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松石

綠松石

似松球且色近松綠的玉材
綠松石,又稱“松石”,是銅和鋁的含水磷酸鹽,屬于磷酸鹽礦物,因其“形似松球,色近松綠”而得名。英文名Turquoise,意為土耳其石。土耳其并不産綠松石,傳說古代波斯産的綠松石是經土耳其運進歐洲而得名。綠松石儲備量巨大,不僅中國有,埃及,伊朗,美國,俄羅斯,智利,澳大利亞,秘魯,南非,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等都有豐厚充足的礦藏儲量。《石雅》中解釋說:“(綠松石)形似松球,色近松綠,故以此名”。綠松石被人們當作寶石,其中藍色的為貴重品種。在中國清代以前,綠松石又被稱為“甸子”。色澤淡雅,絢麗的綠松石是深受古今中外人士喜愛的傳統玉石,作為佩戴和使用已有5000年以上的曆史。[1]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人們把綠松石作為鎮妖、辟邪的聖物和吉祥、幸福的象征。綠松石還是西曆十二月的生辰石。
  • 中文名:綠松石
  • 外文名:Turquoise
  • 用途:飾品、工藝品、民族信仰
  • 分類:
  • 顔色:綠色,藍色,藍綠色,青黃色
  • 相對密度:2.6~2.73
  • 解理與斷口:無解理;斷口為貝殼狀、粒狀
  • 折射率:1.610-1.650,點測約為1.61
  • 晶 系:三斜晶系
  • 中國主産地:湖北、安徽、陝西、河南、新疆
  • 光性特征:非均質集合體
  • 光 澤:蠟狀光澤、油脂光澤
  • 硬 度:5-6
  • 又稱:松石

簡介

綠松石屬優質玉材,古人稱其為"碧甸子"、"青琅稈"等等,歐洲人稱其為"土耳其玉"或"突厥玉"。綠松石是國内外公認的“十二月生辰石”,代表勝利與成功,有“成功之石”的美譽。

綠松石因所含元素的不同,顔色也有差異,氧化物中含銅時呈藍色,含鐵時呈綠色。多呈天藍色、淡藍色、綠藍色、綠色、帶綠的蒼白色。顔色均一,光澤柔和,無褐色鐵線者質量最好。

色彩是影響綠松石質量的重要因素。綠松石制品顔色美麗,深受古今中外人們。中國有些為了保護礦産資源,有些地方明令禁止開采,故商人從國外進口然後在内地進行綠松石加工,之後的将首飾品和工藝品,再銷往各地,除卻克什米爾地區,拉薩目前是世界大的綠松石交易市場。

綠松石質地細膩、柔和,硬度适中,色彩嬌豔柔媚,但顔色、硬度、品質差異較大。通常分為四個品種,即瓷松、綠松、泡(面)松及鐵線松等。

綠松石是銅和鋁的磷酸鹽礦物集合體,以不透明的蔚藍色最具特色。也有淡藍、藍綠、綠、淺綠、黃綠、灰綠、蒼白色等色。一般硬度5~6,密度2.6~2.9,折射率約1.62。長波紫外光下,可發淡綠到藍色的熒光。

綠松石是古老寶石之一,有着幾千年的燦爛曆史,深受古今中外人士的喜愛。公元5500年前,古埃及就在西奈半島上開采綠松石,第一王朝時埃及國王曾派出組織精良并有軍隊護衛的兩三千人的勞動大軍,尋找并開采綠松石。考古者在挖掘埃及古墓時發現,埃及國王早在公元前5500年就已佩戴綠松石珠粒。

1927年中國地質界老前輩章鴻钊先生,在其名著《石雅》中解釋說:"此(指綠松石)或形似松球,色近松綠,故以為名",是說綠松石因其天然産出常為結核狀、球狀,色如松樹之綠,因而被稱為"綠松石"。可以說是非常形象的,也可簡稱為"松石"。

