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

上海市黃浦區綜合性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位于上海市黃浦區人民大道201号,陳列面積共計12000平方米,一樓為中國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雕塑館和展覽大廳;二樓為中國古代陶瓷館、暫得樓陶瓷館和展覽廳;三樓為中國曆代書法館、中國曆代繪畫館、中國曆代玺印館;四樓為中國古代玉器館、中國曆代錢币館、中國明清家具館、中國少數民族工藝館和展覽廳,是綜合性博物館。1996年10月12日,上海博物館新館全面竣工,館内文物收藏包括青銅、陶瓷、書畫、雕塑、甲骨、符印、貨币、玉器、家具、織繡、漆器、竹木牙角、少數民族文物等31個門類,尤以青銅、陶瓷、書畫最為突出。截至2019年末,館内滄藏品數量達1020220件/套,其中珍貴文物達144142件/套。2018年10月,上海博物館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020年5月,上海博物館在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活動中,獲得“優勝獎”。
  • 中文名:上海博物館
  • 外文名:Shanghai Museum
  • 地理位置:黃浦區人民大道201号
  • 類别:綜合性博物館
  • 開放時間:除國定假日外,每周一閉館,9:00—17:00,16:00後停止入場
  • 門票價格:免費
  • 館藏精品:戰國商鞅方升、大克鼎、草書前後赤壁賦卷等
  • 陳列面積:12000平方米
  • 藏品數量:1020220件/套(截至2019年末)
  • 珍貴文物:144142件/套(截至2019年末)

曆史沿革

1950年4月,上海博物館開始籌建。

1952年12月21日,上海博物館正式開館,館址在南京西路325号,隸屬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1953年7月,上海博物館劃歸上海市文化局領導。

1958年,上海博物館設立文物修複工場。

1959年,遷至河南南路16号(原中彙銀行大廈)。

1960年,設立文物保護技術科學實驗室;同年6月,上海市裱畫生産合作社并入上海博物館,在文物修複工場建立書畫裝裱組;同年9月,上海市文管會與上海博物館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1974年,為了加強博物館的學術研究,設立陳列研究部,下設青銅、陶瓷、書畫、工藝、陳列設計5個研究組以及考古部。

1987年1月,上海博物館升格為副局級單位。

1988年10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恢複獨立建制,上海博物館仍舊劃歸市文管會領導。

1991年,上海博物館在龍吳路1118号建造4000平方米文物倉庫。

1992年,上海博物館在虹橋路1286号建立上海博物館分館——中國錢币館。同年,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上海博物館建造新館,選址在人民廣場中軸線南側人民大道201号。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

1995年,上海博物館新館局部建成,試行開放。

1996年10月12日,上海博物館新館全面竣工,舉行開館儀式。

2016年,翁萬戈把南宋畫家梁楷《道君像》捐售給了上海博物館。

2020年3月18日,上海博物館東館建設項目已經複工。

建築格局

綜述

上海博物館陳列面積共計12000平方米,一樓為中國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雕塑館和展覽大廳;二樓為中國古代陶瓷館、暫得樓陶瓷館和展覽廳;三樓為中國曆代書法館、中國曆代繪畫館、中國曆代玺印館;四樓為中國古代玉器館、中國曆代錢币館、中國明清家具館、中國少數民族工藝館和展覽廳。

展廳

古代青銅館:古代青銅館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陳列精美青銅器400餘件。陳列分為七大部分:“萌生期青銅器”、“育成期青銅器”、“鼎盛期青銅器”、“轉變期青銅器”、“更新期青銅器”、“邊遠地區的青銅藝術”、“中國青銅器的冶煉和鑄造”,完整反映了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發展曆史。

古代雕塑館:中國古代雕塑館展廳面積640平方米,其中有120餘件展品。展廳以金、紅、黑三色為基本色調,以佛教藝術中常用的蓮瓣形做隔牆,石窟寺中的佛龛做壁櫥,以及露置的陳列形式。除陳列部分木雕、陶塑外,以石刻塑像為主,這裡有北魏、北齊、北周和隋唐雕塑,以及南石刻、金銅佛像等。陳列分為四大部分:“戰國秦漢時期的雕塑”、“魏晉南北朝隋代時期的雕塑”、“唐五代時期的雕塑”、“宋元時期的雕塑”。其中佛教造像雕塑約占展品總數的80%,為雕塑館的特色。

