右舷的時候發生了爆炸,撕開了一個直徑達1.5米的破口。)在兩側的船體上撕開了兩個大洞。

這不僅造成燃料的大量洩漏,而且導緻了嚴重的進水,而進水又污染了艦内的部分燃料,這使該艦的燃料狀況出現短缺;一發炮彈從水下命中了左舷的一個鍋爐艙,彈體撞在鍋爐艙外45毫米厚的防雷隔壁上并發生了爆炸,損壞了船體,産生的彈片和裝甲碎片切斷了艙内的蒸汽管道,随後大量的進水導緻該鍋爐艙關閉。

在1941年5月24日和5月26日,從英國航空母艦上起飛的劍魚式攻擊機兩次空襲了俾斯麥号。其中,5月24日勝利号的艦載機發射的一枚魚雷擊中了右舷前桅位置的船體,但是由于定深器失靈,這枚魚雷隻擊中了該艦的主裝甲帶,并未造成什麼實質性的損害。而5月26日的空襲則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這次空襲有兩枚魚雷命中該艦。其中一枚魚雷在左舷主裝甲帶下輪機艙外的位置炸開,VII号隔艙外的一段防雷縱壁的焊縫被撕裂,造成包括左舷傳動軸通道在内的部分艙室發生進水。

好在進水很快就被損管人員控制住了。另外一枚魚雷從左舷命中了後部裝甲隔壁之後約1至2米的部位,摧毀了操舵系統并損壞了螺旋槳,還導緻方向舵被卡死在左轉12度的位置上,同時還造成船體外側嚴重損壞并伴有大量進水。損管人員很快就明白這一創傷是無法修複的,隻能通過調整兩側螺旋漿的轉速來勉強航行,但是航速大減。

由于此時該艦正在向東航行,西北方吹來的大風和洋流使海水不斷灌入艙内,導緻損管工作難以進行。因此德國人隻得硬着頭皮将戰艦掉頭向西北方向迎着風浪開去,以此減少進水,而那裡正是英國艦隊開來的方向。已經有名無實的“艦隊司令”呂特晏斯将軍悲痛的發出電報:我艦已不堪操縱,将戰至最後一彈。

而在1941年5月25日夜至5月26日淩晨,英國艦隊就已經開始開始提速追趕德艦。其中以多塞特郡号的命令最為誇張,馬丁(Martin)艦長下令全速航行,準備截擊俾斯麥号,并且可以在必要的時候撞擊對手。現由于魚雷攻擊機的功勞,英國人将得償所願,一場複仇之戰即将開始。

1941年5月26日夜間至5月27日淩晨,數艘英國驅逐艦率先追上了俾斯麥号并開始用魚雷對其進行攻擊,而俾斯麥号也向對手回敬了猛烈的炮火。英國驅逐艦毛利人号(Maori)後來聲稱命中了1枚魚雷,很多資料都将其計入命中數量中,并據此說明俾斯麥号水下防護對魚雷的抵抗能力十分卓越。

不過事實上由于夜間能見度太低,雙方發射的炮彈或魚雷均未命中目标,包括槍炮官馮.穆倫海姆-雷希貝格男爵(von.Mullenheim-Rechberg)在内的德方幸存人員後來也證實夜間并沒有魚雷命中了俾斯麥号。倒是俾斯麥号的前甲闆在夜間發生了一場小火災,原因可能是由于照明彈落到了該處甲闆上,火焰後來被海浪撲滅,很可能正是這一火災使英國驅逐艦的艦員誤以為魚雷命中了目标。

但是俾斯麥号則由于這些騷擾而無法進行有效的損管,人員也沒有得到休息。英國驅逐艦為避免損失,在日出前撤離了戰場。此時,俾斯麥号全艦上下都彌漫着絕望的氣氛,疲憊不堪的水兵們抱着聽天由命的心态準備迎接即将到來的戰鬥。揭開不沉戰艦的神秘面紗——俾斯麥号戰列艦最後的戰鬥。

此時,兩艘英國戰列艦喬治五世号和羅德尼号正從西北方向乘風順水而來,水兵們摩拳擦掌,士氣高漲。羅德尼号原本正在遂行為商船護航任務,但是與其說是護航,不如說是與商船同行更為恰當,該艦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前往美國的波士頓船廠進行整修。由于隻是參加護航行動,因此羅德尼号沒有攜帶滿額彈藥,這是該艦在後來的戰鬥中出現穿甲彈不足的狀況的原因。不僅如此,該艦的鍋爐此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故障,最大速度隻剩下21節,船員中也有許多缺乏經驗的新兵,因此該艦的整體狀況可說相當不好。

