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衍

蕭衍

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   ),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埤城鎮東城村)人。南朝梁開國皇帝(502年4月30日-549年6月12日在位),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南齊丹陽尹蕭順之之子。蕭衍出身蘭陵蕭氏。南齊時以門蔭入仕,齊明帝時擔任雍州刺史,參與抵禦北魏入侵。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讨東昏侯蕭寶卷,擁戴南康王蕭寶融稱帝,次年攻陷建康。中興二年(502年),接受蕭寶融“禅位”,建立南梁。蕭衍統治初期,留心政務,糾正宋、齊以來的弊政。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采取了更換異己、任用親信,兼以讨伐的方針。他尊崇門閥世族,寬待宗室。軍事上抵禦北魏南侵,一度在鐘離之戰取勝,維持了南北均勢   ;後數次發動北伐,但戰果不大。在位晚期,随着年事增高,開始怠于政事。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次年蕭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享年八十六歲,在南朝諸帝中位列第一。谥号武皇帝,廟号高祖,葬于修陵。蕭衍才思敏捷,博通文史,為“竟陵八友”之一。所作的千賦百詩,其中不乏名作。即位後,曾令編《通史》六百卷,并親自撰寫贊序。後人認為“曆觀古帝王藝能博學,罕或有焉   ”。他善音律,精書法,在其倡導下,南梁的文學藝術得到長足發展。  [1]
    本名:蕭衍 别名:叔達,練兒 字:叔達 所處時代:南北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秣陵(今南京) 主要作品:《涅萃》《大品》《淨名》《大義》等 主要成就:建立南梁政權,開創天監之治 中文名:蕭衍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職業:皇帝 信仰:佛教 代表作品:《涅萃》《大品》《淨名》 廟号:高祖 谥号:武帝 享年:86歲 陵墓:修陵 在位:502年—549年 年 号: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人物生平

少年英才

蕭衍于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生于秣陵縣同夏裡三橋宅   。從血緣上看,蕭衍和南齊皇室關系很密切,他的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   ,曾經做過侍中、衛尉等高官。他們都是東晉淮陰縣令蕭整的後代。蕭衍後來之所以能建立功勳,他的家族背景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蕭衍小時候就很聰明,而且喜歡讀書,博學多才,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憑借家族背景,蕭衍剛出仕時,擔任巴陵王、南中郎将蕭子倫府的法曹行參軍,後改為衛将軍王儉屬下的東閣祭酒。   他籌略過人,兼有文武之才,王儉一見,便對他非常賞識,奏請蕭衍任戶曹屬一職。   王儉曾對名士何憲說:“這個蕭郎三十歲内将做侍中,三十以後則貴不可言。”  

齊武帝永明二年(484年)正月,竟陵王蕭子良開建西邸,廣招文學之士,蕭衍和範雲、蕭琛、任昉、王融、謝朓、沈約、陸倕七人一同交遊于蕭子良門下,被稱為“竟陵八友”。   王融号稱“識鑒過人”,時常對親友說:“以後宰制天下,必在此人(指蕭衍)。”  

永明八年(490年)   ,蕭衍被調為随王、鎮西将軍蕭子隆的咨議參軍。蕭順之去世後,蕭衍離職回到建邺,為父守喪三年。    

襄助蕭鸾

永明十一年(493年),齊武帝蕭赜病重,蕭子良任用蕭衍、蕭懿(蕭衍同母兄)、王融、範雲等人為帳内軍主。王融想在蕭赜去世後擁立蕭子良   ,蕭衍卻并不認同。   蕭赜去世後,皇太孫蕭昭業即位為帝,由西昌侯蕭鸾輔政。  

蕭昭業為帝後,隻知享樂,不理政務,對大臣的勸谏也不接受。蕭鸾時常與蕭衍等人商議,想要将蕭昭業廢黜。為達成目标,蕭鸾想要将鎮守荊州的随王蕭子隆召回,又擔心蕭子隆不從,且忌憚在會稽的王敬則生變,于是向蕭衍問計。蕭衍認為:“随王雖有美名,但其實是庸劣之才,屬下也沒有智謀之士,隻是依賴司馬垣曆生、武陵太守卞白龍罷了。這兩人唯利是圖,隻要許諾高官厚祿,就可以輕易召回。召回随王,隻需一封書信罷了。王敬則滿足于安坐江東,享極富貴,應該挑選美女以娛樂其心。”蕭鸾對蕭衍的分析很贊同,于是照計執行,解除了奪權的威脅,賜死了蕭子隆。  

為防備齊武帝時代的宿将、豫州刺史崔慧景,蕭鸾起用蕭衍為甯朔将軍,鎮守壽春。蕭衍對崔慧景恩威并施,使其安心效力。   隆昌元年(494年),蕭衍又被任為中書侍郎,後遷太子庶子、給事黃門侍郎,“入直殿省”。   蕭鸾廢殺蕭昭業後,擁立新安郡王蕭昭文即位,自己掌握朝政大權。   三個月之後,蕭鸾廢蕭昭文,自立為帝。蕭鸾登基後,蕭衍因參與“定策”之功,被封為建陽縣男,食邑三百戶。   自此蕭衍的地位日益顯赫。

兩戰北魏

義陽之戰

建武二年(49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領三十萬軍隊親自進攻南齊,沿淮河向東攻打鐘離。蕭鸾先派左衛将軍崔慧景、甯朔将軍裴叔業領兵迎戰。聽到魏軍分兵攻打義陽後,又派遣蕭衍和平北将軍王廣之領兵救援。   王廣之領兵進到離義陽百裡之外時,聽說魏軍人強馬壯,于是畏縮不前。蕭衍則請求充當先鋒,和魏軍交戰。王廣之于是派部分軍隊歸蕭衍指揮,進兵義陽。  

蕭衍領軍連夜抄小路趕到了距離魏軍營地隻有幾裡地的賢首山,然後命士兵将旗幟插遍滿山。天亮後,義陽城中的齊軍看到此景,以為重兵已經趕來解圍,于是士氣大增,馬上整軍出城攻擊魏軍,同時順風放火。蕭衍也親自領軍夾擊,搖旗擂鼓助威,齊軍士氣高昂,個個奮勇殺敵。魏軍在齊軍前後夾擊下,潰不成軍,隻好退卻。齊軍最終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蕭衍也因戰功而升任太子中庶子。  

兵敗鄧城

建武四年(497年)秋,北魏軍再次南下,接連攻下了新野、南陽,前鋒直逼雍州(今湖北襄樊)。蕭鸾馬上派蕭衍、崔慧景等領兵增援雍州。

建武五年(498年)三月,蕭衍和崔慧景領兵與魏軍作戰,在雍州西北的鄧城被數萬魏軍包圍。蕭衍知道城中糧草和槍械缺乏,就對崔慧景說:“我們遠道征戰,本來就很疲憊,需要休整,如今又遇強敵圍困。如果軍中知道糧草缺乏的實情,肯定會發生兵變。為防萬一,我們還是趁敵人立足未穩,鼓舞士氣殺出重圍為上策。”崔慧景雖然心中憂慮膽怯,但表面上卻假裝鎮靜:“北軍都喜歡遊動作戰,他們不會夜裡攻城的,不久自然會退兵的。”沒想到魏軍越來越多,沒有退卻的迹象。原來還表現得很鎮靜的崔慧景這時露出了膽怯的原形,沒有和蕭衍商議,就私自帶着自己的部曲逃走,其餘各部也紛紛逃散。蕭衍無法控制局面,隻好邊戰邊退,一直退到樊城才站穩腳跟。  

主政雍州

這次戰敗後,蕭鸾未責怪蕭衍,而是讓他主持雍州的防務,出任雍州刺史。從此蕭衍就有了一塊固定的根據地,這為他勢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他日後争奪政權的資本。  

