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博物館

華僑博物館

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華僑博物院是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56年倡辦,1959年落成開放,是我國第一座由華僑集資興建的文博機構,既是中國第一家全面系統收集、研究、展示華僑華人曆史和業績的博物館,也是包括有古代文物展、自然标本展的綜合性博物館。是全國、省、市和全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省、市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廈門市國防教育基地、廈門市科普教育基地。[1]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占地面積:
  • 類别:曆史博物館
  •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9:30-16:30
  • 門票價格:
  • 中文名稱:華僑博物館
  • 地點:福建省廈門市
  • 竣工時間:1958年底
  • 館藏精品:曆代青銅器、陶瓷器、古錢币、古字畫

曆史

華僑博物院由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56年倡辦,1959年落成開放,是我國第一座由華僑集資興建的文博機構,也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全面、系統展示華僑華人曆史的綜合性博物館。館舍是一座富有濃郁中國民族風格的重檐式宮殿建築,樓身由潔白花崗岩砌成,屋檐以翠綠琉璃瓦鋪飾,鬥拱玲珑,飛檐淩空,古色古香,雄偉壯觀。

全院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110平方米;館藏文物近7000件,包括曆代青銅器、陶瓷器、古錢币、古字畫、古代雕刻工藝品、外國陶瓷玻璃器皿,以及一批珍貴的僑史文物和鳥類、獸類、魚類、礦物标本等,其中有多件國家一級文物。

1982年1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承志為華僑博物院題寫院名。1995年和1996年華僑博物院先後被确定為福建省和廈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主要展品

《華僑華人》以院藏僑史文物資料和僑史研究新成果為基礎,借助新的展示手段,形象、系統地向人們回顧了華僑華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足迹;再現了他們在居住國的生存狀态和傑出表現;介紹了他們從僑民到公民認同轉變的過程;讴歌了他們為人類進步事業創下的不可磨滅的功績;展示了華僑對祖國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報國情。該陳列所涉及的僑鄉、僑居國均不受地域限制,展示面廣,時間跨度大,于2005年5月榮獲國家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文物報社頒發的第六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最佳新技術、新材料運用獎。

《陳嘉庚珍藏文物展》展示了從陳嘉庚先生于耄耋之年親往北京等地征集的文物中選取的部分青銅器、陶瓷器、字畫等,讓觀衆通過品賞神秘的青銅器、精美的陶瓷器、風格迥異的字畫等飽含先民智慧和心血結晶的藝術珍品,從而了解博大精深、悠久燦爛的中華曆史文化,感受創辦這座文化殿堂的陳嘉庚先生的博大的胸襟和偉大的教育思想。

《自然館》在博物院三樓。它是華僑博物院創辦時陳嘉庚先生親自确定的社會教育功能之一。本館現展品600多件,其中獸綱有食蟲目、翼手目、靈長目、鱗甲目、齧齒目、鲸目、食肉目、偶蹄目等。鳥綱有:雁形目、隼形目、雞形目、鶴形目、鷗形目、鵑形目、夜鷹目、佛法僧目、雀形目等。爬行綱有:蛇目。

在上述各目中,有不少珍品,如新加坡虎、貘、蜂猴、鹈鹕、拟大須鲸、金錢豹、中華秋沙鴨、黃嘴白鹭等。它設置了模拟的自然生态環境,150多件鳥類、獸類等自然标本散落在适宜它們生存的環境中,形象生動、呼之欲出。展覽在向觀衆展示動物的多樣性、宣傳科學知識的同時,呼籲人們提高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的意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