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縣

京山縣

湖北省荊門市代管縣
京山縣,湖北省荊門市代管縣,京山素有“鄂中綠寶石”之美譽,地處湖北省中部,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端。屬荊門市。東臨安陸市、應城市,西接鐘祥市,南連天門市、沙洋縣,北倚随州市。是大洪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之一。全縣國土總面積3520平方公裡,人口65萬人,境内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尤以“鄂中第一溶洞”——空山洞和綠林起義策源地綠林景區。縣城新市東南距中部最大城市武漢130公裡,西南距荊門107公裡。擁有14個鄉鎮,一個開發區,419個村,2692個小組,16萬戶。[1]
  • 中文名:京山縣
  • 外文名:Jingshan
  • 地理位置: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空山洞風景區、虎爪山森林公園
  • 所屬地區:中國,湖北省
  • 下轄地區:新市鎮、永興鎮、雁門口鎮
  • 建立時間:公元607年
  • 面積:3284平方公裡
  • 人口:63.6萬人(2004年)
  • 地域名人:王匡、王鳳
  • 地方特産:國寶橋米、對節白蠟
  • 電話區碼:0724
  • 郵編區碼:431800
  • 政府駐地:新市鎮
  • 行政類别:縣
  • 地方方言:西南官話-武天片-荊門話
  • 面積:3520平方公裡
  • 人口:65萬

基本概述

京山縣位于湖北省中部,面積3189平方千米/3172平方千米(簡冊)。2004年底,人口635780人。

4000多年前的屈家嶺文化,蘇家壟文化和1900多年前的綠林文化世代流傳于長江中遊地區,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由新市(即今京山)人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起義,是我國曆史上繼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的第二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更有一批如劉英,劉鐵等追随過孫中山的革命忠烈,在京山發起“永漋河起義”,策應辛亥革命的成功。在這塊土地上,數百處古寨、古城、銘文、碑刻等曆史遺存閃爍着濃郁的人文光芒,令人心馳神往。

她,山川靈秀,瑰麗多姿。茂密的森林,密布的溪河,叢生的溶洞,林立的怪石,遍湧的清泉,構成了一派秀奇绮麗的自然風光。京山人熱情好客,京山民風淳樸,民俗獨特,在這裡,您會産生賓至如歸的感覺。京山物産豐富:國寶橋米,馳名中外;燕牌香菇,遠銷海外;對節白蠟,有活化石美名;“中國甘栗”(闆栗)美味可口;白花菜、葛粉風味獨特。京山獨特的自然風貌,厚重的文化底蘊,濃郁的風土人情,豐富的土特産和誘人的美味佳肴,使其成為觀光遊覽、覓古獵奇、漂流探險、娛樂休閑和科學考察的絕好去處。3520平方公裡的靈山秀水中,分布着200多處景點,使您賞不夠她的千種風姿,品不盡她的萬般風韻。

地理環境

總面積3520平方公裡(合526萬畝,含五三農場、太子山林場)。全縣山林面積231萬畝,耕地面積152萬畝。人均占有土地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丘陵、崗地、山沖經世代墾殖成為良田。水稻種植面積大.糧食商品率高,使京山跻于全國首批50個商品糧基地縣及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之列,西南部永隆地區,屬漢江沖積平原,是湖北省優質棉生産基地之一。

海拔100米、相對高差50米以上的低山、丘陵共1800多平方公裡,約占總面積的一半。山是京山一寶。其一,是發展林業的基地。廣闊的山場分布着适宜林木生長的黃棕壤、石灰土,加上氣候适宜,具備發展林業的良好條件。其二,是天然牧場。境内山地草場167萬畝,是飼養草食動物的極好場所。其三,是天然的野生動植物園。這裡生長着金錢豹、野羊、璋、貉等20多種野獸及30多種鳥類,生長着松、柏、栎等300多種樹木和柴胡、桔便、天冬等670多種中草藥。其四,有豐富的地下寶藏。非金屬礦藏特别豐富,已探明的有10種。尤其是石英石、石灰石、大理石、自雲石、重晶石“五大石頭”,品位高,儲量大,是發展冶煉、建材工業的豐富原料。

漳水、大富水、溾水、永隆河等主要河流都發源于縣西北的山區。河床落差大,蘊藏着豐富的水能。境内160多座水庫,星羅棋布的塘、堰、當、壩,灌溉着京山、天門、應城、安陸的100多萬畝農田。水面共達29萬畝,有發展漁業的巨大潛力。

地理地形

京山縣位于鄂中,地處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端。跨東經112°43′

—113°29′,北緯30°42′—31°27′。周邊縣市,東面為安陸、應城,南面為天門,西面為鐘祥,北面是随州。東西橫距75公裡,南北縱距86公裡,總面積3520平方公裡(含屈家嶺管理區、太子山林場),占全省總面積的1.78%。

京山縣處于鄂中丘陵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大洪山南脈入境後,形成香山、許家寨、王家大山、龍鳳寨、虎爪山五條主要山脈,向東南延伸,與江漢平原相連,形成低山、丘陵、崗地和平原四種地貌類型,各占總面積的46%、21%、29%、4%(不含屈家嶺管理區)。低山和丘陵多為森林複蓋,崗狀平原、河谷平原是水稻集中産區,有湖北省優質棉生産基地,棉花單産在全省名列前茅。