誅除東昏

建武五年(498年)七月,在位僅五年的蕭鸾病逝,由其子蕭寶卷(即東昏侯)即位。   蕭寶卷為人暴虐,即位後誅戮重臣,收回朝權,又“委任厮小”,緻使内部動亂頻繁,“方鎮各懷異計”。  

永元二年(500年)冬,蕭衍聽聞蕭懿被蕭寶卷殺害的消息,于是召見中兵參軍呂僧珍、長史王茂、别駕柳慶遠、功曹史吉士瞻等幕僚,開始制定起兵攻讨蕭寶卷的計劃。   衆人非常贊同,蕭衍于是大力招兵,準備和蕭寶卷決戰,很快招募到甲士千人,馬一千匹,戰船三千艘(《南史·梁本紀》作“鐵馬五千匹,甲士三萬人”   )。   适逢行荊州府事的宗室蕭穎胄誘殺蕭寶卷派來征讨蕭衍的巴西太守劉山陽,擁立南康王蕭寶融舉兵。蕭衍拒絕部下勸己稱帝的建議,與蕭穎胄聯合,自己在沔南立新野郡,以壯大勢力。  

永元三年(501年)二月,南康王自稱相國,建西台,任命蕭衍為征東将軍。同月,蕭衍出兵襄陽,移檄建邺,耀武揚威。抵達竟陵郡後,命王茂與竟陵太守曹景宗大敗忠于蕭寶卷的郢州(治今湖北武昌)刺史張沖,并築漢口城以困厄郢、魯二城。   三月,蕭寶融在江陵即位,即齊和帝。   和帝升授蕭衍為尚書左仆射,加征東大将軍、都督征讨諸軍,假黃钺。四月,蕭衍出兵沔水,命王茂及西台将領蕭穎達等圍困郢城。五月,蕭衍移駐漢南。七月,王茂等部率水師突襲加湖,大破蕭寶卷所派的甯朔将軍吳子陽、光子衿等十三部援軍。   郢、魯守軍被困日久,見援兵已敗,遂相繼投降。其中郢城因流疾橫行,使城中“将佐文武男女口十餘萬人”竟死亡十之七八。等到城門打開後,蕭衍對幸存的軍民均一體撫恤。   八月,蕭衍繼續進軍江州,命部将鄧元起先率部至尋陽,威懾意圖首鼠兩端的江州刺史陳伯之投誠。   九月,和帝因蕭衍“平定東夏”,于是允許他“便宜從事”。蕭衍麾師沿長江而下,前鋒自蕪湖、姑孰直抵江甯。随後,曹景宗等大破征虜将軍李居士,生擒新亭城主江道林,諸将從各處包圍建康城,建康士民紛紛響應。   十月,蕭寶卷又派征虜将軍王珍國率精兵十餘萬列陣于朱雀航南大路,王茂、曹景宗等以掎角之勢大破其部,徹底摧毀了蕭寶卷的主力。建康的新亭壘、東府城、石頭城、白下壘駐軍或投降或崩潰。壬午日,蕭衍坐鎮石頭,指揮衆軍圍攻建康宮城。同時,他派人招降京口、廣陵、瓜步、破墩等地守将,分别以諸弟接替鎮守。   十二月丙寅日夜,王珍國等謀殺蕭寶卷,将其首級送交蕭衍。次日,蕭衍派人封存府庫圖籍,然後入城。  

代齊建梁

蕭衍掌權後,下令處死蕭寶卷寵妃潘玉奴及其寵臣共四十一人,并授意宣德太後王寶明褫奪蕭寶卷的帝号,進拜自己為中書監、大司馬、錄尚書、骠騎大将軍、都督、揚州刺史,封爵建安郡公,食邑一萬戶,賜班劍四十人,其餘“黃钺、侍中、征讨諸軍事并如故”。百官按照東晉武陵王司馬遵承制行事時的舊例,要向蕭衍緻敬。己卯日,蕭衍入駐閱武堂,下令大赦,并派使者率軍“慰勞東方十二郡”。  

早在中興元年(501年),留守江陵的侍中、尚書令蕭穎胄便因後方戰事不利而憂慮去世。   所以等到蕭衍掌握大權,建立功業後,已經無人能阻擋他稱帝的野心。而蕭衍雖想自立為帝,卻沒有急于求成,隻是靜待時機。這時,蕭衍原來的好友沈約揣摩他的心事,曾試探性地提及代齊的話題,蕭衍開始不應答。過了幾天,沈約又進言,蕭衍說:“讓我再想一想。”沈約離開後,蕭衍召見信任的謀臣範雲,範雲也與沈約意見相同。蕭衍于是讓他們負責籌劃禅代事宜。   此時,蕭衍竟貪戀起蕭寶卷宮中的妃子餘氏,耽擱政務。範雲知道後,勸阻不成,隻得找來王茂與他一同進谏,并以将餘氏轉賜王茂的方式巧妙地解決了此事。事後,蕭衍分别賜範雲、王茂一百萬錢。  

中興二年(502年)正月甲午日,和帝所遣使者抵達建康慰勞,并追贈蕭衍的父祖官職。戊戌日,正式進官大司馬。丁亥日,進拜都督中外諸軍事,獲得“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加前後部羽葆、鼓吹”的榮譽,并擁有了開置幕府,征辟僚屬的權力。甲寅日,蕭衍再進位為相國、揚州牧,總攬百揆,以豫州的梁郡、曆陽,南徐州的義興,揚州的淮南、宣城、吳、吳興、會稽、新安、東陽十郡之地受封梁公,獲賜九錫之禮,“加遠遊冠,綠綟绶”,位在諸王之上。蕭衍先是推辭,後在幕僚一再勸進下,才在二月接受任命。   二月以來,南兖州宣武城、建康縣桐下裡又相繼出現“符瑞”。丙戌日,蕭衍被進封為梁王,所享封邑增至二十郡(梁公時十郡,加上豫州的南谯、廬江,江州的尋陽,郢州的武昌、西陽,南徐州的南琅邪、南東海、晉陵,揚州的臨海、永嘉十郡)。蕭衍一番假意推辭後,于三月癸巳日接受此命。  

在此前後,範雲和沈約寫信給蕭寶融的中領軍夏侯祥,要他逼迫蕭寶融禅位。同時,蕭衍的弟弟、荊州刺史蕭憺也讓人傳播民謠“行中水,為天子”,利用人們的迷信觀念為蕭衍稱帝大造輿論。三月丙午日,和帝命帝佩戴十二旒冕,“建天子旌旗”,一切禮儀均按天子标準,為禅代做準備。丙辰日,和帝下诏禅位。四月壬戌,和帝下策書宣布禅位之事。   但等到禅讓诏書送到後,蕭衍又假裝謙讓。于是,範雲帶領衆臣一百一十七人,再次上書稱臣,請求蕭衍早日登基稱帝。太史令也陳述天文符谶,證明他稱帝合乎天意,蕭衍這才裝着勉強接受衆人的請求。  

中興二年(502年)四月初八(4月30日),蕭衍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壇接受百官朝賀,建立梁朝,改元天監。   蕭衍稱帝後,先是封和帝為巴陵王。之後又派人給和帝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盡(和帝則選擇在大醉後被殺死)。待到其死後,對外宣傳他暴病而死,按照皇帝的規格舉行喪禮陵。  

梁魏争霸

天監三年(504年),北魏趁司州刺史蔡道恭病逝之際,派中山王元英急攻義陽。甯朔将軍馬仙琕奉命救援,但被擊敗。八月,義陽守将蔡靈恩力竭降魏,義陽三關(武勝關、九裡關、平靖關)亦被魏軍攻占。  

天監四年(505年),蕭衍命臨川王蕭宏為帥,統軍大舉北伐。其中豫州刺史韋睿都督衆軍連克北魏小岘城、合肥等地。蕭宏進駐洛口(今安徽懷遠境),先鋒昌義之先敗後勝,攻克梁城(今安徽淮南田家庵附近);太子右衛率張惠紹攻徐州(治彭城,今屬江蘇)不利;宿預(今江蘇宿遷東南)守将藍懷恭連敗後被殺。作為統帥的蕭宏怯懦愚劣,在得知魏安東将軍邢巒已渡過黃河後不顧諸将反對,停軍不前。   後更擅自逃走,使梁軍不戰而潰,失亡近五萬人。  

