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制堿法

侯氏制堿法

制堿工藝
氨氣與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氫铵,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碳酸氫铵與氯化鈉反應生成一分子的氯化铵和碳酸氫鈉沉澱,碳酸氫鈉之所以沉澱是因為它的溶解度較小。根據NH4Cl在常溫時的溶解度比NaCl大,而在低溫下卻比NaCl溶解度小的原理,在278K~283K(5℃~10℃)時,向母液中加入食鹽細粉,而使NH4Cl單獨結晶析出供做氮肥。
    中文名:侯氏制堿法 外文名: 所屬學科:化學 英文名:Alkaline Hou Shi system 不足之處:較氨堿法,它的用氨量較大

侯氏制堿法

(聯合制堿法)

1)NH3+H2O+CO2=NH4HCO3n

2)NH4HCO3+NaCl=NH4Cl+NaHCO3↓n

3)2NaHCO3=加熱=Na2CO3+H2O+CO2↑即:①NaCl(飽和)+NH3+H2O+CO2=NH4Cl+NaHCO3↓②2NaHCO3=加熱=Na2CO3+H2O+CO2↑n

氨氣與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氫铵,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碳酸氫铵與氯化鈉反應生成一分子的氯化铵和碳酸氫鈉沉澱,碳酸氫鈉之所以沉澱是因為他的溶解度較小。n

根據NH4Cl在常溫時的溶解度比NaCl大,而在低溫下卻比NaCl溶解度小的原理,在278K~283K(5℃~10℃)時,向母液中加入食鹽細粉,而使NH4Cl單獨結晶析出供做氮肥。n

此法優點:保留了氨堿法的優點,消除了它的缺點,使食鹽的利用率提高到96%;NH4Cl可做氮肥;可與合成氨廠聯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氣CO轉化成CO2,革除了CaCO3制CO2這一工序。n

基本介紹

侯德榜

在中國化學工業史上,有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為祖國的化學工業事業奮鬥終生,并以獨創的制堿工藝聞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塊堅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國現代化學工業的大廈,這位先驅者就是被稱為“國寶”的侯德榜曾以10科1000分的好成績被北平清華留美預備學堂錄取!他就是侯德榜(1890-1974),字緻本,名啟榮,著名化學家,“侯氏制堿法”的創始人。侯德榜為祖國的化學工業事業奮鬥終生,并以獨創的制堿工藝聞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塊堅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國現代化學工業的大廈。

化學原理

(1)NH3+H2O+CO2=NH4HCO3(首先向水中通入氨氣,然後再通入二氧化碳)n

(2)NH4HCO3+NaCl=NH4Cl+NaHCO3↓(NaHCO3溶解度最小,所以析出。)n

(3)2NaHCO3(加熱)=Na2CO3+CO2↑+H2O(NaHCO3熱穩定性很差,受熱容易分解)且利用NH4Cl的溶解度,可以在低溫狀态下向(2)中的溶液加入NaCl,則NH4Cl析出,得到化肥,提高了NaCl的利用率。

優點

保留了氨堿法的優點,消除了它的缺點,使食鹽的利用率提高到96%;NH4Cl可做氮肥;可與合成氨廠聯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氣CO轉化成CO2,革除了CaCO3制CO2這一工序。n注:純堿就是碳酸鈉(Na2CO3)n在制堿過程中向濾出NaHCO3晶體後的NH4Cl溶液中加熟石灰以回收氨,使之循環使用:n2NH4Cl+Ca(OH)2(加熱)=CaCl2+2NH3↑+2H2On

發展曆史

1920年,侯德榜先生毅然回國任職。他全身心地投入制堿工藝和設備的改進上,終于摸索出了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産技術。1924年8月,塘沽堿廠正式投産。1926年,中國生産的“紅三角”牌純堿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産品不但暢銷國内,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争,他們看中了南京的硫酸铵廠,為此想收買侯德榜,但是遭到侯德榜的嚴正拒絕。為了不使工廠遭受破壞,他決定把工廠遷到四川,新建一個永利川西化工廠。

制堿的主要原料是食鹽,也就是氯化鈉,而四川的鹽都是井鹽,要用竹筒從很深很深的井底一桶桶吊出來。由于濃度稀,還要經過濃縮才能成為原料,這樣食鹽成本就高了。另外,索爾維制堿法的緻命缺點是食鹽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說有30%的食鹽要白白地浪費掉,這樣成本就更高了,所以侯德榜決定不用索爾維制堿法,而另辟新路。

