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

英國都铎王朝第二任國王
亨利八世(Henry Ⅷ,1491—1547)英國都铎王朝第二任國王(1509-1547),也是愛爾蘭領主。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自己成為英格蘭最高宗教領袖,對國家政府機構作了全面改革,在歐洲以均勢外交政策保障本國的政治經濟利益。在這個過程中,亨利八世作為擁有空前權力的專制君主,起了重大作用。這些促使英國的經濟社會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并使英國最終形成為統一集權的近代民族國家,為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本名: 别名:亨利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格林威治的普拉森舍宮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進行宗教改革 中文名:亨利八世 英文名:Henry VIII 籍貫:格林威治的普拉森舍宮 性别:男 國籍:英國 出生年月:1491年6月28日 星座:巨蟹座 去世年月:1547年1月28日 職業:國王 宗教:聖公宗 在位時間:1509年4月22日—1547年1月28日

人物生平

時代背景

亨利八世之父亨利七世,本系王室遠親,在戰場上奪取王位,開創了都铎王朝。亨利七世大力加強王權,鎮壓舊貴族的叛亂,使英國初步得到統一安定。在此期間,英國資本主義因素迅猛發展,産生了部分采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牧業的鄉紳階層(或稱“新貴族”),在東部、西南部和北部建立了許多具有相當規模的生産呢絨的資本主義手工工場,以倫敦為中心,經營國内海外貿易的商人公司團體也發展壯大起來。毛紡織業和商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圍圈土地牧羊或專營糧食生産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使得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牧業的鄉紳,靠着剝奪農民,侵占土地而發财緻富。在文藝複興影響下,文化、宗教、法律界出現了一批具有新興資産階級思想的人文主義者與改革家。地理大發現,航海業、印刷業的發展開闊了人們的眼界。與此同時,以羅馬教廷為中心的天主教會,仍然維持着對西歐各國的嚴密控制和最高權威,大陸上西班牙、法國、德意志等幾個大國在激烈争奪歐洲霸權,随時對英國構成威脅。在英國國内,教俗舊貴族在中央和地方上仍居統治地位。這些情況,對于國家的統一強盛,王權的鞏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都起了阻礙的作用。亨利八世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于1509年繼承王位的。

勇武國王

這位年輕國王身材魁梧,氣概豪放,健壯勇武,多才多藝,給當時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詩人斯克爾頓是他的教師,稍長時他會見并請教過伊拉斯莫和一些文藝複興名人。他懂得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和一些西班牙文、希臘文,愛好詩歌音樂,并能作曲演奏。亨利八世在其統治初年,他的某些作為顯示了文藝複興新思潮的影響。他稱譽博學多才,大力攻擊教會的腐朽與教士的愚昧的人文主義者科勒特為“我的博士”。他親自拜訪《烏托邦》的作者托馬斯·莫爾,并一直任用他為親信大臣。亨利八世也支持維護英國司法權,反對羅馬教廷幹涉的人,聲稱“在英國國内除了上帝,國王是最高權威。”傳說他曾到大毛織工場主溫徹康布家作客,稱羨他比自己還富有。亨利八世一手創建了王家海軍,他下令建造快速靈活的新式戰艦,把火炮裝在船艙内部,并配備專門的戰鬥水手,并修建了幾個海軍專用的船塢。他在1514年給特裡尼蒂公司頒發特許狀,令其專門經營航海業,并有權征稅資助航海和設置燈塔。

但亨利八世受封建貴族舊傳統的影響也很深。他精通槍術,弓馬娴熟,把大量時間花在與貴族騎士們比武、打獵、遊樂上,不願處理日常政務。他頒布法令,嚴格規定貴族在服飾上的等級區别,禁止平民在服飾排場方面有逾越之舉。亨利八世标榜擁護羅馬教皇,維護天主教會及其正統教義,燒殺了大批英國下層平民中的教派“勞拉德派”的信徒,及各種“異端分子”。以至他的秘書曾寫道,在英國由于燒殺異端所費木材之多,竟使木材因奇缺而價格上漲。1521年,亨利八世發表《保衛七種聖禮》一文,駁斥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因而被教皇利奧十世授予“信仰的保護者”的稱号,卻被路德斥為“戴着王冠的蠢驢”。

