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飛

俞振飛

名昆劇表演藝術家
俞振飛(1902年7月15日一1993年7月17日)男,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著名昆劇小生,著名昆劇演員,1902年7月15日(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六月十一日)生,名遠威,字滌盫,号箴非,原籍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生于蘇州義巷。京劇、昆曲表演藝術家,工小生。1993年7月17日(農曆癸酉年五月廿八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歲。[1]
  • 中文名:俞振飛
  • 外文名:
  • 别名:俞遠威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
  • 身高:
  • 體重:
  • 畢業院校:
  • 職業:著名昆劇演員
  • 經紀公司:
  • 代表作品:《俞振飛藝術論集》《振飛曲譜》
  • 主要成就: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著名昆劇小生

演藝經曆

俞振飛(1902年7月15日—1993年7月17日),男,京劇、昆曲小生。名遠威,字滌盫,号箴非,江蘇松江人。生于蘇州義巷。出生在昆曲世家,父俞粟廬為著名昆曲唱家,自成“俞派”。

他6歲從父習曲,14歲起先後拜沈錫卿、沈月泉等名師學藝,能昆曲戲200餘折。

1914年首次登台,1930年北上,經程硯秋介紹拜程繼先為師,正式下海為專業演員。與程硯秋合作六年間,譽滿京、津、滬、甯、渝等各大城市。章遏雲、新豔秋、李玉茹、童芷苓、吳素秋等諸多名家同台合作。并曾擔任上海暨南大學文學院講師。

1958年曾參加中國藝術代表團赴英國、法國、比利時、盧森堡、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等國演出昆曲《百花贈劍》80餘場。着有《振飛曲譜》、《習曲要解》、《念白要領》、《俞振飛藝術論集》等行世。俞振飛曾任上海市戲曲學校校長、上海昆劇團團長、上海京劇院院長和中國文聯副主席、文化部于“俞振飛演劇生活六十年紀念”活動時,為他頒發了獎狀。

1988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授予他“文學博士”的榮譽學位。俞振飛演小生,尤以扮演巾生,表現儒雅清新的風格最為突出。他擅長演出的劇目,昆曲有《牡丹亭》、《長生殿》、《玉簪記》、《荊钗記》、《太白醉酒》、《牆頭馬上》、《千忠戮》等;京劇有《群英會》、《奇雙會》、《玉堂春》、《春秋配》、《斷橋》、《打侄上墳》、《鴻鸾禧》、《轅門射戟》、《紅拂傳》、《春閨夢》等。

俞振飛學識淵博,能詩善畫,其表演儒雅優美,倜傥不群,擅演冠生、巾生、窮生、雉尾生等角色,尤以表演巾生儒雅清新的風格最為突出,極富書卷氣。俞振飛天賦佳嗓,大小嗓運用自如。演唱注重字、音、氣、節,精研音韻口法,講究吞吐虛實,發展了“俞派”唱法。

1993年在上海逝世,享年92歲。

藝術經曆

6歲從父習曲,14歲業餘登台,演小生;先後拜沈錫卿、沈月泉等名師學藝,能昆曲戲200餘折。1914年首次登台,1920年學演京劇,先從李智先習老生,不久即改學小生,得蔣硯香傳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23年程硯秋赴滬演出,特邀其合作頗獲好評。1931年,俞振飛在暨南大學擔任講師,經程硯秋要求,乃辭去講師職務,赴北京參加演出。複拜入程繼先門下,學京劇小生。

1934年正式轉為秋聲社專業小生演員,受到程繼先的悉心指教。在程硯秋的新編劇目中,俞振飛塑造了許多生動的藝術形象。他演《紅拂傳》的李靖、《梅妃》的唐玄宗、《春閨夢》的王恢等角色,都有新的創造。30年代以來先後與程硯秋、梅蘭芳、馬連良、張君秋等合作。與程硯秋合作六年間,譽滿京、津、滬、甯、渝等各大城市。1941年應聘赴滬,後定居上海。40年代末到香港演出,1955年返北京。還曾與周信芳、黃桂秋、章遏雲、新豔秋、李玉茹、童芷苓、吳素秋等諸多名家同台合作。