最高處為王家大山與随州交界的山峰娘娘寨,海拔950.2米;最低處為永隆河潘家灣河床,海拔約27米。低山,屬大洪山東南山脈,分布在京山縣北部和西部,呈西北——東南走向,海拔高度400—950米,面積1539平方公裡。丘陵,除永隆鎮以外,全縣各鎮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中部、中南部、西部和東北部,海拔高度100—400米,面積700餘平方公裡。低山和丘陵多為森林複蓋,可謂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崗地,分布于除北部、西部部分山地及永隆鎮以外的全縣各地,其海拔高度為40—100米,面積970平方公裡,其中崗狀平原及河谷平原約占其面積的一半,是本縣水稻集中産區。縣西南的永隆鎮為平原,屬江漢平原北沿,海拔高度27—40米,面積134平方公裡,是本縣棉花集中産區,1985年被定為湖北省優質棉生産基地,棉花單産一直在全市、全省名列前茅。

氣候特征

夏季受熱帶海洋東南季風影響,高溫多雨;冬季受大陸反氣旋影響,幹燥寒冷。因海拔高度不同,南北氣候稍異。日照年平均1978.8-2012.8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108-110千卡/厘米2,年平均氣溫16.1℃,無霜期230天左右,年均降雨1020-1150毫米,41-45%的雨量集中在夏季。光熱豐富,降雨充沛,雨熱同期,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的氣候條件。全境海拔在950.2-27米,由西北向東南漸低,依次分為低山、丘崗、平原。

京山縣屬北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區,四季分明,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間有冷害;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勻,氣候年差較大。年平均氣溫16.3℃。中部月平均氣溫7月最高,28.2℃;1月最低,3.1℃。極端最高氣溫40.3℃,極端最低氣溫-6.2℃,山地、平原溫差明顯,年平均氣溫南北相差1℃左右。無霜期,南部243天,中部234天,北部223天。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108—110千卡/平方厘米,日照總時數1970.5小時,日照百分率46%,基本能滿足農作物需求。日照時數低山丘陵稍多,平原略少;夏季多、冬季少。

年平均降水量1179毫米。夏季(6—8月)降水量約占全年的41—45%,冬季(12—2月)占7—8%,春季占28—32%,秋季占18—20%。年降水量水平分布,東部邊緣略多,北部、西部略少。年降水日數104-130天,主要集中在春季和梅雨季節,4月最多,1月最少。暴雨主要集中在5—9月,6—7月最多,6月暴雨中,南部多于北部,7—8月暴雨北部多于南部。

曆史沿革

漢至宋初,今縣境南北分治。北部大富水、漳水流域,先

後設南新市、新市、富水縣;南部溾水、永隆河流域,先後設雲杜、新陽、盤陂、角淩、京山縣。宋幹德二年(964),富水、京山合并為京山。

京山,因縣城東有京源山而得名。縣境内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地名是新市。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境内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并且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史前文化。屈家嶺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陶器、谷殼、原始建築遺迹等古文化遺存表明,當時人們已掌握了較為先進的生産技術,種植水稻、養殖家畜家禽、紡織手工業等已成為主要的生産活動。秦設郡縣,縣地屬南郡。

西漢,北境大富水流域屬安陸縣;南境京山河流域屬雲杜縣,雲杜縣治在今縣城新市鎮。東漢初,大富水流域從安陸縣析出,立南新市侯國,治所在杜城(今宋河鎮秦關)。

三國、兩晉,縣域為南新市縣和雲杜縣分轄。三國時,縣域地跨魏、吳,南新市縣屬魏國,雲杜縣屬吳國。

南北朝,南新市縣改稱為新市縣;雲杜縣北境(今縣東南一帶)析出,設新陽縣,新陽因在新市之南而得名。梁置新州,并置梁甯郡,州、郡及新陽縣治所同在今新市鎮。西魏,改新

州為溫州,以境内有湯堰溫泉而得名;改新陽縣為南陵縣,縣治在皂南鎮(今天門市皂市鎮);分角陵縣西境置盤陂縣,縣治在今永興鎮盤堰畈;改新市縣為富水縣,又置富水郡,郡縣治同在杜城。此間50餘年,縣域為角陵、盤陂、富水三縣分轄。

隋大業三年(607),并角陵、盤陂二縣設京山縣,這是京山縣名第一次出現,其時,縣域為京山、富水二縣分轄。

宋幹德二年(964),裁富水縣入京山縣,自此,京山縣統領今域。

隋至清代,京山縣(含富水縣)先後隸屬荊州安陸郡、溫州、郢州富水郡、安陸府(明代曾先後改為安陸州、承天府)。

民國初屬襄陽道,1932年屬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1936年屬第三行政督察區。

土地革命時期,京山南部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曾在今雁門口鎮台嶺村建立京山縣蘇維埃政府。

抗日戰争時期,京山縣城為日僞占據,建立僞政權六年,縣周邊與鄰縣結合部分别建立京應、京北、京鐘、京鐘随、天京潛、京安等縣抗日民主政府。

解放戰争時期,分别建立京北、京應、京鐘随、京安應、天京潛等縣。1949年6月,撤銷各臨時縣政權,恢複京山縣建制,劃屬湖北省荊州地區。1994年10月荊沙市成立,轉屬荊沙市。1996年12月劃歸荊門市。

民國時期,京山縣國土面積3905平方公裡,昔有“京山地土寬、管到多

寶灣”民謠,縣西南屬地抵達漢水左岸,從今鐘祥市舊口金港口至潛江聶家灘以下,有漢江京山長堤45公裡。民國,南部邊沿聶家灘、呂家灘劃歸潛江縣。1949年8月,西南永隆河以西385平方公裡面積劃出,其中多寶、南河、夏家場等地劃歸潛江縣(後轉劃天門縣);長灘埠、吳集、高集、陸家塞、羅漢寺等地劃歸鐘祥縣。自此,京山縣不再濱臨漢水。

1953年,在縣西南建湖北省國營五三農場,即今屈家嶺管理區,面積173平方公裡。1957年,在縣西建湖北省國營太子山林場,面積75平方公裡。

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複(國函111号),将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将荊州市代管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

