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曆新年

藏曆新年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藏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傳統節日,寺僧和俗人一樣也歡慶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不過藏曆年的推算法與農曆春節有些差異。2010年的藏曆年是2月14日,和農曆新年(春節)、情人節是一天;2009年藏曆新年是2009年2月25号,春節是2009年1月26号,所以時間上較春節晚1個月。2008年藏曆新年和春節是同一天。2011年5月23日,藏曆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 中文名:藏曆年
  • 外文名:
  • 别名:
  • 節日時間:藏曆元月一到十五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拉薩市
  • 節日起源:祭祀
  • 節日活動:
  • 節日飲食:
  • 節日意義:
  • 設定地點:
  • 設立機構:
  • 設定時間:

節日起源

關于藏曆年的由來,學術界衆說紛纭,各持己見,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觀點,即苯教說、紡線老婦月算說、漢曆說和時輪說。n

苯教說

在原始苯教時期,藏族先民們已經掌握了最基本的天文曆算知識,認為天體萬物都是由土、木、水、火、空五種元素構成,包括一切生命體,并與其相應的五大界會和順逆,就形成了日月星辰、四季更替、氣候變化和生物功能等自然現象,以此來推算命運,這就是所謂的“迥孜”(五行算)。

到了雍忠苯教時期,其創始人東巴辛饒·米沃且(約公元前1917-?)将《噶孜幻算法》、《八卦九宮“林郭”推算法》、《五行時輪》、《吉夏因緣業算》(今稱次若勒孜,即算命)等苯教曆算傳授給恰辛·勒傑唐布和米沃且之子貢擦赤布等人。n

公元前4世紀,吐蕃第一代藏王聶赤贊布(前360-345)時期,從象雄(今西藏阿裡地區普蘭縣、劄達縣等地)請來十二智苯。他們各個學有所長,輔佐贊普統治雅砻谷地以及周邊地區,并推行苯教曆算法和醫藥學知識。其中名叫郭爾西·孜康者,通曉天文曆算。他以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推算出四季變化、氣象風雲,以輔助農牧業生産勞作。

根據諸星辰形狀的不同,對廿七宿取有比較形象化的名字,而至今在藏族農牧區仍然用其推算年内或來年的雨水、旱情、霜凍、冰雹和蟲害等,以防農作物受災。相傳,藏曆十一月初一(冬至)為歲首,人們以各種祭祀儀式(包括原始歌舞)娛神娛人,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平安,從而達到人們所向望的和心靈上的安慰,這就是藏族歡慶新年的雛形。藏族過年習俗由此演變而來。n

紡線老婦月算說

據史料記載,早在吐蕃第九代藏王布德貢傑(前68-31年)時期,西藏農牧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當時在西藏山南的雅砻河谷一帶有一位名叫“嘎毛貝姆”的紡線老婦人,她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新的曆算法,曾一度流行于雅砻地區,人們常用它來計算當地農耕時節,因此,被後人稱之為“紡線老婦月算”。這一曆算以觀察月亮的圓缺、朔望以及星辰運行規律推算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當雅拉善布神山腳下的杏樹開花,這第一天被視為歲首,舉行各種慶祝儀式。藏族過年習俗由此而來,一直延續至今。n

漢曆說

公元7世紀,文成公主進藏時,從漢地帶來許多天文曆算方面的書籍。公元8世紀,金城公主也帶來了不少醫藥、曆算方面的書籍,并先後譯成藏文。此後,在赤松德贊(公元755—797)時期,還有一位藏譯名叫德哈那波的漢地曆算家曾多次來藏推行漢曆。于是,藏族曆史上首次在原有天文曆算的基礎上,形成了漢族黃曆算法及其過年習俗。n