也有說法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也是綠松石所制。

理化特征

化學成分

一種含水的銅鋁酸鹽類礦物,化學式為CuAl6(PO4)4(OH)8·5H2O。理論成分為P2O5 34.12%,Al2O3 36.84%,CuO 9.57%,H2O 19.47%。而自然界産出的綠松石與理論成分有很大差别。

綠松石質地不很均勻,顔色有深有淺,甚至含淺色條紋、斑點以及褐黑色的鐵線。緻密程度也有較大差别,孔隙多者疏松,少則緻密堅硬。抛光後具柔和的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優質品經抛光後好似上了釉的瓷器,故稱謂“瓷松石”。綠松石也有缺點,那就是綠松石受熱易褪色,也容易受強酸腐蝕變色。此外硬度越低的綠松石孔隙越發育,越具有吸水性和易碎的缺陷,因而油漬、污漬、汗漬、化妝品、茶水、鐵鏽等均有可能順孔隙進入,導緻難以去除的色變,所以鑲嵌使用的綠松石一般都會封蠟處理。綠松石是一種較為嬌貴的玉石品種。無論是加工過程,或是使用過程均需備加愛惜。但隻要保持清潔幹淨,不受高溫和強力碰撞,應該不會有問題的。

綠松石經過現代礦物學研究是一種含水的銅鋁磷酸鹽,歸類于磷酸鹽礦物。這是一種水流沉澱生成的礦物。綠松石在液态浸流沉澱生成的過程中顔色從藍、綠色到淺綠、淺黃色。硬度因成礦過程中結晶壓力和後期壓力和風化條件導至差異較大,綠松石在現代寶玉石鑒定分類中被列為半寶石,其中藍色的為貴重首飾石品種,藍色及藍綠色翠綠等色彩純正,結構緻密者皆可為高端藝術雕刻的首選,綠松石因其絕美的色澤是一種東西方傳承共賞的寶玉石。

寶石級綠松石是在地質作用過程中形成的,達到玉石級的主要由綠松石礦物組成的緻密塊狀集合體。這個定義強調了它是在地質作用過程中形成的,與人工合成的綠松石和其它玉石不同。

綠松石通常呈現緻密塊狀、腎狀、鐘乳狀、皮殼狀等集合體,特别是具有獨特的天藍色或稱為“綠松石色”,使人一見便曉。

物理特性

形态:三斜晶系,隐晶質,少見微小晶體,隻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

斷口:貝殼狀到粒狀(與孔系度有關)。

硬度:緻密塊狀者摩氏硬度為5~6,孔系度大者摩氏硬度較小。

韌性:白垩狀者韌性小,易斷裂,緻密者韌性好。

條痕:白色或綠色。

相對密度:2.4~2.9,标準值為2.76

透明度:通常不透明。

光澤:抛光面為油脂玻璃光澤,斷口上為油脂暗淡光澤。

包裹體:常有黑色斑點或黑色線狀褐礦或其他氧化鐵包裹物。

折射率:N8=1.65,NM=1.62,NP=1.61。由于綠松石常呈綠色集合體,在寶石折射儀上隻有一個讀數,平均值約為1.62。

雙折射率:晶體雙折射率(DR)強,DR=0.040。但在寶石學測試中并無顯示。

光學特性:晶體二軸晶正光性,2Y=40。由于綠松石通常不透明,所以不能提供寶石學測試數據。

顔色:天藍色,極具特征性,以至于成了一種标準色----綠松石色。其餘有深藍、淡藍、湖水藍、藍綠、蘋果綠、黃綠、淺黃、淺灰色。銅導緻了藍色,鐵在化學成分中可以替代部分鋁,使綠松石呈現綠色,水的含量也影響着藍色的色調。