1998年轄新市鎮、永興鎮、曹武鎮、羅店鎮、馬店鎮、宋河鎮、坪壩鎮、三陽鎮、廠河鎮、孫橋鎮、永漋鎮、楊豐鎮、雁門口鎮、錢場鎮、石龍鄉、楊集鄉。

2001年3月,撤銷楊鋒鎮劃歸永隆鎮管轄;撤銷馬店鎮劃歸羅店鎮管轄。2001年6月,轄新市、永興、曹武、羅店、宋河、坪壩、三陽、綠林、孫橋、永隆、雁門口、錢場、石龍、楊集14個鎮。

2004年,轄新市、永興、曹武、羅店、宋河、坪壩、三陽、綠林、揚集、孫橋、石龍、永漋、雁門口、錢場14鎮。居民委員會24個,村民委員會411個。

行政區劃

2008年底,轄14個鎮,25個居委會、406個村委會。縣轄區有多座中小型水庫惠亭水庫高關水庫劉畈水庫官橋水庫石龍水庫、八字門水庫、鄭家河水庫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京山縣境内有大小溪流500餘條,其中長10公裡以上的60多條。主要河流有漳水、大富水、京山河、永隆河。漳水,發源于縣北三陽鎮,沿京山、随州、安陸交界處向東南注入涢水,境内主河道長42.3公裡,流域面積170餘平方公裡。大富水,發源于随州境内大洪山南麓白龍池,自西北向東南縱貫京山北部五鎮,入應城市後注入漢北河,境内河道長107.5公裡,流域面積1255平方公裡。京山河,發源于縣北楊集,縱貫京山中部五個鎮,東南流入天門市後彙入漢北河,境内河道長83公裡,流域面積624.5平方公裡。永隆河,發源于孫橋盤蛇觀,西入鐘祥後向南折轉,沿京山與鐘祥、天門交界處下流,經天門、漢川入漢水(入天門市境後稱天門河),境内河道長49公裡。

地熱資源

京山縣地下熱水,主要是地下水通過北北西和北西向斷裂在深部運行中獲得熱能,轉化為熱水。京山縣境地下熱水出露5處,其中湯堰溫泉已開采利用。湯堰溫泉位于縣城東南7公裡湯堰畈。光緒八年版《京山縣志》記為溫湯。晉盛宏之《荊州記》載,湯堰溫泉,“每冬日相距數裡,遙望白氣浮蒸如煙,上下采映,狀若绮疏,……世傳昔有玉女乘車自投此泉。”白鴿灣溫泉位于楊集區王峰嶺村境内。張楊畈溫泉位于曹武墩子河村境内。王集溫泉位于石龍區王家集村境内。綠水堰溫泉位于錢場區方家嶺村境内。京山縣境河流落差較大,水能資源豐富。

土壤資源

根據1981—1983年土壤普查資料,西北部低山區母岩成份主要為石灰岩、白雲岩、闆岩、千枚岩和頁岩。大面積是森林複蓋的自然土壤,少數山沖墾殖為耕作土壤。石灰岩母質發育成林地石灰岩土,闆岩、千枚岩、頁岩發育成林地黃棕壤。中部和北部丘陵地區,母岩為泥質頁岩、紫色砂岩和石灰岩。頁岩發育成黃棕壤性水稻土,紫色砂岩發育為紫色土,石灰岩發育成石灰岩土。東南部崗地,成土母質主要為第四紀粘土,大面積發育成黃棕壤性水稻土。南部永隆平原,母質為近代河流沖積物,發育成潮土。全縣土壤分為水稻土、潮土、黃棕壤土、石灰土和紫色土5大類,13個亞類,43個土屬,283個土種。

植物資源

京山縣境植物1930種,占全省植物種類20.4%。丘陵、山區以自然植被為主,人工栽培植被發展較快。

木本植物80科,199屬,399個樹種。其中鄉土樹種346種,引進53種。常綠和落葉闊葉樹種有麻栎、栓皮栎、化香、黃連木、刺楸、苦楝、泡桐、樟樹等,以栎類面積較大。集中分布在三陽、廠河、楊集、新市等區(鎮)及縣西南山區。楓楊、旱柳主要分布在永隆平原。針葉林類樹木主要有馬尾松、柏樹,面積較大。成片天然林主要分布在西北山區,中南部丘陵多為人工林。女貞、法桐和刺槐,多為城鎮和公路綠化樹木。原生經濟林多分布在山區,主要品種有闆栗、油桐、棕榈、核桃、烏桕、枇杷、桂花、桑、柿、桃、李、棗樹等。人工引種的油茶、油橄榄、杜仲、柑桔、梨、蘋果等,多分布在丘陵、崗地。為數不多的銀杏、對節樹、彌猴桃等珍貴樹種,分散在山區各地。林下灌木有黃荊、山胡椒、胡枝子、黑漢條、柞木、鹽膚木、野山楂等。

藥用植物146科,630種。主要有射幹、柴胡、桔梗、金銀花等。牧草有10科85種,以黃茅、白羊草、白茅為主。

農作物共383種。其中水稻165種,大麥11種,蠶豆7種,大豆16種,玉米22種,高粱9種,紅苕3種,棉花29種,油菜19種,花生7種,芝麻19種,綠豆29種。

經濟情況

綜合情況

2012年,全縣完成生産總值240.12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3.9%。其中:第一産業完成增加值48.60億元,增長5.2%;第二産業完成增加值131.02億元,增長17.8%;第三産業完成增加值60.50億元,增長13.0%。三次産業結構為20.2:54.6:25.2。

據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統計,年内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52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68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7%。