古代陶瓷館:中國古代陶瓷館展廳面積1300平方米,共陳列了展品500餘件。其中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和灰陶、商周及春秋戰國時代的原始青瓷、東漢時代的的青瓷,還有唐朝的唐三彩。宋、金、遼時代,各地窯場林立。元、明、清三代,景德鎮成為中國瓷業的中心,所燒制的釉下彩、釉上彩和顔色釉瓷器皆有展出。陳列分為七部分:“新石器時代陶器”、“商周原始瓷的出現及漢魏(吳)、兩晉、南北朝的陶瓷”、“唐代彩色釉陶器的盛燒和唐五代瓷器的發展”、“百花争豔的宋、遼、金、元陶瓷”、“宋、元、明、清景德鎮瓷器”、“明清景德鎮以外地區的陶瓷器”、“制瓷作坊與窯爐”,全面反映了中國古代陶瓷的發展曆史。

曆代書法館:中國曆代書法館展廳面積600平方米,集中了各個時期的書法名作,展出約60件書法精品。陳列分為五大部分:“篆書書藝與隸書書法”、“晉唐書法”、“宋代書法”、“元代書法”、“明代書法”、“清代書法”,系統地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曆史軌迹。

曆代玺印館:中國曆代玺印館是中國第一個專題陳列玺印篆刻的藝術館。展廳面積380平方米,展出玺印篆刻500餘件。整個陳列以印章藝術的發展曆史為線索,上自西周,下迄清末。展館内借助高低錯落的展櫃,應用多種技術手段,使實物與輔助陳列相互配合。陳列分為五個部分:“早期的古玺印”、“秦漢規範的确立與延續”、“唐宋金元官私印的新樣式”、“明清文人篆刻的興起和繁盛”、“明清印材與印鈕雕刻”,展示了中國印史的悠久曆程和各個時期印章的不同風貌及其深厚的藝術内涵。

曆代繪畫館: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共陳列曆代繪畫精品120餘件,從唐代至近代,各種繪畫門類均有所體現。繪畫有着深厚的傳統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展廳按時間序列分為七個部分:“唐宋時代繪畫”、“元代繪畫”、“明前中期繪畫”、“明後期-清前期繪畫(明萬曆-清康熙)”、“清中期繪畫(雍正-嘉慶)”、“清晚期繪畫(道光—宣統)”、以及“兩塗軒”珍藏書畫,反映出中國繪畫的悠久傳統和深厚底蘊。

少數民族工藝館:展廳面積700多平方米,集中陳列了少數民族的服飾工藝、染織繡、金屬工藝、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編和面具藝術等近600件。表現了少數民族工藝品的造物文化與藝術審美。

曆代錢币館:中國曆代錢币館面積740平方米,展出文物3300餘件,以中國古代錢币發展的曆程為線索,集中展現了中國貨币發生、發展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曆史概貌。同時該館專辟“施嘉幹錢币專室”和“杜維善、譚端言中亞古币專室”,專題陳列著名錢币收藏家施嘉幹先生及杜維善夫婦捐贈的相關藏品。

明清家居館:明清家具館展廳面積700平方米,展出明清時代中國家具精品100多件,反映了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家具制作工藝的鼎盛面貌和藝術風格。該陳列還複原了明清時代的廳堂與書房以再現古代家具的使用場景。

古代玉器館:古代玉器館展陳面積500平方米,展出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玉器精品約300件。陳列分六大單元:“神秘奇幻的史前玉器”、“靈動不拘的春秋戰國玉器”、“端莊典雅的夏商西周玉器”、“雄健瑰麗的漢晉玉器”、“清新多元的唐宋遼金玉器”、“炫巧争豔的元明清玉器”,大緻反映出8000年中國玉文化的發展面貌。

建築特色

綜述

上海博物館是方體基座與圓形出挑相結合的建築造型,具有中國“天圓地方”的寓意。

館标

上海博物館标志圖形以上海博物館本館建築的概念“鼎”作為切入點,并結合鎮館之寶“大克鼎”的造型特征,以極簡的線條構成“鼎”的形态特點,圖形精簡概括又一目了然,同時又與“東館”簡約現代的建築外觀相呼應。圖形中也巧妙融入了“海”的拼音首字母“H”和博物館“Museum”英文首字母“M”,整個标識亦為“H”和“M”的結合。體現出上海博物館的地域性與國際性。

館标富有中國傳統紋樣特征,标識易傳播、易記取,傳達出上海博物館的特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館藏精品