好大喜功

亨利八世早年繼續執行反對法國、聯合西班牙的外交政策,繼位後,即與他早逝的長兄阿瑟的寡妻、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結婚。1513年,亨利八世以保護教皇為名,聯合西班牙對法國開戰,在圭内加特大敗法軍,并在英國北部夫羅登打敗了法國的同盟者蘇格蘭的軍隊。這次勝利使亨利八世野心大增,志在左右歐洲局勢。就在此時,他發現了商人出身的教士托馬斯·沃爾西的才能,當即加以重用。從1515年起沃爾西兼任大法官、約克大主教、樞機主教和教皇代表,總攬内政外交大權。沃爾西所推行的政策,是利用西班牙和法國的矛盾從中漁利,以擁護羅馬教皇為号召,充當歐洲列強的仲裁者,力圖擴大在法國境内所占的地盤,并促進在西屬弗蘭德爾地區的貿易利益。亨利八世以國王身份,也經常親自出馬搞外交活動。他的對手是同樣年輕有為,野心勃勃的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和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幾位國王之間進行過多次排場豪華,聲威顯赫的訪問會見、談判聯盟、媾和以及通婚等問題,這在歐洲外交史上是空前之舉。在複雜的外交鬥争中,亨利八世顯示了他精明詭詐的手腕。1518年歐洲列強簽訂了标榜共同維護和平的《倫敦條約》,1521年英國主持調解法西戰争的加來會議,都是英國均勢政策的産物,英國從中也撈取了相當好處。

但是在1519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當選為神聖羅馬皇帝,号稱查理五世,成為大半個西歐的主人後,英國的政策卻未随機應變。亨利八世竟想聯合查理五世征服法國,實現他奪取法國王位這種不切實際的野心。從1522年起,亨利八世連年派兵入侵法國,并向查理五世提供軍費開支,以求支援。巨大的支出耗盡了原本相當充裕的國庫儲備,亨利八世不得不召開議會征稅,并強索捐助。這嚴重侵犯了鄉紳和資産階級的利益,全國一片反對之聲,其原因正如有人一語道破的那樣:“如果國王打敗了法國,他就會把所有的時間和财富都花在那裡。”新興資産階級已有足夠力量抵制國王違背民族利益的野心,亨利八世隻得讓步。對法戰争損失巨大,無所收獲,查理五世卻得以在意大利戰争中大敗法軍,俘獲法王,後又進軍羅馬,把教皇控制在手中,把英國抛到一邊孤立起來。

當時英國不但外交受挫,内政也陷于混亂。沃爾西好大喜功,專橫跋扈,無視鄉紳和資産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犧牲民族利益,來滿足以他為首的英國教會上層和高級教士的野心貪欲。并使許多急待解決的内政問題遭到忽視。随着宗教改革思想傳入英國,廣大群衆反天主教會的情緒日加高漲,鄉紳和資産階級中湧現了許多思想更為激進,力主改革的人士,他們要求摧毀天主教會這個最強大的封建勢力,排除羅馬教廷和背後操縱它的外國列強的幹涉剝削,并通過改革使英國變得更為統一強大,更有利于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正值此際,亨利八世的離婚問題成為英國改革運動爆發的導火線。

離婚案件

随着與西班牙關系的惡化,亨利八世對于自己的婚姻問題日益不滿。到1527年,他的王後阿拉貢的凱瑟琳已年逾40,隻有一個女兒瑪麗而無男嗣,都铎王朝的王統面臨斷絕的危險。這時亨利八世愛上了在法國宮廷受過教育,傾向宗教改革的貴婦安妮·博林,便決心離婚再娶。按教會法規,國王的婚姻問題必須由羅馬教皇批準,方為合法,亨利八世便向羅馬教皇克雷芒七世提出請求。但教皇此時完全受制于查理五世,阿拉貢的凱瑟琳是查理五世的姨母,所以教皇使用各種手段,拒不批準亨利八世的離婚。國内的舊貴族和教會人士也對離婚案持反對态度。指靠羅馬教廷和教俗舊貴族解決這個問題,顯已全然無望。在此關頭,亨利八世毅然改弦易轍,轉向全國要求改革的鄉紳與資産階級等階層尋求支持,于1529年10月罷免了民憤極大的沃爾西,并在11月召開議會,開始實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當時的英國議會,上院由幾十名貴族、主教及修道院長組成,由于其成員的任命召集之權在于國王,所以較易為王權控制。下院成員,一部分由全國各郡中土地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鄉紳選舉,原則上每郡兩名,一部分由國王授予特許狀的城鎮,按各自的慣例選派,共有300餘人,他們多數是小貴族、鄉紳、工商業者和律師,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鄉紳和資産階級的利益。他們在當時已成為國王獲取财政和人力支持的重要依靠。亨利八世了解到,在議會中普遍存在着反對教會特權和外來幹涉和要求使國家獨立強大的情緒,他決定利用這些向教皇和教會施加壓力,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他把各種重大問題提交議會來讨論決定。

