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

漢語漢字
能(拼音:néng、nài)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1] 。此字初文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熊一類的野獸,這個意思後來寫作“熊”   。後來能假借為技能、能力的意思,又指有才能的意思。用作動詞,指具備某種能力。能還表示主觀上能夠,其後常跟動詞,如能行、能達到。由技能、能力引申,“能”在現代物理學上也指能量。[2]
  • 中文名:能
  • 拼音:néng,nái,nài
  • 部首:厶、月
  • 五筆:CEXX
  • 倉颉:IBPP
  • 鄭碼:ZQRR
  • 字級:一級字
  • 平水韻:下平十蒸,上平十灰
  • 筆畫:10
  • 注音:ㄋㄥˊ,ㄊㄞˊ,ㄋㄞˋ
  • 四角碼:2221 2
  • 統一碼:U 80FD
  • 造字法:象形字
  • 結構:獨體字,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象形字。金文字形像站立的熊形,大口朝下,前後腿腳,帶鈎的爪,短尾,簡單而概括地表現了熊嘴大尾短、四肢粗短的基本特征;戰國文字則頭、口、腳幾處分離;小篆字形由秦簡字形演變而來;隸楷文字由小篆演變而來,頭部變成了左上的“厶”,口部成了左下的“冃”,前後腿腳成了右上、右下兩個“匕”,寫作“能”。

本義指熊,是一種食肉類哺乳動物,頭大尾短,四肢粗短,腳掌大。《說文》:“能,熊屬,足似鹿。”因讀音相近(能,古音泥紐蒸部;熊,古音匣紐蒸部),“能”被假借為能力、才能的“能”。《書·大禹谟》:“汝惟不矜(自大),天下莫與汝争能。”由能力、才能義引申為有能力、有才能、勝任、善長、能夠、容許等義。《睡虎地秦墓竹簡》:“及物之不能相易者。”後“能”多用為借義,于是又用“熊”來表示它的本義,“能”則專用為借義了。“能”的基本讀音為néng;讀nái時指一種三足鼈,《爾雅·釋魚》:“鼈三足,能。”讀tái、讀nài則都用為通假字。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néng

名詞

一種像熊的野獸。

《國語·晉語八》:“今夢黃能入于寝門,不知人殺乎,抑厲鬼邪?”

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近者三奸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佛教語。指認識的主體。與“所”相對。

僧璨《信心銘》:“能随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能所

能勝任某項工作或事務的主觀條件。

ability

《尚書·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争能。”

《墨子·尚賢上》:“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能力;能耐;技能;才能

〈文言〉有才能的人。

《墨子·尚賢中》:“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賢使能為政,高予之爵,而祿不從也。”

能量,度量物質運動的一種物理量,一般解釋為物質做功的能力。

energy

光能;動能;勢能;核能;化學能

形容詞

在某方面見長;有才能;有本領。

be good at

《易·系辭上》:“幹知大始,坤作成物;幹以易知,坤以簡能。”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既有佳客,宜賦新詞,此子頗能,正可請教。”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七章:“你呀!你太能了!”

能人;能手

動詞

助動詞。表示具備某種能力,或達到某種程度。

can;

be able to;

be capable of

《史記·項羽本紀》:“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适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

《明史·文苑傳一·李德》:“﹝李德﹞洪武三年以明經薦授洛陽典史,曆南陽西安二府幕官,并能其職。”

助動詞。表示有條件或情理上許可。

can;

be able to;

《尚書·西伯戡黎》:“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于天?”

〈文言〉親善;和睦。

《史記·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文言〉及,到。

《論語·子張》:“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戰國策·燕策一》:“于是不能期年,千裡之馬至者三。”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記》:“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

代詞

〈文言〉表示指示或程度,相當于“如此”“這樣”。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吳文英《三姝媚·過都城舊居有感》詞:“春夢人間須斷,但怪得,當年夢緣能短。”

副詞

〈文言〉表示動态,相當于“乃”“就”。

《左傳·昭公十二年》:“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參成可筮。”

《孫子·虛實》:“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文言〉猶得,表示必要。

李白《上李邕》詩:“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文言〉甯;甯可。

蘇轼《六和寺沖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湖涴,能為山僧更少留。”

鄭光祖《周公攝政》第二摺:“休将軍國咨臣下,能把文章教爾曹。”

連詞

〈文言〉表示轉折或相承,相當于“而”。

崔骃《大理箴》:“或有忠能被害,或有孝而見殘。”