時輪說

公元1027年,由吉覺·達哇沃色、熱·多吉劄、卓·格倫西饒等翻譯大家們把印度佛教《時輪經》及其注疏譯成藏文。藏族第一次以饒迥紀元,确定該年為藏曆第一繞迥火陰兔年。《時輪經》不僅是一部很寶貴的天文曆算書籍,同時也是一部醫學理論著作,對後期藏族曆算及藏醫藥學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此後在藏地各大寺院中掀起了一股學習時輪曆算法的熱潮。西藏的楚普寺、敏珠林寺、藥王山紮倉、四川德格的八邦寺、噶陀寺、甘南拉蔔楞寺等先後建立了專門學習天文曆算及藏醫藥學的紮倉、醫院和學校等,培養了大批藏醫藥曆算學人才,先後問世了《薩迦寺藏曆年曆》、《楚普寺藏曆年曆》、《敏珠林寺藏曆年曆》、《八邦寺藏曆年曆》、《噶陀寺藏曆年曆》和欽繞諾布的《藏曆年曆》等,對藏族農牧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藏族農牧民群衆根據這些年曆進行生産勞動和各種節慶活動。藏族歲時年節也逐漸趨于規範化、統一化。

節日習俗

地區習俗

1、安多藏曆新年

安多藏區與許多藏區一樣,以藏曆正月初一為新年。

大年初一,人們起得很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拉則”煨桑祭神,因為“拉則”在山巅上,一旦火光閃爍,桑煙滾滾升起,四周的人都可以看得見,這裡素以第一個去“拉則”煨桑為榮。後來的人隻是在已經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糌粑)等物,順便獻酒灑漿,跪拜叩首,添箭杆。第一個煨桑的人燃起桑煙後,便向四周吹吉祥的海螺,海螺以白色為佳,有的還放鞭炮。随後,遠近山頭都有桑煙燃起。與此同時,各家各戶的桑爐裡都騰起了桑煙,遠山近野,高樓低屋都沉浸在或淡或濃的桑煙裡。

祭完“拉則”之後,人們各自回家吃早飯。人們按輩份依次坐好,互相拜年道賀。吃完早飯,一家人再去給村裡最年長的或輩份最高的人拜年。在安多藏區的許多地方,大年初一禁止掃地,也不背水、挑水。

安多藏區的年節,尚有“出新”的習慣。清晨時男人們(或者家裡的老人們)一起床,就往牛圈或羊圈裡跑,去看牛羊的卧法,牛羊的頭朝東南西北四方的任何一方,将意味着來年這個方向是吉祥的,于是給牛的頭上、身上拴挂三色、五色花布後趕着牛羊向牛羊頭朝的方向走幾步,即“出新”。“出新”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活動,它與農業生産緊密相連,而對青年男女來說,正是年節中相互道聲吉祥,聯絡情感的好機會。

2、工布地區藏曆新年

工布地區指林芝縣、米林縣、工布江達縣一帶。相傳很早以前,有支外國軍隊入侵西藏,工布人民為了保衛祖國和家鄉,組成了一支愛國軍隊前去阻擊。他們踏上征程之時,正值藏曆九月,将士們惋惜不能喝上過年的青稞酒,不能吃上過年的年飯,也沒有烤上過年的青松火。

勇敢而智慧的工布人民便把藏曆年提前到藏曆十月一日來過,随後将士們便義無反顧地出征了。為了紀念當年英勇出征的将士,每年藏曆十月一日,工布人民都要獻三牲為将士們守夜,久而久之,藏曆十月一日過工布藏曆新年的習俗便形成了。

工布新年與藏曆新年比較,有着強烈的林區特色。請狗赴宴:三十晚上,驅鬼儀式後,家家戶戶請狗吃飯。他們把過年的食物端端正正地擺在木盤裡,或放在長長的木闆上,有糌粑團,有牛羊豬肉,還有核桃、酥油、奶渣、人參果、青稞酒等。工布人認為狗吃什麼,不吃什麼,都是神的指使,因此全家人誠惶誠恐,注視着狗的每個動作,吃了糌粑或餅子,預示糧食豐收,吃酥油或奶渣,預示農業興旺,千萬不能吃肉,三十晚上狗吃肉,不死人也得鬧瘟疫。