綜述

上海博物館的基本定位是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其收藏、展覽和研究以中國古代的藝術品為重點。截至2019年末,館内滄藏品數量達1020220件/套,其中珍貴文物達144142件/套。

上海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包括青銅、陶瓷、書畫、雕塑、甲骨、符印、貨币、玉器、家具、織繡、漆器、竹木牙角、少數民族文物等31個門類,尤以青銅、陶瓷、書畫最為突出。

藏品

名稱

信息

德鼎

西周早期,高78厘米,口徑56厘米,腹徑58.4厘米,腹深35.4厘米,重84.86千克。陳翔久、旺敬之捐贈。為西周早期遺存的少數青銅大鼎之一。

冒鼎

西周時期。立耳,折沿,垂腹,圜平底,細柱足。沿下飾龍紋。腹内壁鑄刻43字,記器主因軍功受晉侯賞賜一事。

虎簋

西周晚期,高34.7厘米,口徑23.3厘米,腹徑23.3厘米,腹深12.8厘米,重12.28千克。造型敦厚,器蓋正中為蓮花形捉手。裝飾有波曲紋和獸目交連紋。器蓋和器身内底,分别鑄有一虎紋,當是作器人的氏稱。

交龍紋鼎

春秋晚期。為典型的晉地器物,足部偏矮,蓋頂設有三個環形裝置,在器物放置時形成三個支點。鼎上的花紋為蟠曲的交龍紋,體軀扁闊,橫向或豎向交纏。

史頌鼎

西周晚期,通高37.3厘米,口徑35.7厘米,重9.25千克。捐贈人:李蔭軒、邱輝。高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上分飾變形獸體卷曲紋、波曲紋、獸面紋。周宣王時代的史官名頌者所作。銘文共62字,記錄史頌受王命省視蘇國。此鼎傳世共3器: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各藏1件。

四羊首瓿

商晚期,高38.8厘米,口徑31.6厘米,底徑29.1厘米,重1.4千克。此瓿大口短頸,廣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間隔一鳥。腹部飾乳釘紋,圈足飾獸面紋。并有三方孔以透氣防潮。

鑲嵌狩獵畫像豆

春秋晚期,高20.7厘米,口徑17.5厘米,底徑11.1厘米,重1.8千克。盛食器,蓋、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蓋各飾狩獵畫像兩組,用紅銅鑲嵌,各種禽獸飛躍奔走,獵人勇武行獵的場景。

變形龍紋盆

春秋中期。侈口折肩,圈形蓋頂,裝飾精細的變形龍紋。西周較晚時期出現的新型食器,盛行于春秋時期。

獸面紋簋

商代,侈口,束頸,鼓腹,高圈足上三方孔。頸有獸首。頸、腹、足各飾長吻獸紋、分解式獸面紋、龍紋、獸面紋。

戈父丁簋

商代晚期,高15厘米,口徑22.8厘米,底徑15.9厘米,重3.015千克。周子柏捐贈。敞口,卷唇,深弧腹獸首耳。口沿下飾雷紋,前後中央各1浮雕獸首,腹、足各飾乳釘紋、雷紋、鳥紋。腹有銘文3字:戈父丁,意為戈氏為父丁所作器。

秦公簋

春秋早期。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出土,為春秋早期秦國國君的禮器。斂口鼓腹,蓋有大捉手。器身裝飾獸目交連紋、垂鱗紋、橫條溝紋,蓋沿和口沿每組紋飾間還設有上下相反的浮雕獸首,殊為奇特。器、蓋對銘5字,記為秦公用器。

妊簋

西周早期,高18.5厘米,口徑19.5厘米,重2.8千克。象蹄形足的使用,區别與一般圓形器三足的習慣,較為罕見。器身兩側設置象頭形耳,長鼻翻卷如垂珥。腹部的百乳雷紋為商代晚期流行紋飾,沿用至周初。

厚趠方鼎

西周成王時期,高21.3厘米,口縱13.3厘米,口橫17.5厘米,重2.4千克。厚趠方鼎口沿外折,雙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漸有收分,下有四條細長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飾獸面紋,獸面紋長角下垂于兩側,體軀省略,圖式稀見。内壁有銘文5行34字,記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饋贈的事迹。

青銅器

名稱

信息

平肩弧足空首布

春秋戰國時期,銅質,長空銎,平肩,身中起三脊,弧足。面有“官市”二字币文,為東周時期周王室所鑄造的貨币。

“貞祐寶券”伍貫鈔版

宋、金時期,銅質,縱34.9厘米,橫21.7厘米,高2.5厘米。鈔版上有表明寶券面值、發行機構、行用地區,日期和僞造處罰等文字。為金代貞祐年間印造貞祐寶券紙币的模闆,傳世僅見。

