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天柱縣

貴州省天柱縣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轄縣
天柱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全縣總面積2201平方公裡,轄11鎮4街道2鄉,共有134個行政村(居、社區),總人口43萬人,其中以苗族、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8%,素有“貴州高原黃金城”、“中國重晶石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美譽,先後榮獲國家林下經濟脫貧攻堅試驗區、國家林下經濟及綠色産業示範基地、省級文明城市、省級森林城市等20餘項榮譽。區位優勢明顯。[1]
  • 中文名:貴州省天柱縣
  • 外文名:
  • 别名:
  • 地址:貴州省東部
  • 氣溫:平均氣溫為16.1°C
  • 總人口:40.71萬人

基本概要

天柱縣位于黔東湘西結合部,素有“黔東第一關”之稱,自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建縣以來已有400多年的曆史。由于境内重晶石儲量極為豐富,被譽為“中國重晶石之鄉”。天柱縣與湖南省懷化市的新晃、芷江、黔陽、會同、靖州等縣相鄰,全縣總面積2201平方公裡,轄10鎮6鄉315個行政村和11個居委會,總人口40.71萬人,其中以侗苗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98.3%。

天柱縣地處雲貴高原東部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複雜,地形以中低山丘為主,山地丘陵占全縣總面積的97%。海拔多在300~700米。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西南向東北傾斜。境内山脈大多呈東西走向。主要山脈:北有分水嶺山脈,中有金鳳山山脈,雄居縣境中部,為湘黔界山;南有黃哨山脈,山巒起伏,峽谷,盆地相錯其間,形成“山丘抱盆,盆中含丘”的獨特地貌景觀。位于陽寨與三穗縣交界的犀牛塘尖坡,主峰海海拔1119.9米,是天柱縣的最高峰。天柱盆地是天柱縣最大的盆地,為貴州省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重要産糧區。全縣行政區域耕地面積1.57萬公頃,森林複蓋率51.6%。

從經緯位置看,天柱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豐沛,屬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性暧濕氣候。天柱縣年平均氣溫為16.1°C,1月平均氣溫為4.7°C,7月平均氣溫為26.7°C,無霜期281天。日照較長,積溫較高,農作物一年兩熟或混作二三熟。但降水的時間和空間分布不均,春、夏兩季多,秋、冬兩季少;西北、西南部偏多,東部偏少。

天柱縣水、旱災害頻繁,尤其是夏季的暴雨、伏旱,對農業生産的危害很大。因此,修建水利工程,調節水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十分重要。

天柱縣轄10個鎮、6個鄉:鳳城鎮、邦洞鎮、坪地鎮、蘭田鎮、甕洞鎮、高釀鎮、石洞鎮、遠口鎮、坌處鎮、白市鎮、社學鄉、渡馬鄉、注溪鄉、地湖鄉、竹林鄉、江東鄉。

天柱縣轄10個鎮、6個鄉。315個村民委員會,11個居民委員會。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天柱縣總人口34830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鳳城鎮52194、邦洞鎮37512、坪地鎮18081、蘭田鎮26614甕洞鎮18013、高釀鎮27487、石洞鎮25464、遠口鎮23944、坌處鎮13902、白市鎮30607、社學鄉19478、渡馬鄉16904、注溪鄉5008、地湖鄉3899、竹林鄉13395、江東鄉15800。

2003年,天柱縣轄10個鎮、6個鄉,315個村委會、11個居委會。其中非農業人口2.87萬人;以侗、苗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40.2萬人,占98.2%。(侗族占60%,苗族占31%,此外還有水、布依等少數民族),是貴州省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之一。人口出生率10.99‰,自然增長率5.88‰,計劃生育率93.88%。

自然資源

天柱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産資源有重晶石、黃金、煤、矽、鉀、錳、石灰石等。尤以重晶石礦最為豐富,保有儲量1.08億噸,遠景儲量3億噸以上,是我國目前已探明的最大重晶石礦床,品位在85—98%之間,埋藏淺,易開采,可開發成鋇鹽系列産品。黃金初步探明儲量60多噸,1997年上交國庫5.3萬兩,是貴州省首次産生的黃金縣。矽礦儲量3500萬噸;煤礦探明儲量1684萬噸;鉀礦探明儲量1353萬噸。縣内水能儲蘊量巨大,可開發28.5萬千瓦,境内清水江開發二級電站可裝機21.4萬千瓦。

