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漢語漢字
黃,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1]“黃”的基本義是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顔色,是五色之一,古代以五色配五行五方,土色黃,居中,故以黃為中央正色。作動詞,指變黃,表示草木枯萎或果子成熟。“黃”也指黃顔色的物品或動植物。又作為“黃帝”“黃河”等的簡稱。黃在口語中還表示計劃無法實現或事情失敗。
  • 中文名:黃
  • 拼音:huánɡ
  • 繁體:黃
  • 部首:黃
  • 五筆:amw、amwu
  • 倉颉:TMWC
  • 字級:一級字
  • 平水韻:七陽平聲
  • 筆畫:11
  • 注音:ㄏㄨㄤˊ
  • 部首筆畫:3
  • 異體字:黃、?、?
  • 結構:上下
  • 統一碼:U 9EC4
  • 筆順讀寫:橫豎豎橫豎橫折橫豎橫撇點

字源演變

“黃”字甲骨文作圖1、2,主體為“大”字,像正面站立的人形;中間作“口”或“田”字形。甲骨文“黃”字的寫法與“寅”字有時相同,二者是同形字。西周文字繼承了商代文字的寫法,如字形3,但也開始發生變化,多在上部加上“廿”形,如字形4、5,此形直到隸變後與本是表示人形兩臂的兩筆合為一橫,變成了“龷”;同時中間變成“由”,表示兩腿的部分變為兩點。春秋戰國時期文字異形,如字形7、8、9皆為異構,其中《說文》古文之形,據《說文》所說為從古文“光”聲,當是一種聲化現象。關于“黃”字的來源問題,自古以來衆說紛纭。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其一,土地說。認為黃是“地之色”,所以“從田,從炗(古文光)”。此說以許慎為代表。《易·坤卦》也有“天玄而地黃”之說。今人周谷城更進一步解釋說,“黃”之從田從光,田就是“有橫直界畫的土地”,光則是指原始的刀耕火種,用火燒去地裡的“叢林野草之類”,那剩下的“一片光土”就是黃。高田忠周将其看成省火之形,并認為“地色亦光采之色”。

其二,玉佩說。認為“黃”不從田,也不從炗,而是象形字,像古玉佩之形。此說以郭沫若為代表。顔色是個抽象的概念。要用一個字來表示某種抽象的顔色是很困難的。據考證,古漢語的顔色詞均由具有這種顔色的物體的名稱轉化而來,這是因為顔色的觀念是很抽象的,用一個簡單的符号是無法表達的。因此,其色調往往要借助于具體事物的名稱來稱說,進入現代漢語後。這些顔色詞幾乎全部抛棄了本義(即具有指這種顔色的物體)。所以可以得出這一結論:古漢語的顔色詞均為借音詞。因此,表示黃色的字很有可能是借用了表示佩玉的“黃”字。黃”和“璜”應該是一對古今字。這種觀點在《詩經》和《禮記》中确有文獻根據。古字“黃”被假借義占用久借不還,另造今字“璜”表示本義。

其三,人形說。認為黃不是地之色,也不是玉佩,而是人形,“像人仰面向天,腹部膨大”,“突胸凸肚”的樣子。此說以唐蘭和裘錫圭為代表。但所謂“腹部膨大”,又有認為是孕婦或腹中有寄生蟲而積水的不同說法。

其四,黃病說。認為黃的本義是黃病,有《爾雅·釋诂》“黃,病也”為證。後來區别字作“癀”,《集韻》謂“疸病也”。黃疸便是黃病的一種,凡臉色黃者都屬黃病。此說以梁東漢為代表。

以上幾種說法,不同之處在于這種顔色的最初載體是什麼,它的初義到底反映的是什麼物象或性質。“黃”顔色的起源到底關乎哪種物象和載體,有待考證。黃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五色”之一,被視為至尊之色而備受推崇。據劉師培的分析,是因為中國人膚色“悉為黃種”,為黃民的緣故,而“黃民所奉之帝王”又是黃帝,所以尊黃。張光直則認為是黃民所居之黃土高原的緣故,以為黃土高原在天地的中心,黃土之神即為“中央之神”或“中央之帝”,所以尊貴,所以黃成為帝王之色。從指人的角度看,“黃”兼及“長”“幼”。在古文當中,“黃口”常常指幼兒。比如《淮南子·氾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黃”表示“年幼”源于幼鳥的口角呈黃色。據考,隋唐之際稱三歲以下及初生幼兒為“黃”。與此相關,“黃吻”“黃颔”等都有年幼、年少的含義。例如《世說新語·方正》:“黃吻年少,勿為評論宿士。”《北齊書·平秦王歸彥傳》:“歸彥曰:‘使黃颔小兒牽挽我,何可不反。’”