吸收光譜:在強的反射光下,偶爾可見兩條中等至微弱的藍區432納米和420納米吸收帶,有時在460納米處可見模糊不清的吸收帶。

發光性:在紫外線長照射下有淡黃綠色到藍色的熒光,短波熒光不明顯。X射線照射下也無明顯的發光現象。

熱學性質:遇熱通常會爆裂成碎片,變為褐色,火焰下呈綠色。

酸:在鹽酸中溶解很慢。

綠松石孔隙發育,所以鑒定過程中,綠松石不宜與有色的溶液接觸,以防有色溶液将其污染。

産源

主要産地

中國是綠松石的主要産出國之一。湖北竹山縣、鄖西縣、安徽馬鞍山、陝西白河、河南淅川、新疆哈密、青海烏蘭等地均有綠松石産出,其中以湖北鄖縣、鄖西、竹山一帶的優質綠松石為世界著名産地,雲蓋山上的綠松石以山頂的雲蓋寺命名為雲蓋寺綠松石,是世界著名的中國松石雕刻藝術品的原石産地,在業内和收藏界享有盛名并暢銷國内外。此外。江蘇、雲南等地也發現有綠松石。

在國外的著名的綠松石産地伊朗,産出最優質的瓷松和鐵線松,被稱為波斯綠松石。此外,埃及、美國、墨西哥、阿富汗、印度及原蘇聯等國均産出綠松石。

主要礦口

(1)雲蓋寺

雲蓋寺綠松石分為三個含礦層:第一含礦層脈狀礦體較多為天藍色、綠色、藍色和淺藍色;第二含礦層位于第一層之上48米處,綠松石以綠色為主,次為淺綠色、藍色、蘋果綠和天藍色;第三層出露于礦區東北部,含礦性較差。

雲蓋寺綠松石礦曾是我國最大的綠松石企業,該礦出産的綠松石也是全世界最好的綠松石,當年該礦的産值可以養活全縣幹部。《鄖縣地礦》說,自"1954年國家收回國有組建縣辦國營綠松石礦,從1954-1999年,綠松石總産量為800餘噸,累計創彙3億美元,最高年産量達30噸,年産值達1200萬元"。生産的最高峰是20世紀70-80年代,每天下礦井的有四五百人,産量每天半噸到一噸,鄖縣财政收人的大部分都來自這個礦。1994年1月15日,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塊天然綠松石在雲蓋寺礦産出,長82厘米,寬、高各29厘米,重66.7公斤,呈藍綠色,結構完整,質地細膩。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後期,該礦山資源日漸緊缺,礦區東部、中部主要含礦層730米标高以上基本采空;上世紀90年代,礦區西部含礦層730米标高以上也基本采空,此後雲蓋寺礦區以開采平巷内零星礦體和回收礦為主;進入21世紀,雲蓋寺國營綠松石礦因連年虧損,最終于2005年破産。至此,雲蓋寺綠松石開采基本停滞,其在綠松石市場的份額也越來越小。

(2)鄖西

鄖西也是綠松石主要産地,姚家坡青皮子是上好的雕刻料,最具特色的還是要數鄖西菜籽黃,礦菜籽黃是綠松石的一個稀有品種,學術檢測是含鋅的綠松石,并由此産生形形色色的綠色。全世界隻有中國湖北和美國内華達州有出,由于它們顔色翠綠,引入入勝,盤玩變化萬千,品質好的菜籽黃綠松石密度大,硬度高,是綠中之精華,翠中之極品,文玩之頂端矣。

(3)丫角山

丫角山确切的位置在湖北竹山縣潘口鄉魏溝村。圖上标示此地在竹山縣内距離知名綠松石的溢水鎮洞子溝礦口非常近,這似乎也能說明礦脈走向比較近,而品質優良也無可厚非了。

用價比黃金來形容綠松石已不貼切。目前,天然綠松石成品的市價是每克300元到1500元左右,最高品質的已達每克5000元或者更高。

就目前來看丫角山礦出來的料是硬度、密度大多數過瓷松标準,因為質感細膩,密度、硬度比較好,成品表面瓷度反光均勻,鐵線相對少,盤玩見效比較快,個體不大,盤玩後表面凝脂感強烈,類似果凍。

