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蘭·羅素

伯特蘭·羅素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公元1872年5月18日-公元1970年2月2日),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曆史學家,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伯特蘭·羅素畢業于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為無神論或不可知論者,被認為是與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建了分析哲學。伯特蘭·羅素與懷特海合着的《數學原理》對邏輯學、數學、集合論、語言學和分析哲學有着巨大影響。1950年,伯特蘭·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學史》、《數學原理》、《物的分析》等。[1]羅素出身于曼摩茲郡一個貴族家庭。1890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後曾兩度在該校任教。1908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并被授予英國嘉行勳章。1967年組織了斯德哥爾摩戰争罪犯審判法庭,譴責美國在越南的政策。1970年在威爾士的家中去世。[2]羅素不僅在哲學、邏輯和數學上成就顯著,而且在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等許多領域都有建樹。他前後期哲學思想變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爾主義,深信絕對、共相的存在,把數學視為柏拉圖理念的證據。後來與摩爾一起叛離了絕對唯心主義,轉向新實在論。
    中文名: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 外文名: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 别名: 民族: 出生地:英國蒙茅斯郡特雷勒克 畢業院校: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職業: 代表作品:《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 主要成就:創立分析哲學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信仰:無神論

人物經曆

1872年5月18日,出生于英國蒙茅斯郡特雷勒克附近的雷文斯莊園。1874年,羅素的母親安伯利夫人逝世。1876年1月,羅素的父親安伯利伯爵逝世,接着對其遺囑産生争議,以自由思想家作為其子的監護人被否決,改由祖母和羅洛監護,居住在彭布羅克寓所。

1883年開始,從其兄弗蘭克學歐幾裡德數學。在家庭教師輔導下學習。開始哲學思辨,尤其在宗教問題上。悄悄寫下自己的想法在一家雜志發表。1890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大學前三年,他專攻數學,獲數學榮譽學位考試的第七名。 1894年,參加倫理學榮譽學位考試。完成研究論文《論幾何學的基礎》。被指定為英國駐巴黎的名譽參贊。與阿魯絲·史密斯結婚。

1895年,訪問德國,研習于柏林大學。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講授“德國的社會民主制”。選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管委會。1896年偕夫人訪美,到霍普金斯大學和布賴恩-莫大學講學。1898年 在劍橋大學講授萊布尼茨。與G.E.穆爾一道反駁康德和黑格爾。

1900年,出席在巴黎召開的國際哲學會議。1903年,羅素發表《數學原理》一書,并以論文《幾何學基礎》獲三一學院研究員職位。

1905年,描述理論首獲成功。1907年競選議員失敗。1908年成為皇家學會會員。 1910年,任劍橋大學講師。在與A.N-懷德海合作撰寫《數學原理》長達10年之後,該書第一卷問世。因受其不可知論觀點的影響,未能獲得自由黨提名為議員候選人。

1911年,擔任亞裡士多德學會主席。與夫人阿魯絲分居。1913年,在高等社會研究學院講授“數理邏輯的哲理重要性”,在三一學院向異教人士講演柏格森哲學。

1914年,又任劍橋三一學院研究員。同年加入工黨。在牛津大學赫伯特·斯賓塞講座講演“哲學的科學方法”。在波士頓洛威爾講座講演“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知識”。撰寫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小冊子和進行公開反戰講演。

1915年,向曼徹斯特哲學協會講演“物質的基本要素”。1916年,因撰寫小冊子批評對一位拒服兵役者被判兩年徒刑的埃弗裡特案件而遭罰款100英鎊。變賣圖書償付罰金,朋友們為其買下圖書。失去在三一學院的講師職位。

1918年,在倫敦開設一個含八講的課題,講述其“邏輯原子論”,承認過去四年曾受維根斯坦的影響。由于在一篇文章中引述美國國會對使用軍隊對付罷工者的調查報告而被判處六個月監禁;獄中待遇由第二級改為第一級,在布裡克斯頓獄中完成《數理哲學導論》一書。

1920年,訪問俄國和中國,并在北京講學一年。  1921年,與阿魯絲離婚,同多拉·布萊克結婚。訪問中國和日本。在倫敦和中國講演“心之分析”。兒子約翰出生。  這期間羅素已經因為參與反戰活動而被校方開除,他通過出版各種有關物理、倫理和教育方面的書籍謀生。 