郢爯

春秋戰國時期,金質,重62.6克。正面有排列式壓印篆文“郢爯”字,“郢”是指楚國國都,“爯”原是重量單位,此處為貨币标度,楚金钣使用時需切割稱其重量。

西王賞功

明代,金質,直徑5厘米,重38.7克。面文真書直讀,背無文。崇祯十六年五月,農民起義軍張獻忠攻占武昌,稱西王,西王賞功錢當鑄用于這期間。西王賞功錢有金、銀、銅三種,皆大錢,為罕見之珍品。

共屯赤金

春秋戰國時期,銅質,直徑4.4厘米,重0.011千克。面有币文“共屯赤金”。共為戰國時期魏國境内地名,地望今河南輝縣,故知其為戰國晚期魏國所鑄行。

山東制造局足紋五錢

清代,銀錠,長3.3厘米,重18.4克。

長沙乾益字号七錢

清代,銀餅,直徑2.7厘米,重25.0克。李偉先捐贈。

馬蹄金

西漢時期,金質,直徑5.6厘米,高2.8厘米,重269.5克。漢武帝太始二年協祥瑞而制。在使用過程中需稱量,為稱量貨币。

乾道元寶

南宋時期,金質,直徑1.95厘米,重4.5克。小平錢,面文真書旋讀,背無文,為非流通貨币,宋孝宗鑄乾道元寶。

錢币

名稱

信息

紅陶袋足鬶

新石器時代,屬于良渚文化。紅陶袋足鬶胎呈紅色并夾有細砂,器口外侈,中間凹入形成一捏流。短頸,鼓腹,由三個高袋足組成器身,腹側附一寬環形把手。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四靈紋勝

東漢時期,白玉質地,長5.5厘米,寬2.1厘米,高3.2厘米,重0.032千克。此玉勝為避邪物,上下左右透雕青龍、朱雀、白虎、玄武等代表了東南,西北四方天象的神靈,東漢時期并不多見。

雙龍首璜

東周,戰國晚期,長11.8厘米寬4.3厘米。羊脂白玉,間有褐色浸痕。器兩面紋飾相同,兩端镂雕龍首,龍口微啟,唇微卷,露牙環眼,長耳後伏于頸,飾陰刻細線紋。龍身浮雕勾連雲紋,下緣透雕龍爪,上部有一個圓孔,可供穿線為佩。此類玉璜為戰國時期成組佩玉之一。

玉琮

新石器良渚文化時期,高5.6厘米,為陽起石琢制,乳白色隐現淡綠斑紋。琮面雕出四個角尺形凸塊,中部有一條橫槽,将凸塊分為上下兩節,以四角為中線,各刻一神像。上節在兩條平行的橫棱下雕刻一神臉。眼為線刻園圈,下邊橫凸塊作鼻,上刻細密的雲紋和橫直線圖案。下節雕刻一獸面。蛋圓形凸面作眼廓,線刻重圈為眼,中間以橋形凸面連接,和一條橫凸塊作鼻,凸塊上也滿刻橫直線和雲紋圖案。器表高度抛光,光潔如鏡。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青玉三螭紋璧

南宋時期,外徑11.1厘米。青玉三螭紋璧出土于上海松江區西林塔。璧内外施壓邊線,器物肉部陰刻三螭環璧。螭首呈三角形,額陰刻兩條額紋,脊柱線順螭身作S形曲線,璧反面光素無紋。

陶瓷、玉器

名稱

信息

十八學士圖

明代時期,十八學士圖,縱134.2厘米,橫78.6厘米,杜堇、莊萬裡家族捐贈。十八學士圖共有四幅圖,題材為唐貞觀時期十八學士故事,分别為琴、棋、書、畫四個場景,此為畫圖,設為立軸繪制,絹本設色。

米芾多景樓詩冊

北宋時期,縱31.2厘米,橫53.1厘米。其冊11開,一頁兩行,每行二字或三字,共五十字,無款印。崇甯元年何執中跋為米芾所作。

張旭真書郎官石柱記序帖冊

唐代時期,縱19.8厘米,橫11.8厘米,吳湖帆捐贈。此件《郎官石柱記序》為傳世宋拓本。

真書甯州帖

北宋時期,單頁、紙本真書,縱32.7厘米,橫57.6厘米。真書甯州帖為司馬光答複其侄子司馬富的手劄,叮囑其辭官歸裡,侍養尊親。其書法結體方正,用筆起落利落,并寓隸書筆意,為司馬光六十七歲時所作。