農業情況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産值82.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糧食種植面積177.41萬畝,比上年增加2.91萬畝;棉花種植面積16.95萬畝,減少0.51萬畝;油料種植面積32.13萬畝,增加1.77萬畝。糧食總産量70.25萬噸,比上年增産1.15萬噸,增長1.7%;棉花總産量1.64萬噸,增産0.06萬噸,增長3.6%;油料産量4.52萬噸,增産0.16萬噸,增長3.4%。

全縣造林面積7.38萬畝,增長68.2%,全年木材采伐量4.24萬立方米,增長58.0%。

2012年生豬出欄114.47萬頭,增長5.5%;家禽出籠1058.8萬隻,增長9.0%;肉類總産量10.69萬噸,增長7.8%;禽蛋産量4.10萬噸,增長1.4%。

2012年水産品産量達到7.65萬噸,增長5.9%。

工業建築業

截止2012年12月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212家,比上年淨增32家。完成工業總産值496.31億元,比上年增長29.9%,完成工業增加值150.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2.9%。

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15.7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04%,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10.5%。高新技術産品出口交貨值3億元,比上年減少16.6%。

全年全縣規模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82.87億元,增長26.4%;實現利稅總額42.76億元,增長34.3%;利潤總額26.87億元,增長19.9%。

全年資質以内建築企業完成施工産值17.39億元,增長28.5%;完成增加值6.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9.9%。建築單位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17萬平方米,增長31.3%;房屋建築竣工面積82萬平方米,增長19.5%。

固定資産投資

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88.27億元,比上年增長40.4%,其中房地産開發投資21.50億元,增長49.2%。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經濟投資23.74億元,增長33.1%;集體經濟投資4.81億元,下降38.0%;城鄉私營個體投資159.72億元,增長37.8%。

貿易外經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04億元,比上年增長19.5%。全年實現外貿出口總額1208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8.0%。實際外商直接投資573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1.3%。

交通通信旅遊

全縣公路裡程2354.89公裡,其中等級公路1990.65公裡。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100%。行政村公路通暢率100%。全年貨運周轉量(不含鐵路)21727.52萬噸公裡,比上年增長30%,全年旅客周轉量(不含鐵路)18289.14萬人公裡,增長30%。

全縣擁有郵政所19處。郵電業務營業收入30052萬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郵政業務收入3820萬元,比上年增長15.2%。年末固定電話用戶77816戶,增加2809戶,其中農村電話用戶44896戶,增加1719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358138戶,增加48082戶。全縣年末計算機寬帶互聯網用戶45000戶,新增9838戶。

全年國内旅遊人數462.4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7%;國内旅遊收入23.96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全縣共有星級飯店5家,星級飯店客房數805間。

财政金融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總收入117170萬元,比上年增長30.0%。地方公共财政預算收入84118萬元,比上年增長34.9%,其中,稅收收入58232萬元,增長40.7%。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預算支出261514萬元,比上年增長21.1%。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币存款餘額173.91億元,比年初增加26.35億元。其中:個人存款餘額121.29億元,比年初增加19.72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币貸款餘額78.78億元,比年初增加11.9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38.44億元,比年初增加4.91億元;中長期貸款40.26億元,比年初增加7億元。

社會情況

教體文衛

全縣有各類學校107所,其中幼兒園18所,小學58所,初中20所,高中7所,特殊學校1所,中等職業學校3所。在校學生57763人,其中幼兒園10066人,小學22418人,初中12777人,高中9251人,特殊學校97人,中等職業學校315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6.1%。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98.9%。高中升學率74%。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8.6年。

全縣共有體育場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110千冊。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廣播複蓋率達100%。電視複蓋率100%。全年開展群衆性體育活動65次。年末擁有健身路徑80條。全年銷售體育彩票1054萬元。

全縣共有衛生機構198個,其中醫院7個,衛生院14個。衛生技術人員2810人,其中執業醫師1252人,注冊護士786人。衛生機構床位2400張。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防疫人員123人。

人口民生

2012年末全縣戶籍人口64.90萬人,常住人口為55.61萬人。全年出生人口6256人,出生率為9.77‰;死亡人口3179人,死亡率為4.9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2元,增長17.2%;農民人均純收入9454元,增長13.8%。

社會保障進一步加強。年末全縣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0426人;參加城鎮失業保險人數32002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9295人。年末全縣離休、退休、退職人員27300人,100%實現了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全縣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27609人,其中城鎮居民11178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對象265862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對象440138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年末社會福利收養單位18個,收養床位1614張。福利企業8個。募集社會福利基金434.3萬元。全年銷售福利彩票5430萬元。

文化

4000多年前的屈家嶺文化,蘇家壟文化和1900多年前的綠林文化世代流傳于長江中遊地區,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由新市(即今京山)人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起義,是我國曆史上繼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的第二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更有一批如劉英,劉鐵等追随過孫中山的革命忠烈,在京山發起“永漋河起義”,策應辛亥革命的成功。

文化遺址

王匡、王鳳與綠林起義。這場鬥争長達10年之久,這次農民起義的主要策源地,就是湖北省的京山縣,它的主要領袖――即綠林軍的主要領袖王匡、王鳳,就是京山人。綠林赤眉起義是繼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中國曆史上第二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其曆時10年,席卷全國,推翻了王莽政權,打擊了豪強勢力,掃蕩了奴隸制殘餘,推動了社會曆史的發展。

屈家嶺文化

屈家嶺遺址位于京山縣境西南離縣城30公裡,現屬屈家嶺管理區園藝分廠。1954年冬,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配合石龍水庫工程進行文物調查,在幹渠必經地屈家嶺發現該遺址。水庫工程指揮部文物工作隊、中國社會科學院、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和荊州博物館,先後進行三次發掘。中國社會科學院專門發表了科學研究報告《京山屈家嶺》,結論指出:“屈家嶺遺址出土的遺物,具備了較多的特有的文化特征,應屬于已發現的新的一個文化系統,因此我們把它命名為‘屈家嶺文化’”。此後長江中遊的廣大區域,均發現了屈家嶺文化遺存。屈家嶺文化,是長江中遊第一個被命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體系。