1922年,成為工黨議員候選人。為M.D.康韋紀念講座作《論自由思想與官方宣傳》的演講。1923年,女兒凱特出生。1924年,在美國巡回演講。以《布爾什維克主義與西方》為題,面對“争取公衆參議社團”人士,同司各特·尼爾林辯論。

1925年,在三一學院塔納的講座講演“物之分析”。1927年在美國巡回演講。在彼得斯菲爾德附近的塔山開辦學校,自任校長,夫人多拉任女校長。在巴特爾塞市政廳為全英非宗教人士協會南倫敦分會演講《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

1929年,在美國巡回演講。在伊利諾州埃文斯頓的西北大學為當代思想班學員演講《通向世界的三條道路》。 

1930年,在紐約同約翰·庫柏·波伊斯辯論“現代婚姻是不是失敗?”1931年,在美國巡回演講。同舍伍德·安德森辯論“家庭是否将消亡?”其兄弗蘭克逝世,承襲爵位成為羅素伯爵第三。但是他很少在公開場合這麼稱呼自己,或被别人這樣稱呼。 

1935年,與多拉離婚,退出所辦學校,離婚後,勃拉克獨自把友前希爾學校辦到1939年,并一直主張“自由教育”和“愛的教育”。1936年,在泰恩河上紐卡斯爾的阿姆斯特朗學院為格雷伯爵紀念講座演講“宿命論與物理學”。與海倫-帕特裡夏·斯彭斯結婚, 兩人也生有一個兒子。

1937年,其子康拉德出生。1938年在牛津大學作系列講座“語言與事實”。訪美并旅居到1944年。與T.V.史密斯和保爾·道格拉斯在廣播上談論“馴服經濟力”問題。任芝加哥大學客座教授至1939年。 

1939年,搬到美國,并很快被任命為紐約城市大學教授。  參加芝加哥圓桌廣播讨論,談“安全感在增長嗎?”在芝加哥大學社會學俱樂部演講“現代世界中知識分子的作用”。在洛杉矶加州大學舉行講座直至1940年。

1940年,在哈佛大學威廉·詹姆斯講座演講“探尋意義和真理”。由于伯特蘭·羅素案而喪失紐約市立學院的任命。

1941年,在賓夕法尼亞州梅裡恩的巴恩斯基金會演講“哲學史”。與亨廷頓·凱恩斯、阿蘭·泰特和馬克·範·多林共同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增長知識”節目談“黑格爾哲學史”。與雷克斯·斯托特在WEAF電台作“話說自由”節目的廣播談話。  

1942年,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增長知識”節目與雅克·巴曾談“笛卡爾的《方法談》”,與司各特·布坎南和馬克·範·多林談“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後又與凱薩琳·安·玻特談“卡洛爾的《艾麗絲漫遊奇境記》”。在美國空中論壇談“印度如何了?” 

1943年,終止巴恩斯合同,順利了結五年合同的終止訴訟。1944年,在紐約的蘭德學院講演,在WEAF電台談論“與蘇聯合作”問題。返回英國。再次被選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管委會,年度課目“無論證的推論”。 

1947年,在同仁寓所向全英圖書會社講演“哲學與政治”。1948年,在去挪威的特隆赫姆作講演“防止戰争”的途中飛機失事,身穿笨重大衣遊泳十分鐘後得救。在英國廣播公司裡恩講座作頭幾講,談“權威與個人”。 

1949年,被授予勳章。為威斯敏斯特學院演講“原子能與歐洲問題”。 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51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馬切特基金會講座演講“科學對社會的影響”。為哥倫比亞廣播電台的第三節目撰稿,談“美國的政治和文化影響”、“科學方法的性質與根源”,以及“懷疑主義與忍讓”。

1952年,與帕特裡夏離婚,同美國的英語教授伊迪絲·芬奇結婚。1955年,以其為世界和平所做的工作被授予銀梨獎杯。 

1950年代,他廣泛撰寫有關戰争危險的文字,并越來越感到需要行動。他于1955年争取到愛因斯坦的支持(愛因斯坦在同意信寄達前不久逝世),發表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或稱《愛因斯坦——羅素宣言》)。他還向各國著名科學家征集簽名,召開了一次世界性會議,商讨采取什麼實際步驟來應對由原子武器出現面臨的危機。由于簽名的科學家很多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該宣言造成了很大影響。其後,該會議逐步演變為《維也納宣言》。