另一方面,“黃”又有“年長”的含義,取的是“人初老則發白,太老則發黃”的特征。例如杜甫《玉台觀》:“更肯紅顔生羽翼,便應黃發老漁樵。”漢代劉向《列女傳·魯季敬姜》:“于是乃擇嚴師賢友而事之。所與遊處者,皆黃耄倪齒也。”《詩經·小雅·南山有台》:“樂隻君子,遐不黃耇。”這些語句中的“黃發”“黃耄”“黃耇”,或指老人,或言年長。

從自然界的角度看,“黃”亦“枯”亦“榮”。“黃”由“黃色”的意思進一步指“變黃”,由此引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一為草木枯黃,凋零蕭索;一為莊稼成熟,金黃燦爛。《詩經·衛風·氓》“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及《詩經·小雅·何草不黃》“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中的“黃”帶給人的是植物順應季節變化而枯黃敗落的感傷。這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變化,後來也被用來比喻事情的失敗或計劃的落空。例如《紅樓夢》第八十回:“薛蟠聽了這話,又怕鬧黃了寶蟾之事,忙又趕來罵香菱。”

然而,秋日的農田一片片金燦燦的黃色意味着成熟和收獲,所以,“黃隴”“黃稼”等詞語中的“黃”都蘊含着豐收的喜悅。例如蘇轼《次韻秦少章和錢蒙仲》:“碧畦黃隴稻如京,歲美人和易得情。”北宋道潛《次韻黃子理宣德田居四時》之三:“中田藹黃稼,爛熳如雲浮。”同樣,在現當代文學作品中,“黃”也是十分常見的金秋意象,比如“麥穗黃了”“稻子黃了”。進入現代社會之後,黃的象征意義又有變化,其中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以黃象征色情。一般認為這種象征義源于19世紀美國《紐約世界報》與《新聞報》的競争。當時彩色印刷機已經出現,《紐約世界報》為與《新聞報》争銷路,就定期刊登低俗趣味的彩色連環畫《霍根小巷》以招徕讀者。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一個印成黃色的幼童,人稱“黃色幼童”。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版的《國語詞典》曾收有“黃色刊物”一詞,釋義為:“謂以低級趣味争取讀者之刊物,因半世紀前美國紐約的《世界報》以黃色印版之漫畫互争銷路而有此稱。”黃就此衍生了一個新的象征色情的意義。

雖說黃在現代有此象征色情的意義,卻不必因此感到匪夷所思,因為黃的意義比較豐富,表示色情隻是其中一個義項。在一般語境中,黃與色情是無關的,大可不必聞黃色變。因為在中國的色彩文化中,顔色大多有象征意義,而且往往還不止一個。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huáng

形容詞

顔色像絲瓜花或向日葵花的

yellow

《易‧坤卦》:“天玄而地黃。”

《墨子‧所染》:“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

毛澤東《菩薩蠻·大柏地》詞:“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

黃豆;黃昏;黃牌;黃金;面黃肌瘦

象征腐敗或堕落,特指淫穢色情

porn;pornography

黃書;黃毒;掃黃

美好

fine

《呂氏春秋·功名》:“缶酰黃,蚋聚之,有酸。”高誘注:“黃,美也。黃故能緻酸,酸故能緻

蜹。”

黃茂

動詞

〈口語〉事情失敗或計劃落空

fall through

《紅樓夢》第八十回:“(薛蟠)怕鬧黃了寶蟾之事,忙又趕來罵秋菱。”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十九:“怎麼說,杜善人也是不借,那門親事就這樣黃了。”

變為黃色,指枯萎

wither

《詩經‧小雅·何草不黃》:“何草不黃,何日不行。”

《莊子‧在宥》:“草木不待黃而落。”

變為黃色,指成熟

ripen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令》:“麥随風裡熟,梅逐雨中黃。”

唐·韋應物《答鄭騎曹青橘絕句》:“憐君卧病思新橘,試摘猶酸亦未黃。”