趙構真草養生論卷

手卷、紙本,縱23.5厘米,橫602.8厘米。為宋高宗以真草兩體所書,通篇用筆穩健練達、結構端嚴整饬,為高宗倦勤後當太上皇時所作,钤有“德壽禦書”朱文印記。

書、畫

名稱

信息

圖片

北宋玉押印

北宋時期,玉質。北宋玉押印為北宋花押印,花押印主要流行于宋金元時期,為各階層人士所普遍采用。

玺印

名稱

信息

圖片

生肖群俑

唐代時期,生肖群俑一組十二件,造型有數種,是人身生肖頭相結合。各俑雖高不盈尺,但鼠、牛、虎、龍、蛇、猴、雞首的形象齊全。俑身穿廣袖長服,雙手相拱,作站立凝目狀。

雕塑

名稱

信息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明(1368—1644年),座面長58.5厘米,寬47.0厘米,通高119.5厘米,座面以下直腿直枨,而座面以上各部件卻有着不同程度的彎曲度。座面下的券口牙子不僅起到加固的作用,而且是形式美的重要組成部分。搭腦兩端和扶手前端一改常見的那種鳝魚頭的做法,以簡單直白的截面處理來配合整體風格的表達。

嵌雲石紫檀木筆屏

明(1368-1644年),長17.2厘米,寬8.7厘米,高19.7厘米,上海市寶山區顧村明萬曆朱守城夫婦墓出土,紫檀木質,屏心為一片雲石。器身如口字形,下部的底坐上有數個孔洞,底坐上豎兩根立柱,立柱之間有橫梁,橫梁上有若幹圓孔,可供插筆。硯屏則是置于硯邊,用于遮風障塵的小屏風。

黃花梨木三層架格

明(1368-1644年),長103.0厘米,寬43.6厘米,高188.0厘米,此架格為三層全敞式,四面無任何棂格或圍欄裝置,通體用方材,取料單細,抽屜扁薄。

鐵力木闆足開光條幾

明(1368-1644年),長191.5厘米,寬50.0厘米,高87.0厘米,條幾以三塊厚約兩寸的長方形鐵力木整闆制成,面闆與闆足直角相交處,以悶榫角結合的方式進行連接,然後抹去棱角,呈現轉折柔和的小圓角。闆足開橢圓形透光,足底的卷書式造型為另木拼接而成。闆材貌似直角見方,實有凹面線腳隐約可見,兩個看面皆打窪,窪面寬厚,直貫兩足。

家具

文化活動

出版讀物

1976年以來,上海博物館先後與南斯拉夫青春出版社,日本講談社、香港三聯書店、日本NHK放送協會出版社、日本平凡社、香港大業公司等出版機構聯合出版了《上海博物館》《青花釉裡紅》《上海博物館藏寶錄》等12種大型圖錄和專著。

1985年以來,出版了出國展覽圖錄28種,既有綜合性論述,又有每件展品的具體介紹,有的有幾種文本。另出版了《上海博物館藏畫》《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上海博物館藏瓷選》《上海博物館藏法書》《上海博物館藏明清扇面》等圖錄和專著92種。

1987年,上海博物館為慶祝建館35周年,集中出版了《上海博物館藏青銅鏡》《青花釉裡紅瓷器》《恽南田書畫圖集》《中國書畫家印鑒和款識》《崧澤——新石器時遺址發掘報告專集》等10種。

1990年,上海博物館出版了《清初四高僧精品集》大型圖錄。

1994年,上海博物館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錢币》8冊圖錄。

标題

作者/出版社

出版時間

《上海博物館展陳設計》

上海博物館/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9年05月

《博物館與文明交流互鑒:上海博物館文化交流成果彙編》

上海博物館/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9年10月

《何惠鑒美術史論叢稿》

上海博物館/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9年10月

《孫慰祖玺印封泥與篆刻研究文選》

孫慰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12月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書畫叢書·劉一聞》