1958年,為促進核裁軍活動,而後創立非暴力反抗運動百人委員會。20世紀60年代,羅素出版了自己的三卷自傳,并參與了肯尼迪遇刺事件的調查。

1961年,89歲高齡的羅素參與一個核裁軍的遊行後被拘禁了7天。他反對越南戰争,于1967年5月和薩特一起成立了一個被稱為“羅素法庭”的民間法庭,以揭露美國的戰争罪行。

1970年2月2日,羅素在梅裡奧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逝世,他的骨灰被撒在威爾士的群山之中。其爵位由他與多拉·布萊克的兒子約翰·康拉德·羅素繼承,為羅素勳爵四世。

主要貢獻

政治

羅素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但他反對一切反抗行為所懷有的那種天生的激進态度和同志感情,卻使他對社會主義者反抗貧困的鬥争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義并不是古典自由主義,而是具有濃厚社會主義傾向的自由主義。作為一名自由主義者,羅素堅持個人的基本自由不應受到侵犯。他認為,實踐中的個人學說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個人除了經過應有的法律程序以外,不應接受處罰;另一方面,應當有一個範圍,在這中間個人的活動不受政府控制。這個範圍包括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和宗教自由,它通常還包括經濟上的經營自由。羅素承認這些自由是有限制的,即便是非常重要的表達意見的自由也以不危及國家安全為先決條件。至于經濟上的經營自由,羅素是在一定範圍内贊成的,他反對經濟權利的集中——不管是集中在國家手裡(斯大林模式)還是集中在卡特爾手裡(帝國主義),同時,他希望對私人财産的所有和使用實行嚴格的限制。他不是不同意一個人應該享有他自己的成果這一原則,但他認為繼承财産是沒有道理的,甚至在不依賴繼承的财産這種罕見的情況下,他也反對大企業的私人所有制和土地的私人所有制。

正是由于羅素的主張對自由的限制,他甚至把自己說成是社會主義者。他早期的兩部嚴肅的政治理論著作分别于1916年和1918年出版的《社會重建原則》和《自由之路》。在這些書中,羅素提倡一種基爾特社會主義,這種體系有一個要求,即工人管理工業,而不是由政府管理。羅素認為,國家權力是一種勢在必行的惡,應該被限制,他還把“國家權力過大”看作“現代世界不幸的根源”。《社會重建原則》是羅素為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傳和平而撰寫的政治理論著作。他在該書中企圖創立一種政治哲學,以提供一種比較好的政治模型。在《自由之路》中,羅素則綱要似地論述了他所主張的基爾特社會主義制度。他相信“這是目前為止最好的建議,而且是一種能得到自由的制度,但又沒有在完全無政府主義政體下所最可怕的經常訴諸暴力的現象”。

哲學

作為一位哲學家,羅素的思想大緻經曆了絕對唯心主義、邏輯原子論、新實在論、中立一元論等幾個階段,主要貢獻在數理邏輯方面,由此出發建立了邏輯原子論和新實在論,使他成為現代分析哲學創始人之一。 

邏輯學

作為一位邏輯學家,羅素在數學邏輯方面具有巨大的貢獻,他和懷特海共同寫就了《數學原理》一書,被公認為是現代數理邏輯的基礎,他所提出的“羅素悖論”推動了20世紀邏輯學的發展,他所主張的邏輯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數學曆史的發展。

曆史

絕大多數分析哲學家缺乏曆史感,忽視曆史問題和曆史研究,而羅素卻對曆史和曆史理論終生嗜之不倦。他寫過幾十篇曆史論文和散布曆史專著,這三部是:《自由和組織》《1902-1914年協約國政策》和《西方哲學史》。其中,《西方哲學史》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哲學史著作,其全名是《西方哲學史及其與從古代到現代的政治社會情況的聯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力圖從曆史的角度來觀察哲學思想和發展,其引人入勝的原因在于作者的曆史眼光不亞于作者的哲學見解。該書出版後很快成為西方讀書界的暢銷書,确立了羅素作為一位曆史學家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正是被這本書的獨特魅力所吸引而走上了哲學道路。

經濟

在《悠閑頌》(1935)中,羅素比凱恩斯先行一步,向那些總是一味贊揚節儉反對消費的傳統經濟學家挑戰。他寫道:“隻要一個人把他的收入用于消費,那麼他也就是把面包送到别人嘴裡。......從這個觀點來看,真正的惡棍乃是節儉的人。”他認為“節儉這可惡的罪行”是能夠導緻失業的。羅素說,如果節儉者使用手裡的錢,哪怕是用于飲酒,賭博或者拿來請客招待朋友,那都是極好的事。那些經濟學教授們,把羅素的這一觀點輕率地說成是一位偏離本行的哲學家所犯的可笑錯誤,對之根本不予理睬。而自凱恩斯的《利息、就業和貨币通論》(1936)發表後,這個觀點已經成為衆所公認的經濟學說的一部分。

