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

中國年

傳統節日
中國年是春節的别稱,因為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全球華人華僑都慶祝春節,故名中國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中國年是中華民族阖家團圓的節日,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春節
  • 節日時間: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
  • 節日起源:
  • 節日活動:
  • 節日飲食:餃子
  • 節日意義: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
  • 設定地點:
  • 設立機構:
  • 設定時間:
  • 中文名稱:中國年
  • 外文名稱:The Spring Festival
  • 農曆日期:十二月三十
  • 起源時間:2006年5月20日
  • 地區:中國
  • 法定假期:7天
  • 拼音:zhongguonian

節日起源

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農曆新年,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在民國時期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直延續到現在。春節的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來改為夏曆正月初一(即農曆正月初一),被視為農曆年的開始,即為歲首。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而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廿三、廿四的祭竈,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有的是正月十九)結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個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節日簡介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人們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喜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内容。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滿、蒙古、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隻是過節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中國年是春節的别稱。因為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全球華人華僑都慶祝春節,故名中國年。“中國年”流行于美國,始于19世紀60年代美國築路華工。10萬中國築路工人,不僅幫助美國完成了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鐵路工程,也帶去了來自中國的春節習俗。以後,随着中國人移民美國的人數增加,“中國年”不僅在華人小區流行,也為美國人所熟悉。

過節範圍

春節(中國年)是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慶祝新年的主要節日。越南語稱為“Tt Nguyên án”(元旦)、日語稱為“正月”(注:日本節日“正月”類似于中國的元旦也即1月1日。)(明治維新後改稱舊正月)。現在春節除了在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老撾、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春節”一詞已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節日,位居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首。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節日風俗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鐘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鐘馗等衆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挂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裡,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其中,多為佛教。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挂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财神、門神(鐘馗、秦瓊、敬德)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财、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傩舞跳鐘馗、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過春節,燃放爆竹,在門窗上張貼字畫祈福、裝點居所,是這個節日最普遍的習俗。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産,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但現在不提倡放爆竹。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 竹 聲 中 一 歲 除 ,

春 風 送 暖 入 屠 蘇 。

千 門 萬 戶 曈 曈 日 ,

總 把 新 桃 換 舊 符 。

描繪了中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标志、喜慶心情的流露。

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着的《玄中記》裡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隻天雞,說是當太陽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着叫起來了。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象征着天雞。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去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每年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刻木頭的重明鳥,或者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吓退妖魔鬼怪,令其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子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中國古代特别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貼畫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挂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不是神茶、郁壘,而是古代的一個叫做成慶的勇士。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陝西西安戶縣鐘馗故裡歡樂谷的“唐。賜福鎮宅神君鐘馗”和秦叔寶、尉遲敬德所取代。《西遊記》中叙述就更加詳細,“泾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蔔先生打賭,結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征為監斬官。泾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征與之對奕。沒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将龍王斬了。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寶貴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将真容,貼于門上。”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钺。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着《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

“門心”貼于門闆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内容,貼于相應的地方;“鬥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将“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将“福”字精描細琢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緻,将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年畫

春節挂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随着木闆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内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産生了《福祿壽三星圖》、《鐘馗賜福鎮宅》、《鐘馗日曆表》、《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貼挂千

挂千,就是用吉祥語镌于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挂;挂千民戶多用;世家大族用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是“小挂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挂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特色年貨

新春佳節是人們探親訪友的好時機。拜年除了給親朋好友帶去一片美好的祝福外,帶上點禮物也在情理之中,表現了一個人的交際藝術。年貨禮盒是必不可少的。

各地習俗

遼甯

新年的那一天,小孩子要先對長輩說一些吉利的話,然後等着長輩給壓歲錢,收到的壓歲錢不能立即花掉,要把它放在枕頭下面,過了一晚上後,第二天,再自行安排。

上海

臘月二十四為“竈神”上天奏事之日,故臘月二十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竈”、“祭竈”,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臘月二十五為諸神下界之日。

按傳統,各家各戶裡裡外外撣塵掃除。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内,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故名“合家歡”。年夜飯後,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

台灣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飯(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壓歲錢”等。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戶戶在一起吃團年飯。團年飯的多數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過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

“謝竈”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竈神,澳門人謂之“謝竈”。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将,看電視,叙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是”,以示吉利。“利是”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發“利是”。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山東

大年三十中午開始帖春聯,并上林請先人回家過年。到了晚上,家家點亮天燈,一個大家的男人們一般喝酒熬夜,女人包餃子。大年初一,男人們在淩晨四點左右就把全家人喊起來,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爺爺,還有門神,放鞭炮,發馬子,下水餃吃早飯。

聚在一起喝酒熬夜,而婦女則會在一起包水餃,包完後一家人一般團聚共品嘗。

中國年國際化

現在春節除了在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老撾、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然而,近年來有一些韓國人一直抗議美國将“春節”稱為“中國年”的稱謂,以緻于2010虎年,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不倫不次地政治化将“中國年”變成“亞裔農曆新年”,遭到了全球華人華僑和外國有識之士的譴責。因為在亞洲過中國年的,除了中國台海兩岸四地,就是東南亞的華人華僑。至于韓國和越南的春節傳統,其實是源于中國文化傳統。中國的這兩個鄰國,曆史上長期使用漢字,沿襲儒家傳統和中國式的政治制度,甚至長期以來屬于向中國納貢的藩屬國。因此,春節在文明語境上屬于儒教文明,在文化内涵上是屬于中華文化。故此中國年的說法是公認的。

而最值得人去欣慰尊敬的是,現任聯合國秘書長韓裔潘基文,他通曉中華文化,尊重曆史,于2010年、2009年、2008年……年年稱之為“中國年”,向全中國人和全球華人華僑賀詞拜年。中國年有别于國外的聖誕節簡單的吃喝玩樂狂歡,因為春節更多的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靈魂寄托,它代表着中國燦爛的一面。現在随着中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年正在慢慢國際化,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追寵,過中國年的人越來越多,中國“年味”正在蔓延全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