真正丫角山料鐵線比較少,但并不是完全沒有,選料切、打磨的幹淨而已。視覺效果色感基本是純正藍色到藍綠色、綠藍色。

(4)洞子溝

在鮑峽雲蓋寺封礦十幾年之後,市場上流通的高瓷高藍基本是竹山溢水洞子溝礦。而洞子溝礦在形成過程中,出貨比例更為穩定,顔色上來說雲蓋寺的顔色更為烏蘭,洞子溝的顔色更清亮,更嫩。洞子溝的高蘭高瓷,業内稱為溢水藍,是因為礦口在竹山縣溢水鎮。

分類等級

綠松石通常按産地、顔色、光澤、質地、結構和構造對其分類,而許多分類又或多或少的引申為綠松石的質量等級,因而帶有等級意義。

按顔色

A、藍色綠松石(Blueturquoise):藍色,不透明塊體,有時為暗藍色;B、淺藍色綠松石(Palablueturquoise):淺藍色,不透明塊體;

C、藍綠色綠松石(Blue-greenturquoise):藍綠色,不透明塊體;D、綠色綠松石(Greenturquoise):綠色,不透明塊體;

E、黃綠色綠松石(Yellow-greenturquoise):黃綠色,不透明塊體;

F、淺綠色綠松石(Greenishturquoise):淺綠色,不透明塊體。

按地區

A、尼沙普爾綠松石:産自伊朗北部阿裡米塞爾山上的尼沙普爾地區。中國古稱"回回甸子",日本等國稱"東方綠松石"。

B、西奈綠松石:位于西奈半島,是世界最古老的綠松石礦山。

C、美國綠松石:産自美國西南各州,特别是亞利桑那州最為豐富。

D、湖北綠松石:産自中國鄂西北的綠松石,古稱"荊州石"或"襄陽甸子。湖北綠松石産量大,質量優,享譽中外,主要分布在鄂西北的鄖縣、竹山、鄖西等地,礦山位于武當山脈的西端、漢水以南的部分區域内。

按産地分還有埃及綠松石、智利綠松石、澳大利亞綠松石,等等。然而有些産地名稱,不僅僅代表産地,同時還代表和指示綠松石的質量等級,故這些名稱也具有質量等級意義。

按結構

A、透明綠松石:指透明的綠松石晶體。極罕見,僅産與美國弗吉尼亞州,琢磨後的透明寶石重量不到1克拉;

B、塊狀綠松石:指緻密塊狀的綠松石,它們色澤豔麗,質地細膩,堅韌而光潔,為玉雕的主要材料,相當常見;

C、結核狀綠松石:指呈球形、橢球形、葡萄形、枕形等形态的綠松石,結核大小懸殊;

D、藍缟綠松石:也稱為"花邊綠松石",指因鐵質的存在而形成的具有蜘蛛網狀花紋的綠松石;

E、鐵線綠松石:指表層具有纖細的鐵黑色花線的綠松石;

F、瓷松石:指呈天藍色、質地緻密堅韌,破碎後斷口如瓷器斷口,異常光亮的綠松石,質量好;

G、脈狀綠松石:指呈脈狀、賦存于圍岩破碎帶中的綠松石;

H、斑雜狀綠松石:指因含有高嶺石和褐鐵礦等物質而呈現的斑點狀、星點狀構造的綠松石,質量較差;

I、面松:指質地不堅的綠松石,斷口呈粒狀,硬度小,用指甲能刻劃。有的塊料可用;