教育

羅素對教育理論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貢獻。他指出:“教育應該培養求真理的願望,而不是相信某種特殊的信條就是真理。”他主張的教育方法,應“減少很快的講授而多事于讨論,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使他們受到鼓勵來發表自己的意見,更多地嘗試使教育的内容能使學生感到一些興趣”。對于教師來說,“不僅不應當要求教師發表千篇一律的意見,而且要盡可能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教師各抒己見是健全的教育所必不可少的”。他認為教育不應該是使人輕信的教育。他指出,這樣的教育,“經過一個時期很快就會引導到思想的腐朽”。此外,他認為青年人的性教育在教育中起着極大的作用。他指出:“在青年人性問題上所采取的傳統做法會使人變得愚蠢、虛僞和膽怯,而且還會使相當多的人患精神病或類似的疾病。性的好奇心與其他各種好奇心一樣,一旦得到滿足,很快就會消失。因此,防止青年人為性問題所糾纏的最好辦法,就是盡量按其所求,告訴他們關于性的一切事情。”關于教育,他于1926年著了《論教育:特别是幼兒教育》一書。但是,羅素未能為他們的孩子找到一所符合他理論的學校,于是他着手創辦了一所學校,招收了20多個孩子。這個學校以進步路線為指導,而不是以放任自流為指導。但由于吸收的兒童中有問題的太多,而且未能做到自由與權威的平衡,學校未能取得預期的成功。

文學

羅素同時也是個文學家,雖然他直到80歲才開始創作小說。1952年,他匿名出版了第一部小說《x小姐科西嘉曆險記》,之後又相繼出版了兩部短篇小說: 《近郊的撒旦》《顯要人物的惡夢》,它們是用寓言形式寫成的。羅素的散文在英國文學中也享譽甚高。

主要作品

中文名

英文名

備注

出版年

德國社會民主

German Social Democracy

1896年

幾何學的基礎

An Essayonthe Foundation of Geometry

1897年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A critical exposi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Lebniz

1900年

數學的原則

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

1903年

自由人的崇拜

A Free Man’s Worship

1903年

論指稱

On Denoting

1905年

數學原理

與懷特海合著

1910年

哲學論文集

Philosophical Essays

1910年

反選舉權的焦慮

Anti.SuffragistAnxieties

1910年

哲學問題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1912年

我們對于外界的知識

Our Knowledge ofthe External World

1914年

哲學中的科學方法

Scientific Methodin Philosophy

1914年

柏格森的哲學

The Philosophy ofBergson

1914年

戰争是恐懼的源泉

War,the Off spring of Fear

1914年

戰時的正義

Justice in War-time

1916年

協議的政策:對基爾伯特·穆瑞教授的答複

1916年

社會重建的原理

Principleof Socialreconstruction

1916年

政治理想

Political Ideals

1917年

無政府主義與公團主義

Anarchism andSyndicalism

1917年

為什麼人會打仗

Why Men Fight:A Method ofAbolishing the

International Duel

1917年

自由之路

Roads to Freedom

1918年

神秘主義與邏輯

Mysticism and Logic

1918年

邏輯原子論的哲學

The Philosophyof Logical Atomism

1918年

數理哲學引論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Philosophy

1919年

布爾塞維克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Bolshevism

1920年

心的分析

The Analysis of Mind

1921年

中國問題

The Problem of China

1922年

三種途徑走向世界

Tree Ways to World

1922年

自由思想與官方宣傳

Free thought and Official Propaganda

1922年

工業文明的前景

The Prospect ofIndustrial Civilization

合著

1923年

原子論ABC

The ABC of Adams

1923年

伊卡羅斯或科學的未來

Icarus,or The Future of Science

1924年

布爾塞維克主義與西方

Bolshevism and the West

1924年

怎樣獲得自由和幸福

Howto be Freeand Happy

1924年

邏輯原子論

Logical Adamism

1924年

我信仰什麼

What I believe

1925年

相對論ABC

The ABC of Relativity

1925年

論教育,尤其是幼兒教育

On education,Especially in Early Childhood

1926年

教育與善的生活

Education and the Good life

1926年

羅素文選

Selected Papers of Bertrand Russell

1927年

哲學大綱

An Outline of Philosophy

1927年

物的分析

The Analysis of Matter

1927年

我為什麼不是一個基督徒

Why I am not a christian

1927年

懷疑論集

Skeptical Essays

1928年

婚姻與道德

Marriage and Morals

1929年

赢得快樂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1930年

宗教對文明作過有益的貢獻嗎?