亨利八世也開始重用改革派執掌各個要職。他發現了商人、律師出身的托馬斯·克倫威爾的傑出才幹,從1532年到1540年,先後讓他兼任王室财務官、國庫大臣、國務秘書、掌玺大臣、教會首領代表等要職,使克倫威爾掌握了行政、司法、财政、外交、宗教各方面大權,成為領導這場改革運動的中心人物。亨利八世于1533年提拔改革派的低級教士托馬斯·克蘭麥為坎特伯雷大主教,領導英國教會,并重用了許多改革派人士在政府和教會任職,取代了反改革的舊貴族和高級教士。

議會從1529年到1536年,連開八屆會議,在克倫威爾等改革派人士策動下,通過一系列議會法案實行宗教改革。根據議會法案,先後使亨利八世從教會勒取大筆罰金,截留給羅馬教皇的年貢,取得制定教規和任命主教的全權,取得教會最高司法權,取代羅馬教皇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領,把主教首年俸和什一稅歸為己有,解散所有修道院,将其巨額土地财産收歸王室。從此,英國脫離了羅馬天主教會體系,建立了由國家政權控制的,以國王為最高統治者的英國國教會。

在此期間,亨利八世于1533年由英國教會法庭批準,與阿拉貢的凱瑟琳離婚,并與安娜·波琳結婚,同年誕生女兒伊麗莎白。由國會法案确認了這項婚姻及其後裔繼承權的合法性。由于奪取教會财産,王室财政收入增加了兩倍左右,使亨利八世成為英國空前富有的國王。正由于這些好處,亨利八世對于上述議會法案的制定與通過,一直采取贊同、鼓勵以至促進的态度。改革前進之遠,恐怕并非他的初衷,但是任何措施隻要于王權有利,亨利八世還是表現得勇于決斷,沒有猶豫顧忌之态度。

宗教改革引起了國内外反改革勢力的強烈反對。教皇将亨利八世開除教籍,神聖羅馬帝國威脅要入侵和斷絕貿易。亨利八世審時度勢,依靠全國民族情緒和新興資産階級力量的支持,進行強硬反擊。他宣稱:“那怕教皇開除教籍一萬次,我也不在乎。我要向所有的國王證明,教皇的力量是多麼微不足道。”“西班牙人要是來的話,就别想回去了。”“弗蘭德爾若沒有英國貿易,就隻有垮台。”他利用法國與西班牙的矛盾,在一些問題上取得法國國王支持,并與一些信奉路德教的德意志諸侯結盟。亨利八世在國内加強鎮壓,1534年議會通過“叛逆法”,規定凡是用言論、文字、行動誣蔑國王為異端、裂教者、暴君等惡名者,不承認國王是教會首領者,否認國王婚姻合法者,均為叛逆,罪當處死。依此法案,殺掉了一大批反改革的教士,托馬斯·莫爾也因不承認議會有權進行宗教改革,而被處死。但同時,一些信仰各種改革教派的人,也作為“異端”被處火刑。