黃熟

使之成為黃色

yellow

唐·杜甫《暮歸》:“霜黃碧梧白鶴栖,城上擊柝複烏啼。”

名詞

黃金;金印

gold

《史記‧平準書論》:“虞夏之币,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

唐·權德輿《送黔中裴中丞閣老赴任》詩:“懷黃宜命服,舉白歎離杯。”

黃貨

指某些黃顔色的動植物

《詩經‧小雅·車攻》:“四黃既駕,兩骖不猗。”(黃:黃色帶赤的馬)

宋·蘇轼《江城子·密州出獵》詞:“左牽黃,右擎蒼。” (黃:黃犬)

青黃不接

指蛋黃等黃顔色的可食用的東西

《宋書‧天文志一》:“前儒舊說,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之裹黃也。”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筆墨》:“可下雞子白,去黃,五顆。”

蟹黃;雙黃蛋

黃顔色的染料或顔料

yellow dye

唐·梁锽《美人春卧》詩:“落钗仍挂鬓,微汗欲消黃。”

宋·王安石《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之一:“漢宮嬌額半塗黃,粉色淩寒透薄裝。”

頭飾名。黃玉

《詩經‧齊風·著》:“充耳以黃乎而。”毛傳:“黃,黃玉。”

黃河的簡稱

Yellow River

治黃;黃泛區

黃帝的簡稱,傳說中的中國遠古帝王

Huangdi;

the Yellow Emperor

宋·嶽珂《桯史‧姑蘇二異人》:“時上意頗崇缁抑黃,弗深信也。”

炎黃;黃陵

〈方言〉意謂門外漢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九:“穿棗紅領架的忙陪笑道:‘動不得手,他是黃的!’”原注:“黃的,是‘黃不酥酥的’省文,是門外漢的意思。”

春秋時國名。于魯僖公十二年為楚所滅。故地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北

Huang state

《左傳‧桓公八年》:“楚子合諸侯于沈鹿,黃随不會。”

春秋時宋國地名。故城當在今河南省民權縣西北

《左傳‧隐公元年》:“惠公之季年,敗宋師于黃。”

春秋時齊國地名。當在今山東省冠縣南

《春秋‧桓公十七年》:“公會齊侯紀侯盟于黃。”

古代戶役制度中指嬰兒或三歲以下的幼兒

infant

《隋書‧食貨志》:“男女三歲已下為黃。”

《新唐書‧食貨志一》:“(唐制)凡民始生為黃。”

糞便

《靈樞經‧師傳》:“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

指牛黃

bezoar

宋·蘇轼《格物粗談‧獸類》:“牛有黃在膽。”

《宋史‧宗澤傳》:“部使者得旨市牛黃,澤報曰:‘方時疫疠,牛飲其毒則結為黃。今和氣橫流,牛安得黃?’”

喜色,喜氣

宋·梅堯臣《次韻和原甫閣下午寝晚歸見示》:“不言偃仰中園樂,還愛眉間喜色黃。”

病名。熱病。

fever

《隋書‧麥鐵杖傳》:“(麥鐵杖)顧謂醫者吳景賢曰:‘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豈能艾炷灸頞,瓜蔕歕鼻,治黃不差,而卧死兒女手中乎?’”

指雌黃,礦物名。可作顔料

《新唐書‧隐逸傳‧陸龜蒙》:“得書熟誦乃錄,雠比勤勤,朱黃不去手。”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每日丹黃爛然,蠅頭細批。”

燒化給鬼神的紙錢,因其色黃,故稱

《醒世姻緣傳》第六回:“到了武城地方,祭了祖,焚過了黃。”

清·袁枚《新齊諧‧地藏王接客》:“(裘南湖)性狂傲,三中副車不第,發怒,焚黃于伍相國祠,自訴不平。”

黃簿,古時官員的檔案簿冊

明·沈德符《野獲編‧勳戚‧左右券内外黃》:“武選司選官俱以黃為據。黃分内外……外黃印绶監收掌,内黃送内庫銅匮中收貯。”

指澱粉制品在發酵過程中表面所生的黴塵,其色黃,故稱

《呂氏春秋‧功名》:“缶酰黃,蚋聚之,有酸,徒水則必不可。”