自天監五年(506年)十月起,元英等率領号稱百萬的魏軍圍攻北徐州治所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遭守城的昌義之頑抗。蕭衍先後派曹景宗與韋睿督軍二十餘萬救援鐘離。天監六年(507年)三月,韋睿等借淮水暴漲之際,派艦隊發起攻擊,大破魏軍,一路追擊至濊水上,使沿淮河百餘裡間,魏軍的屍骸相藉,淮水為之不流。此役中,魏軍陣亡及淹死者各十餘萬,另有五萬人被俘。梁朝取得了自宋元嘉初年“南北交戰以來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  

天監七年(508年)十月,魏懸瓠軍主白皁生等殺其豫州刺史司馬悅,舉州降梁。蕭衍派馬仙琕等出兵救援,一度收複義陽及三關。但元英等在随後分别擊潰各路梁軍,梁軍所複土地全部丢失。   蕭衍請韋睿出鎮安陸,這才避免魏軍的進一步進攻。  

天監十年(511年)三月,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民衆王萬壽殺東莞、琅邪二郡太守劉砜,獻朐山于北魏。北魏徐州刺史盧昶派兵占據該城。四月,蕭衍命馬仙琕督諸軍攻朐山,并給予充分的支持。梁魏雙方在朐山城外對峙至十二月後,陷入缺糧絕境的朐山城守将首先投降,魏軍因而潰敗,遭馬仙琕打擊,損失慘重。   《魏書·盧昶傳》稱“自國家經略江左,唯有中山王英敗于鐘離,昶于朐山失利,最為甚焉”。  

天監十三年(514年),蕭衍為與北魏争奪壽陽(今安徽壽縣),不顧大臣勸阻,執意采納魏降将王足的建議,命太子右衛率康絢修浮山堰。   堰修成後,上遊形成巨大水庫,使兩百公裡以外的壽陽被水圍困   。堰底河床為沙土,而在天監十五年(516年)秋康絢被征回後,繼任者不修堰,導緻建成的當年八月漲水時,大堰潰決,下遊受災居民數以十萬計   。

普通二年(521年),義州刺史文僧明叛降北魏。七月,信武将軍裴邃迅速擊破魏軍,收複義州。  

普通五年(524年),蕭衍命裴邃統帥諸軍北伐。九月,裴邃抵達壽陽城外,一度攻克外城,但因援軍未至,被迫撤退。随後他整軍再戰,拓境至鄭城及汝水、颍水一帶,并于壽陽大破魏将元琛、長孫稚等。普通六年(525年)五月,裴邃卒于軍中,蕭衍派中護軍夏侯亶接替其都督北伐諸事。   普通七年(526年)七月,蕭衍借“淮堰水盛”,淹沒壽陽的時機,命夏侯亶等再度北伐,圍困壽陽。十一月,魏揚州刺史李憲舉城投降,梁朝收複了自南齊末年以來失陷的壽陽。随後,蕭衍梁以壽陽為治所,重新設置南豫州。  

大通元年(527年)正月,蕭衍派司州刺史夏侯夔、谯州刺史湛僧智等北伐,連克平靜、穆陵、陰山三關。十月,魏東豫州刺史元慶和舉渦陽投降。十一月,蕭衍命中護軍蕭淵藻鎮守渦陽,并設西徐州。   大通二年(528年)四月,蕭衍接受魏郢州刺史元願達的降服,并在義陽設置北司州。同年,北魏内部爆發“河陰之變”,魏宗室元顯(郢州刺史)、元悅(汝南王)、元彧(臨淮王)、元世俊(北青州刺史)、元志(南荊州刺史)等舉州降梁。十月,蕭衍應元彧之請,派東宮直閣将軍陳慶之護送其回歸北魏。同月,魏豫州刺史鄧獻舉州投降。  

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陳慶之連戰皆勝,使元颢成功入主洛陽,魏帝元子攸逃往河北。六月,魏淮陰太守晉鴻以湖陽城降梁。同月,魏權臣爾朱榮攻殺元颢,洛陽失陷,陳慶之撤回。十一月,魏巴州刺史嚴始欣舉州投降。   此後,蕭衍還曾試圖扶持魏宗室元悅、元法僧為魏帝,因諸種原因,均遭失敗。  

中大通四年(532年)正月,魏南兗州刺史劉世明為人脅迫,舉州降梁,蕭衍改魏南兗州為谯州,仍以劉世明為刺史。次年(533年)六月,魏建義城主蘭寶殺魏東徐州刺史,舉下邳城降梁。   中大通六年(534年)十月,蕭衍命元慶和率衆北伐。   元慶和聽聞魏軍出師,不敢前進,最終無功而返。  

大同元年(535年)十一月,北梁州刺史蘭欽收複漢中,并迫使魏梁州刺史元羅投降。  

大同二年(536年),東魏将侯景入侵楚州,乘勝進抵淮上,但被陳慶之擊敗。   同年十月,蕭衍再次下诏大舉北伐,旋即又诏令衆軍班師,與魏通和停戰。   此後梁魏間到侯景内附之前,再未發生大規模戰事。  

引狼入室

主詞條:侯景之亂

侯景原來是被鮮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在北齊奠基者高歡帳下征戰,屢立戰功,深受高歡欣賞倚重。但侯景為人反複無常,并且與高歡之子高澄不和。高歡死後,高澄想奪侯景的兵權,他就于太清元年(547年)正月投降西魏,但西魏宇文泰對他有戒心,并不傾心接納,于是侯景請求以“豫、廣、颍、洛、陽、西揚、東荊、北荊、襄、東豫、南兗、西兗、齊等十三州”降服梁朝。蕭衍很高興,封其為河南王、大将軍,并派軍接應。後來,蕭衍與高澄講和,但要以梁朝遣送侯景回東魏為條件。侯景得知後,以誅殺朝中弄權的朱異為借口,發動叛亂。叛軍長驅直入,最後兵臨建康、圍困台城,本來蕭衍已經号召各地軍馬馳援,但由于各路援軍心志各異,在幾次作戰不利後就按兵不動,坐觀成敗,于是叛軍得以繼續圍攻台城。而守衛城門的臨賀王蕭正德早已投靠了侯景,開城把叛軍放入,台城淪陷。  

侯景掌權後,蕭衍雖在表面上受制于他,但内心極為不平。侯景想讓其黨羽宋子仙出任司空,蕭衍說:“調和陰陽(三公職責),怎可用此物?”侯景又請讓他的兩位同黨任便殿主帥,也被拒絕。侯景不能強迫蕭衍,心裡甚感忌憚,太子蕭綱曾入宮觐見,流淚勸谏,蕭衍卻說:“誰讓你來的!如果社稷有靈,還可恢複;如果不是這樣,何必流淚!”侯景派手下的兵卒入直省中,有的人趕着驢馬,帶着弓刀,在宮廷中随意進出。蕭衍詢問原因,直閣将軍周石珍回答:“這是侯丞相的衛兵。”蕭衍聽後大怒,斥責周石珍道:“是侯景,為什麼管他叫丞相?”左右侍從都很害怕。自此以後,蕭衍的要求也大多不能被滿足,日常飲食供給也被減少。年邁的蕭衍憂憤交加,從此一病不起。  

台城身亡

太清三年(549年)五月初二(6月12日),蕭衍躺在台城皇宮淨居殿,嘴裡發苦,索要蜂蜜不得,在發出了兩聲”嗬!嗬!”(表示驚訝)的聲音後,便在饑渴交加中逝世,享年八十六歲。侯景密不發喪,将其遺體暫時置于昭陽殿,到二十六天後方才被遷移到太極前殿發喪。由蕭綱繼位,即梁簡文帝。     同年十一月,蕭衍被追尊谥号為武皇帝,廟号高祖。同月葬于修陵(今江蘇丹陽陵口)。  