随着宗教改革運動的深入,鞏固國家統一成為迫切的問題。當時封建舊貴族在靠近蘇格蘭的北部地區,威爾士和西部邊區及愛爾蘭的英占區,仍有着強大的割據勢力。他們勾結教皇與西班牙反對改革,陰謀暴亂。1536—1537年北方的舊貴族和教會勢力利用農民的不滿,掀起了名為“求恩巡禮”的叛亂,向南進軍,要求取消一切改革,并懲辦改革派。亨利八世依靠改革派廣大群衆的支持,堅決鎮壓,殺掉廢掉了一批北方舊貴族,成立由改革派主持的“北方法院”進行統治。在威爾士和西部邊區,則成立了由改革派主持的“威爾士邊區法院”,懲辦了大批不法的舊貴族,推行英國的行政司法制度。議會于1536年和1543年通過法案,把威爾士正式并入英國。由于改革派取得的成就,1536年的議會法案規定,國内原有的一切封建特權區必須在國王的名義下治理,實行統一的行政司法制度。從此,國内的封建割據基本被消滅。1536—1537年,亨利八世還鎮壓了愛爾蘭英占區舊貴族的反改革叛亂,派改革派人士為代表進行統治,他自己于1541年兼稱愛爾蘭國王。1538—1539年,亨利八世以勾結教皇的罪名,殺掉了最後一批約克王朝王族,至此據地自雄的舊貴族基本被清除掉。

宗教改革運動,尤其是沒收大批修道院地産,帶來了深刻的社會經濟變革。王室由于财政需求和謀求政治支持,把大批地産轉賣或贈送給新貴族和工商業資産階級,使這些新興勢力發财緻富,成為宗教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大搞圈地,提高地租,趕走佃戶,造成大批農民流離失所,社會秩序動蕩不安。1531年和1536年議會通過法案,用肉刑、奴隸勞動和處死等血腥手段,殘酷鎮壓流浪者。懲辦流浪者、安置勞動力、征救濟稅、維持治安,管理地方行政司法事務的權力,則交給由鄉紳擔任的治安法官和教區職員,使他們取代教俗封建主,成為中央在地方上實行統治的工具。

随着内政、外交、财政、司法、軍事、宗教事務的日益繁雜,原來的宮廷和貴族谘議院這些舊機構已不能适應需要。克倫威爾等改革派便進行了政府改革。由大法官、财政大臣、樞密院長、掌玺大臣、國務秘書、警務大臣、會計官、禦前大臣等十幾位主要專職大臣組成樞密院,成為中央政府核心。亨利八世作為國王有任免樞密大臣的全權,并是樞密院會議的名義主持者。由議會法案規定其組織形式的各個财政法院分管各項收支,國王的宮廷則變為專管國王個人事務的政府部門。司法制度也進行了改革,星室法院、請求法院等特權法院成為推行政府政策,實行鎮壓的得力工具,彌補了舊有的通常法院因循腐朽,缺乏效率的狀況。這些改革造成了強大的中央集權,使亨利八世擁有以前的國王從未得到的專制權力。

但是亨利八世一無常備軍,二無龐大的官僚機構,他的專制地位取決于封建貴族和鄉紳與資産階級之間的力量平衡。因此他必須利用議會兩院,用議會法案的形式決定财政稅收、王位繼承、宗教事務、政府機構組織、經濟政策各項重大問題。他不得不對鄉紳和資産階級的某些要求讓步,許諾議員有言論自由和不受逮捕之權。他宣稱:“我的地位從來沒有比在議會中為高。在這裡我是首領,你們是成員,兩者合為一個政治實體。”亨利八世這個策略,客觀上為鄉紳和資産階級參與國家政權開辟了道路。

宗教改革對思想文化領域也有重大影響。在克倫威爾、克蘭麥等人倡導下,廣泛發行英文聖經,在禮拜儀式中采用了一些新教教義。破除了偶像、神龛、朝聖等迷信。新興資産階級思想的傳播和下層人民的覺醒,使亨利八世感到恐懼,認為進一步改革将危及他的統治。1539年他親自主持制定了“六信條法”,規定三位一體,化體說、彌撒、忏悔、教士獨身等天主教主要教義和儀式必須遵行,違者罪至處死。1540年在反改革派挑唆下,亨利八世将克倫威爾處死,大肆燒殺、迫害改革派,還下令禁止一般平民閱讀英文聖經。1543年制定的“國王書”,更進一步肯定了天主教的基本教義和所有聖禮。但是改革潮流不可阻擋,廣大改革派人士并未屈服,亨利八世也深知不能再與羅馬教廷妥協,隻得在改革派與反改革派之間搖擺。

