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鏡如

侯鏡如

政治活動家、愛國将領
侯鏡如(1902—1994年),13歲畢業于永城高等小學。1919年春考入開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英文科,1923年冬畢業。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并加入中國國民黨。11月畢業,任教導一團排長。1925年2月侯鏡如參加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冬,由周恩來、郭俊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翌年7月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十四師團參謀長。1943年春,升任第九十二軍中将軍長。抗日戰争勝利後,兼任北平警備司令、第十七兵團司令官、天津塘沽防守司令、長江防務預備兵團司令、福州綏靖公署主任兼華東軍官團總團長。1949年8月率部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國務院參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政協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89年3月至1994年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2歲。
    本名: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侯鏡如 民族:漢族 籍貫:河南永城 性别:男 職業:軍人

人物生平

侯鏡如,1923年河南省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英文科畢業。1924年鄭州大學理科肄業,同年進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并加入中國國民黨。1925年參加第一、二次東征。同年冬,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1926年7月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十四師團參謀長,後任第十七軍第三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7年2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離開北伐軍赴上海,參與組織指揮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後任武漢國民政府武漢三鎮保安總隊長。

七一五事變後,離開武漢到賀龍的第二十軍任教導團團長,并參加南昌起義。1931年與中共中央失去聯系。1932年後,任國民黨軍第三十軍第三十師參謀長、第三十師第八十九旅旅長。1935年4月,被授予陸軍少将軍銜。1937年任第九十一軍參謀長。抗日戰争爆發後,任國民黨軍第九十二軍第二十一師師長,參加台兒莊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1943年春,升任第九十二軍中将軍長。抗日戰争勝利後,兼任北平警備司令。1948年升任第十七兵團司令官。後任天津塘沽防守司令,長江防務預備兵團司令,福州綏靖公署主任兼華東軍官團總團長。1949年8月率部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國務院參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政協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北京市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黃埔同學會會長,政協全國委員會祖國統一聯誼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争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1989年3月至1994年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2歲。

2002年6月24日上午,侯鏡如遷葬深圳吉田永久墓園,遷葬儀式儀式之後,侯老将軍終于得償心願,安詳的在祖國南大門的土地上見證祖國的繁榮統一。

擔任職務

侯鏡如是政協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民革第五、六、七屆中央副主席,第八屆中央名譽主席。

曆史年譜

侯鏡如(1902—1994)生于1902年10月17日(清光緒二十八年九月十六)。河南永城人,原名侯心朗,以字行;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陸軍大學将官班甲級第二期畢業。

1924年11月軍校畢業後派任軍校教導第1團(團長何應欽)第2營(營長陳繼承)第7連第3排少尉排長。

1925年4月調升國民二軍(軍長嶽維峻)學兵營上尉連長。9月調任國民革命軍第1師(師長何應欽)第3團(團長錢大鈞)第1營(營長郭俊)上尉副營長。

1926年7月調升第14師(師長馮轶裴)第40團(團長鄧振铨)中校參謀長。12月調升第17軍(軍長曹萬順)第3師(師長王成芳)上校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1927年2月前往上海參加參加籌組上海工人武裝。3月11日任上海總工會糾察委員會(書記顧順章)指揮,參與領導武裝起義。4月出任武漢三鎮保安總隊總隊長。7月所部改編為第20軍(軍長賀龍)教導團,任上校團長。8月參加南昌起義,因部隊潰散避居香港。12月前往上海。

1928年4月出任中共河南省軍委書記。同月被國民政府逮捕關押。

1929年7月被保釋後返回上海。9月前往香港從事中共地下工作。

1931年5月出任鄭州行營(兼主任劉峙)上校谘議。9月調任國民革命軍第41軍(軍長孫殿英)駐南京代表。

1932年1月調任第30師(師長彭振山)政訓處上校主任。

1933年6月升任第30師少将參謀長。

1934年6月調任第30師(兼師長孫連仲)第89旅(旅轄兩團)少将旅長。

1935年4月18日叙任陸軍少将。

1938年2月調任第91軍(軍長郜子舉)參謀長。6月8日調任第21師(師轄兩旅)師長。

1942年5月31日升任第92軍(兼軍長李仙洲)中将副軍長。

1943年1月6日升任第92軍(轄第21師、第142師、暫編第56師)中将軍長。

1945年3月保送陸大将官班甲級第二期受訓。6月陸大畢業後仍任原職。8月兼任武昌警備司令。10月改兼任北平警備司令。同月10日獲頒忠勤勳章。

1946年5月5日獲頒勝利勳章。

1948年9月升任第17兵團(轄第62軍、第92軍)中将司令官。同月22日晉任陸軍中将。

1949年1月1日獲頒四等雲麾勳章。7月調任福州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副主任兼軍官教導團團長。10月應策動部屬起義避居香港。

1952年7月返回大陸。10月出任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參事。

1954年12月當選全國政協(兼主席周恩來)委員。

1956年2月當選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候補委員。

1959年4月當選國防委員會(兼主席劉少奇)委員。

1960年8月當選民革中央(主席何香凝)委員。

1977年11月當選政協北京市(主席丁國钰)副主席。

1978年2月當選全國政協(兼主席鄧小平)常務委員、民革北京市主任委員。

1979年10月當選民革中央(主席朱蘊山)常務委員。

1981年12月當選民革中央(代主席王昆侖)副主席。

1984年2月當選為黃埔軍校同學(會長徐向前)副會長。

1988年2月當選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9月當選中國和平促進統一會會長。

1989年3月當選全國政協(兼主席李先念)副主席。

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病逝。

人物評價

侯鏡如畢業于國共合作時的黃埔軍校第一期,在東征中他加入中國共産黨;在上海第三次武裝起義中他沉着冷靜、指揮若定;在南昌起義中他機智果敢、成功克敵。雖然在大革命失敗的惡劣環境中他與中共黨組織失去了聯系,但他執著地以救國救民為己任。抗日戰争時期,他在國民黨陸軍中供職,為打擊侵略者,他始終率部馳騁在抗日最前線,參加過忻口戰役、徐州會戰、長沙會戰、湘西戰役,是國民黨軍隊中戰功赫赫的高級将領。在解放戰争中,為減少戰火、避免流血,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和職務促成了多次起義。中共中央統戰部長王兆國在紀念侯鏡如誕辰100周年時說:“侯鏡如同志的一生,是經受了長期革命鬥争考驗和洗禮的一生,是為國家、為民族盡心竭力、赤誠奉獻、鞠躬盡瘁的一生,是對真理、對光明孜孜以求的一生。”

上一篇:何曉玲

下一篇:魏禮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