吃“結達”:狗吃飽了,人再吃團年飯。人們圍着火塘坐一圈,烤着暖烘烘的火爐,喝着青稞酒、酥油茶,吃一種特殊的食品“結達”,即酥油、牛奶、面粉做成的面疙瘩,戳在尖尖的木棍上,伸進火裡烤,熟一個吃一個,味道特别香。這天晚上一定要吃飽,據說半夜裡鬼來背人,不吃飽,身子骨輕輕的,說不定被鬼背跑了。

祭豐收女神:新年初一,背回新年第一桶水,倒進佛像前的淨水碗裡,再用它拌糌粑做成供果,兌好青稞酒。然後帶上這些供品來到自家最好的一塊莊稼地裡,祭祀豐收女神。

3、後藏地區的藏曆新年

後藏地區指以日喀則為核心的區域,這裡的新年又被稱作藏曆農家年,由于在藏曆的元月,後藏(西藏主要的産糧區,指日喀則一帶)農民就要開始春耕,所以後藏一帶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曆十二月一日定為藏曆農家新年。

過藏曆農家年的習俗一般隻在西藏日喀則一帶,其中包括西藏拉薩的尼木縣,而西藏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藏曆每年的一月一日過新年的。藏族節日本就繁多,而藏曆農家新年是後藏一帶最為隆重、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從藏曆11月中旬開始,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時吃、穿、用的節日用品。

雖然真正的農家新年是藏曆十二月一日,但過節的喜慶活動則從藏曆十一月二十九日就開始了。這天要舉行“古恰”活動,男人們要在這天洗頭,然後是驅邪、吃“古突”,歡慶活動與西藏其他地區過藏曆新年的活動形式基本相同,特别有意思的是,歲末最後一天,也叫“彌漫焦臭的最後一天”。男子要到離家很遠的土坎陡岩邊去燒焦大年初一早上敬獻的羊頭。大年初一,年節的喜慶達到高潮。

東方剛發白,家裡的媳婦或大女兒起早熬酒。雞叫頭遍時,把熬的酒送到家人睡的地方。喝了一兩碗酒後,然後大家接着睡覺。雞叫三遍時,再起床帶着“切瑪”、糌粑去取“四新”——從别人家牛圈裡取“牛糞新”,從地裡取“土新”,從水源處取“水新”,從狗窩裡取“糞新”。在取“四新”時,要在上述四個地方撒些糌粑。“四新”取回到自己家裡,粘上酥油花後放在指定的位置,就表示能防止霜災雹害和招财引福。

在藏曆農家年走進後藏的藏族人家,各種精美的杯盤上盛放的新年供品讓人眼前一亮,這些供品大都是食品和飲品,每家每戶沒有什麼不同,隻有羊頭比較特别,此外,吃羊頭也是後藏地區大年初一一大節俗。

民間習俗

1、新年“古恰”。用糌粑畫上表示吉祥的寶傘、金魚、寶瓶、妙蓮、右旋海螺、吉祥結、勝利幢、金輪等八吉祥圖。

2、酥油彩羊頭——“隆過”。用酥油雕成的一個彩色羊頭,藏語稱為“隆過”。它一般擺設在佛龛前面所貢之品的中央,是因為人們認為“羊”為吉祥之物,同時也祈盼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3、面疙瘩——“古突”。“古突”是面疙瘩裡分别包進石頭、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物品。誰吃到這些東西必須當衆吐出來,預兆此人命運和心地。

4、驅鬼。藏曆12月29日,晚上由男主人點着火把在屋内的各個角落轉一圈,嘴裡不停地喊着“滾出去,滾出去……”然後将火把與事先準備好的鬼食一起丢到路口,以示将一年的不順或晦氣全趕出家門。