改革其間為處死數7萬多人,約為當時英國人口的2%。從此英國教會成為聖公會,基督新教的一個單獨教派。聖公會實際上并非真正的宗教改革,因為它和天主教沒有任何理論原則的分歧,隻是不承認教皇的權威,以英王代替而已,而聖公會的大主教與教皇的名稱相同,都是叫POPE,教會的英文名稱亦相同,都是Catholic Church,隻是為了與天主教分開,改為英國公教 - Anglo-Catholic Church,其他的隻有部分禮儀簡化了。

亨利八世晚年在國内外政策上均無建樹。他企圖控制蘇格蘭沒有成功,随之在1542到1546年間重與法國開戰。依靠大規模征稅、借債來維持戰争,結果毫無成就,帶來的隻是财政破産,物價飛漲,貨币貶值,王室沒收修道院所獲地産,大部分被抛售到新貴族和資産階級手中。

婚姻風波

亨利八世的婚姻問題也一直風波叠起。他先後娶了6位夫人,全部沒有好結果:第一位逼迫離婚,亨利八世的第二個妻子(就是安妮·博林)也隻為他生了一個女兒伊麗莎白(後來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他一怒将第二個妻子以通奸罪砍頭處死,因為他離婚再也不需要教皇批準了。第三個王後珍·西摩在1537年生下太子愛德華後因肺病死去。1540年亨利八世與安娜·克利夫斯結婚後又協議離婚。1542年他又以通奸罪處死了第五個王後凱瑟琳·霍華德。第二年與凱瑟琳·帕爾結婚。此外他亦有大量情婦及私生子,亨利八世的婚姻問題均與國内外政治鬥争密切相關,這是悲劇一再重演的根本原因。亨利八世于1543年臨死時設下遺囑,由愛德華和他的後代繼位;如果愛德華沒有後代,愛德華死後由瑪麗和她的後代繼位;如果瑪麗沒有後代,瑪麗死後由伊麗莎白和她的後代繼位。他沒有想到如此嚴密的安排,最後三位繼承人都沒有後代,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後,都铎王朝也終結了,王位傳給伊利莎白表侄女(蘇格蘭瑪麗一世)的兒子。

猜忌晚年

亨利八世晚年重病纏身,心情憂郁沮喪,多疑易怒。他終于認識到反改革派是更大的威脅,逮捕其首領諾福克公爵等,準備處死,但未及執行,亨利八世便于1547年1月28日病逝于溫莎,後世的考古學家很多都懷疑他是死于梅毒,并留下一個接近破産的國家。遺囑任命十六位主要是改革派的新貴族組成樞密院,輔佐9歲的愛德華六世。

人物評價

亨利八世在位期間,推行宗教改革,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自己成為英格蘭最高宗教領袖,對國家政府機構作了全面改革,在歐洲以均勢外交政策保障本國的政治經濟利益。這些促使英國的社會經濟狀況、政治體制、文化、思想、宗教各方面都發生很大變化,并使英國最終形成為統一集權的近代民族國家,為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這個過程中亨利八世作為擁有空前權力的專制君主起了重大作用。

頭銜紋章

亨利八世是第一個經常使用「Majesty」作為稱呼的英國君主。另外他也不時使用「Highness」或「Grace」。他統治期間皇室禮儀進行了一些變革。亨利最初使用的是「蒙上帝恩典,英格蘭和法國國王,愛爾蘭領主亨利八世」(Henry the Eighth,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England, France and Lord of Ireland)。1521年由于亨利撰文攻擊馬丁·路德、護衛羅馬天主教廷,教皇利奧十世賜封「信仰的守護者」(Defender of the Faith)加入到正式頭銜中。英國脫離羅馬教廷後,保羅三世撤回了封賜,但國會法案宣布這一頭銜仍然有效。

1535年,亨利在王室頭銜中增加了王權至高的語句,即「英格蘭教會之首」(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in Earth Supreme Head),1536年進一步改為「英格蘭和愛爾蘭教會之首」。

1541年,亨利讓愛爾蘭國會将「愛爾蘭領主」頭銜改為「愛爾蘭國王」。當時很多愛爾蘭人認為教宗才是真正的國家首腦,領主隻是其代表而已。這是有曆史原因的:12世紀,教皇史上唯一的英格蘭籍教皇阿德裡安四世将愛爾蘭作為封地賜給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而教宗仍然保留名義上的最高權位。在這次承認亨利八世為愛爾蘭國王的會議上,與會者首次同時包括了愛爾蘭的凱爾特人酋長和盎格魯人貴族。此後直到亨利八世去世,他的頭銜一直是「蒙上帝恩典,英格蘭、法國和愛爾蘭國王,信仰的守護者,英格蘭和愛爾蘭教會之首亨利八世」(Henry the Eighth,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England, France and Ireland, Defender of the Faith and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and also of Ireland in Earth Supreme Head)。

