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

漢語成語
三人成虎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戰國策·魏策二》 。該成語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作事實。含貶義,一般做分句。在實際運用中,不少人把它誤解為“團結起來力量大”,這是錯誤的。[1]
    中文名:三人成虎 拼音:sān rén chéng hǔ 近義詞:衆口铄金、道聽途說、三人成市虎 反義詞:眼見為實 名稱:三人成虎 出處:西漢•劉向整理的《戰國策•魏策二》 用法:貶義 語法:複句式;作分句;含貶義

成語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二》

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願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為知。”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

戰國·韓非《韓非子·内儲說上》

龐恭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日:“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于市,議臣者過于三人,願王察之。”龐恭從邯鄲反,競不得見  。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魏國大臣龐蔥陪同太子前往趙國做人質、臨出發前,他對魏王說:“如今有一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回答:“我不相信。”龐蔥又問道:“如果有兩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會有些懷疑。”

龐蔥接着說:“如果又出現了第三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回答:“我當然會相信。”龐蔥說:“很明顯,街市上根本不會出現老虎,可是經過三個人的傳播,街市上好像就真的有了老虎。而今趙國都城邯鄲和魏國都城大梁的距離,要比王宮離街市的距離遠很多,對我有非議的人又不止三個,還望大王可以明察秋毫啊。”魏王說:“這個我心裡有數,你就放心去吧 !”

果然,龐蔥剛陪着太子離開,就有人在魏王面前誣陷他。剛開始時,魏王還會為龐蔥辯解,誣陷的人多了魏王竟然信以為真。等龐蔥和太子回國後,魏王再也沒有召見過他。

成語寓意

謊言重複千遍,就會被當作真理。大街上根本沒有老虎,這是确鑿無疑的,就因為人們都這麼說,才變成了真有其事。成語寓言告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既不要信謠,更不能傳謠,要善于從紛繁複雜的社會議論中認真分析,謹慎思考,要時刻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隻有這樣,才能少犯錯誤,甚至不犯錯誤 。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含貶義,一般做分句 。在實際運用中,不少人把它誤解為“團結起來力量大”,這是錯誤的。“三人成虎”的使用頻率并不高,或許有些人還不熟悉。有一條意思相近的成語“曾參殺人”,知道的人可能更多一些。《戰國策·秦策二》記載:“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三人成虎”常常與“曾參殺人”連用,意思更加顯豁  。

運用示例

北宋·黃庭堅《勸交代張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衆口铄金君自寬 。”

清·褚人荻《隋唐演義》:“正是積毀成山,三人成虎。到開皇二十年十月,隋主禦武德殿,宣诏廢勇為庶人  。”

文學史家鄭振铎《劫中得書記·序》:“且類曾參殺人,三人成虎,憂讒畏譏,不可終日 。”

上一篇:九皇山猿王洞

下一篇:編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