5、請狗赴宴。驅完了鬼,家家戶戶請狗吃飯。他們把過年的食物,端端正正地擺在盤裡,或放在長長的木闆上,然後請狗赴宴。

6、“搶水”。“搶水”是藏曆新年初一的第一節目。深更半夜,許多地方的藏胞們要到河邊或井邊,等待破曉時分。習俗認為誰舀到第一桶水,就意味着能夠獲得最好的運氣。

7、祭豐收女神。背回新年第一桶水,倒進佛像前的淨水碗裡,再用它拌糌粑做成供果,兌好青稞酒。帶上這些供品來到自家最好的一塊莊稼地裡,祭祀豐收女神。

8、折嘎藝人的呼喊。“折嘎藝人”意為“白發蒼蒼的老人”。每逢大年初一破曉時分,當他發出吉祥歡樂的一喊,家家戶戶都敞開大門,把他當作貴客迎進庭院,獻哈達、敬青稞酒,在他身上撒雪白的糌粑和預祝豐收的青稞。

9、樹經幡。人們清晨就在房頂或山頂之上插起新的經幡,以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全家平安。

10、朝佛。老百姓大年初一清晨就趕到大昭寺點酥油燈,繞着八廓街轉經,整個八廓街響徹着“嗡嘛呢呗嘛吽”六字真言的聲音,氣勢宏大,甚為壯觀!

11、拜年。老百姓初一一早端着青稞、糌粑、酥油花和五彩麥穗做成的吉祥鬥“切瑪”和青稞酒走出家門,相互拜年。

12、油炸面供品——“德嘎”。由各種形狀的油炸面做成,壘成數層,供在藏櫃中央,它是藏曆新年最重要的供品。

13、酥油花——“孜珠”。酥油花,藏語稱為“孜珠”,是由酥油制成,圖案各異,圖案内容多以猴子、壽星、鹿、大象、魚、太陽、月亮、蓮花等圖形為主,以表祥瑞。

14、開犁。藏曆正月初五,插上祈福幡,趕着牛,圍繞白石耕出五條畦子。每一畦撒一種作物,大家會聚一處,一邊喝酒,一邊唱歌。

年俗準備

準備年貨n

藏曆新年之前,藏族同胞要在家打掃衛生,更換門簾、香布,購買傳統節慶食物卡賽、紅糖塊等。為了歡度新年,拉薩人民置辦了大量的、種類繁多的年貨。一位在新建的八廓商城裡購物的顧客說,現在的年貨不但種類更加豐富,樣式更加精美,質量也有了很大提升。n

藏家人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大掃除,莫過于藏曆新年前那一次“圖恰”(藏語音譯,也譯作“圖契”,專指藏曆新年前寓意吉祥的大掃除)。每年藏曆12月底,家家戶戶都會擇一吉日(根據藏曆,并不是指定某一天,隻要是年前的吉日即可),開始一年一度的“圖恰”,将家中角落積了一年的灰漬和垃圾好好清掃,幹幹淨淨迎接“羅薩”(藏語音譯,新年的意思)的到來。

卡塞n

卡塞是一種油炸面食,是藏族人家款待客人的點心,也是藏曆新年必備的年貨之一。随着藏曆新年的日益臨近,古城拉薩卡塞生意日漸紅火。圖為市場上五顔六色的卡塞。

節日活動

過年期間,有條件的地方都要舉行賽馬、射箭、賽牦牛、比長跑、打古朵、唱山歌、彈琴、跳舞、看藏戲等娛樂活動。

日期

藏曆正月初一為藏曆新年,由于與農曆算法不同,藏曆新年和農曆新年的日期不完全相同,一般會有四種情況:即藏曆新年初一和農曆大年初一完全重合、相差一天、相差一個月或相差一個月零一天。

根據藏曆理論,每32個半月應閏一個足月,這樣藏曆年與農曆春節的日期就形成了一個特定的“3年循環”,即頭一年相同,第二年差一天,第三年差一個月,然後再循環。

藏曆新年的起始要從每年藏曆的12月中旬開始算起。過藏曆新年是從藏曆12月29日開始的。

藏曆新年從藏曆元月1日開始,15日結束,持續15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