屈家嶺文化遺存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生産發展狀況。大量磨制精巧的石器表明生産工具的進步與生産的發展。在屈家嶺遺址,1956年僅發掘800多平方米,就發現一片面積500平方米、約200立方的紅燒土(經燒烤的地基或抹牆泥土),紅燒土中摻進的稻殼密結成層。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丁穎教授對屈家嶺出土的谷殼進行考察鑒定,他在結果中說“從圖片的稃毛、粒形和标本測定看,這些谷粒當屬于粳稻,且在我國是比較大粒的粳型品種,與今天栽培的粳型品種最為接近。”這表明以生産優質稻谷着稱的京山,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大量種植水稻。屈家嶺文化遺址出土的豬骨、豬牙、陶制雞表明,當時家庭已普遍飼養生豬,家禽業以養雞為主。出土的大量輪制陶器、紡輪表明,手工業已形成獨立的生産門類,有專門的制陶作坊,制作的陶器胎壁均勻,造型美觀規整,能制出薄如蛋殼的彩繪杯碗。

屈家嶺文化遺物還反映了先民的文化藝術精神生活。彩繪的陶器,黑紅對比,濃豔莊重;不同的碗、豆而均用雙弧雙腹,做到了多樣中的統一;各式彩繪紡輪、彩繪蛋殼杯碗,顯示了先民的藝術創造力與審美情趣。屈家嶺文化遺存出土的陶祖(陶制男性生殖器)和成套陶器組合的陶祖表明,當時的社會奉行男性崇拜,證明屈家嶺文化已進入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社會,人們經常在公共場所進行祭祖宗教活動,祈求氏族平安,人丁繁衍興旺。

科學家們對屈家嶺文化炭化遺物進行了炭14科學測定,科學測定表明:以京山屈家嶺遺址命名的屈家嶺文化,存在于距今4600年至5000年,文化綿延了400年。屈家嶺遺址發現命名後,長江中遊各地大量發現屈家嶺文化遺存。屈家嶺文化的中心在京山、天門、鐘祥,文化複蓋整個長江中遊,其北抵河南方城、豫中,南至洞庭湖北岸,東接鄂城、黃石,西到宜昌西陵峽西端。

蘇家壟文化遺址

蘇家壟文化遺址,位于京山縣坪壩鎮羅興村,1966年7月,在開挖鄭家河水庫幹渠時發現了該遺址。出土的古代生活器皿,經鑒定為西周晚期青銅器。這批出土青銅器有鼎、鬲、甗(音yǎn,眼)、簋(guǐ,詭)、豆(高圈足盤子)、方壺、盉(音hé,和)、匜(音yí,夷)、盤和車馬器等,共計97件,重800餘斤,具有極珍貴的考古價值。鼎、豆和方壺都有曾中(音yóu,由)父自作器的銘文(其中兩鼎銘文均為“”,豆和方壺上則為“斿”。文獻記載,曆史上有三個曾國:姓姒者有兩個,一個在今山東峄縣,一個在今河南柘城縣北;第三個姓姬,在今湖北境内。

蘇家壟這批出土青銅器,分别收藏在中國曆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市博物館和京山縣文化館。部分實物參加過我國對外文物展覽并攝入有關電影,在國内外廣為頌傳。其中一尊曾侯壺最為著名,壺身銘有“曾中斿父用吉金自作寶尊壺”銘文。其制作工藝精湛,造型典雅優美,紋飾豐富流暢,展現了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神韻魅力,為中華青銅器文化的傑出代表。其銘文字樣被多種文字學研究着作、書法字典收錄。曾侯壺多次在國外展出,僅一次在德國展出的保險金額就達3000萬馬克,是國寶級文物。曾侯壺複制品陳放于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北廳,京山曾侯壺與随州曾侯乙編鐘和荊州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是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戒石銘碑

京山縣政府大院内有一座碑亭,亭中立一石碑

,曰“戒石銘碑”,碑的正面刻四言十六字,即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碑的背面镌刻《重建戒石銘碑記》。

時移境遷,舊衙拆除,戒石碑下落不明。然中國古代的廉政文化已漂洋過海,傳諸東瀛。戒石銘碑文于乾隆年間傳入日本。寬延二年(1749),日本國福島縣二本松藩王丹羽高寬,将十六字碑文刻于該市霞城公園内一巨石上,将其作為藩政官員的座右銘,後又譜成歌曲,令政府公務人員每日上班前吟唱,延續至今不辍。1935年,日本政府将該石刻定為“國史迹”(即國家級保護文物)。

因戒石銘碑之緣,京山縣與二本松市開始鴻雁傳書。1989年2月,二本松市市長大河内鷹一行訪問京山,表示欲贈款京山重建戒石銘碑。同年8月,縣府大院戒石銘碑亭正式建成。不久,縣政府又在城南7公裡處空山洞風景區修建戒石銘碑紀念館。1989年10月,二本松市代表團訪問京山并參加京山建成戒石碑落成典禮。11月,縣政府代表團赴日回訪并參加二本松戒石銘刻240周年紀念大會。其後,京山縣政府照大院内戒石銘碑原樣複制一碑,贈與二本松市,1991年9月,京山縣政府組團訪日并出席二本松新市政大廳落成典禮暨戒石銘碑揭幕儀式,至此,京山贈碑立于二本松市政廳。此後,兩縣市交往年年不斷,在農業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進行了一些交流合作,并于1994年簽署文件締結“經濟友好合作關系”。