J、泡松:指比面松還軟的綠松石,為劣等品,不能用做玉雕材料。但這種綠松石經過人工着色、注膠處理,已成為一種優化綠松石品種。

國際

瓷松:是質地最硬的綠松石,硬度為5.5~6。因打出的斷口近似貝殼狀,抛光後的光澤質感均很似瓷器,故得名。通常顔色為純正的天藍色,是綠松石中最上品。

綠松:顔色從藍綠到豆綠色,硬度在4.5~5.5,比瓷松略低。是一種中等質量的松石。

泡松:又稱面松,呈淡藍色到月白色,硬度在4.5以下,用小刀能刻劃。因為這種綠松石軟而疏松,隻有較大塊才有使用價值,為質量最次的松石。但在綠松石原料日益缺乏的今天,常采用注塑、注蠟以及染色等人工處理方法,改善其質量及外觀,因而也可"廢物利用"。

鐵線松:綠松石中有黑色褐鐵礦細脈呈網狀分布,使藍色或綠色綠松石呈現有黑色龜背紋、網紋或脈狀紋的綠松石品種,被稱為鐵線松。其上的褐鐵礦細脈被稱為"鐵線"。鐵線纖細,粘結牢固,質堅硬,和松石形成一體,使松石上有如墨線勾畫的自然圖案,美觀而獨具一格。具美麗蜘蛛網紋的綠松石也可成為佳品。但若網紋為粘土質細脈組成,則稱為泥線綠松石。泥線松石膠結不牢固,質地較軟,基本上沒有使用價值。

國際寶石界對綠松石等級劃分:綠松石通常按産地、顔色、光澤、質地、結構和構造對其分類

(1)一級綠松石等級是波斯産地的綠松石;

(2)二級綠松石等級是美洲級别;

(3)三級綠松石等級是埃及綠松石;

(4)四級綠松石等級是阿富汗,阿富汗的綠松石是國際标準最差的綠松石。

國内

根據顔色、光澤、質地和塊度,中國工藝美術界一般将綠松石劃分為三個等級:

(1)一級綠松石:呈鮮豔的天藍色,顔色純正、均勻,光澤強,半透明至微透明,表面有玻璃感。質地緻密、細膩、堅韌,無鐵線或其他缺陷,塊度大;

(2)二級綠松石:呈深藍、藍綠、翠綠色,光澤較強,微透明。質地堅韌,鐵線或其他缺陷很少,塊度中等;

(3)三級綠松石:呈淺藍或藍白,淺黃綠等色,光澤較差,質地比較僵硬,鐵線明顯,或白腦、筋、糠心等缺陷較多,塊度大小不等。

保養方式

綠松石像其他您珍愛的物品一樣,都需要愛惜和保養,否則在使用過程中,會由潔變污,由亮變暗,由新變舊。

大多數綠松石有孔,會吸收擦手油、潤唇膏和香水等,盡管在我國的傳統工藝中,會給綠松石表面塗上一層石蠟,以增加綠松石的色澤,同時也起到了保護綠松石的作用,但在佩戴時仍應注意汗迹、油污等,避免與化妝品和皮膚油脂過多的接觸,以免損壞寶石。因綠松石多孔隙,注意鑒别時避免用重液測密度,因為三溴甲烷、二碘甲烷會使綠松石變色。綠松石顔色嬌嫩,怕污染,應避免與茶水、肥皂水、油污、鐵鏽和酒精等接觸,以防順孔隙滲入寶石變色。

綠松石怕高溫,不能直接火烤和陽光直射,以免褪色、炸裂、幹裂。長時間大日光曝曬會使綠松石因失水而産生裂紋和退色,過高溫度的烘烤會使綠松石變碎易脆。某些印第安手工首飾制作的很精美,修理費也很昂貴。但是銀的導熱率很高,在修理銀首飾時,溫度難以控制,而鑲嵌在上面的綠松石會因溫度過高而碎裂。因為那些寶石是和金屬材料粘接在一起的。

綠松石硬度不大,在佩戴的保存時都應避免和其他硬度大的首飾或物品相碰撞。不要把綠松石放入超聲波清洗機中,一方面有孔的綠松石會吸收溶液使自己褪色;另一方面超聲振動時由于和其他珠寶相接觸,無論有孔的還是緻密的綠松石表面都可能受到破壞。

