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

漢語成語
三顧茅廬(拼音:sān gù máolú)是一則來源于曆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見于諸葛亮《出師表》。“三顧茅廬”原為漢末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故事。劉備曾三次訪聘諸葛亮,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顧:拜訪。茅廬:草房)。後人用“三顧茅廬”來比喻誠心實意地一再邀請。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多含褒義。[1]
  • 外文名:repeated a whole-hearted invitation
  • 拼音:sāngùmáolú
  • 近義詞:禮賢下士、草廬三顧
  • 反義詞:拒人千裡
  • 名稱:三顧茅廬
  •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 釋義: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 用法:褒義,狀語
  • 結構:綜合式
  • 例句:我住着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元·馬緻遠《薦福碑》第一折

成語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這段話後來概括為成語“三顧茅廬”。

成語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一次,劉備在中原吃了敗仗,隻得逃往荊州,依附劉表。為了能夠複興漢室,奪取天下,劉備到處招納人才。徐庶和司馬徽見他一心愛才,就向他舉薦一個人,此人就是人稱“卧龍”的諸葛亮。諸葛亮不僅很有學識,又有才能,于是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

諸葛亮隐居在隆中,整天住在茅草屋裡,雖然過的是與世無争的日子,卻十分關心國家大事。他學問很深,喜歡研究兵法。劉備為了了解諸葛亮的才能,便專程到隆中拜訪。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隻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隻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此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不是一個空談之人,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于是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共同商讨如何才能占據土地,奪取天下。他主張聯合東方的孫權,安撫少數民族,奪取荊州、益州;等到曹操集團出現變故,就從荊州、益州兩路出兵,平定中原。

劉備非常同意諸葛亮的軍事計劃,願拜諸葛亮為軍師,請他出山,幫助自己奪取天下。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的一片誠心所感動,便離開隆中,到新野為劉備出謀策劃。

此後,諸葛亮成為劉備親密無間的助手,幫助劉備聯合孫權,并真的奪取了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勢力強大的曹操、孫權,覺得劉備有了用武之地,都不敢小瞧他。漢中一戰,劉備将曹操殺得大敗,将曹氏兵将趕出漢中。而諸葛亮在後方籌措糧食,對前線的劉備進行了有力的支持。  

成語寓意

“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向别人請教問題,或者有求于人,态度一定要真誠,并且要有耐心。不能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就像劉備一樣,不因此而鄙視諸葛亮,因而蜀漢皇朝才有了更進一步的輝煌。假設劉備無禮節,諸葛亮肯定不會出山相助;假設沒有諸葛亮相助,劉備很難建立蜀漢政權。其實,“三顧茅廬”的背後,是求賢若渴。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三顧茅廬”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也作賓語;含褒義。  

運用示例

元·馬緻遠《薦福碑》一折:“我住着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現代·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二八章:“咱們今正是慘敗之餘,人家牛先生肯屈駕前來,不用咱們三顧茅廬,難道我還不中途相迎,以表誠意!”  

現代·王安憶《舞台小世界》四:“想來想去,新團長隻好親自去請福奎,動員他再站一班崗。他作好了三顧茅廬的思想準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