京山戒石銘碑,是中華廉潔精神的象征,是中國廉政文化的形象代表,是中國廉政教育的有效形式。

芭蕉寺新羅太子墓

芭蕉寺遺址位于京山縣宋河鎮芭蕉寺村。寺建于盛唐,宋代稱圓寂禅院,後曆經兵燹,院田幾盡。乾隆年間,海雲和尚重修芭蕉寺。“芭蕉夜雨”為京山八景之一。清末民初,寺廟再度荒廢。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盛唐時期,京山芭蕉寺是朝鮮半島新羅國太子的住錫修行之地,後卒葬于此,山中有新羅太子墓,山中有泉,曰“新羅泉”。京山舊縣志和當地百姓口頭,留下許多有關新羅太子的記載和美麗傳說。康熙年間《京山縣志》載:“新羅泉泉出山中,嘗有新羅僧居此,語衆欲歸,神止之。

僧言思故鄉中水,神指其地,泉即湧出,僧嘗之味同故鄉;僧又言思故鄉魚,神複指水得魚,魚形骨纖細,色斑、目赤。僧遂不思故鄉。”“新羅太子墓:在縣東北七十裡,墓甚高大,相傳新羅太子慕禅,随其國僧入中國,居芭蕉寺,卒葬此。”“芭蕉寺:縣北六十裡,宋名圓寂禅院,在芭蕉山中,新羅僧所居,泉出比目魚者也。”

芭蕉寺在清代重修後,立碑記事,上刻《中興芭蕉寺碑記》:(石碑現保存于京山縣博物館),碑記這樣寫道:“原暹邏(筆誤:應為“新羅”—作者注)僧奉唐太宗敕,住錫于茲。搗杖出泉湧暹邏(新羅)泉,劈魚養母,成比目魚。載在縣志朗如也。”此碑文直接寫明新羅太子是奉唐太宗之命,來京山芭蕉寺住錫佛事。光緒八年《京山縣志》載:“新羅太子墓,在縣東北七十裡,相傳新羅太子随國僧入中國,居縣之芭蕉寺,卒葬此。”

京山舊縣志,早被國内一流大學、國家圖書館、甚至被美國的圖書館收藏。關于新羅太子的這一記載引起了中韓兩國學者的濃厚興趣。1994年上海召開紀念我國曆史地理學泰鬥譚其骧教授的學術研讨會,中國學者在交流中向與會韓國學者介紹京山芭蕉寺的這一史實,即刻引起韓國學者高度重視。會後,華中師大地理學教授劉盛佳來到京山,與縣史志辦、縣博物館同志一道研究史料,到芭蕉寺實地考證。其研究結果表明,在唐太宗時期,今天的朝鮮半島同時存在着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呈三足鼎立之勢。半島三國、日本仰慕盛唐文化,常派遣唐使和皇室子弟到大唐讀經學佛。

有學者統計,唐代,僅新羅國就派遣唐使團161次,使團中有使節、皇家子弟、僧人、翻譯、歌舞伎等。新羅國位于朝鮮半島東南部,國都金城(今韓國慶州),新羅國奉行親唐政策。新羅女王金善德曾派太子到大唐讀經學佛。京山在唐朝是朝中重地,設州置縣,并派名宦重臣在此主事,唐代,京山大洪山中的寺宇聞名遐迩。研究推定,新羅女王太子入唐後,即奉唐太宗之命,在京山芭蕉寺學佛,新羅太子的思鄉故事便由此衍生而來。太子圓寂後,便葬于此地,新羅太子墓即在宋河鎮芭蕉寺村的祖師嶺上。

京山芭蕉寺、新羅太子墓、新羅泉,見證了中韓兩國友好交往的曆史,也引起中韓兩國藝術家的濃厚興趣。2005年,兩國演藝界已決定合作拍攝40集電視連續劇《新羅情》,荊門市拟與韓國全羅道福安郡結為友好城市,京山也和韓國的一些道郡企業建立了經濟協作關系,相互往來。新羅太子若九泉有知,将獲得心靈慰借,不再感到孤獨寂寞。

旅遊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原始人群就選擇京山作為生息繁衍的家園,創造出燦爛的“屈家嶺文化”;西漢末年,京山人王匡王鳳發動“綠林起義”,是曆史上繼陳勝、吳廣之後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運動,起義地址位于綠林古寨風景區。當代文壇巨匠聶绀弩、吳奚如,毛澤東的雙兒女親家張文秋等人物出生于京山,走向世界,京山縣烈士公園建有張文秋紀念碑,聶绀弩碑林。

京山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有溶洞近30處,溪河500餘條,72泉流、三大瀑布。地理旅遊景點有空山洞旅遊區、綠林鴛鴦溪、天河度假村、湯堰溫泉旅遊度假區、虎爪山森林公園,駱駝峰、美人潭景區、惠亭湖風景區、白谷洞景區等。其中尤以“鄂中第一漂”——鴛鴦溪及“鄂中第一溶洞”——空山洞和名揚天下的綠林起義策源地綠林寨最為遊人景仰。打造大洪山綠林文化、溫泉休閑養生兩大品牌,發展“綠林文化漂流探險旅遊區、溫泉養生休閑度假旅遊區、虎爪山森林生态旅遊區、觀音岩宗教文化旅遊區”四大闆塊。

大自然造就了一批地下宮殿--溶洞群。現已查明可開發供遊覽的有10多處。其中七寶山空山洞以其高、大、深、奇,被譽為“鄂中第一洞”。湯堰溫泉依山傍水,松柏蔥郁,是理相的療養勝地,被列為湖北省重點自然保護區。李先念主席親筆題名的烈士公園,是湖北省規模較大的縣級公園。現經改擴建,建成文峰公園,優美的自然景觀,先進的網球設施,加上豐富的古文化遺址、革命紀念地等人文景觀。