他首先分析了索爾維制堿法的缺點,發現主要在于原料中各有一半的比分沒有利用上,隻用了食鹽中的鈉和石灰中碳酸根,二者結合才生成了純堿。食鹽中另一半的氯和石灰中的鈣結合生成了氯化鈣,這個産物都沒有利用上。那麼怎祥才能使另一半成分變廢為寶呢?他想呀想,設計了好多方案,但是—一都被推翻了。後來他終于想到,能否把索爾維制堿法和合成氨法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制堿用的氨和二氧化碳直接由氨廠提供,濾液中的氯化铵加入食鹽水,讓它沉澱出來。這氯化铵既可作為化工原料,又可以作為化肥,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食鹽的利用率,還可以省去許多設備,例如石灰窯、化灰桶、蒸氨塔等。設想有了,能否成功還要靠實踐。于是他又帶領技術人員,做起了實驗。一直進行了500多次試驗,還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才把試驗搞成功,使設想成為了現實。

這個制堿新方法被命名為“聯合制堿法”,它使鹽的利用率從原來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此外,污染環境的廢物氯化鈣成為對農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铵,還可以減少1/3設備,所以它的優越性大大超過了索爾維制堿法,從而開創了世界制堿工業的新紀元。

碳酸鈉用途非常廣泛。雖然人們曾先後從鹽堿地和鹽湖中獲得碳酸鈉,但仍不能滿足工業生産的需要。

1862年,比利時人索爾維(Ernest Solvay 1838—1922)發明了以食鹽、氨、二氧化碳為原料制取碳酸鈉的“索爾維制堿法”(又稱氨堿法)。此後,英、法、德、美等國相繼建立了大規模生産純堿的工廠,并組織了索爾維公會,對會員以外的國家實行技術封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亞交通梗塞。由于我國所需純堿都是從英國進口的,一時間,純堿非常缺乏,一些以純堿為原料的民族工業難以生存。1917年,愛國實業家範旭東在天津塘沽創辦了永利堿業公司,決心打破洋人的壟斷,生産出中國的純堿。他聘請正在美國留學的侯德榜先生出任總工程師。

發明特點

針對索爾維法生産純堿時食鹽利用率低,制堿成本高,廢液、廢渣污染環境和難以處理等不足,侯德榜先生經過上千次試驗,在1943年研究成功了聯合制堿法。這個新工藝是把氨廠和堿廠建在一起,聯合生産。由氨廠提供堿廠需要的氨和二氧化碳。母液裡的氯化铵用加入食鹽的辦法使它結晶出來,作為化工産品或化肥。食鹽溶液又可以循環使用。為了實現這一設計,在1941一1943年抗日戰争的艱苦環境中,在侯德榜的嚴格指導下,經過了500多次循環試驗,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後,才把具體工藝流程定下來,這個新工藝使食鹽利用率從70%一下子提高到96%,也使原來無用的氯化鈣轉化成化肥氯化铵,解決了氯化鈣占地毀田、污染環境的難題。這方法把世界制堿技術水平推向了一個新高度,赢得了國際化工界的極高評價。

1943年,中國化學工程師學會一緻同意将這一新的聯合制堿法命名為“侯氏聯合制堿法”。所謂“聯合制堿法”中的“聯合”,指該法将合成氨工業與制堿工業組合在一起,利用了生産氨時的副産品CO2,革除了用石灰石分解來生産,簡化了生産設備。此外,聯合制堿法也避免了生産氨堿法中用處不大的副産物氯化鈣,而用可作化肥的氯化铵來回收,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産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堿的成本。聯合制堿法很快為世界所采用。

發明原理

侯氏制堿法是依據離子反應發生的原理進行的,離子反應會向着離子濃度減小的方向進行(實質為勒夏特列原理),也就是很多初中高中教材所說的複分解反應應有沉澱、氣體和難電離的物質生成。他要制純堿(Na2CO3),就利用NaHCO3在溶液中溶解度較小,所以先制得NaHCO3,再利用碳酸氫鈉不穩定性分解得到純堿。要制得碳酸氫鈉就要有大量鈉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所以就在飽和食鹽水中通入氨氣,形成飽和氨鹽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鈉離子、铵根離子、氯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這其中NaHCO3溶解度最小,所以析出,其餘産品處理後可作肥料或循環使用。

不足之處

侯氏聯合制堿法也存在不足。較氨堿法而言,它的用氨量較大,在有些情況下不适用。

上一篇:皮膚松弛

下一篇:氟化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