陳奇猷集釋引吳承仕曰:“《齊民要術》有作黃衣、黃蒸法,作酢則有下黃衣法,此黃即所謂黃衣也。”

煙葉

tobacco leaf

《醒世姻緣傳》第六回:“到了武城地方,祭了祖,焚過了黃。”

通“潢”。積水池

漢‧枚乘《七發》:“黃池纡曲。”

(Huáng)姓氏用字。參看“黃姓”

黃庭堅(宋代書法家、文學家)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乎光切。《集韻》《韻會》《正韻》胡光切。?音皇。《說文》:地之色也。《玉篇》:中央色也。《易·坤卦》: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君子黃中通理。

又《史記·天官書》:日月五星,所行之道曰黃道。

又山名。《前漢·東方朔傳》北至池陽,西至黃山。

又黃河。《爾雅·釋水》:河出崑侖虛,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

又地名。《春秋·哀十四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注:陳留封丘縣南有黃亭。

又國名。《左傳·桓八年》:楚子合諸侯于沈鹿,黃随不會。注:黃國,今弋陽縣。

又州名。古邾國,漢西陵縣,隋黃州。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黃縣屬東萊郡。内黃屬魏郡。外黃屬?留郡。注:縣有黃溝澤,故名。師古曰:惠公敗宋師于黃。杜預以為外黃縣,東有黃城,卽此地。

又中黃,天子内藏。《後漢·桓帝紀》:建和元年,芝生於黃藏府。

又官名。杜氏《通典》:乗黃令,晉官,主乗輿金根車。又晉以後,給事黃門侍郞、散騎常侍,俱屬門下省,稱曰黃散。

又老人曰黃發。《禮·曲禮》:君子式黃發。疏:人初老,則發白。太老,則發黃。《爾雅·釋诂》:黃發,齯齒,鲐背,耈老,壽也。疏:壽考之通稱。

又小兒曰黃口。《淮南子·汜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高誘注:黃口,幼也。《唐開元志》:凡男女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丁,六十為老。每歲一造計帖,三年一造戸籍,卽今之黃冊也。

又翠黃、飛黃,?馬名。《淮南子·覽冥訓》:靑龍進駕,飛黃伏皁。《詩·魯頌》:有骊有黃。注:黃騂曰黃。

又鵹黃,鳥名。《爾雅·釋鳥》倉庚注:卽鵹黃也。

又黃目,卣罍類。《禮·郊特牲》:黃目郁氣之上,尊也。黃者,中也。目者,氣之淸明者也。

又大黃,弩名。《太公六韬》:陷堅敗強敵,用大黃連弩。《史記·李廣傳》:以大黃射其裨将。

又大黃、地黃、硫黃、雄黃、雌黃,?藥名。

又流黃,彩也。《古詩》:少婦織流黃。《廣雅》作留黃。

又會稽竹簟,供禦,亦号流黃。唐詩:珍簟冷流黃。

又《正字通》:貼黃,卽古引黃。唐制,诏勑有更改,以紙貼黃。其表章略舉事目見於前封皮者,謂之引黃。後世卽以引黃為貼黃,不用黃紙。

又倉黃,急遽失措貌。《風土記》:大雪被南越,犬皆倉黃吠噬。

又《玉篇》:馬病色也。《爾雅·釋诂》虺隤,黃,病也。注:皆人病之通名。而說者便以為馬病。《詩·周南》:我馬虺隤。

說文解字

地之色也。從田從炗,炗亦聲。炗,古文光。凡黃之屬皆從黃。,古文黃。乎光切

漢字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龷”扁、寬,〔⿱由八〕長、窄。“龷”兩個豎筆分列豎中線左右,末筆橫長,在橫中線上側。“由”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中間豎筆在豎中線;“八”上合下開,底部持平。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wɑŋ

先秦

王力系統

ɣ

ua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ɣ

uɑ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ɡ

wa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w

ang

西漢

東漢

ang

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wɑ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wɑ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wɑŋ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ɣ

wɑŋ

隋唐

拟音/王力系統

ɣ

uɑŋ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統

ɣ

uɑŋ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統

ɣ

uɑn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統

ɣ

wâng

隋唐

拟音/陳新雄系統

ɣ

uɑŋ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合口呼

全濁

胡光切

ɣu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合口呼

全濁

胡光切

ɣu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胡光切

增韻

平聲

胡光切

上一篇:交卸

下一篇:殁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