亨利八世的訓辭是「Coeur Loyal」(意為忠貞的心),以心型加上文字「Loyal」的形式繡在他的衣物上。他的徽章是都铎玫瑰(Tudor rose)加上代表其祖母波福家族的吊閘圖案(Beaufort portcullis)。

亨利八世的紋章是自亨利四世時代開始使用的英國王室紋章:四等分,交錯顯示藍底的三支鸢尾花(Fleur-de-lis,代表法國)和紅底的三隻頭朝正面、行走狀的獅形獸(代表英格蘭)。

生活愛好

亨利八世非常博學多才,他的宮廷是學術和藝術創新的中心。他甚至用拉丁文寫了一本書。發現美洲(新世界)給亨利的創新精神提供了全新的舞台,他是最早研習全球地理的歐洲統治者。1507年地圖測繪師馬丁·瓦爾德澤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和馬蒂亞斯·林曼(Matthias Ringmann)出版了最早的全球地圖,這個地圖描繪了美洲大陸并将大西洋和太平洋分隔開來,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理論。發現美洲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引導了一種探索發現的風氣,亨利在他的宮廷和日常生活中充分發揮了這一時代精神。

亨利八世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弄臣,名叫威爾·薩默斯(Will Somers)。亨利八世熱愛賭博,喜歡玩骰子。他年輕時擅長運動,特别是摔跤、打獵、室内網球。他也是音樂家、作家、詩人。他最有名的曲子是「與好夥伴一起消磨時光」(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這首曲子也被稱為國王的歌謠。亨利八世也參與過一些重要建築的新建和改建,比如無雙宮(Nonsuch Palace)、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禮堂(King's College Chapel)以及倫敦的西敏寺。亨利八世參與改建的很多建築是查抄樞機主教托馬斯·沃爾西的财産,包括牛津的基督堂、漢普頓宮、懷特霍爾宮以及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家族成員

先代

亨利八世的三代祖先

父親:亨利七世

祖父:第一任裡奇蒙伯爵埃德蒙·都铎(Edmund Tudor)

祖父之父:歐文·都铎(Owen Tudor)

祖父之母:瓦盧瓦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Valois)

祖母:瑪格麗特·波福夫人(Lady Margaret Beaufort)

祖母之父:第一任薩默塞特公爵約翰·波福(John Beaufort, 1st Duke of Somerset)

祖母之母:瑪格麗特·博尚(Margaret Beauchamp of Bletso)

母親:約克的伊莉莎白

外祖父:愛德華四世

外祖父之父:第三任約克公爵、金雀花的理查(Richard Plantagenet, 3rd Duke of York)

外祖父之母:塞西莉·内維爾(Cecily Neville)

外祖母:伊莉莎白·伍德維爾(Elizabeth Woodville)

外祖母之父:第一任裡弗斯伯爵理察·伍德維爾(Richard Woodville, 1st Earl Rivers)

外祖母之母:盧森堡的傑奎達(Jacquetta of Luxembourg)

亨利八世的生平在文學裡經常出現。威廉·莎士比亞曾寫了講他的曆史劇。現代有好幾部關于他的電影。最有名的是1933年的“亨利八世的私生活” 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 VIII,和1972年的“亨利八世的六個皇後”