工藝

綠松石的工藝要求,主要以顔色、質地、雜質及塊度大小為标準。質硬、色藍如瓷松者,塊大者為特級料,中小塊為一級料;中等硬度、色由藍到豆綠,如綠松以及網紋美觀的鐵線松者,大塊為一級料,中小塊為二級料;其它可使用的料為三級料;最次者為"面"松,隻有大塊或處理後才能使用。人民大會堂湖北廳的"李時珍采藥"雕像,即為綠松石雕制而成。綠松石玉雕工藝品是中國獨具風格的出口玉雕品種之一,在國際市場上素享盛譽。

改質的綠松石

為了改善一些品質較差的天然綠松石的外觀、顔色,提高耐久度和使之易打磨抛光而不易破碎,通常采用注蠟、注塑等方法來改質天然綠松石。這種做法通常珠寶界是認可的,畢竟優質的綠松石太少了。改質過的綠松石主要成分還是天然的,不過經過改質工序。

常用的改質方法有以下幾種:注蠟——因為綠松石是密度比較低的一種寶石,注蠟可以填補表面的微小氣孔,避免在佩戴中綠松石遭受污染,這種是綠松石加工中很古老的一種工藝,過蠟以後綠松石顔色會自然變深,也更具觀賞性,色澤紋理變的更清晰漂亮,這種工藝的綠松石多用于珠寶鑲嵌使用。

Zachery處理方法——可以改善綠松石顔色,減少孔隙度同時不加入任何外來物質。處理後的綠松石顯示一種“知更鳥蛋”的藍色調。經該方法處理的綠松石在裂隙附近會出現比較深的藍色富集現象,先進的檢測方法可以發現經Zachery處理的綠松石存在鉀元素的異常升高現象。

但是經過改善優化工序的綠松石,和注膠的南紅瑪瑙、戰國紅紅瑪瑙一樣,時間久了會出現老化現象,所以這一類玉石寶石可以佩戴,但是價值大打折扣,沒有收藏價值。

人工合成綠松石

合成的綠松石通常有以下幾種:

吉爾森法合成綠松石采用了制陶瓷的工藝過程。在放大觀察時可以看到在較淺的基底上分布的藍色微粒,這就是俗稱的“奶酪夾小麥”現象。合成綠松石具有典型的藍色微小顆粒,有時表面有人工“鐵線”。

染色的羟矽硼鈣石是一種便宜的綠松石仿制品,簡單的鑒别方法是在查爾斯濾色鏡下顯粉色。

玻璃也可以用來模仿綠松石,但是兩者的折射率值明顯不同。玻璃中還可以見到旋渦紋和氣泡。

一種礦物粉末的混合物,經染色後使用塑料和環氧樹脂膠結,也可以制造出綠松石的仿制品,制作過程中的加熱和加壓會産生壓裂隙經放大觀察可以看到。

綠松石包漿

包漿的原理:包漿,顧名思義:包裹着一層漿體。那麼這層“漿”的來源是什麼呢?這就要從了解人手掌分泌物的成份開始了。

人手上的皮膚會分泌兩種物質:汗液和皮脂。汗液是由小汗腺分泌的,對于綠松石的上色來說,汗液起主導作用。皮脂是由皮脂腺分泌的,它是一種混合物。其中包含多種脂類物質,主要有飽和的及不飽和的遊離脂肪酸,甘油三脂、蠟類、固醇類、角鲨烯及液體石蠟等。皮脂排洩到皮膚表面,一部分附着在毛發上,起潤澤毛發的作用;另外大部分皮脂和汗液混合在手掌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乳狀的皮脂膜,這種物質就是包“漿”的前身。