小煥嶺

位于京山縣新市鎮小煥嶺村。1940年10月,日軍對八字門一帶進行了一場空前的大掃蕩,邊區首腦機關轉移至京山小煥嶺,小煥嶺成為邊區新的指揮基地。豫鄂邊區黨委駐小煥嶺吳家灣,邊區軍政聯合辦事處及後來的邊

區行政公署、醫院、先後駐小煥嶺一帶的向家灣和羅家窩子,邊區保安司令部先後駐小煥嶺張家坡、向家沖鷹子溝、白果樹萬,洪山中學駐大柳樹灣,《七七報》社印刷廠、修械所駐王家灣唐家沖,被服廠駐小泉沖,邊區建設銀行、警衛團、十月劇院等單位均駐小煥嶺一帶村灣裡。在日軍掃蕩時,大小煥嶺中的藏軍洞、岩屋洞、蜘蛛洞、狗眼洞都曾隐藏過新四軍的傷員和槍彈秘密印刷過邊币和報刊。從1940年10月到1942年6月,邊區黨政首腦機關在小煥嶺常駐近兩年,光榮的小煥嶺,被同志們稱為邊區的“小延安”。

張文秋墓

毛澤東同志的雙兒女親家張文秋之墓,位于京山縣烈士公園内,墓分上下兩級,為四方形建築,總面積196平方米。張文秋展館位于烈士公園西側的京山博物館内,展館分上下兩層,面積156平方米。

八字門豫鄂邊區委員會:位于京山縣新市鎮八字門村。1932年12月下旬,豫鄂邊區委員會在京山八字門組成召開黨委第一次會議。1940年1月3日,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在八字門建軍。李先念任司令員,縱隊統轄鄂中、鄂南、鄂東三支武裝。

湯堰溫泉

京山湯堰溫泉位于京山縣城4公裡處,東距武漢150

公裡,南臨古荊州150公裡,西距荊門110公裡,北與随州相臨120公裡。縣内交通四通八達,境内有漢宜、皂當、應随及京安“三縱一橫”四條省級公路,長荊鐵路和已開工建設的武(漢)荊(門)、随(州)嶽(陽)兩條高速公路形成二橫四縱的公路、鐵路網絡。湯堰溫泉以溫泉水似湯而得名。這裡終年熱氣浮溢,四時泉湧不斷,日湧水量6000噸,最高水溫72℃,水質清澈,富含氫、鈣、鎂等陽離子和硫酸根、碳酸根等陰離子。湯堰溫泉水質優良,儲量大,溫度高,含有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氟和氡,對各種皮膚病、風濕病、内風濕關節炎、軟組織損傷、神經宮能症等有明顯的療效。

惠亭山森林公園

惠亭山森林公園位于京山縣城所在地--新市城區,總面積178公頃,是一座集山、水、林、岩及古文化于一體的城市森林公園。公園東距武漢市150公裡,西距荊門110公裡,交通十分便利。森林公園将建設成以森林生态觀光、休閑為主,兼山水遊樂的城市型多功能森林公園,通過富于季相變化的成片森林、花卉園林和青山碧水等景觀,以及林下觀鳥、園中采桔、碑林散步、林中射獵、湖濱遊泳、劃船遊湖、攀援石壁等生态休閑遊樂活動。

鴛鴦溪景區

是國家級大洪山風景名勝區最具吸引力的景點之一,國家AA級風景點,素有“九曲鴛鴦溪、十裡水畫廊”之稱,地處京山縣綠林鎮的鴛鴦溪山高嶺峻,峽險谷幽,水碧林翠,鳥語花香,實為鄂中地區探險漂流的旅遊勝景,回歸自然的天然氧吧。鴛鴦溪山莊古樸高雅,環境宜人,可為團體會議、參觀考察、旅遊觀光、休閑娛樂提供方便、安全、舒适、優質的一條龍服務。年接待遊客6萬人,創收500萬元。綠林寨景區:綠林古寨位于湖北中部、江漢平原北緣的荊楚旅遊明星鄉鎮—綠林鎮。一世紀時期,這裡是西漢末年王匡、王鳳領導綠林起義的策源地。

美人谷景區

美人谷景區是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綠林景區的核心景區之一,位于綠林鎮東南的萬福大峽谷之中,面積約6萬平方米,縱長約500米,由深不可測的美人潭、奇妙的沐浴潭、秀麗的覓芳潭和衆多的絕壁、溶洞、瀑布連綴而成,它集奇、險、秀、美于一體。景區内遍布奇石、岩懸古藤、霧霭彌漫、幽深甯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雕鑿出美妙絕倫的美人池、卧龍石、天橋瀑布、古樹化石等18處景觀。

綠林山風景區

綠林山風景區是國家級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區之一,地處鄂中大洪山南麓腹地,江漢平北部,素有“武漢的後花園”之稱。綠林山景區作為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1988年經國務院審定,以國發51号文列入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綠林風景區經國務院劃定景區面積114平方公裡,占大洪山景區面積的34.5%,審定景點118個,其中一級景點48個。境内大洪山南山脈的綠林寨、娘娘寨、金花寨、香龍寨、牛角尖等海拔800多米的山寨,是進入大洪山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的“奇峰要寨”景觀。

綠林鎮作為兩千年前王匡、王鳳領導的中國曆史上第二次農民起義——“綠林起義”的策源地,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曆史文化遺産,具有深厚的曆史沉積和文化底蘊,極具開發價值。景區内人文景觀以古代工程、古墓、古戰場、屯兵場、山寨、石刻等曆史文化遺址為主。其中綠林寨古戰場遺址正在申報國家曆史文化遺産。除“綠林起義”遺址外,綠林鎮也是李先念、陳少敏等革命先輩開創的鄂豫邊區抗日根據地,鄂豫邊區司令部、新四軍五師醫院、《七七報社》等現代革命舊址在大洪山風景名勝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虎爪山森林公園