亨利八世(生于1491年6月28日–卒于1547年1月28日)是英國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開始在位,這時英國已經逐漸從一個歐洲偏遠蠻荒的小國發展成為有影響的大國,他的父親亨利七世在位時,執行睦鄰友好政策,将兩個女兒分别嫁給蘇格蘭和法國的王儲,為自己長子娶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為妻。但婚後不久他的長子因病去世,當時西班牙和法國不和,他為了維持中立不得罪西班牙王室,力圖挽留長媳,經向教皇請示,(根據天主教教規夫妻結合是上帝的旨意,不允許離婚再嫁娶,喪偶再嫁也需要教皇批準。)教皇批準可以再嫁他的次子,當時隻有12歲的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18歲即位并娶寡嫂凱瑟琳,但他妻子隻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瑪麗(後來的瑪麗一世)以後幾次生育的孩子都早夭,此前英國尚未有過女王,而且有迷信說法說弟娶兄嫂不吉,他又和女侍官産生了婚外情,他讓自己的主教宰相向教皇申請離婚,因為他這次婚姻是教皇親自批準的,這為教皇出了一個難題,因為當時教廷亦不想得罪有強大勢力的西班牙。教廷遲遲不能批準他離婚,而他的女侍官已經懷孕。他着急采取了多次措施,先把宰相撤職拘禁,再下令停止向教廷交納教稅,最後直至沒收教會财産,迫使教皇開除他的教籍。在當時受宗教改革思潮影響者的鼓吹下,他宣布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自任英國教會最高權威。從此英國教會成為聖公會,基督新教的一個單獨教派。聖公會是新教中改革最不徹底的一個教派,因為它和天主教沒有任何理論原則的分歧,隻是不承認教皇的權威,以及隻有部份禮儀簡化了。

亨利八世的第二個妻子也隻為他生了一個女兒伊麗莎白(後來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他一怒将第二個妻子以通奸罪處死,因為他離婚再也不需要教皇批準了,第三位為他生了一個兒子愛德華(後來的愛德華六世國王)又因病去世。他先後娶了6位夫人,全部沒有好結果:第一位逼迫離婚,第四位德國新教公主協議離婚,第三位因病去世,最後一位因他去世幸免于難,第2位和第5位夫人被以通奸罪處死。

他臨死時設下遺囑,由愛德華和他的後代繼位;如果愛德華沒有後代,愛德華死後由瑪麗和她的後代繼位;如果瑪麗沒有後代,瑪麗死後由伊麗莎白和她的後代繼位。他沒有想到如此嚴密的安排,最後三位繼承人都沒有後代,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後,都铎王朝也終結了,王位傳給伊利莎白表姐的兒子。

亨利八世的生平在文學裡經常出現。威廉·莎士比亞曾寫了講他的曆史劇。現代有好幾部關于他的電影。最有名的是1933年的“亨利八世的私生活” 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 VIII,和1972年的“亨利八世的六個皇後”The Six Wives of Henry VIII。

第一位妻子

阿拉貢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王後 (1509年6月11日結婚,1533年取消婚姻;死于1536年1月6日)

未命名的女兒 1510年1月31日 1510年1月31日 流産

亨利 (康沃爾公爵) 1511年1月1日 1511年2月22日

未命名的兒子 1513年11月 1513年11月

亨利 (康沃爾公爵) 1514年12月 1514年12月

瑪麗一世1516年2月18日 1558年9月13日 1554年嫁西班牙腓力二世;無後代

未命名的孩子 1518年11月10日 1518年11月10日

第二位妻子

安妮·博林(Anne Boleyn)王後 (1533年1月25日結婚;1536年5月19日被處死)

伊麗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 1603年3月24日 沒有結婚

亨利·都铎 1534年 1534年 曆史學家們不确定這個孩子到底是出生不久就死亡了,還是被流産了。因為這件事情被隐瞞,這個孩子的性别都未能确定。

愛德華·都铎 1536年1月29日 1536年1月29日 死産

第三位妻子

珍·西摩(Jane Seymour)王後 (1536年5月30日結婚;1537年10月25日産後十二天去世)

愛德華六世 1537年10月12日 1553年7月6日 沒有結婚

第四位妻子

克裡維斯的安妮(Anne of Cleves)王後 (原為德國公主,1540年1月6日結婚;1540年離婚;死于1557年7月17日)(傳說這位女王面貌醜陋,生性傳統,信奉路德教,亨利八世曾對這位新王後充滿期望,可似乎,安妮的到來讓亨利八世更為失望。)

沒有子女

第五位妻子

凱瑟琳·霍華德(Catherine Howard)王後 (1540年7月28日結婚;1541年離婚;1542年2月13日被處死)(曾是瑪麗一世年輕時代的侍女,曾積極奉勸瑪麗原諒父親亨利,可是這并不奏效,瑪麗一直堅持己見,而後凱瑟琳嫁給了亨利八世,成為他第五位王後,但終因政治上的紛争,顧慮,亨利八世不得不将其判為亂倫罪處死)