乳狀皮脂膜因為含有脂類和蠟類物質,其本身兼具“油”和“蠟”的屬性,在接觸原礦綠松石時,會迅速滲透進玉石的毛細孔中,這個過程大概會持續一個月以上。

這段時間會感覺松石變色快、吸收感強。總是手感澀澀的,行話叫“咬手”。過了這個階段,乳狀皮脂膜與松石内部受到填充物影響會進一步變化,随着混合物的水分逐漸蒸發,乳狀皮脂膜還原為皮質混合物,其中多種脂類物質進入松石内部深層,進一步與内部維融合,而另外一部分蠟類混合物析出到松石表層堆積下來,凝固為類似結晶體的透明漿層,這就是俗稱的“包漿”了。

作為皮脂混合物中析出的蠟類物質結晶體,包漿的物理狀态還有着很大的不穩定性。初步的包漿,在進一步盤玩的過程中,新加入的乳狀皮脂膜會使包漿逐漸軟化,這時的松石表面在手感上會覺得“發粘”、“返油”,這屬于正常現象。随着時間的推移,松石表面紋理逐漸磨損,手掌能夠接觸到的表面積增加,表層的蠟類析出物也随着長年的盤玩不斷經曆擠壓->凝固->擠壓->凝固的過程。分子間的水分逐漸喪失,固化程度加劇,整個松石通體包漿,深入度達到“入木三分”的地步。這時的松石,就可以叫做“挂瓷的松石”了。挂瓷可以看做是硬質化的包漿,它與包漿狀态的根本不同之處就在于挂瓷比較穩定,不會因為加入新的乳狀皮脂膜而軟化。

用途

優質綠松石主要用于制作弧面形戒面、胸飾、耳飾等。質量一般者,則用于制作各種款式的項鍊、手鍊、服飾等。塊度大者用于雕刻工藝品,多表現善與美的内容,如佛像、仙人、仙鶴、仙女、山水亭榭、花鳥蟲魚、人物走獸等。人民大會堂湖北廳裡的"李時珍采藥"雕像,就是綠松石雕制而成。

綠松石也常被填嵌在金、銀、銅器上,其顔色相互輝映,美麗且富有民族特色。綠松石碎屑可以作顔料。

在古代人們把它與宗教聯系在一起。把綠松石鑲嵌在配刀、帽子、衣服上,至今仍是神聖的裝飾用品,用于宗教儀式。有些古國崇尚綠松石,如埃及、波斯、阿茲台克(墨西哥印第安人古國)等。長期佩戴對人體有解毒清肝火之用。

綠松石通常被用來作珠子。尺寸從8~60mm不等,或者抛光或不加琢磨。在帶有佛家神聖的108顆珠子的念珠上,綠松石可以是一種主要的珠子或墊圈。

在喜馬拉雅地區西部,綠松石和其他一些貴重物件被直接縫在女人的衣裙或兒童的帽上。

有時整個外衣的前襟都裝飾上金屬片、貝殼、各種材料的珠子、扣子和綠松石。孩子帽上的飾物還有保護作用。

尼泊爾西北部Manang的婦女以戴一顆邊上配兩顆珊瑚珠的長70mm綠松石塊為榮。戴上這一件珠寶,對外出經商的丈夫來說,意味着身家安全。

護身符容器在亞洲是一種重要的珠寶玉器。這種容器可以是平紋布袋,但更多的是雕刻精巧的金銀盒,且很少不帶綠松石裝飾。有時居中放一塊大小适當的綠松石,有時将許多無瑕綠松石與鑽石、金紅石和祖母綠獨到地排列在24K黃金祖傳物件上。