劉一聞/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9年12月

《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清竹刻》

施遠/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9年11月

著作

标題

作者/出版社

出版時間

攬江擁海融古創新——以上海博物館為重點談博物館提升服務能級

楊志剛/《文博學刊》

2019年第1期

秉承博物精神續寫上博輝煌

楊志剛/《文物天地》

2019年第4期

不忘初心謀發展,與共和國共成長

楊志剛/《中國文物報》

2019年12月

考古學需要什麼樣的科技考古——以廣富林遺址為例

陳傑/《中國科技考古縱論》複旦大學出版社

2019年02月

文章

标題

作者/出版社

出版時間

南越國封泥餘話

孫慰祖/《上海文博論叢》2019年集刊

總第50期

重讀“三年衛盉”、“亢鼎”銘文——兼論中國貨币的産生

周祥/《中國錢币》

2019年第4期

文物視角下的貴霜宗教信仰與藝術

王樾/《旅順博物館學苑》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01月

中國貨币史中的白銀

吳旦敏/《熠熠千年:中國貨币史中的白銀》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9年04月

青銅器研究部

标題

作者/出版社

出版時間

印尼“黑石号”沉船及其文物綜合研究

陳克倫/《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2019年第4期

韓國新安沉船米黃開片釉瓷産地再探——相關産品的延伸研究

陸明華/《故宮文物月刊》(台北)

2019年第2期

送往迎來——倪漢克先生捐贈明清青花瓷器

彭濤/《文物天地》

2019年第4期

明龍泉窯“清香美酒”銘蓋罐

陳潔/《文物的亞洲》譯林出版社

2019年01月

陶瓷研究部

學術期刊

1985—1988年,編印了《國外自然科學與文物考古技術》情報資料14期。

1989年,創辦了《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期刊,它既是實驗室的研究通報,又是全國性的、唯一的文物保護技術的專業學術刊物。

上海博物館創辦期刊有《上海博物館集刊》《上海文博》《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其中《上海博物館集刊》共有12期。

文物修複

1958年,上海博物館設立文物修複工場,主要是修複、複制館珍藏品,同時也為其它博物館和國外博物館修複文物、裝裱書畫。截至1995年,修複了館藏青銅器、陶瓷器1400餘件,如原來殘缺的商父丁卣,破碎成70多片的西周曲折雷紋卣,從廢銅中搶救出來的一對殘損嚴重的春秋早期龍耳尊,經過修複,恢複了原貌。

文物修複工場還裝裱了館藏書畫1800餘件,其中不少是流傳有緒的重要文物,如王羲之《上虞帖》、唐孫位《高逸圖卷》等,經過精心裝裱,得以妥善保護。尤其是出土時已成“書餅”的《明成化說唱本》,經過文物保護科技人員與書畫裝裱匠的通力合作,使說唱本得以完善地保存。

科研成果

年份

科技項目

研究人員/獲獎等級

1977

熱釋光測定陶瓷器文物年代

王維達/市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1983

3号中藥氣相防黴劑研制及其在書畫保護上的應用

陳元生/83~84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1984

用TLD測量XB年劑量的細粒熱釋光測定年代技術

王維達/83~84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1984

軟X射線對書畫漆木器等文物的無損檢測

祝鴻範/83~84年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獎

1984

宋代漆器圈疊胎制作工藝

吳福寶/83~84年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獎

1984

用全息照相時間平均法研究明代“遊魚噴水洗”噴水原理

祝鴻範/83~84年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獎

1986

漢“水銀沁”銅鏡表面處理技術研究

譚德睿/85~86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1986

溴甲烷熏蒸劑在文物保護上的應用及其廢氣治理

陳元生/85~86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1986

微機在熱釋光測定年代上的應用

王維達/85~86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1986

國外自然科學與文物、考古技術

實驗室/85~86年文化局科技成果獎

1987

浸滲處理青銅器有害鏽處理

祝鴻範/88年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1987

不測檢量的熱釋光斷代技術

王維達/88年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獎

1987

熱釋光測定年代誤差分析和計算

王維達/88年文化局科技成果三等獎

1988

藏品編目圖微機管理系統

祝敬國/88年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獎

1989

博物館内主要污染氣體檢測及分布研究

陳元生/89年國家文物局科技成果四等獎

1991

BHC濕度調節劑研究及其在文物保護上的應用

陳元生/91年國家文物局科技成果三等獎

1992

“水銀沁”形成機理及其應用前景研究

譚德睿/92年國家文物局科技成果四等獎

1994

出土鐵器文物脫鹽緩蝕保護研究

祝鴻範/94年國家文物局科技成果一等獎

1994

史前漆膜分析鑒定技術

陳元生/94年國家文物局科技成果三等獎

上表統計,重大科技獎1個,市文化局科技獎2個,文化部或國家文物局科技一等獎2個,文化部或國家文物局科技二等獎2個,文化部或國家文物局科技三等獎5個,文化部或國家文物局科技四等獎7個,合計19個。

