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漢語論語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出自于《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意思是工作之後還有餘力的就應該去學習、進修,不斷提高自己;學習、研究之餘要多參與具體的工作與實踐。
  • 作品名稱:
  • 作者: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作品體裁:
  • 中文名稱: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 外文名稱:Official and an excellent, excellent
  • 出處:《論語·子張》
  • 含義:工作之後有餘力應該去學習、進修

出處

《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發音

shì ér yōu zé xué

釋義

優:有餘力。做官有了餘力就可以學習了,學習有了餘力就可以做官了。

譯文

子夏說:“做官的事情做好了還有餘力,就更廣泛地去學習以求更好;學習學好了還有餘力,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給更好地推行仁道。”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不管你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隻要有機會學習,那就不要放過機會。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出仕是“時習之”的途徑之一,也就是把所學的、所修的東西應用到從政的實踐之中,但是,修身學習是無止境的,從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其中的“仕”,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指出:“訓仕為入官,此今義也。”他引《毛詩傳》為據,認為:“仕,事也。”這說明,在孔子的時代“仕”隻能作“做事”或“實踐”講解。 南宋教育家朱熹在《四書集注》中寫道:“優,有餘力也。士與學,理同而事異,故當其事者,必先有以盡其事,而後可及其餘。然仕而學則所以資其仕者益深,學而仕則所以驗其學者益廣。”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當時子夏說的“學”與“仕”的關系,是學習與實踐的關系(而不是學習與做官的關系):工作之餘繼續學習可以增長才幹(資其仕),學習之餘參加社會實踐可以檢驗學到的東西(驗其學)。

"學"與"仕"的關系,也就是學習與實踐的關系,這實際上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中"實踐-認識(學習)-再實踐-再認識(學習)"的觀點是完全一緻的。

評語

這段話是孔子教育方針和辦學目的的集中體現。做官之餘,還有精力和時間,那他就可以去學習禮樂等治國安邦的知識;學習之餘,還有精力和時間,他就可以去做官從政。同時,本章又一次談到“學”與“仕”的關系問題。

示例

1. 我有力量釋放了你,叫你達到~的願望。( 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2. 學優登仕,攝職從政(書讀好了就能做官,可以行使職權參加國政。)《千字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