1948年與張君秋合拍了《玉堂春》彩色影片,1955年和1959年與梅蘭芳先後又拍攝了《斷橋》和《遊園驚夢》的彩色藝術影片。

從藝經曆

俞振飛出生在昆曲世家,父俞粟廬為著名昆曲唱家,得清代葉堂一派的傳授,自成“俞派”。俞振飛6歲從父習曲,14歲起,先後拜昆曲前輩沈錫卿、沈月泉等名師學藝,能演昆曲戲200餘折。1914年首次登台,1920年學演京劇,先從李智先習老生,後從蔣硯香學習京劇小生。29歲,經程硯秋介紹,赴北京拜京劇小生前輩程繼先為師,成為專業演員。

大概到了五、六歲的時候,俞粟廬先生就開始教俞振飛學習寫字。起先學習寫“碑”。因為俞粟廬老先生認為“北碑南帖”之中,學“北碑”便于打基礎、見功力,因此隻讓他的孩子學“碑”。直到一九三○年粟廬先生去世,俞振飛才開始臨“帖”。嗣後,俞振飛放棄了在暨南大學教書的職務,正式“下海”唱戲,寫字的時間就不多了。但因為演戲出了名,各方面人士慕名來求索“墨寶”的多了起來,由于“盛情難卻”,他就常常“借他人的紙張,練自己的筆墨”,至今練得一手飄逸清新的行書。

俞振飛能夠寫詩、填詞作散曲、小令,則還得歸功俞粟廬老先生。他從小不教俞振飛讀《三字經》、《千字文》,卻從鐘嵘的<詩品》入手,又教他讀《古詩十九首》、《唐詩三百首》。這樣,他十幾歲時就學會做詩了。俞振飛說:“這大概就是俗話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謅’吧!”俞粟廬先生喜歡讀書,家中藏書頗豐。俞振飛從小就喜歡鑽到父親的“四壁圖書”的書房裡去,拿到什麼書就看什麼書。先看經、史、子、集。這些書看完了,就看醫書。醫書看完,就看各種“雜書”、“閑書”。從“氣功”一直到“麻衣神相”,連陶宗儀的《辍耕錄》都是當作閑書看的。同時,他還看了許多昆曲典籍,如《度曲須知》、《樂府傳聲》和李笠翁《十種曲》等等,有的還不止看過一遍。

真是三教九流的知識,他都“吃”了下去,“熔于一爐”了。今天回頭想想,這種“見書就讀”的做法,還是有好處的,俞振飛先生知識面的廣博,就大大得力于讀書的廣泛。當然,少年時候,也不是什麼書都能讀得懂的,但是不懂就問。有些問題,問到粟廬先生,就能得到滿意的答複。遇有專門學問中的難題,就去請教學有專長的前輩,例如詞曲大家吳梅(瞿安)、詩詞家朱古微,這些“父輩之交”常給他以教益。後來與他也成了“忘年之交”了。由于他善于學習,也就慢慢地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文化修養。正因為他肚子裡的“書卷”日有所增,以後他在舞台上表演的人物的“書卷氣”才會自然地流露出來。

藝術傳人

他的學生有百餘人,蔡正仁、嶽美缇等頗得俞氏真傳。

藝術特色

俞振飛天賦佳嗓,唱曲時注重“字、音、氣、節”,創造了講究聲律、韻味的唱法,發展了“俞派”唱法。對京劇小生的唱法、念白、咬字、用氣、運嗓,都有獨特的追求,形成儒雅、秀逸,富于書卷氣的表演風格。他精通詩詞書畫,擅長吹笛,在笛風、指法、随腔運氣方面有很高造詣。