為政舉措

政治

勤于政事

早在入主建康時,掌權的蕭衍便下令廢除了東昏侯在位時的苛政。   如中興二年(502年)初,蕭衍下令“減損浮費”,“禦府中署,量宜罷省”   ,又命公開焚毀東昏侯的“淫奢異服六十二種”   。

蕭衍稱帝之後,初期的政績是非常顯著的。他吸取了齊滅亡的教訓,自己很勤于政務,而且不分春夏秋冬,總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凍裂了。  

選拔良吏

蕭衍雖雅愛文士,但頗注重政事能力。他曾手敕答劉孝綽雲:“美錦未可便制,簿領亦宜稍習。”   在對官吏的選拔任用方面,他盡量選用良吏。首先,蕭衍注意對在中央掌握重權的官員的任命,他先後重用範雲、周舍和徐勉等人。這些人或者有才能,或者有德識,或者敢于直言谏诤,都是難得人才。梁武帝任用他們對于改良蕭齊後期混亂的政局,穩定社會,恢複生産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他要求地方的長官一定要清廉,經常親自召見他們,訓導他們遵守為國為民之道,清正廉明。為了推行他的思想,蕭衍還下诏書到全國,如果有小的縣令政績突出,可以升遷到大縣裡做縣令。大縣令有政績就提拔到郡做太守。他的政令實行起來以後,梁朝的吏治得到顯著改善。蕭衍也十分清楚,當時州郡官員多非良才,但是對于貪暴官吏,一經發現都要給予嚴厲懲處。  

東晉六朝是貴族門閥把握話事權的時代,九品中正制已不能起到選拔人才的作用,社會人才機制出現壅塞。因此在選用官吏問題上,蕭衍遇到了一個如何處理士族與庶族關系的問題。要穩定、鞏固統治,必須首先調和統治集團内部士族與寒門之間的矛盾。為了提高蕭梁政權的影響力,蕭衍便采取了拉攏高門士族的措施。讓高門士族中的不少人擔任高官,而實際大權卻由庶族掌握。這是因為,高門士族出身的人大都崇尚玄虛,不親事務,對于簿領文案等事不肯用心,而出身寒門的令史卻谙熟政事,勤懇耐勞,如範雲、徐勉、周舍等人均來自士族的中下層。   對寒門庶族,他也盡量做到“惟才是務”。   天監四年(505年),梁朝設置五經博士,又設立招收寒門弟子的五經館,“修飾國學,增廣生員”。學生免學費,食宿全由國家供給。生員隻要能精通其中一部經書,經過考試後都可以錄取進入官吏隊伍。在诏令中蕭衍說,哪怕是放羊的,看牛的,隻要能考上,有才能,就錄用他,絕對不準阻攔。此舉讓寒門子弟有了進入國家管理層的可能性。在政府提倡鼓勵之下,向學之士自四方雲集。自蕭衍開始,通過考試錄用人才成為常設制度,這為以後隋唐時期科舉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廣納谏言

蕭衍還廣開言路,曾多次下诏稱不論是在朝的官吏或地方的刺史以及四方士民,如果想對刑政發表意見,隻要利國利民的都可以上奏。為此,他下令在門前設立兩個盒子(當時叫函),一個是謗木函,一個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沒有因功受到賞賜和提拔,或者良才沒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裡投書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給國家提什麼批評或建議,可以往謗木函裡投書。    

修訂刑律

蕭衍重視刑律的制定。稱帝之後,他就命令群臣制定新律法。南齊時的郎官、洛陽人蔡法度,家傳律學。他家中藏有齊武帝時删定郎王植之的《集注張杜舊律》,共一千五百三十條,但未實行過,而字迹卻将磨滅。蕭衍于是任蔡法度為尚書删定郎,使其損益王氏舊律,編寫《梁律》。天監元年(502年),以尚書令王亮、侍中王瑩、尚書仆射沈約、吏部尚書範雲等,參議斷定,定為二十篇。天監二年(503年),《梁律》修成,又有《令》《科》各三十卷。  

在法律的具體執行過程中,蕭衍優待官僚貴族,有犯罪者則想方設法為之辯解。而百姓有罪,都案之以法。有的連坐則老幼不免,一人逃亡,則全家冶罪。有一位秣陵老人曾當面向蕭衍指出:“陛下為法,對老百姓要求嚴,對于權貴卻寬松,這不是長久之術。如果能改正,将是天下百姓的福分。”蕭衍接受了這—批評,便下達了一些寬減刑法的诏書。   但蕭衍“銳意儒雅,疏簡刑法”,緻使公卿大臣都不重視刑獄,特别是蕭衍晚年,怠于政事,又專精佛戒,對王侯子弟的犯法,則寬之又寬。以緻王侯子弟更加驕橫,有的竟然白日在建康大街上殺人。至中大同元年(546年)之後,禁網逐漸寬疏,百姓安之,而貴戚之家,更加目無王法,為非作歹。侯景亂梁時,便有書告城中士民,曆數此種權貴盤剝以供己用的狀況。  

經濟

為了實現經濟的發展,蕭衍曾下令廣辟良田。不管公私土地,務盡其地利。為了增加勞動力,招撫流亡,蕭衍規定:凡天下之民,有流移到其他地方的,都可以讓他們回到故地,免征課稅三年;如有不願還者,就允許他著土籍為民;凡是荒田廢宅被沒收為公田的,除官府已墾種的部分外,都分給貧民。同時,他下令禁止豪家占取公田。  

另外,蕭衍還今各地利用宮田或荒地,進行屯田。   這些措施對梁朝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軍事

北伐及抵禦魏軍南侵的戰争

第一次義陽之戰

梁軍洛口之役(梁伐魏戰争)

北魏攻梁州之戰(魏梁梁州之役)

魏梁涪城之役

鐘離之戰

第二次義陽之戰

朐山之戰

浮山之役(浮山堰)

硖石之戰

裴邃攻魏之戰(梁北伐之戰)

陳慶之攻北魏之戰

文化

崇儒興學

自劉宋迄齊梁,尚文之風日盛,然出于道德倫理和政治秩序層面的需要,重振儒學的努力未曾中斷。其中,維持了近五十年承平之世的梁朝又是關鍵。   天監之初,蕭衍下诏制禮作樂,提倡儒術。   他本人的儒學修養也很高。曾親撰《春秋答問》等書,解答大臣們的疑問,示範了良好的向學風氣。另據《梁書·武帝本紀》與《隋書·經籍志》的記載,蕭衍一生著述上千卷,大半屬于儒學,另一小部分屬于佛教,道教部分幾乎不名其一。蕭衍所造諸書,幾乎皆與儒家六經有關,他在信道宗佛的過程中,仍然在堅持閱讀儒家經典。相反,其“笃信正法,尤長釋典”則隻是“兼”之。  

此外,蕭衍亦親自給學子講學,以表重視。天監九年(510年),他親臨國子學講經,并主持策試,次年(511年)親祀明堂。天監十一年(512年),蕭衍命名儒何佟之、賀瑒、嚴植之、明山賓等重訂五禮(吉、兇、軍、賓、嘉),集成一千餘卷,蕭衍“稱制斷疑”,頒行天下。此後,朝野上下“穆穆恂恂,人知禮節”,梁朝号稱“文物之美,為江左二百年來所僅見”,誕生了諸如《昭明文選》在内的優秀作品。   在蕭衍的倡導之下,梁朝官學非常發達,為南朝官學教育的高峰。  

史學成就

在史學方面,蕭衍不滿《漢書》等斷代史的寫法,認為那是割斷了曆史,因而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贊序”。此書開南北史之先河,被認為“此一時代中史學之盛,于焉可見”。蕭衍對此書也頗為自負,曾對蕭子顯說:“我造《通史》,此書若成,衆史可廢。”可惜《通史》到宋朝時即已失傳。  