在胡德号沉沒之後數小時,該艦臨時接到命令,中止了當前的護航任務,加入到了追擊俾斯麥号的行列中,并于5月26日傍晚6點左右與喬治五世号彙合。而始終負責監視俾斯麥号的兩艘重巡洋艦多塞特郡号和諾福克号則在西面繼續履行着自己的任務。戰列巡洋艦聲望号雖然也在艦隊之内,但是由于其裝甲薄弱,并沒有被投入到最後的戰鬥中去,而是遂行為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艦護航的任務。

這支艦隊的司令官托維上将此時正坐鎮在喬治五世号的艦橋,仔細的思考着當前的狀況。他已經知道俾斯麥号受到了魚雷機的打擊,機動性肯定受到了很大影響,但是對于這個對手究竟還剩下多少戰鬥力則不是十分清楚。他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向正東方向航行,開過俾斯麥号的前方,攔在德艦的北面,這樣可以用全部側舷火力形成對德艦的T字型陣勢。

另一種是向東南方向航行,從西面接近俾斯麥号,由于此時正是日出後不久,東面的天空光線良好,正好可以襯托出德艦的身影,方便炮兵瞄準目标。經過一番權衡,托維下令艦隊提速,向東南偏東方向開去,占領俾斯麥号西面的有利射擊陣位。這可能是考慮到德艦僅有一艘,轉向不受隊列限制,因此占據T字頭的價值不大。但事實上俾斯麥号此時已經不堪操縱,轉向頗為困難,如果向正東方向進行攔截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不過英國人對此時狀況的了解頗為有限,因此沒有采取這一措施。

7點08分,托維上将下達了另一道命令,賦予羅德尼号在戰鬥中自由行動的權力。這可能是考慮到己方的參戰艦艇數量并不多,而且對手也僅有一個,因此不必強迫各艦拘泥于相對缺乏靈活性的戰列線。

8點20分,諾福克号重巡洋艦再次報告了俾斯麥号的方位,2艘戰列艦按照這一方位修正了航向,向戰場進發。戰鬥即将打響,軍官們都開始對下屬下達命令。英國軍官按部就班的對水兵們下達了一系列教科書式的指令,而且作戰條件令他們無可挑剔。而德國人則在做最後的準備,由于德國軍艦上的105毫米高平兩用炮和其他小口徑防空武器沒有任何裝甲保護,在戰鬥中橫飛的彈片将對暴露在甲闆上的彈藥以及操作這些武器的水兵造成嚴重威脅,考慮到這些武器對英國戰列艦并沒有什麼威脅,因此艦長林德曼命令操作這些武器的水兵都撤下戰位,躲進了有輕裝甲保護的艙室裡,作為其他部門的後備人員随時待命。

最後,8門380毫米主炮與12門150毫米副炮做好了戰鬥準備,對于英國人的數量則沒有什麼人太介意:在這種必敗的戰鬥中敵人的數量究竟有多少并沒什麼區别,反正頂多也隻能被擊沉1次。相比于上一艘被貫之以“不沉戰艦”頭銜的塞德利茨号戰列巡洋艦,俾斯麥号并沒有碧玉錨地之外的淺海沙床可以墊底,在她的身下隻有一個深達數千米的深淵——這是一個足以讓任何一艘水面戰艦萬劫不複的深度,一旦沉下去可就再也沒有打撈修複的機會了。

8點43分,羅德尼号的防空軍官在大約25,000碼的距離上望見俾斯麥号的身影出現在晨曦之中,漢密爾頓艦長隻對艦員說了一句很簡單的話:“前進,祝好運”。與此同時,在俾斯麥号上,警報聲響徹全艦:左前方2艘英國戰列艦!盡管這一天的風浪較大,但是戰場上的能見度卻出乎意料的好,俾斯麥号的槍炮官施耐德(AdalbertSchneider)和馮.穆倫海姆-雷希貝格男爵等人都很快就認出了2艘英國戰列艦是喬治五世号和羅德尼号。盡管這幾乎是一場無懸念的戰鬥,但是緊張的氣氛還是在雙方水兵中迅速的蔓延,雙方都忐忑的等待着炮聲響起。

注1:曾經廣泛流傳的說法稱該艦由于舵機卡死而無法轉向,因此不得不向西北方向航行說法,事實上是不正确的。對于多軸推進的軍艦來說,通過調節左右兩側螺旋槳的轉速也可以進行轉向。俾艦的螺旋漿雖有受損,航行能力劇降,但是勉強仍可使用,并非完全不能轉向。

滅亡隕落

1941年5月26日,俾斯麥号再遭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艦的“劍魚”式魚雷轟炸機空襲,被3枚魚雷擊中,其中1枚擊中艦尾,沉重的結構受到損壞後向下壓迫到舵機,導緻俾斯麥号的舵角卡死在15度。這使俾斯麥号已無法回避英國艦隊的攻擊(在海流和風的影響下,俾斯麥隻能向北北西方向前進,而這是英軍的包圍網中央),速度再度降低,而且很難控制航向。

