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之曹操之死

三國演義之曹操之死

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故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谥曰武王。他臨死前留下《遺令》。根據曹操的遺囑,他于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邺城(今河北邯鄲臨漳縣)西郊的高陵。
  • 作品名稱:三國演義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
  • 本 名:曹操
  • 别 稱:吉利
  • 字 号:孟德
  • 所處時代:東漢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
  • 出生時間:155年(永壽元年)
  • 去世時間:220年3月15日

個人簡介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漢族人。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衆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複經濟生産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詳細介紹

曹操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擔任官職,封為費亭侯。父親曹嵩據考本姓夏侯,後成為曹騰養子并改姓繼承侯爵。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故而有曹阿瞞之說。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随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蕩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麼特别的才能,隻有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喬玄對曹操說:“天下将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陽何颙對他說:“漢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此說乃裴松之注引孫盛《異同雜語》,待考)于公元184年漢末黃巾起義時顯露頭角,後被封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參與了天下諸侯讨伐董卓的戰争。董卓死後,獨自發展自身勢力,縱橫亂世,南征北戰,先後戰勝了呂布、袁術,并接受了張繡的投降。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敗河北袁紹10萬軍隊,公元201年在倉亭(今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并于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烏桓,徹底鏟除了袁氏殘餘勢力,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公元208年,成為東漢政權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于赤壁與孫劉聯軍作戰,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擊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軍,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公元212年又擊敗了漢中張魯,至此,三國鼎立之勢基本成型。公元213年,漢獻帝派禦史大夫郗慮冊封曹操為魏國國王,于邺城建立魏國王宮銅雀台,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陽逝世,享年66歲,谥号“武王”,葬于高陵。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谥為“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産的恢複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緻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裡行》、《觀滄海》等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

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舉家世顯赫的袁紹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領心懷鬼胎,遂使義軍失敗。曹操在這戰役中,初次見到日後的死敵—劉備。

初平三年,董卓為王允、呂布所殺。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獻帝乘亂與一衆大臣逃出長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議,迎接獻帝至許昌。從此曹操便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後,曹操以獻帝名義東征西讨。先後平定關東、關中一帶。而劉備亦曾成為其部下。接下來,曹操便要面對他的老朋友-袁紹。

相關影視

三國演義(1994)

簡介:東漢末年,山河動蕩,劉漢王朝氣數将盡。内有十常侍颠倒黑白,禍亂朝綱。外有張氏兄弟高呼“蒼天已死,黃巾當立”的口号,掀起浩大的農民起義。一時間狼煙四起,劉家朝廷宛如大廈将傾,岌岌可危。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曹操(鮑國安 飾)、公孫瓒、袁術、袁紹、呂布(張光北 飾)、劉備、孫策、關羽、張飛、諸葛亮(唐國強 飾)等各路豪傑不斷湧現,從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戰,從魏蜀吳三國鼎立到三分歸一統,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的大幕緩緩拉開……

本片根據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改編。

上一篇:花花公子拉瑞

下一篇:兒媳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