Has Religion Made Contribution to Civilization?

1930年

科學觀

The Scientific Outlook

1931年

教育與社會秩序

Educationandthe Social Order

1932年

數學的性質

The Nature of Mathematics

1933年

自由與組織

Freedom and Organization

1934年

閑散頌

In Praise of Idleness and Other Essays

1935年

宗教與科學

Religion and Science

1935年

什麼樣的途徑通向和平

Which Way to Peace?

1936年

決定論與物理學

Determinism and Physics

1936年

安伯雷文獻

The Amberley Papers

1937年

權力:一種新的社會分析

Power;A New Social Analysis

1938年

意義與真理的探究

An Inquiry into Meaning and Truth

1940年

讓人們思維

Let the People think

1941年

西方哲學史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1945年

物理與經驗

Physics and Experience

1946年

哲學與政治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1947年

人類知識

Human Knowledge

1948年

權威與個人

Authorityand the Individual

1949年

非通俗文選

Unpopular Essays

1950年

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The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1951年

變化中世界的新希望

New Hopesfora Changing World

1951年

善良公民的字母表

1953年

郊區的撒旦

Satan in the Suburbs

1953年

在道德和政治中的人類社會

Human Society in Ethics and Politics

1954年

傑出人們的夢魇

Nightmares of Eminent Persons

1954年

約翰·斯圖特-穆勒

John Stuart Mill

1955年

記憶的肖像

Portraitsfrom Memory

1956年

理解曆史及其他論文

Understanding History and other Essays

1957年

羅素、赫魯曉夫和杜勒斯之間的通信

The Vital Letters of Russell, Khrushehev,Dulles

1958年

懷疑的意願

The Willto Doubt

1958年

常識與核戰争

Common Sense and Nuclear Warfare

1959年

西方的智慧

Wisdom ofthe West

1959年

我的哲學發展

My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

1959年

科學的未來

The Future of Science

1959年

羅素談他的心靈

Bertrand Russell Speaks His Mind

1960年

事實與虛構

Factand Fiction

1961年

人類有将來嗎?

Has Man a Future?

1961年

羅素重要文選

The Basic Writings of Bertrand Russell,1903-1959

1961年

性格的教育

Education of Character

1961年

非武裝力量的勝利

Unarmed Hctory

1963年

論科學哲學

O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1965年

在越南的戰争與殘暴

Warand Atrocity in Vietnam

1965年

邏輯與知識

Logic and Knowledge

1966年

哲學論文集

Philosophical Essays,Simon and Schuster

1966年

在越南的戰争罪行

War Crime in Vietnam

1967年

羅素自傳

The Autobiography of Bertrand Russell

共3卷

1967年,1968年,1969年

哲學化的藝術

The Art of Philosophizing and other Essays

1968年

親愛的羅素

Dear Bertrand Russell

1969年

我自己的哲學

My Own Philosophy

1970年

羅素小說集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Bertrand Russell

1972年

論分析

Essays inAnalysis

1973年

羅素文集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Bertrand Russell

共29卷

2000年

出版圖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作者名稱 伯特蘭·羅素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是英國哲學家羅素創作的哲學著作。我們常常說羅素是現代數理邏輯中邏輯主義分支的主要代表和現代分析哲學...

教育與美好生活

作者名稱 伯特蘭·羅素

《教育與美好生活》是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編著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于1926年。該書中伯特蘭·羅素分别站在家長、教師、學生和社...