重要活動

社會教育

上海博物館為國際旅行社舉辦20餘次文物知識輔導,為400多所學校宣講600餘次文物課。與上海師大附中、上海實驗學校聯合開辦“人文景觀課”,把上海博物館作為一個重要的人文景觀點,分批組織各班級到陳列室講課。

暑假期間,上海博物館舉辦“考古夏令營”、“文物夏令營”活動,讓學生實地領略中華古老文明的風采,組織“江浙滬中學生文物博物館考察團”活動,從江、浙、滬地區“博物館和我”征文比賽中選拔出32名優勝者的學生參加;舉辦“文物知識競賽”、開展“我心目中的博物館”征文比賽,增強中學生的文物意識。

上海博物館還組織了“博物館之友”、“文物之友”等群衆團體,把海内外文物收藏家、文物愛好者團結在博物館周圍,為文物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尤其是為上博新館建設捐贈了900多萬美元作為18個專館、專室的裝修資金。

對外交流

上海博物館的對外文化交流,始于五六十年代,基本是接待參觀陳列,七十年代開始組織專業交流,舉辦學術講座和國外來滬展覽。

1980年,上海博物館開始組織了“上海博物館珍藏中國青銅器展覽”、“中國青花瓷器展”、“中國書法名品展”、“董其昌世紀展”、“上海博物館珍藏工藝品展”、“上海博物館藏良渚文化珍品展”等34個,分赴美、日、意、法、聯邦德國、西班牙、荷蘭、澳大利亞、墨西哥、瑞典和港、澳、台等13個國家和地區展出。“六千年的中國藝術展”在美國舊金山、芝加哥、休斯敦、華盛頓四城市展出時,觀衆達82萬人次,并獲得美國姊妹國際協會和讀者文摘基金會頒發的“藝術特别成果獎”。

1978年以來,上海博物館展出了“突尼斯迦太基出土文物展”“美國印第安人文物和西部名畫家作品展覽”“中日貨币展覽”“日本版畫展覽”等15個展覽。

2012年,上海博物館建館60周年,舉辦了《幽藍神采——元青花大展》《翰墨荟萃——美國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展》等大展。

2013年,上海博物館與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聯合舉辦了“剛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藝術展”,與美國克拉克藝術館聯合舉辦了“從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藝術館藏法國繪畫精品展”,與土耳其文化部門聯合舉辦了“安納托利亞文明:從新石器時代到奧斯曼帝國”展覽。

2022年3月9日,“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彙聚195件/組受贈文物,涵蓋書畫、青銅、玉器、印章、竹刻、雕塑、陶瓷、錢币等各個門類,以此向關心和支持上博發展的所有捐贈者、文博工作者以及各界人士緻以崇高敬意。

所獲榮譽

2018年10月,上海博物館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2020年5月,上海博物館在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活動中,獲得“優勝獎”。

2021年10月,上海博物館的上海青龍鎮遺址出土文物保護修複項目被國家文物局評選為“2021全國優秀文物藏品修複項目”。

2021年9月18日,上海博物館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

2022年6月,由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聯合開展的2022年度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新媒體)推介活動結果名單正式公布。上海博物館聯合上海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策劃推出的《了不起的寶藏•探寶上博》系列短視頻從234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入選10個推介項目。n