曆史沿革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初置天柱縣,天柱未置縣前為千戶所,原名鳳城,後改名天柱,縣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

天柱夏屬荊州之界僻,周屬楚之西,秦屬黔中地,漢屬牂牁郡,隋、唐、宋為誠州(今湖南靖州)所轄,元為湖廣行省武岡路綏甯縣及靖州路會同邊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天柱千戶所,屬湖廣靖州衛;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縣署設在鳳城,朱梓為首任知縣,劃出會同縣的汶溪所、江東裡和綏甯縣的遠口裡、鎮遠巡檢司(六池)、江東巡檢司并入天柱縣,屬湖廣布政司靖州;崇祯十年(1637年)遷治龍塘,改龍塘縣,不久回治天柱,仍複天柱縣名。清雍正五年天柱縣改隸貴州,屬黎平府;十二年(1639年)改隸鎮遠府。

民國二年(1913年)天柱屬黔東道;十二年(1923年)直屬于貴州省;二十四年(1935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1936年)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1950年屬鎮遠專區,1956年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銷天柱縣并入錦屏縣,1961年恢複天柱縣。

科教文衛

綜述

基礎教育質量提高,各項社會事業持續發展。适齡兒童入學率99.4%,初中階段淨入學率由上年的77%提高到84%。小學和初中在校學生年辍學率分别比上年下降0.33和0.09個百分點。高考再創佳績,有827人被大專院校錄取,重點院校上線人數突破100人大關。

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有5個鄉鎮被州政府評選為科技進步先進鄉鎮。全縣有衛生醫療機構24個,衛生技術人員810人,病床位447張,93.3%的村建立了衛生室,農村衛生保健工作得到了加強;有文化服務設施21個,有114支業餘文藝隊伍,群衆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2002年4月,該縣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先進縣稱号。有線電視節目增加到了6套,廣播和電視複蓋率分别為83%和88%。

教育

天柱素有重教興學的傳統,有貴州省文化教育縣之盛譽。曾培育了著名的少數民族無産階級革命家、上海龍華二十四烈士之一龍大道,貴州省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龍賢昭,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序順,北京大學教授、留美博士肖以金,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楊念一等。

天柱縣形成了以基礎教育為主體的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幼兒教育協調發展的教育體系,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濃濃的黨以重教為先,政以重教為本,民以興教為榮的發展氛圍。

天柱縣教育局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努力實施“科教興縣、教育強縣,樹天柱教育品牌的”宏偉戰略,帶領全縣教職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抓“兩基”、促“兩全”,着力師資隊伍建設,強化學校管理,狠抓教學改革,加大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逐步建成了一批校園美麗,設施先進,管理科學,充滿現氣息,受到社會贊譽,對青少年學生有着莫大吸引力的中小學。

天柱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54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普通初中21所,初級職業中學5所,完全小學108所,初小64所,教學點38所,幼兒園8所,農民文化技術學校331所。共有在校(園)生80064人,初中在校生25140人,小學在校生45855人,在園幼兒3759人。教師3421人,高中教師391人,初中教師994人,小學教師2056人,學曆合格率分别為80%、91%、93%。

1985年天柱縣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成為貴州省第一個無盲縣;1986年普及初等教育;1992年實現高标準掃盲;1998年“兩基”驗收達到國家标準;2001年“兩基”複查和“普實”工作順利通過省人民政府的驗收;2002年獲“貴州省文化先進縣”殊榮;2003年獲“貴州省科技進步縣”稱号;2003年12月天柱民族中學通過省級示範高中評估驗收,步入省級示範高中的行列。

百年名校——天柱民族中學:

1915年,天柱民族中學誕生于天柱縣城鳳山書院舊址,位于金鳳山南麓,瑞蓮池東畔。她采清水江之靈氣,集“石柱擎天”之神韻,成為了哺育廣大苗侗兒女茁壯成長的一片聖土。天柱民族中學先後席入“省屬重點中學”、“中國名校”、“貴州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貴州省普及實驗教學示範學校”和“省級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之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