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東漢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注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現代漢語解釋有三種行為被稱為不孝,第一種是一為順從父母之意,父母有錯而不加以提醒勸說,使他們陷于不義;第二種是家境貧寒,父母年邁,身為人子卻不謀官位以贍養父母;第三種是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無人繼承香煙。其中,以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最為不孝。
  • 作品名稱:
  • 作者:孟子及其學生
  • 創作年代:戰國
  • 作品出處:《孟子》
  • 作品體裁:
  • 中文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文學體裁:語錄體散文

基本資料

​【注音】bú xiào yǒu sān ,wú hòu wéi dà

【解釋】後:後輩所應盡的責任。不孝的事有三件,以不娶妻而無子嗣最重大。常用來勸告已過适婚年齡而還未結婚的人。 今多用以指未生男孩,斷了祭祀祖宗的香火。

【出處】《孟子·離婁上》第二十六章:“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中性詞。

【近義詞】香火斷絕、 後繼無人、 絕代無嗣、斷子絕孫

【反義詞】傳宗接代、 代代相傳、 香火不斷

【英語翻譯】No posterity is the greatest of the three unfilial acts。

作品介紹

作品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作品出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着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隐與弟子一起着書。

《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将《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内容。

作品翻譯

孟子說:“不孝的情況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後代的罪過為最大.舜沒有禀告父母就娶妻,為的就是怕沒有後代。所以,君子認為他雖然沒有禀告,但實際上和禀告了一樣。”

東漢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注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裡他把無後解釋為了“不娶無子”。

漢族傳統上十分重視對祖先的祭祀,曆史上長期有設立宗祠和祖墳的傳統,在現代,漢族民衆依然保留着清明節上墳的習俗。傳統上,男性後裔肩負着祭祀祖先,上墳掃墓的職責,如果一個家庭沒有男性後代,其先祖就會無人祭祀,成為“孤魂野鬼”,這一情形被稱為“絕後”,也就是最大的不孝。所以,重視“傳宗接代”成為漢文化的一個核心觀念。

現代有人認為此句的意義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他們認為這裡的無後并不是沒有後代的意思,是指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的意思。但是舜帝在外地娶妻的說法沒有依據,而“沒有盡到後輩責任”的說法則太過籠統。而原文也沒有提到其他兩孝具體為什麼。

斷章取義猶不可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國曆史由來戰争不斷,人丁稀少,假設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統治集權,必會鼓勵生育,人口既是财富。全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豈可隻斷前半句?

解釋二:“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應為舜沒有告知父母就娶,是因為沒有後代。而後才有“君子以為猶告也”。

作品賞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至今日被曲解其意,認為是不生養便是無後。然其原句後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裡,并沒含有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含義。

後來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注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裡他把無後解釋為了“不娶無子”,從此開始了兩千多年的誤解 。

某注:本是無定論的說法,而且趙岐的說法得到學術界較多認同,哪個竟敢言之鑿鑿地說是誤解千年!?

某批:試觀無後(不娶嗣)的家庭,哪個晚年幸福?故而以家族利益考慮,無後為大!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着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着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上一篇:跨境追捕

下一篇:原·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