京山縣虎爪山森林公園前身虎爪山林場建于

1965年,1994年11月虎爪山省級森林公園挂牌營業。森林公園先後投入800多萬元,完成了虎爪山、朱家沖、鯉魚垱三大景區16處景觀的開發,以及配套的文化娛樂、賓館飲食、水電路郵等設施建設。虎爪山森林公園位于江漢平原北部邊緣,省道皂當公路擦身而過,是國家級風景區---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的外圍景區。東距縣城28公裡,距武漢178公裡。虎爪山森林公園因此被稱為“鄂中小廬山”、天然大氧吧。被列入京山古八景的虎爪山斑斑殘雪延至初夏,使夏季猶為清涼,形成獨特氣候。

觀音岩

觀音岩宗教旅遊區位于京山縣永興鎮觀音村。距縣城十五公裡,距皂當線4公裡。始建于東漢前(公元220年),有三國時期東吳孫文龍親書的的碑文,有禦史史褒善留下的“宦遊一快”的牌匾,有

乾隆帝雲遊天下在次此留下的“根不染塵”的禦筆。1988年投資修複,現有玉皇閣、大殿、祖師宮、觀音殿、西佛寺、三佛寺等二十多座寺廟。寺廟後山的泉水是天然礦泉水,且瀑布一年四季不斷,堪稱一絕。觀音岩的得名,源于千年之前,在兩山的溪流間,有一位女子隐居其中,晨起水流梳妝,用菜籃擔水炊煙;日落取水為油,挑燈而坐,百年如一,後給山中人而見,傳為觀音顯靈,觀音岩由此而得名,随即建有宮觀。據縣志記載,觀音岩道教在元朝已初具規模,分上下兩院,宮觀數幾。

空山洞

空山洞位于京山縣錢場鎮七寶山村距縣城11公裡,洞長1584米,極高48米,最寬處26米,可容萬餘人,洞内景觀,栩栩如生,如“金龜戀蟾”、“虹橋芭蕉”、“狡兔三窟”、“金雞獨立”等三十餘景,被譽為鄂中第一溶洞。空山洞是一個半環行的溶洞,進口和出口由一條公路相連。這個溶洞曆史悠久,早在清朝光緒八年的《京山縣志》中就有記載。開發于1984年,1986年對外開放。因洞中造型大都與神話傳說中的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相似,因此空山洞被稱為是”王母娘娘的宴會大廳”。

惠亭湖國家水利風景區

惠亭湖,亦稱惠亭水庫,位于交通便利、風景秀麗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洪山外圍景區,距京山縣城2公裡。有省道三條(漢宜、皂當、京安)、鐵路一條(長荊)、高速公路兩條(随嶽、武荊)貫穿其間,是鄂中旅遊走廊必經之處。2000年8月被湖北省水利廳授予“省級旅遊度假區”,2004年7月被水利部授予“國家級水利旅遊風景區”。

交通

京山交通便捷,長荊鐵路橫貫東西,省道漢(口)宜(昌)、皂(市)當(陽)、應(城)随(州)、安(陸)京(山)公路呈“豐”型字貫穿全境,武(漢)荊(門)和随(州)嶽(陽)高速公路交彙于工業新城東南12公裡處。一個小時左右車程範圍可達武漢、宜昌、襄樊、嶽陽、随州、荊州等大中城市。東奔西走,南來北往,十分方便。京山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航空——武漢天河國際機場:距京山120公裡,1小時左右可抵達。宜昌三峽國際機場,距京山180公裡,一個半小時可到達。

鐵路——長荊鐵路從境内穿過,是我國正在建設的東西鐵路大動脈沿江鐵路的重要幹線,京山站是武漢至宜昌的首站,距工業新城1公裡,年貨運能力800萬噸。武漢至宜昌城際客運列車每天開2對,規劃每天開6對。

公路——境内有客運車輛320台,乘載座位數7600個,年旅客周轉量1500萬人次,貨運車輛1620台,年運輸能力5800萬噸。京山長途客運站除開通湖北省内長途班車外,還開通了深圳、廣州、上海、福州等外省專線。

名人

申包胥(約公元前540~公元前450)春秋時楚大夫,京

山人。縣城東申公嶺為其故裡,今申公嶺一帶衆多申姓,相傳為其後裔。建國前京山縣城曾一度命名為包胥鎮。據明嘉靖《京山縣志》記載,申公嶺上有申大夫廟,後毀。崇祯年間又重修。清光緒八年《京山縣志》有記載。

張文秋1903年12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京山縣孫橋青樹嶺村謝家灣。15歲時,她勇敢地沖破封建世家的羁絆,考入新式學堂—湖北省立女子師範學校。經董必武、恽代英、陳潭秋的教育和引導,走上了革命道路。1982年9月,張文秋在中央組織部離職休養。她不顧年邁體弱,整理史料,撰寫文着,每日筆耕不辍。在90歲時,出版了40餘萬字的回憶錄《踏遍青山》,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革命史料。

聶绀弩,新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20世紀最大的自由主義者”(周恩來戲

語),生于1903年1月28日,故居在城關老十字街(現鐘鼓樓路農機公司老宿舍處)。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與周恩來結識。1926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回國後,任中央通訊社副主任,兼副刊編輯、撰稿人。曾用筆名耳耶、二鴉、箫今度等。聶绀弩的詩作新奇而不失韻味、幽默而滿含辛酸,被稱作“獨具一格的散宜生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