俞振飛在70年的舞台生涯中,不僅把昆曲中邊歌邊舞的特殊表演手段帶進了京劇,還将濃郁的“書卷氣”引入京劇表演,豐富了京劇小生一行;同時又把京劇明快強烈的風格引入昆曲,促進了這兩個劇種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

俞振飛的小生,在唱念的聲情、表演的氣度以及動作的幅度、節奏上,處處區分人物之間豪邁俊逸與放蕩驕矜、風流倜傥與膚淺輕薄的界限。在他的審美思想中,雅中求俗,俗中求雅,由此形成他表演藝術難以企及的高度。香港城市大學教授鄭培凱說:“俞先生把從家學中繼承的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帶到傳統的演劇裡面。這就像文人學者配合職業演員,背後是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那裡把關。”

俞振飛演小生,尤以扮演巾生,表現儒雅清新的風格最為突出,被稱為“儒雅巾生”。

星聞轶事

戲曲演員要有一點書卷氣,京昆大師俞振飛的書畫與他的唱腔一樣令人沉醉。在上海圖書館三樓新開的俞振飛展示室,悠揚飄逸的昆曲令人恍若置身世外,輕盈的繞梁餘音包圍着展示室内的每一件物什:老唱片,舊照片,發黃的書信,更有淡淡墨香的書畫。

在為演出《遊園驚夢》而訂做的鮮豔欲滴的紅帔旁,一幅對仗工整的行楷對聯顯得格外靈動雅緻:“天機清曠長生海,心地光明不夜珠。”旁邊的題字告訴筆者,是俞先生87歲時親手書寫并贈給好友沈華窗,以紀念二人訂交50年。

俞老一生曾有不少畫作,但在“文革”中損失殆盡,難再尋覓。幸運的是,一幅扇面免于厄運:這是一幅古色古香的水墨畫,山黛水碧、亭輕榭靈、水天一色、樹影婆娑。濃濃淡淡幾筆勾勒出的是令人心向往之的飄渺意境,如同他的唱腔帶來的寫意。

“俞派藝術”正是以濃濃的書卷氣着稱,這份書卷氣來自于俞振飛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從小就在父親俞粟廬指導下練習書法,先臨漢碑魏碑,後臨寫董其昌、趙孟(左兆右繁體頁)的法帖。從14歲起,又拜近代大畫家陸廉夫為師,學習山水畫。他是書畫古玩鑒賞家,當過暨南大學的講師,精研中國戲曲。俞振飛用“書卷氣”取代了“脂粉氣”,把小生藝術的品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說過這樣的話,演小生的演員,不能胸無點墨。

人們在津津樂道大師的風範時,也不免喟歎,如今的戲曲演員少了那麼一份書卷氣。

中國戲曲學院鈕骠教授提出,過去有不少老藝術家出身科班,文化水平原本不高,但是他們刻苦學習,文化底子非常深厚。現在的演員有不少隻接受過中等藝術教育,體現出嚴重的藝術素養不足。演員要在表演上秀逸脫俗,傳承上有悟性,創新上有靈性,就應當“功夫在戲外”,需要通曉藝術理論和美學思想,需要深厚的文化修養。

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龔和德研究員認為,如今需要“技術文化型、經驗理論型和傳承創導型”的演員,文化底蘊必不可少。許多演員要補的就是這一課,他們通常在排戲前請人講解曆史背景、人物命運,聊以救急。但這隻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沒有文化底蘊,就不能進入人物角色,演不出特有的曆史感和時代感。

由于近年來,電視直播的文藝比賽中加入了綜合素質一條,讓部分參賽選手很傷腦筋。記者就聽說過一個真實的笑話,一位戲曲演員參賽,唱功不錯,但文化分很低,打電話回家時,還被自己的孩子訓了一頓。

自已的孩子尚且如此,何況台下的觀衆?水漲船高,随着全社會文化教育的發展,一代代觀衆的欣賞水平也在提高,胸無點墨還真不行。

上一篇:艾瑞

下一篇:白修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