羅素回憶錄

作者名稱 伯特蘭·羅素

作品時間 2006年7月

《羅素回憶錄》是2006年希望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伯特蘭·羅素。

羅素談人的理性

作者名稱 伯特蘭·羅素

作品時間 2011年5月1日

《羅素談人的理性》是2011年5月1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伯特蘭·羅素。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獲獎結果

1955

銀梨獎

獲獎

1950

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

榮譽類

個人生活

家庭背景

伯特蘭·羅素出生在英國威爾士的一個貴族家庭,祖父約翰·羅素勳爵在19世紀40年代曾兩次出任英國首相,父親安伯雷子爵在當時是一名極端開放的無神論者。羅素的母親也出身于貴族家庭,但是她在羅素2歲時便去世了,在兩年之後,他的父親也去世了。

羅素是這個輝格黨家庭的第二個兒子,在雙親去世以後,羅素和他的哥哥富蘭克·羅素(未來的羅素勳爵二世)就由祖父母撫養長大。與當時其他上流社會的子女一樣,羅素兄弟由家庭教師專門教授,則羅素的教父是當時的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彌爾。

羅素思想的形成是受家庭的自由主義傳統和祖母的獨立不羁的性格影響。羅素的童年是孤寂的,他經常一個人在自家荒涼失修的大花園裡獨自玩耍與思索。也就是這樣的生活方式,讓他對大自然、書本和數學産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尤為迷戀數學。這也是他後來取得的思想成果的第一步。

婚戀

羅素一生先後七次陷入情網,并先後同其中的四位結婚。

羅素于1889年遇到阿魯絲·伯爾薩爾·史密斯,當時羅素僅17歲,他一下子就愛上了她,并沖破家庭的阻力于1894年12月與阿魯絲結婚。婚後一段時間,生活相當快樂。可在1902年,有一天下午他騎自行車外出,突然感到不愛阿魯絲了。

過了9年,他愛上了奧托琳·摩勒爾夫人。她是羅素為之拉選票的加辛頓自由黨政客的妻子。但由于阿魯絲威脅說要同他離婚,并傳訊奧托琳夫人,并由于奧托琳夫人不願離開她丈夫,或者不願引起人們的诽謗,羅素未能如願。從此,羅素離開阿魯絲,直到1905年,他們才以朋友身份相見。而從阿魯絲的信件看,她一生都是愛羅素的。

1914年,羅素到美國波士頓做演講,并擔任哈佛大學的臨時教授,在此期間,他對奧托琳·摩勒爾夫人的愛情逐漸消逝,而愛上了一位美國姑娘。那位姑娘以她将與羅素生活在一起,并且如果阿魯絲願意與羅素離婚時他們就結婚為條件,随他到了英國。但羅素對她的愛經不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他情緒上的沖擊。

1916年,羅素又遇到了康斯坦斯·馬勒遜夫人,她是演員邁爾斯·馬勒遜的妻子,她自己也是演員,藝名是柯列蒂·奧尼爾。他們相愛了,羅素在她的美麗、年輕和勇氣,以及在她對他的愛情中找到了脫離圍繞着他的那種“恨的世界”的避難所。

1919年,他又開始在多拉·布萊克與柯列蒂·奧尼爾之間猶豫不決。羅素第一次與多拉·布萊克見面是在1916年,亦即愛上柯列蒂·奧尼爾的那年,當時她是格通學校的學生。由于多拉願意生孩子,這使她對羅素更有吸引力。他們訪問了蘇俄和中國後,于1921年9月回到英國,并很快結了婚。婚後他們有了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但他們于1932年分手了。

1936年,羅素又與帕特麗夏結婚,她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彼德·斯賓塞,她是一度在他的學校中教過書的青年婦女。他們的兒子康拉德于次年誕生。

羅素于1949年與帕特麗夏·斯賓塞離婚,并于1952年同伊迪絲·芬齊結婚。這次結婚非常愉快,當時羅素已經是80高齡,這是他最後一次結婚,它給羅素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靈上的安甯。他們一起度過了幸福的晚年。

人物評價

羅素的哲學具體地體現了諾貝爾先生創立這個獎(諾貝爾文學獎)的初衷,他們對人生的看法是十分近似的,兩個人不但都接受懷疑論,而且都懷有烏托邦理想,并且由于對當前世局的共同憂慮而共同強調人類行為的理性化。(瑞典文學院評)

羅素在曆史上的地位應該說是由于他的哲學著作,特别是他在青年時期和中年時期的早期所完成的著作而赢得的。(英國哲學家艾耶爾評)

很少有人能像羅素一樣,橫跨文理,在哲學、數學、曆史、文學、教育學等領域,同時取得超常的建樹。不過,羅素将近百年的漫長一生,從來不是一位安坐于書齋的學者,他的行迹遍布世界,對各種異域文化充滿好奇與同情,且從不以西方中心主義的眼光來看待他國,他是一位身體力行的社會活動家與和平主義者。(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評)

上一篇:不滅狂雷

下一篇:戴季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