兼信道佛

蕭衍認為"老子、周公、孔子等雖是如來弟子,而化迹既邪,止是世間之善,不能革凡成聖“。大同初年陶弘景去世,大同五年(539年)有道士袁矜以妖言煽惑叛亂,這些都有可能促使蕭衍在晚年傾向佛教。  

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蕭衍親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大般涅槃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将其贖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此後陳武帝、陳後主等皆曾舍身佛寺。  

蕭衍援引《楞伽經》《涅槃經》等如來藏系經典“食肉者斷大慈種”之說,主張全面素食。   從此,漢傳佛教形成吃素的傳統。蕭衍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以後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靈也吃素。這個命令下達之後,大臣議論紛紛。最後,蕭衍允許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蕭衍不僅幾次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在蕭衍的支持下,梁代佛教達到了南朝佛教的最盛期。蕭衍之後,簡文帝和元帝也都奉佛。  

科技

天監十三年(514年),蕭衍為與北魏争奪壽陽(今安徽壽縣),命太子右衛率康絢統率二十萬民夫、士兵前往淮河築浮山堰。該堰南起浮山(《太平寰宇記》稱之為臨淮山,今安徽五河東分界處)、北抵巉石山(五河東30裡,橫跨淮口,南對浮山   ),于天監十五年(516年)四月修成。  

浮山堰主體為土壩,兩岸同時填土進築,中間用大量鐵器墊底,并用巨石大木截流   。壩高20丈(約合48m),頂寬45丈,底寬140丈,長9裡,壩上可種植杞柳、修築軍壘   。壩旁曾開有兩條溢洪道,以分流水勢,是中國水庫建設史上記載最早的溢洪道   。

外交

北魏(東魏、西魏)

梁朝建立後,延續南北對峙局面,與北方的北魏及北魏分裂後的東魏、西魏政權長期保持敵對狀态。雙方多次進行戰争,互有勝負。自大同二年(536年)後,梁魏間停止了大規模的戰事,彼此遣使通和。    

柔然

位于北魏北方柔然汗國長期與魏敵對。梁朝建國之後,柔然亦多次遣使向梁朝“朝貢”贈禮往來。據《南史》統計,柔然共有6次來使:天監十四年(515年)   、天監十五年(516年)   、大通二年(528年)   、中大通元年(529年)   、大同四年(538年)   及大同七年(541年)   。

嚈哒

6世紀初,勢力強盛的中亞強國嚈哒(中國史書稱滑國)東進控制塔裡木盆地西部,經過西域南北道與北魏與梁朝開展交往。   《南史》記載,嚈哒曾于普通元年(520年)   、普通七年(526年)   、大同元年(535年)   及大同七年(541年)   分别遣使贈禮。

波斯

中大通五年(533年),薩珊波斯派遣使者來贈送禮物。   大同元年(535年)夏四月庚子,波斯國遣使朝貢。  

西北割據政權與西域各國

宕昌國:天監元年(502年),梁朝授行(代理)宕昌國王梁彌邕為安西将軍、河涼二州刺史,正式冊封其為宕昌王。   天監四年(505年),授行宕昌王梁彌博為安西将軍、河涼二州刺史,正封宕昌王。   天監十年(511年),宕昌遣使朝貢。   大同七年(541年)初,梁授行宕昌王梁彌泰為平西将軍、河、涼二州刺史,正封宕昌王。同年,宕昌再遣使朝貢。  

武興國:天監元年(502年),梁朝封武興國第四位國君、名義上的梁北秦州刺史楊紹先為武都王。  

鄧至國:天監元年(502年),梁朝進拜鄧至國王,名義上的梁平北将軍、西涼州刺史象舒彭為安西将軍,封鄧至王。   天監五年(506年),鄧至遣使朝貢。  

吐谷渾:天監三年(504年),梁朝授吐谷渾君主、“河南王世子”伏連籌為鎮西将軍,西秦、河二州刺史,封河南王。   雙方交流密切,天監十五年(516年)至大同四年(538年)間,吐谷渾6次遣使進貢           。中大通六年(534年),梁冊封行河南王可沓振為西秦、河二州刺史,正封河南王。   大同六年(540年),河南王(應指取代可沓振的誇呂)遣使進獻馬及方物,同時向梁朝求取釋迦像及佛教經論十四條。蕭衍敕令賜像以及《制旨涅槃經》《般若經》《金光明講疏》共103卷。  

此外,梁朝與西域各國亦有往來:天監二年(503年),龜茲遣使朝貢。   天監九年(510年)   、天監十三年(514年)   及天監十八年(519年)   ,于阗3次遣使朝貢。普通三年(522年),白題國遣使朝貢。   中大同元年(546年),朅盤陀國遣使“獻方物”。  

東北亞(高麗、百濟、倭國)

蕭衍在位時,遼東、朝鮮半島的高麗、百濟、新羅等國多次來朝,梁朝方面也按照慣例對其國王進行冊封:

高麗:天監元年(502年)四月,梁朝進封車騎将軍、高麗王高羅雲(高麗文咨王)為車騎大将軍。   天監七年(508年)二月,又任命高羅雲為撫東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自天監十一年(512年)至大同七年(541年),高麗共向梁朝朝貢8次             。普通元年(520年)二月,梁朝冊封高麗王嗣子高安(高麗安藏王)為甯東将軍、高麗王。   太清二年(548年)三月,又封高麗王高延(高麗安原王)之子高成(高麗陽原王)為甯東将軍、高麗王、樂浪公。  

百濟:天監元年(502年)四月,梁朝進封鎮東大将軍、百濟王扶餘牟太(百濟東城王,此前一年已死)為征東大将軍。   在餘太繼任者扶餘隆(百濟武甯王)在位期間,百濟于天監十一年(512年)   、普通二年(521年)   2次遣使朝貢。   普通二年(521年)十二月,梁朝将扶餘隆的軍号自鎮東大将軍進為甯東大将軍。   中大通六年(534年),欲與梁朝結盟對抗高麗的百濟聖王扶餘明再度遣使朝貢。   大同七年(541年),百濟遣使朝貢,并向梁朝求賜《涅槃經》等經疏及《毛詩》博士、工匠、畫師,得到允準。  

新羅:普通二年(521年)十一月,新羅曾遣使朝貢。  

此外,梁朝方面也曾在天監元年(502年)四月單方面拜“鎮東大将軍”、倭國王武進為征東将軍。  

東南亞

蕭衍在位期間,東南亞諸國頻繁遣使入梁進貢,雙方交流不斷擴大:

林邑:林邑國自梁朝建立後,便多次入貢,自天監元年(502年)至中大通六年(534年),計有7次               。除在大同九年(543年)林邑王乘交州李贲叛亂之機攻破德州,與李贲部将範修發生沖突(被擊敗)之外   ,雙方基本保持了和平。

幹陀利:天監元年(502年),幹陀利(今印度尼西亞巨港一帶   ,另有其他說法   )遣使朝貢。   天監十七年(518年),幹陀利再次來朝。  

扶南:自天監二年(503年)起,扶南7次遣使朝貢               ,曾向梁朝進獻犀牛   。天監三年(505年),梁朝授扶南國王憍陳如阇耶跋摩為安南将軍。  