《墨子·天志下》:“今有人于此,能少嘗之甘謂甘,多嘗為苦。’”

nái

名詞

〈文言〉三足鼈。

張衡《東京賦》:“王鲔岫居,能鼈三趾。”

元劉埙《隐居通議·鬼神》:“得一物似鼋,大如車輪,介而三足,蓋所謂能也。”

nài

動詞

〈文言〉通“耐”。受得住。

bear

《淮南子·地形》:“食水者善遊能寒。”

楊萬裡《題湘中館》詩之一:“征衣愁着盡,憑欄喜猶能。”

名詞

(Nài) 姓氏用字,參看“能姓”。

tái(又tāi)

名詞

〈文言〉通“台”。古星名。

《史記·天官書》:“魁下六星,兩兩相比者,名曰三能。”

〈文言〉通“胎”。元始;根源。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tài

名詞

〈文言〉通“态”。形狀。

form;shape

《荀子·天論》:“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旼旼睦睦,君子之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能部】奴登切(néng)

熊屬。足似鹿。從肉㠯聲。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彊壯,稱能傑也。凡能之屬皆從能。

【注釋】徐铉注:㠯非聲。疑皆象形。  

說文解字注

熊屬。

段注:《左傳》《國語》皆雲晉侯夢黃能入於寝門。韋注曰:能似熊。凡《左傳》《國語》能作熊者,皆淺人所改也。

足佀鹿。

段注:故皆從比也。㲋足、彘足亦同。

從肉,

段注:猶龍之從肉也。

㠯聲。

段注:奴登切,古者在一部,由之而入於咍則為奴來切,由一部而入於六部則為奴登切,其義則一也。

能獸堅中,故偁賢能。

段注:賢,古文作臤。臤,堅也。

而彊壯,偁能傑也。

段注:此四句發明叚借之恉。賢能,能傑之義行而本義幾廢矣。子下曰: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亦此例也。韋朋來西烏五篆下說解皆此例。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部】 能·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6

《廣韻》《集韻》《正韻》并奴登切,音儜。《說文》:熊屬,足似鹿。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疆壯者稱能傑也。徐曰:堅中,骨節實也。

又《廣韻》:善也。《增韻》:勝任也。《書·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争能。

又《正字通》:順習也。《詩·大雅》:柔遠能迩。

又《廣韻》奴來切。《正韻》囊來切,并音㾍。三足鼈。《爾雅·釋魚》:鼈三足,能。注:山海經,從山多三足龞,今陽羨縣君山池亦有之。

又與台通。三能,星名。《史記·天官書》:魁下六星,兩兩相比,名曰三能。注作三台。

又《正字通》乃帶切,音柰。姓也。唐能延壽、能元皓。宋能迪。

又與耐通。《前漢·晁錯傳》:胡貊之人性能寒,揚粵之人性能暑。注:能,讀曰耐。

又《韻補》葉音尼。屈原《離騷》:紛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葉下佩,佩音皮。

又葉音甯。《詩·小雅》:各奏爾能。葉上湛,湛音沈。

又葉音袽。柳宗元《佩韋賦》:曆九折而直犇兮,固摧轅而失途。遵大路而曲轍兮,又求達而不能。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六咍

開口呼

次濁

奴來切

nAi

平聲

下平十七登

開口呼

次濁

奴登切

nəŋ

上聲

四十三等

開口呼

次濁

奴等切

nəŋ

去聲

十九代

開口呼

次濁

奴代切

nAi

集韻

平聲

一東

合口呼

全濁

胡弓切

Ɣiuŋ

平聲

上平十六咍

開口呼

次清

湯來切

tʰɒi

平聲

上平十六咍

開口呼

次濁

囊來切

nɒi

平聲

下平十七登

開口呼

次濁

奴登切

nəŋ

上聲

四十三等

開口呼

次濁

奴等切

nəŋ

去聲

十九代

開口呼

次濁

乃代切

nɒi

韻略

平聲

囊來切

平聲

奴登切

增韻

平聲

湯來切

平聲

囊來切

平聲

奴登切

去聲

乃代切

中原音韻

陽平

皆來

開口呼

次濁

nai

陽平

庚青

開口呼

次濁

n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皆來

奴來切

去聲

皆來

囊帶切

平聲

庚青

奴登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六皆

次清

湯來切

t‘ai

平聲

六皆

次濁

囊來切

nai

平聲

十八庚

次濁

奴登切

nəŋ

去聲

六泰

次濁

尼帶切

nai

上一篇:

下一篇:蜷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