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

醴陵市

湖南省轄縣級市
醴陵位于湖南省東部,1985年撤縣設市,現轄19個鎮、5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2157平方公裡,總人口106萬。因盛産陶瓷、花炮,而在國内外享有盛名,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産地、中國“國瓷”“紅官窯”所在地和花炮祖師李畋故裡,是“中國陶瓷之都”和“中國花炮之都”。[1]
  • 中文名:醴陵市
  • 外文名:Liling City
  • 别名:
  • 所屬地區:中國,湖南省
  • 面積:2156.46平方千米
  • 人口:104.8302萬(2016年)
  • 地理位置:湖南省東部
  • 著名景點:渌江書院、渌江橋、仙嶽山、西山、官莊水庫、醴泉井、寨子嶺等
  • 電話區碼:0731
  • 郵編區碼:412200
  • 政府駐地:醴陵市左權路59号
  • 火車站:醴陵站、醴陵東站
  • 行政類别:縣級市
  • 地方方言:贛語、湘語、客家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湘B
  • 下轄地區:19鎮、4街道、1個經濟開發區
  • 方 言:贛語、湘語、客家語

交通

鐵路

醴陵市境内有滬昆鐵路橫貫東西,醴茶鐵路連通南北,距江南最大的貨運編組站株洲北站僅40公裡。

滬昆高鐵南昌到長沙段已建成通車,從醴陵東站乘高鐵到長沙不到30分鐘。

公路

醴陵市境内的重要公路幹線有上瑞高速公路、嶽汝高速公路、醴韶高速公路、106國道、320國道等。

機場

醴陵市區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約90公裡。

地理環境

醴陵市位于湖南東部,羅霄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渌水流域,緊鄰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經濟區。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崗地為主,平原占16%,水域占5%。

境内江河交織,均屬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渌水、昭陵河和澗江,水利資源蘊藏量為87462千瓦,地下水量16.3億立方米。市内共有大中小型水庫193座。

醴陵市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8℃左右,年平均無霜期288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00至191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間。

土壤成分以闆頁岩為主,占47.8%;次為紅色粘土,占20.7%。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豐富,具備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林木生長的良好自然條件。瓷土、陶土、耐火泥、石灰石、沙石等非金屬礦産和鉛、鋅等金屬礦産蘊藏豐富。

已發現的礦種有鈾、金、銀、鐵、錳、鉛、鋅、煤、石灰石、瓷泥等23種,礦産地117處,其中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6處。

人口

2012年末,醴陵市戶籍人口為105.5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0.26萬人,非農業人口15.28萬人;在總人口中,男性53.96萬人,女性51.58萬人,男女性别比為1.0461:1。符合政策生育率90.3%,人口自然增長率7.48‰。年末常住人口為95.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8.48萬人,農村人口47.32萬人。按常住人口比例計算,城市化率達到50.61%。

建制沿革

春秋戰國時屬楚國黔中郡。

秦朝時屬長沙郡臨湘縣。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屬長沙國臨湘縣。漢高後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長沙相劉越為醴陵侯。食邑600戶,并建侯城于轉步古城村。

東漢初,從臨湘縣劃出一部分置醴陵縣,并從湘南縣劃入部分地區。時縣境東至今江西楊岐山,西至湘江沿岸。據此,醴陵建置伊始。三國時,醴陵屬吳國荊州長沙郡。

隋代,屬荊州長沙郡。大業三年(607),改臨湘為長沙縣,轍醴陵并入長沙。至唐武德四年(621),複從長沙縣劃出置醴陵縣。

宋朝,屬荊湖南路潭州長沙郡。

元朝,屬湖廣行省天臨路。元貞元年(1295)升為中州,天曆年間(1328~1330)由州降為縣,至正二十四年(1364)複升為州。

明洪武二年由州改縣,屬湖廣布政使司潭州。

清朝康熙三年(1664),隸屬湖南省長寶道長沙府。

民國元年(1912年),屬湖南省湘江道。

1937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醴陵和平解放,屬湖南省長沙專區。

1952年,長沙專區改名湘潭專區。醴陵屬湘潭專區。

1959年1月,渌口、姚家壩等鄉鎮共349.3平方公裡地域劃入株洲市郊區管轄。

1983年7月,醴陵縣劃入株洲市管轄。

1985年8月,撤縣建市(縣級)。

經濟

綜述

2012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00.7億元,增長14.0%。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38億元,增長4.5%;

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260.7億元,增長15.5%;

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102億元,增長14.4%。三次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次為4.6%、71.5%和23.9%,分别拉動經濟增長0.7個百分點、10個百分點和3.3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産總值41830元。

2012年,醴陵縣域經濟基本競争力位列中國第94位,穩居全省四強。醴陵市實現GDP395.3億元,增長12.6%;完成财政總收入36.3億元,增長2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億元,增長3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771元、13347元,分别增長13.6%、17.1%。

