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

漢語漢字
衣(拼音:yī、yì)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上衣,本義即上衣,古代下衣叫裳。後為衣服的總稱。又引申為覆蓋在或包在物體表面的東西。以上義讀yī。由衣的作用引申出包裹、覆蓋的意思,衣也有穿衣的意思,用作動詞,讀yì,衣是重要意符,從“衣”的字多與衣着有關。“衣”在左邊時變作“衤”,如:襯、衫、袖、裙、被;在下邊時仍作“衣”,如:袋、袈、裘、襲;在左下時也作衣,如:“裁”;在上邊也作衣,如:裔;“衣”字拆開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在中間插入一個字時“衣”大多作意符,如:衮、衰、亵、裹等。[3]
  • 中文名:衣
  • 拼音:yī,yì
  • 部首:衣
  • 五筆:YEU
  • 倉颉:YHV
  • 鄭碼:SRH
  • 筆順:413534
  • 字級:一級(0520)
  • 平水韻:上平五微,去聲五未
  • 注音:ㄧ,ㄧˋ
  • 筆畫:6
  • 造字法:象形字
  • 結構:獨體字,獨體結構
  • 異體字:?
  • 統一碼:基本區-8863
  • 四角:00732

字源演變

象形字。甲骨文的“衣”就像衣服之形,上部的“人”字形部分就是衣領;兩側的開口處就是衣袖;下端像衣服的下擺。金文的形體也基本上同于甲骨文。戰國文字、小篆沒有多大變化,隻是下部的衣襟部分是向右拐。西漢末,在隸變過程中,某些筆畫被平直、連接等,遂失去了象形性。漢代俗體,下半部分像兩個人字,許慎分析衣“象覆二人之形”,可能就是受了漢代俗體影響。楷書形體則完全失去了衣服的樣子了。

現代釋義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名詞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體或禦寒的東西。

《詩經·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上衣。

《詩經·邶風·綠衣》:“綠衣黃裳。”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颠倒衣裳。”

蒙覆在器物或自然物表面的一層東西。

雍陶《罷還邊将》詩:“新鷹飽肉唯閑獵,舊劍生衣懶更磨。”

茅盾《子夜》十七:“那杯子裡的熱牛奶剛剛結起一張薄薄的衣。”

指胞衣。

馬愈《馬氏日抄·番藥》:“阿息兒,狀如地骨皮,治婦人産後衣不下。”

〈文言〉指鳥類的羽毛。

陸龜蒙《奉和襲美二遊詩·任詩》:“魚驚尾半紅,鳥下衣全碧。”

陸遊《小園獨立》詩:“新泥添燕戶,細雨濕莺衣”。

〈文言〉昆蟲的翅膀。

張耒《夏日》:“蝶衣曬粉花枝舞,蛛網添絲屋角晴。”

〈文言〉通“殷”。商朝。

《禮記·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

(Yī)姓氏用字,參看“衣姓”。

動詞

〈文言〉通“依”。倚靠。

《尚書·康诰》:“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

動詞

〈文言〉穿(衣服)。

《莊子·盜跖》:“不耕而食,不織而衣。”

〈文言〉給人穿上衣服。

《詩經·小雅·斯幹》:“載衣之裳,載弄之璋。”

〈文言〉覆蓋。

《易·系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文言〉在物體表面包裹或塗抹。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裂裳衣瘡,手注善藥。”

①“衣錦還鄉”的“衣”今讀yī。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八】【衣部】於稀切(yī)

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屬皆從衣。

說文解字注

依也。

注:疊韻為訓。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體者也。

上曰衣。下曰常。

注:常、下帬①也。

象覆二人之形。

注:孫氏星衍曰:當作二?。?,古文肱也。玉裁謂:自人部至此部及下文老部、屍部字皆從人。衣篆非從人,則無由次此。故《楚金疑義篇》作?,雲《說文》字體與小篆有異。今人小篆作衣,乃是變體求工耳。下文表、襲、袤、裔四古文皆從?,則知古文從二人也。今人作卒字,亦從二人。何以雲覆二人也。雲覆二人則貴賤皆覆,上下有服而覆同也。於稀切。十五部。

【注釋】①帬:同“裙”。

廣韻

於希切,平微影‖衣聲微1部(yī)

衣,上曰衣,下曰裳。《世本》曰:“胡曹作衣。”《白虎通》雲:“衣者,隐,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蔽也。”又姓,出《姓苑》。

於既切,去未影‖衣聲微1部(yì)

衣,衣著。於既切。又音依。一。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部】衣·康熙筆畫:6·部外筆畫:0

《唐韻》《集韻》《韻會》并於希切,音依。《說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黃帝時人。《白虎通》:衣者,隐也。《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軀依也。《類篇》:象覆二人之形。《易·系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禮·玉藻》:衣,正色。裳,閑色。傅玄《衣銘》:衣服從其儀,君子德也。衣以飾外,德以飾内。

又絲衣,祭服也。《詩·周額》:絲衣其紑。

又《博雅》:寝衣,衾,?服也。

又《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又心衣,抱腹而施鈎肩,鈎肩之閑施一裆,以養心也。

又面衣。《晉書·惠帝紀》:尚書高光進面衣。

又耳衣。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

又綴衣,掌衣服官名。《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贲。

又白衣,未仕之稱。《後漢·崔駰傳》:憲谏以為不宜與白衣會。

又牛衣,編亂麻為之。即今俗呼為龍具者。《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被,卧牛衣中。

又垣衣,苔也。王融詩:垣衣不可裳。

又姓。《通志·氏族略》:見《姓苑》。《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又人名。《高士傳》:被衣,堯時人。蒲衣,舜時人。

又青衣,地名。《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注:今為臨卭。

又借服膺意。《書·康诰》:紹聞衣德言。

又《唐韻》於既切,讀去聲。服之也。《玉篇》:以衣被人也。《增韻》:著衣也。《晏子·雜下篇》:衣十升之布。《前漢·東方朔傳》:身衣弋绨。

又《韻補》於斤切。齊人言衣聲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謂欤。一作㐆。《通志·六書略》:卽衣字,從向、身。

考證:“《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謹照原文?改祐。

上一篇:481年

下一篇:龍珠Z電光火石3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