婆利:天監十年(511年),婆利國派使者進貢金席。   此後在天監十六年(517年)   、普通三年(522年)   均遣使朝貢。

狼牙修:天監十四年(515年)   、普通四年(523年)   及中大通三年(531年)   ,狼牙修國3次來朝。

盤盤國:中大通元年(529年)、中大通四年(532年)及大同六年(540年),盤盤國(今泰國南萬倫灣沿岸,另有其他說法)3次遣使朝貢。        

丹丹國:中大通三年(531年),丹丹國(今馬來西亞馬來吉蘭丹,另有其他說法)遣使朝貢。   大同元年(535年),丹丹國再遣使來貢。  

南亞

天監二年(503年)七月,“中天竺國”遣使朝貢。次年(504年)九月,“北天竺國”遣使朝貢。   大通元年(505年),師子國(今斯裡蘭卡)遣使朝貢。  

主要影響

經史

在學術上,蕭衍以經學、史學的研究為卓著。在經學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餘卷,可惜大都沒有流傳下來。天監十一年(512年),又與名儒共同制成五禮,共一千餘卷,八千零十九條,頒布施行。此外,蕭衍最大的著述是《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經義注講疏》等共二百卷,贊、序、诏、诰、銘、诔、箴、頌、箋,奏等文共一百二十卷。

蕭衍又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學,著有《涅萃》《大品》《淨名》《三慧》等數百卷佛學著作。對道教學說,他也頗有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涅槃、“因果報應”揉合在一起,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佛教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文學

蕭衍的詩賦文才,也有過人之處。齊武帝永明年間(485年-493年),詩壇創作風氣大盛,很多文人學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周圍,各逞其能,施展他們的詩歌創作才華。在這些文人學士中,比較著名的有八位,如謝脁、沈約、任昉、範雲等人,時人稱之為“竟陵八友”。蕭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詩歌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建梁稱帝後,他素性不減,經常招聚文人學士,以賦詩為樂。他的文學創作,推動了梁代文學風氣的興盛。  

蕭衍現存詩歌有80多首,按其内容、題材可大緻分為四類:言情詩、談禅悟道詩、宴遊贈答詩、詠物詩。  

蕭衍的言情詩集中在新樂府辭中,又稱拟樂府詩,數量幾乎占了其全部詩作的一半。他在鎮守襄陽時,就非常喜好當地的民歌,其許多拟樂府詩,如《芳樹》《有所思》《臨高台》等,便是在此時創作出來的。即使在稱帝以後,蕭衍對樂府詩的興趣也仍然不減當年。在天監十一年(512年),他親自動手改西曲,制《江南上雲樂》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見其愛好沉迷的程度。  

和樂府民歌一樣,蕭衍的樂府拟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為詠唱對象。他的大多數詩作都是描摹女子對愛情的殷盼,為離别相思所苦的情态,感情纏綿,風格绮麗,語言平易,具有濃郁的江南民歌風味。如在《子夜四時歌·冬歌》中說“一年漏将盡,萬裡人未歸。君志固有在,妾驅乃無依”,《襄陽蹋銅蹄歌》中說“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等。現代詩人鄭振铎認為:“蕭衍新樂府辭最為嬌豔可愛。”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蕭衍的七言詩。蕭衍有10餘首樂府詩是用七言歌行的體裁寫的,如《河中之水歌》《江南弄》《東飛伯勞歌》等。其中以《東飛伯勞歌》最為著名:“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顔法豔照裡闾。南窗北牗挂明光,幄帷绮帳脂粉香。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顔如玉。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與誰同。”七言體詩歌的創作始于魏文帝曹丕,宋、齊時代也間有此類作品問世,但影響不大。到了蕭衍,七言詩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他的七言體詩平、仄韻互換,抑揚起伏,頗具獨創性。其後仿效者四起,其子蕭綱(梁簡文帝)、蕭繹(梁元帝),大臣沈約、吳均等,都有七言詩的創作。到陳朝時,七言詩的句式、結構更趨完美,韻律也更加和諧多姿。後來,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适等人創造性地運用這一詩體寫出了許多氣勢磅礴的詩篇,七言體詩更為發展。蕭衍等人的開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蕭衍的談禅悟道詩的數量僅次于其樂府詩。他早年信道,晚年崇佛,他所撰寫的談禅悟道詩是其道佛思想的自我寫照。這些詩,如同宗教哲學箴言,十分乏味,藝術價值不大。  

蕭衍的第三類詩是宴遊贈答詩,内容較前兩類詩複雜。這裡有表現宗教哲理、宣揚佛教思想、規勸臣下信奉佛教之作,如《遊鐘山大愛敬寺》《覺新意贈江革》等;有巡幸記遊、描繪景物之作,如《首夏泛天池詩》《登北顧樓》《天安寺疏圃堂》等;有送别詩,如《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别詩》等。這類詩中不乏上乘之作,如《首夏泛天池詩》說:“舟楫互客與,藻蘋相推移。碧池紅菡萏,白沙青漣漪;新波拂舊石,殘花落故枝;葉軟風易出,草密路難披。薄遊朱明節,泛漾天淵池。”該詩畫面景物鮮明,色彩絢麗多彩,讀來頗有韻味。”再如《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别詩》說:“蘭華時未晏,舉袂徒離憂,……謄言無歇緒,深情附還流。”寫友人将别時深沉真摯的眷戀之情,也是贈别詩中較好的作品。  

蕭衍的第四類詩是詠物詩,如《詠舞詩》《詠燭詩》《詠筆詩》等。這類詩雖窮力追新,但内容淺薄,可足稱道者甚少。他的《贈逸民十一》,以樹木異心、飛鳥殊音、遊魚浮沉、山高水深難以知曉的某些不可思議之處,來說明世間事物的本質、規律實在是難以尋求。  

蕭衍的詩歌從題材、内容、風格諸方面來說,都無一例外地體現了齊梁詩歌“嘲風月,弄花草”(唐人白居易語),“風雲氣少,兒女情多”的特點。這當然與他即位前漫長優裕的貴族生活環境不無關系。他雖然是一個開國創業之君,但即位前已官居高位,養尊處優,并未受過太多的打擊;其滅齊建梁,也隻經曆過一年多的時間,而且非常順利。所以,蕭衍的詩歌中多“兒女情語”“神仙道氣”,少“風雲之氣”,少言志述懷、積極進取之作,也就不奇怪了。  

蕭衍對文學活動所設的種種規钷限制和對數典隸事之風的注重,深刻地影響了梁代文學創作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在他的影響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業的發展達到了東晉以來最繁榮的階段。《南史》作者李延壽評價說:“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于茲。”   這句話頗能反映當時的實際。  

音樂

蕭衍對音樂也頗有研究,他創制了許多新歌。《隋書·音樂志》上說:蕭衍“既善鐘律,詳悉舊事,遂自制定禮樂”。如“鼓吹,宋、齊并用漢曲,又充廷用十六曲”,蕭衍“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時也。更創新歌,以述功德”。

蕭衍創制了不少頌揚佛教的歌曲,如“制《善哉》《大樂》《大歡》《大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磚》等十篇,名為正樂,皆述佛法”。

蕭衍重視禮樂。他素善鐘律,曾創制準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氣。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應。每律各配編鐘、編磬,豐富了中國傳統器樂的表現能力。

繪畫

蕭衍很喜歡繪畫,尤善畫花鳥與走獸。著名畫家張僧繇善于寫貌,頗受蕭衍賞識。當時,蕭衍諸子多出鎮外州,蕭衍常常想念他們,便命張僧繇前往各州郡去畫諸子之像,懸于居室之中,蕭衍見圖如見其子,思念頓減。蕭衍信佛,在位時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也都命張僧繇作畫。

書法

蕭衍在書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對書法的技巧,對王羲之、王獻之書法藝術的特點和成就,都提出了些獨特的看法。

蕭衍留下了《觀鐘繇書法十二意》、《草書狀》、《答陶隐居論書》(《與梁武帝論書啟》)、《古今書人優劣評》四部書法理論著作。前兩篇見于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草書狀》見于南宋陳思《書苑菁華》,《古今書人優劣評》見于宋《淳化閣帖》,内容多與袁昂《古今書評》有相同之處,疑為在此基礎上增删而成。  