2023年1月,入選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n

2023年2月,入選“第七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推介項目名錄。

服務項目

服務設備

無障礙服務:提供殘疾人專用車道、升降電梯服務。

智能終端:在一樓大廳和陳列館中分别設有多媒體觸屏導覽系統。

導覽服務:可在一樓大廳内的語音導覽租賃處辦理。

嬰兒車、輪椅:南門寄物處。

導覽服務

專職講解員導覽

上海博物館提供專職講解員導覽服務,詳情請留意當日中心服務台顯示屏或展廳口立牌。

志願者服務

上海博物館每日有志願者為參觀者免費提供講解及幫助,詳情請留意中心服務台立牌。

語音導覽

提供中、英、法、日、德、韓、西班牙、意大利等語種。

中文數碼機

成人版:20元/套,親子版:20元/套,兒童版:10元/套,無需押金,需提供手機号和身份證。

外文數碼機

租金40元/套,押金400元或50美元,或護照。另外特别展覽數碼機單獨出借。

智慧導覽

提供中文智能講解導覽服務,通過語音講解、視頻介紹、手繪故事、動畫解析、探索解謎、遊戲互動等幫助觀衆立體了解文物背景、趣味解讀曆史瑰寶。

寄物服務

衣帽及大件行李可予寄放(貴重物品除電腦外請随身攜帶)。

觀衆寄存物品前請先接受安全檢查,憑安檢寄存票至寄物處辦理寄存手續。

使用輪椅、嬰兒童車免費,僅限館内使用。如需借用,請在南門寄物處繳納300元押金辦理租借手續。

提供針線、醫藥箱等服務。

失物招領(僅限南門寄物處)。

寄存物品逾期不取,本單位将依法自行處置。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上海博物館位于上海市黃浦區人民大道201号。

開放時間

上海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每周一閉館,除國定假日外),開放時間:9:00—17:00(16:00後停止入場)。

觀衆須知

為保證文明、有序、安全的參觀環境,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财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要求和《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與促進條例》精神,結合工作實際,上海博物館制定本《觀衆須知》。

一、預約與參觀須知

1.博物館面向公衆免費開放,所有到館參觀人員均需預約。散客(個人)通過上海博物館官網、微信公衆号進行實名制預約;團隊通過上海博物館官網預約。

2.參觀當日,須出示本人預約登記時的有效證件原件、預約二維碼,經過安檢方可入館。

3.如不能按期參觀,請至少提前2小時取消預約。未取消預約2次的,該賬号将在第二次爽約的30天内凍結預約資格。

4.使用智能技術有困難的老年觀衆,可持本人有效身份證到上海博物館"現場預約服務"點,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通過使用預留名額入館參觀。

5.下列已預約的人員,可憑本人有效證件,由工作人員指引優先入館:(1)70周歲以上老人;(2)離休幹部;(3)現役軍人;(4)公安民警;(5)綜合性消防救援人員;(6)醫護人員;(7)革命烈士家屬;(8)殘障人士。

6.下列人員謝絕入館:(1)酗酒者;(2)衣冠不整者;(3)無民事行為能力且無監護人陪同者;(4)攜帶寵物者。

二、疫情防控期間的參觀須知

1.除有效證件原件、預約二維碼外,還須提供本人實時“健康碼”,顯示綠色并接受體溫測量後方可入館;

2.如有體溫異常(≥37.3ºC),或有咳嗽、氣促等症狀者,謝絕入館;

3.館内參觀須全程佩戴口罩,排隊和觀展時請保持社交距離,避免聚集。

三、參觀行為須知

1.勿觸摸文物展品;

2.勿在館内奔跑、大聲喧嘩;

3.勿在展廳内飲食;

4.未經允許,勿帶隊在館内進行講解、教學等活動;

5.勿在館内推銷商品、散發廣告;

6.勿在展廳内使用各類水性筆和水溶性材料;

7.勿有妨礙其他觀衆參觀的行為,包括且不限于臨摹或寫生時在展廳架設畫架等行為;

8.館内勿使用閃光燈、自拍杆和支架類攝影器材拍照。在上海博物館與其他博物館合作舉辦的展覽以及特色商品店,如有版權協議,不允許觀衆拍照展品的,請注意警示标志并服從展廳工作人員的管理。

9.未經允許,勿在館内進行個人直播或錄播活動。

10.勿有其它影響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的行為。

本須知自2021年1月1日開始實行。對違反相關規定、擾亂參觀秩序的行為,本館有權予以勸阻、制止;勸阻、制止無效的,可以拒絕提供服務。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交由公安機關處理。

交通信息

公交

公交18路、23路、42路、46路、49路、71路、71路區間、108路、108路區間、112路、112路區間、123路、145路、167路、454路、455路、537路、775路、782路、783路、789路、930路、934路、952路、952路B線、980路、隧道三線、隧道六線、上川專線、滬朱高速快線。

地鐵

虹橋機場1号航站樓:地鐵10号線至老西門站,換乘8号線至人民廣場站;

虹橋機場2号航站樓:乘地鐵2号線至人民廣場站;

浦東機場1、2号航站樓:乘地鐵2号線至人民廣場站;

上海火車站:地鐵1号線至人民廣場站;

虹橋火車站:乘地鐵2号線至人民廣場站;

上海南站:乘地鐵1号線至人民廣場站。

自駕

上海市——延安東路輔路——西藏中路——人民大道——人民大道輔路——上海博物館。

上一篇:芝麻街英語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