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七縱

七擒七縱

漢語成語
七擒七縱(拼音:qī qín qī zòng)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将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1]
    中文名: 外文名: 拼音:qī qín qī zòng 近義詞: 反義詞: 名稱:七擒七縱 釋義: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将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心悅誠服。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概述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衆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用法聯合式;作分句、狀語;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典故

孟獲是中國三國時期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公元225年起兵反叛蜀漢,被諸葛亮率領大軍七擒七縱後降服,此後不再叛亂。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彜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彜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争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丢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好言勸他歸順。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谙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布置過的軍營,之後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布置得怎麼樣?”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裡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給你赢了一次,現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赢你并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盂獲今晚準來偷營,當即布置好埋伏。

孟獲回去後,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布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裡,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麼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隻守不攻。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随後再去渡河;一面将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遊和下遊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後來,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後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你們現在辛苦些,以後就不必再到這裡來打仗了。”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後,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但時間一長。營裡快斷糧了,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獲親自出來,與蜀軍大将一對一比武。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将,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蜀将當即傳達請葛亮的命令,讓盂獲回去,并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于從心裡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着他們一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打盡。蜀營裡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麼辦。孟獲流着眼淚說:“作戰中七縱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

就這洋,孟獲等終于順服蜀漢,聽從管轄。

七擒七縱的曆史真相

“七擒七縱”的故事,廣為流傳,而《三國演義》更是将它描寫得有聲有色。然其史實究竟若何?

《資治通鑒·卷第七十》載:“漢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亮由越巂入,斬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門下督巴西馬忠由牂柯入,擊破諸縣,複與亮合。孟獲收闿馀衆以拒亮。獲素為夷、漢所服,亮募生緻之,既得,使觀于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營陳,若隻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枞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亮于是悉收其俊傑孟獲等以為官屬,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給軍國之用。自是終亮之世,夷不複反。”

張嶷在南中十五年,才能與南人有如此和睦的關系,而諸葛亮南征自春到秋,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是不可能解決當時南人與漢人的複雜關系。

雖然諸葛亮沒有“七擒七縱”,但是他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民族自治原則)對于當時及後世都有着深遠的影響。南方的一些小民族也是對諸葛亮感激不已,有些至今還為諸葛亮立廟紀念。所以,《漢晉春秋》把張嶷降服南人的事變成諸葛亮“七擒七縱”的故事,也為未嘗不可,而《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也沒有深入研究,便采用了《漢晉春秋》的說法。

所以,降服南人的功臣還是張嶷,但也不能說諸葛亮無功,因為治理南中的政策還是諸葛亮策劃的,所以,偉大的事業往往需要許多人前赴後繼才能完成的。

上一篇:外舉不避仇

下一篇:龘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