《觀鐘繇書法十二意》是蕭衍最重要的一篇書論。蕭衍從“法”的角度概括學書普遍原則。他學習鐘繇書法後,總結出了書法十二意,即“平、直、均、密、鋒、力、輕、決、補、損、巧、稱”,其內客涉及用筆、結構、章法等諸多方面,比前代著作更為全面具體。同時,蕭衍反對自東晉末年到南朝宋、齊時期對王獻之的過度崇拜,明确提出:“子敬之不迨逸少(王獻之之父王羲之),猶逸少之不迨元常。”此外,蕭衍把張芝、鐘繇的書法擺在“二王”之上,改變了宋齊以來認為“二王”高于衆書家的看法。    

蕭衍也像蔡邕和衛夫人一樣,重視用筆與取勢,強調書法用筆中對立因素的統一。他在《答陶隐居論書》中認為“純骨無肉,純肉無力”,應該“肥瘦相和,骨力相稱”。隻有這樣,才能達到中和之美。    

曆史評價

蕭衍自評:世論者以朕方之湯、武,然朕不得以比湯、武,湯、武亦不得以比朕。湯、武是聖人,朕是凡人,此不得以比湯、武。但湯武君臣義未絕,而有南巢白旗之事;朕君臣義已絕,然後掃定獨夫,為天下除患。以是二途,故不得相比。  

南齊王融:宰制天下,必在此人。  

南齊開國功臣王儉:此蕭郎三十内當作侍中,出此則貴不可言。  

北魏郭祚評價蕭衍修浮山堰的舉動“擅斷川渎,役苦人勞,危亡已兆”。  

北魏大臣源子恭:蕭衍雖複崎岖江左,竊号一隅,至于處物,未甚悖禮。  

東魏權臣高歡:江東複有一吳翁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  

隋代姚察在《梁書》中稱:

齊季告終,君臨昏虐,天棄神怒,衆叛親離。高祖英武睿哲,義起樊、鄧,仗旗建号,濡足救焚,總蒼兕之師,翼龍豹之陣,雲骧雷駭,剪暴夷兇,萬邦樂推,三靈改蔔。于是禦鳳曆,握龍圖,辟四門,弘招賢之路,納十亂,引諒直之<矢見>。興文學,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四聰既達,萬機斯理,治定功成,遠安迩肅。加以天祥地瑞,無絕歲時。征賦所及之鄉,文軌傍通之地,南超萬裡,西拓五千。其中瑰财重寶,千夫百族,莫不充牣王府,蹶角阙庭。三四十年,斯為盛矣。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及乎耄年,委事群幸。然朱異之徒,作威作福,挾朋樹黨,政以賄成,服冕乘軒,由其掌握,是以朝經混亂,賞罰無章。“小人道長”,抑此之謂也。賈誼有雲“可為恸哭者矣”。遂使滔天羯寇,承間掩襲,鹫羽流王屋,金契辱乘輿,塗炭黎元,黍離宮室。嗚呼!天道何其酷焉。雖曆數斯窮,蓋亦人事然也。  

唐代魏徵在《梁書》中首先稱贊說:

高祖固天攸縱,聰明稽古,道亞生知,學為博物,允文允武,多藝多才。爰自諸生,不羁之度,屬昏兇肆虐,天倫及禍,紏合義旅,将雪家冤,曰:纣可伐,不期而會,龍躍樊漢,電擊湘郢,剪離德如振槁,取獨夫如拾遺,其雄才大略,固不可得而稱矣!既懸白旗之首,方應皇天之眷。而布澤施仁,悅近來遠,開蕩蕩之王道,革靡靡之商俗,大修文學,盛飾禮容,鼓扇玄風,闡揚儒業,介胄仁義,折沖樽俎,聲振寰區,澤周遐裔,幹戈載戢,凡數十年,濟濟焉!洋洋焉!魏晉以來,未有若斯之盛也。  

但他随後又指出:

然不能息末敦本,斫雕為樸,慕名好事,崇尚浮華,抑揚孔、墨,流連釋、老。或經夜不寝,或終日不食,非弘道以利物,惟飾智以驚愚。且心未遺榮,虛廁蒼頭之伍;高談脫屣,終戀黃屋之尊。夫人之大欲,在乎飲食男女,至于軒冕殿堂,非有切身之急。高祖屏除嗜欲,眷戀軒冕,得其所難而滞于所易,可謂神有所不達,智有所不通矣。逮夫精華稍竭,鳳德已衰,惑于聽受,權在奸佞,儲後百辟,莫得盡言。險躁之心,暮年愈甚。見利而動,愎谏違蔔,開門揖盜,棄好即仇,釁起蕭牆,禍成戎羯,身殒非命,災被億兆,衣冠敝鋒镝之下,老幼粉戎馬之足。瞻彼《黍離》,痛深周廟;永言《麥秀》,悲甚殷墟。自古以安為危,既成而敗,颠覆之速,書契所未聞也。  

唐太宗李世民:①梁武帝父子、陳後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為人主患無德政,文章何為!   ②至若梁武窮心于釋氏,簡文銳意于法門,傾帑藏以給僧祗,殚人力以供塔廟。及乎三淮沸浪,五嶺騰煙,假餘息于熊蹯,引殘魂于雀谷。子孫覆亡而不暇,社稷俄頃而為墟,報施之征,何其缪也!  

唐代虞世南《帝王略論》:梁武帝夷兇剪暴,克成帝業,南面君臨,五十餘載,蓋有文、武之道焉。至于留心釋典,桑門比行,以萬乘之君,為匹夫之善,薰莸不驗(一作“薰羞不染),危亡已及。  

唐代朱敬則《梁武帝論》:梁高祖聰明文思,寬厚通博,生而神異,動多奇怪,此天表也。永元之初,群賢受命,竭懷輔正,盡力康衢。細隙未開,纖塵不動,而雄圖英算,孤識獨見。  

唐代李延壽所修《南史》:梁武帝時逢昏虐,家遭冤禍。既地居勢勝,乘機而作,以斯文德,有此武功。始用湯、武之師,終濟唐、虞之業。豈曰人謀,亦惟天命。及據圖錄,多曆歲年,制造禮樂,敦崇儒雅。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于茲。然先王文武遞用,德刑備舉。方之水火,取法陰陽,為國之道,不可獨任。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幹戚,溺于釋教,弛于刑典。既而帝紀不立,悖逆萌生,反噬彎弧,皆自子弟,履霜弗戒,卒至亂亡。自古撥亂之君,固已多矣,其或樹置失所,而以後嗣失之;未有自己而得,自己而喪。追蹤徐偃之仁,以緻窮門之酷,可為深痛,可為至戒者乎!  

唐代韓愈《論佛骨表》: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舍身為寺家奴,竟為侯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  

唐代李德裕《梁武論》:世人疑梁武建佛刹三百餘所,而國破家亡,殘禍甚酷,以為釋氏之力,不能拯其颠危。餘以為不然也。……而梁武所建佛刹,未嘗自損一毫,或出自有司,或厚斂氓俗。竭經國之費,破生人之産,勞役不止,杼柚其空,閏位偏方,不堪其弊,以此徼福,不其悖哉!此梁武所以不免也。  

唐代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記》:梁武帝明智勇武,創為梁國者,舍身為僧奴,至國滅餓死不聞悟,況下輩固惑之。  

宋代歐陽修認為:梁蕭氏興于江左,實有功在民,厥終無大惡。  

宋代蘇轍論及蕭衍時說:老、佛之道,與吾道同,而欲絕之;老、佛之教,與吾教異,而欲行之;皆失之矣。秦姚興區區一隅,招延缁素,譯經談妙,至者凡數千人,而姚氏之亡,曾不旋踵。梁武繼之,江南佛事,前世所未嘗見,至舍身為奴隸,郊廟之祭,不薦毛血,父子皆陷于侯景,而國随以亡。議者觀秦、梁之敗,則以佛法為不足賴矣。  

宋代程頤《道山清話》:梁武帝英偉之姿,化家為國,史稱其生知淳孝,笃學勤政,誠有之。終其身無他過,止緣好佛一事,家破國亡,身自餒死,子孫皆為侯景殺戮俱盡。可不深戒!  