農業

2012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53.74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農業産值25.09億元,增長3.6%;林業産值3億元,增長4.5%;牧業産值21.77億元,增長3.5%;漁業産值2.14億元,增長4.1%;農林牧漁服務業産值1.74億元,增長10%。

2012年,醴陵市農作物播種面積為97.80千公頃,同比增加4.08千公頃,其中:糧食作物種植71.18千公頃,與上年持平;糧食總産量達50.6萬噸,增加0.4萬噸,增長0.7%,其中稻谷48.14萬噸。醴陵市種糧大戶、規模經營組織達1550個,流轉耕地26.5萬畝,占耕地總量的52.8%。

2012年,醴陵市肉類總産量9.79萬噸,同比增長2.4%;水産品産量2.06萬噸,增長5.1%。出欄肉豬112.64萬頭,增加2.64萬頭;出欄羊31.72萬頭,增加1.04萬頭;出籠家禽723.23萬羽,同比增加23.05萬羽。

2012年末,醴陵市擁有農機總動力70.36萬千瓦,同比增長8.1﹪。全年培訓農機技術工2080人,醴陵市水稻生産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2﹪。改造縣鄉公路31.5公裡,建成到村水泥路48.5公裡;

完成農村暢通工程243公裡,農村客運場17個,整修和新建大小水利工程1.2萬處。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15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提高到49.27萬畝,投入9800萬元,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升級項目108個。

工業

2012年,醴陵市完成工業總産值681億元,同比增長20.5%,實現工業增加值240.41億元,增長15.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78家,完成産值567.6億元,增長22.8%;實現增加值202.25億元,增長17.0%。工業經濟拉動GDP增長8.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3.4%。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84.1%。

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為60%,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實繳稅金8.4億元,增長18.83%;規模工業企業全部資産利稅率達25.26%;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0.5%;

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0%;高新技術産品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0.78%;工業固定資産投資總額達151.52億元,增長44.9%。

2012年,陶瓷、花炮兩大傳統支柱産業分别完成産值362.1億元、170.3億元,增長24.8%和23.5%。陶瓷制造業上繳稅金4.17億元,增長26.2%;鞭炮煙花制造業上繳稅金2億元,增長18.5%。生産日用陶瓷64.89億件,增長27.1%;工業陶瓷91.26萬噸,增長29.6%;花炮4364萬箱,增長20.6%。

固定資産投資

2012年,醴陵市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91.2億元,增長33.3%,其中工業投資151.5億元,增長44.9%,技術改造投資147.6億元,增長49.3%。城鎮以上完成投資179.3億元,農村投資11.9億元。

交通電信

2012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2.57億元,同比增長12.3%。公路客運量2520萬人次,增長6.1%,公路客運周轉量14.3億人公裡,增長6.5%;公路貨運量2746萬噸,增長14%,公路貨運周轉量16.9億噸公裡,增長19.5%。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4億元,同比增長10.2%。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7.52萬戶,下降9%,移動電話用戶65.2萬戶,增長18.1%,互聯網用戶8.1萬戶,增長14.1%。

内外貿易

2012年,醴陵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2.13億元,同比增長15.4%。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03.09億元,增長15.9%;農村消費品零售額9.04億元,增長10.6%。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99.51億元,增長15.9%;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2.62億元,增長11.8%。

全年新批自營進出口企業17家,年末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達195家。春秋兩屆廣交會共簽訂出口合同11898萬美元。醴陵市外貿出口總額達8.4億美元,增長15%;出口收彙3.17億美元,增長9.01%。

招商引資

2012全年實際到位外資10150萬美元,增長16.5%;利用省外境内資金21.8億元,增長14.5%;市外省内資金17.8億元,增長22%。

2010年,醴陵市組團參加上海世博活動周、第五屆中博會和湘台經貿活動周等招商活動,組織了四次大型的招商活動,撬動了汽車零部件産業的招商、首次舉行了産業招商推介會、組織了建築陶瓷招商懇談活動和大型項目簽約活動,招商引資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簽約引進項目24個,實際利用外資6560萬美元,實際到位内資16.13億元。2010年,醴陵市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全力推介醴陵、宣傳醴陵、展示醴陵,先後組織企業參加了德國法蘭克福陶瓷禮品展、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和春秋兩季廣交會,取得良好的成效。全年新批自營進出口企業14家,年末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達183家。

醴陵市外貿出口總額達6.0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出口收彙2.4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7%。

财政金融

2012年,醴陵市完成财政總收入36.26億元,同比增長27.7%。其中上劃收入10.24億元,同比增長17.9%;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6.03億元,增長32.1%。完成稅收收入20億元,占财政總收入55.2%。

公共财政預算支出42.09億元,增長29.4%,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67億元,增長32%,教育支出5.7億元,增長59.9%。