沒有子女

第六位妻子

凱瑟琳·帕爾(Catherine Parr)王後 (1543年7月12日結婚;亨利八世死于1547年1月28日;她再婚嫁給托馬斯·西摩,新國王愛德華六世的舅父,并于1548年9月5日去世)

沒有子女

私生子女

Elizabeth Blount所生

Henry FitzRoy, 1st Duke of Richmond and Somerset 1519年6月15日~1536年7月23日,1533年娶the Lady Mary Howard,無子女

Mary Boleyn所生

Catherine Carey, Lady Knollys 1524~1569年1月15日 1539年嫁Sir Francis Knollys,有子女

Henry Carey, Baron Hunsdon(生父存疑) 1526年3月4日~1596年7月23日 1545年娶Ann Morgan,有子女

Mary Berkeley所生

John Perrott(長得像亨利八世,但沒有證據證明他們是父子) 1527年~1592年11月3日 先後娶Anne Cheney和Jane Pruet,她們及他的侍女Sybil Jones都為他産下子女。

遺産影響

亨利對後世的最大影響在于英國宗教改革。1533年,他脫離羅馬教廷産生的影響遠超過都铎王朝本身的份量。盡管亨利最初動機是解決王朝和自身的繼承人問題,也盡管他從未放棄天主教信仰的本質,他的改革是所有英國君主最激進且最具決定性。

一方面,英國轉變為獨特且生氣勃勃的新教國家,修道院被解散和土地财産充公,更使英國經濟政治的權力重心從教會移到貴族,社會效應非常深遠。另方面,亨利授權新教人士為其年幼兒子愛德華六世攝政,确保了新教改革的持續。

亨利的政策和結果卻時常不一緻。他鼓勵研究人文主義,但也處死幾位傑出的英國人文學家;他一心要确保王室延續,但隻留下一個年輕的兒子(9歲繼位,不到16歲就過世)和兩個宗教信仰對立的女兒(且三人都無子嗣);他擴大君主的權力,但中産階級也加強參與政治(在其死後);他成功加入歐洲大陸的政治外交,但國庫因此空耗,使繼位的英國君主相當麻煩。

亨利和阿佛列大帝、查理二世一般被視為英國皇家海軍的創始人。在他統治下,海軍參與一些重要戰役,興建成果也增多,包括海軍艦船(如著名的瑪莉羅斯号 Mary Rose)、造船所(如在樸次茅斯軍港者)、海軍建制改革(如艦上配備大炮,原本的武器主流是弓箭)。但他主要作為僅在一些軍艦,并未留下真正意義上的“海軍”,沒有建立正規的海軍組織、軍銜、軍需等體制。後來的伊麗莎白一世仍然需要召募私人艦船去對抗西班牙無敵艦隊(包括130艘戰艦和改裝商船)。英國海軍要到十七世紀英荷争奪海上霸權時才算成型。

亨利脫離羅馬教廷引起法國和西班牙大規模入侵。他因此加強海岸防衛堡壘,如多佛堡和多佛的 Moat Bulwark 和 Archcliffe Fort,甚且親自監管數個月。多佛堡至今尚有相關的紀念館。亨利同時也新建一系列棱堡、炮台等,分布在東英格蘭到康沃爾的南部海岸線上,大多使用拆除修道院所得的材料。這些設施另稱為 Device Forts。

亨利唯一留存的衣物是一頂冠冕。1536年,他連帶一把佩劍賞賜給沃特福德市長。目前冠冕保存于該市珍寶博物館(Waterford Museum of Treasures)。

影視形象

1933年《亨利八世的私生活》,查爾斯·勞頓飾演亨利八世。

1969年《安妮的千日》,理查·伯頓扮演亨利八世。

1966年《日月精忠》,羅伯特·肖扮演亨利八世。

1988年《日月精忠》重拍版,馬廷·張伯倫扮演亨利八世。

1953年《年輕的貝斯》亨利八世再次由查爾斯·勞頓扮演。

2007年《都铎王朝》喬納森·萊斯·梅耶斯飾演亨利八世。

上一篇:周景欣

下一篇:維和粽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