元人郝經在《論南北朝形勢》中評價:梁武帝以妖夢之故,思中原牧伯之朝,卒自贻侯景之禍。隻為揭其本根,而以之召亂。  

宋末元初陳普在其詠史詩中評價:①浮山未破水先腥,浩浩蠅蟻書夜聲。東海不知蒲塞味,誰人十萬作犧牲。   ②戒舍工夫老未員,百雙雞子送殘年。一生般若成何事,赢得江頭載荻船。  

明末清初王夫之《讀通鑒論》:①梁氏享國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   ②曹景宗,骁将也,韋叡執白角如意、乘闆輿以麾軍,夫二将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輕矣。武帝豫敕景宗曰:“韋叡,卿之鄉望,宜善敬之。”得将将之術矣。……武帝曰:“二将和,師必濟。”自信其禦之之道得也。鐘離之勝,功侔淝水,豈徒二将之能哉。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烨:昔梁武帝亦創業英雄,後至耄年,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禍。  

清人趙翼《廿二史劄記》:創業之君兼擅才學,……至蕭梁父子間,尤為獨擅千古。武帝少而笃學,洞達儒玄,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辍手。……天性睿敏,下筆成章,千賦百詩,直疏便就。……兼長釋義,……曆觀古帝王藝能博學,罕或有焉。  

清末民初蔡東藩《南北史演義》多次提及蕭衍,對其評價以負面為主:

蕭穎胄之起事江陵,實由蕭衍誘成之,是穎胄之才智,已非衍敵。寶融固一傀儡耳,穎胄亦一蕭衍之傀儡也。……彼為衍效力諸軍将,皆傀儡中之傀儡耳。  

蕭衍無弑主之名,坐收讨亂之實,雖其智力過人,亦未始非乘勢待時之利也。  

異哉蕭衍,明知韋睿之為時望,而不能重用,幾陷乃弟于死地。乃弟可死,如全軍何!及鐘離一役,又未嘗專任韋睿,而獨任曹景宗,令睿歸景宗節制。幸睿素負重名,為景宗所敬禮,始得和衷共濟,大破魏軍。否則,景宗嘗違诏進軍矣;雖有密敕,令彼敬睿,亦烏足恃!然後知蕭衍之智,不過尋常,無怪其老且益愚也!  

梁主用降人王足計,命築淮堰,無論其勞民費财,實為厲階,即令淮堰易成,成且經久,亦豈遽足奪壽陽!果使壽陽歸梁,于魏亦無一損,仁者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猶且不為,況喪民無數,以鄰為壑,必欲争此一城,果何為者?甚矣哉梁武之不仁也!夫欲築淮堰,不惜民命,薦祭宗廟,乃欲廢牲,甚至如宏之一再謀亂,一再姑息,子弟可愛,百姓獨不必愛乎?犧牲可惜,人民獨不足惜乎?愚謬若此,真出意外。  

梁主衍安據江南,不乘兩魏相争之際,修明政治,漸圖混一,乃迷信釋教,舍身佛寺,一任朱異擅權,紊亂朝紀,何其愦愦乃爾!夫梁主衍手造邦家,未始非一英武主,其所由誤入歧途,攻乎異端者,得毋鑒沈約之死,獲罪齊和,自省亦未免多疚,乃欲借佛教以圖忏悔耶!然而愚甚!然而謬甚!  

高歡能防景于身後,而梁主衍不能察景于生前。杜弼謂年既老矣,髦又及之,正不啻一梁主寫照。且誤用從子淵明,自覆全軍,昏耄之征,一至于此,無怪其終困死台城也。  

梁主固昏耄無知,太子綱亦一庸才耳。  

梁主亦知和不如死,乃胸無主宰,始明終昧,卒緻堕入賊計,台城陷而正容語景,果何益耶?  

民國呂思勉《中國通史》: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其早年政治頗清明……然梁武性好佛法,晚年刑政殊廢弛。又因太子統早卒,不立嫡孫而立次子簡文帝為太子,心不自安,使統諸子出刺大郡,又使自己的兒子出刺諸郡,以與之相參。彼此乖離,已經醞釀着一個不安的形勢。  

現代無産階級革命家毛澤東:①蕭衍善攝生,食不過量,中年以後不近女人。然予智自雄,小人日進,良佐自遠,以至滅亡,不亦宜乎。   ②“專聽生奸,獨任成亂”,梁武有焉。  

現代錢穆:獨有一蕭衍老翁,儉過漢文,勤如王莽,可謂南朝一令主。而他的思想意境,到底超不出并世名士的範圍。自身既皈依佛乘,一面又優假士大夫,結果上下在清談玄想中誤了國事。  

現代陳緻平《中華通史》:(蕭衍在位)這四十八年中,大體說來,國家承平,政治安定。在那黑暗的南朝,這是一段黃金時代,史稱“梁武中興”。但是梁武帝四十八年的政局,并非全盛,武帝即位之初在天監年間,勵精圖治,國勢蒸蒸日上,史稱“天監之治”。及至武帝晚年,忽然迷信佛法,政事廢弛,國家乃由盛而衰,終緻釀成了赫然的侯景之亂。  

轶事典故

形象外貌

據《梁書》記載,蕭衍“生而有奇異”,出生時兩胯之間骈骨(二骨相連),頭頂有隆起之狀,并在右手有一個“武”字。   又據說他早年的住所常有“雲氣”環繞,旁人經過,都會肅然而立。  

宋代書畫家米芾說他看過梁代畫家張僧繇畫的《梁武帝翻經像》,提到蕭衍的形象是戴着白紗帽,“反唇露齒”(翻着嘴唇,露出牙齒)。  

小名來曆

蕭衍小名“練兒”。蕭衍笃信佛教,練兒出自佛經,是梵語音譯,全稱“阿練若”或“阿蘭若”,譯成漢語,就是樹林、寂靜處、無诤地,指能遠離喧噪,安心修習的禅定之所。蕭衍的子孫為親者諱,把“練”叫做“絹”。《顔氏家訓·風操篇》講到避諱時說:“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梁武小名阿練(練兒),子孫皆呼練為絹;乃謂銷煉物為銷絹物,恐乖其義。”蕭氏子孫為蕭衍避諱,絕口不提“練”字。  

識人之明

齊武帝病重時,蕭衍與長兄蕭懿,好友範雲、王融等同在竟陵王蕭子良帳下。王融想要越過皇太孫蕭昭業,擁立蕭子良為帝,蕭衍卻認為廢立屬于“非常之事”,需要“非常之人”來做,王融“才非負圖”,必将失敗。範雲說:“憂心國家的,隻有王中書(指時任中書侍郎的王融)。”蕭衍反問:“憂心國家,是想做周公、召公?還是想做豎刁?”蕭懿感歎道:“直哉史魚,何其木強也!”   蕭昭業即位後,将王融下獄賜死,果如蕭衍所料。  

為人節儉

蕭衍的節儉也是出了名的,史書上說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講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過好幾次的,吃飯也是蔬菜和豆類,而且每天隻吃一頓飯,太忙的時候,就喝點粥充饑。在這方面,蕭衍在中國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得上出類拔萃之輩。  

梁皇忏法

蕭衍的元配郗徽為人明惠,形貌秀麗,且善于隸書,對史傳、女工之事,都很熟習。宋、齊時期,諸王皆慕名而來求婚,均為其父郗晔所拒。她後來嫁給蕭衍,生下三個女兒。當蕭衍為雍州刺史時,郗徽就不壽而死。據說她生性善妒,死後化為龍,鑽入後宮的井中,托夢給蕭衍。有時現出龍形,光彩照耀。蕭衍身體不适時,龍就激水騰湧。蕭衍于是在露天的井口上建造了一座宮殿,用衣服堆積在上面,經常置放銀制辘轳(提取井水的裝置)、金瓶灌上各

上一篇:凜之

下一篇:盧麒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