2012年末醴陵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70.51億元,比年初增加27.66億元,增長57.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餘額128.52億元,比年初增加21.13億元,增長19.7%;各項貸款餘額93.98億元,比年初增加22.78億元,增長44%。金融機構年末存貸比為1:0.5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2年,醴陵市申請專利789件,其中發明專利74件;授權專利594件。科技計劃項目立項申請34項,科學技術本級支出3590萬元。

年末擁有高新技術企業32家,實現高新技術産品産值62.17億元。2012年,醴陵市共有各級各類中、小學校262所,其中小學205所,初中3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1所,高中1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有幼兒園243所。在校學生、在園幼兒共119312人,其中:中學生33705人,小學生53992人。

醴陵市高考上線率為98.44%,比2011年提高9.45%。其中,二本以上上線人數為1518人,上線率為46.45%,比2011年提高2.68%;一本上線人數為414人,上線率為12.67%,比2011年提高5.81%。

建設義務教育合格學校30所,合格率達100%,醴陵市小學入學率為100%,辍學率為0,升學率為100%;初中入學率為100%,辍學率為0.42%,升學率為95.43%。

截止到2011年,醴陵市共有中學55所,小學190所。醴陵沒有大學,醴陵市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是唯一一所公辦職業學校,中學以醴陵一中知名度最高,醴陵二中以淳樸的學風,踏實的辦學特色備受矚目,醴陵四中以藝體特長生聞名于醴,一、二、四中均為湖南省示範性高級中學。

文化衛生

2012年末,醴陵市廣播電視有線用戶達到8.77萬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5.5萬戶,醴陵市廣播綜合複蓋率為99.5%,電視綜合複蓋率為100%。

2012全年主辦《醴陵新聞》300餘期、《零距離播報》220期;完成自采電視新聞稿件2000餘條;拍攝制作了《故宮醴陵釉下五彩瓷》、《文明之光》等10多個大型專題彙報片。《湖南醴陵:瓷城蝶變》、等新聞稿在央視播出,發稿數量在湖南衛視位居全省縣級台前列。

2012年舉辦200場(次)各類文化活動,免費送戲下鄉演出140場,觀衆人數達20萬餘人。2012年累計放映農村電影4040多場次;完成86家"農家書屋"建設任務。

2012年末,醴陵市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18個,其中,省屬三級綜合醫院1個,株洲市屬血站1個,本級市屬醫療衛生機構49個,村衛生室571個,診所73個。有醫師1818人,護士1246人,每千人口擁有醫生1.8人、護士1.2人。

有編制床位2514張,每千人口擁有2.44張。醴陵市新型農村參合農民達81.3萬人,參合率為98.5%;累計補助41.51萬人次,補助金額達25823萬元,統籌地區政策範圍内補償率78.49%。

人民生活

2012年,醴陵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771元,同比增加2956元,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347元,增加1949元,增長17.1%。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6388元,增長13.7%,其中食品支出5151元,增長7.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9020元,增長18.1%,其中食品支出為3542元,增長13.3%。

2012年,醴陵市新增城鎮就業7817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985人,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内。“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68萬人次,支付各種待遇6.34億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複蓋率達95.1%。

新增城鎮就業人員7817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近1.6萬人,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态就業援助率達100%。2012年,發放城鄉低保資金11179萬元,惠及5萬餘人。發放城鄉醫療救助資金1194萬元,救助6萬餘人次。

新改擴建農村敬老院2所,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40%。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400棟,新建廉租房207套,新增公共租賃住房500套,廉租住房租賃補貼6931戶,發放補貼839.7萬元,解決2.7萬人住房困難問題。

旅遊

醴陵擁有渌江書院、渌江橋、宋名臣祠、醴泉井、狀元洲、文筆峰及日本佛教曹洞宗發源地雲岩寺等人文古迹。還有仙嶽山、西山、官莊水庫、醴泉井、寨子嶺等自然景觀。

渌江書院,位于湖南株洲醴陵市,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它三面環山,面向渌水,占地近7000平方米,渌江書院早年從東正街青雲山下遷至西山,宋明皆為學宮,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命名渌江書院。李立三、程潛、陳明仁、左權等都曾在這裡求學。

渌江橋,建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為交通要津。渌江橋仍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醴陵城南北交通的咽喉。渌江橋建于南宋幹道年間早中期。此後的800年間,毀于水14次,毀于火5次,毀于兵4次;宋修2次,元修1次,明修7次,清修13次,民國時修1次。

渌江橋作為一座古橋具有三大特色:其一,橋的跨度大,是湖南省境内保存最好、跨度最大的石拱橋;其二,有保存完整的名人所題橋名橋碑;其三,文字史料詳實,從明代至民國的《渌江橋記》就有十一種之多。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