1941年5月27日晨,英軍的主力追擊艦隊趕到,包括英王喬治五世号與羅德尼号戰列艦及諾福克号和多特塞郡号用炮彈、魚雷輪番對操縱失靈的“俾斯麥”号進行輪番攻擊。于八點左右俾斯麥号進入戰列艦主炮射程,兩艦迅速接近,并用其16英寸及14英寸主炮轟擊俾斯麥号。俾斯麥,前後火控站先後被擊破,甚至在前20分鐘内艦艏的兩門主炮就先後報廢。

事實上,從戰鬥開始,到戰鬥結束,俾斯麥号一直隻攻擊羅德尼号,但是15英寸炮無法貫穿“BIGSEVEN”中以驚世駭俗防護能力着稱的納爾遜級戰列艦羅德尼号。俾斯麥号被最少數十枚,甚至上百枚大口徑穿甲彈以及數百枚小口徑炮彈擊中,加上至少1枚魚雷。最後的一枚16英寸炮彈是在極近的距離發射的(大約3,000碼)。但直到10時25分俾斯麥号仍然沒有沉沒,甚至引擎尚在運轉。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德國人開始準備自行炸沉軍艦以避免被俘獲。英國多塞特郡号重巡洋艦随後在近距離發射了3枚魚雷,全部命中。10時36分,俾斯麥号終于沉沒于布雷斯特以西400海裡水域。

“永不沉沒的戰艦”沉沒了,大西洋海成為它的水下墳墓。前後,皇家海軍派遣了大量軍艦前往攔截俾斯麥号,包括多達8艘戰列艦及戰列巡洋艦,和2艘航空母艦,即皇家海軍約半數的力量,才最終将俾斯麥号擊沉。英軍指揮官托維上将在戰鬥後說:“就像一戰時的德意志帝國海軍一樣,俾斯麥号進行了一次最勇敢的戰鬥,抵抗着數倍于己的敵人,以至于在她沉沒時她的旗幟還在飛揚。”此役之後丘吉爾首相也對俾斯麥号做出了極高的評價稱其為“人類造艦史上的傑作”。

失敗原因

英軍根據破譯的德軍密碼,對“萊茵演習”中預先出海的補給艦和油船展開圍捕,至6月23日,2艘補給艦和5艘油船五沉兩俘,無一幸免,至此宣告了“萊茵演習”計劃徹底破産,也宣告了德軍使用大型水面艦隻破壞大西洋航線的結束,自此後,德國海軍的水面艦艇再無大的作為。

在圍殲“俾斯麥”号的作戰中,電子戰已初露端倪,盧金斯5月25日發出的長篇電報,無疑是最大失誤,如果英軍不是依靠此次電報定位,測出德艦基本方位,要想憑軍艦、飛機的搜索,在不知道目标範圍的情況下,絕對是大海撈針一般的困難!對“俾斯麥”号造成緻命打擊的“箭魚”式飛機魚雷攻擊,也是在軍艦無線電引導下才取得成功的,而“俾斯麥”号巧妙擺脫英軍巡洋艦跟蹤的,更是電子戰中的神來之筆!由此可見,制電磁權在六十年前戰争中已發揮了重要作用,更不用說今天的現代化戰争了。

而飛機在此次作戰中所表現出的作用,更是充分說明制空權對與制海權的巨大影響。英軍22日首先發現德艦離開卑爾根的是飛機,26日在搜索毫無收效的情況下發現德艦蹤迹的又是飛機,而給予德艦緻命損傷的,最終導緻其沉沒的還是飛機!可以說,在整個海上圍殲戰中,每到關鍵時刻,總是飛機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反觀德軍,因為沒有遠洋航空力量,威風八面的“俾斯麥”号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成為英軍的刀俎。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燃料問題,即使德軍出現上述漏着,如果“俾斯麥”号燃料充足,絕對可以憑借其高速航行,在英軍主力艦隊到來之前,進入岸基飛機保護圈。仔細算一算,“俾斯麥”号燃油裝載量為8000噸,可以供軍艦以最高航速航行八天,由于疏忽沒有在挪威卑爾根停泊時補充燃料,出丹麥海峽時又沒有按計劃進行海上加油,此時已消耗了2000噸,加上後來被“威爾士親王”号擊中艦首燃料艙,又白白損失了1000噸燃料。再經過三天兩夜的高速航行,燃料所剩無幾。在最後階段“俾斯麥”号一直不敢開到28節以上的高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足夠燃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