傳說

在上庸竹山縣大地上,曾留傳這樣的神話:火神祝融與水神共工向來不和,在一次戰鬥中,戰敗的共工礙于臉面一頭向不周山撞去,把北天門的柱子撞斷,暴雨不住地從天漏處傾盆而降,加上地表多處火山爆發,冷卻後的岩漿将河床淤塞,形成“堵河”。為救民于水火,女娲娘娘遍拾蘆蒿作燃料堆聚于“火燒坡”,聚丹陽之氣煉五彩石上補天漏下糊地縫,使萬物重獲生機。後來“共工觸山”的典故就成了“竹山”(方言“觸”與“竹”同音)地名的由來,秦巴大山中這條淤塞受堵的河流就叫堵河,而女娲用來補天的五彩石煉化後就形成了綠松石。女娲與竹山文化息息相關:竹山地質環境脆弱,青峰和揚日灣兩條大斷裂帶橫貫全縣境内,相傳火山、地震與水災頻發,使河流受堵,先民于水深火熱中難以生存;在留傳的皮影、民歌、剪紙、民間故事等10多種民俗文化中,處處可以聽到或看到“女娲”的影子;與女娲活動有關的地名多達30多個;“女娲補天”所用的五彩(黃白赤黑綠)石分别與該縣金(銅)、銀、鐵、石煤、綠松石等豐富礦藏顔色相對應;更有《史記·五帝本紀》、《錄異記》、《康熙字典》等10多種典籍印證竹山就是女娲煉石補天聖地……

鑒别

仿制品鑒别

1.三水鋁石:一種與綠松石共生的礦物,與綠松石的主要區别為

(1)它的顔色比較淺,很難達到天藍色:

(2)玻璃光澤,與綠松石的蠟狀及土狀光澤不同;

(3)脆性,極易崩落,而綠松石則韌性較大;

(4)硬度較低;

(5)具泥土臭味;

(6)密度低于綠松石。

2.矽孔雀石:是一種在外表上與綠松石極相似的礦物。主要區别為

(1)顔色鮮豔,透明度較高;

(2)折射率較低;

(3)密度和硬度相對較低。

3.藍綠色玻璃:主要區别是其具有的玻璃光澤、貝殼狀斷口,以及内部可能見到的氣泡和旋渦紋。

4.再造綠松石:是由一些綠松石微粒、藍色粉末材料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壓結而成。這種材料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鑒定

(1)結構:外表像瓷器,有明顯的粒狀結構;

(2)酸實驗:因含銅化合物而呈藍色,銅鹽能在鹽酸中溶解。将酸滴于表面,用白棉球擦拭,将掉色。

優化處理及其鑒别

通常采用注臘、染色和注塑等方法來改質天然綠松石。這種做法通常珠寶界是不認可的,因為改變了松石的本質。

1.染色

⑴染色綠松石顔色不自然,國内市場上的染色綠松石常呈深藍綠色或深綠色,且過于均勻,但在裂隙處,顔色變深。

⑵染色綠松石顔色很淺,一般在1mm左右,某些地方可能露出淺色的核。

2.注塑

注塑包括無色和有色塑料的注入,注塑處理的綠松石(圖12-5-7)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進行鑒定:

⑴折射率:注塑的一般會低于1.61。

⑵相對密度:注塑的相對密度較低,一般小于2.76。

⑶硬度:注塑的摩氏硬度,一般為3-4,注塑的綠松石易出現刮痕。

(4)紅外光譜:可出現由塑料引起的1450cm和1500cm間的強吸收,而在較新的注塑處理品種中,則出現1725cm的強吸收帶。

著名藏品

故宮藏綠松石:綠松石項鍊,戰國,長2cm,寬1.3cm,厚0.5cm。

綠松石均受沁變色發舊。整條項鍊由35粒大小不一的扁方珠串成,按中間大兩邊小的順序排列。

這種彩石項鍊主要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大多選用水晶、瑪瑙、松石等材質。這些彩石一般都琢磨成不同的形狀組合在一條項鍊上,顔色對比鮮明,非常精美。在我國的山東、河南等地曾有出土。

這條項鍊隻選用松石一種材料進行制作,并不多見。從其精細的穿孔來看,說明這一時期鑽孔技術具有高超的水平。

在中國位于河南鄭州大河村仰韶文化(距今6500-4400年)的遺址中,出土了2件綠松石制的28cm長的魚形飾物。

在古波斯的曆史中,綠松石被認為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避邪之物,被做成護身符。曾在多處古波斯墓葬中發現綠松石飾物。古印第安人把綠松石當作聖石,他們認為佩戴綠松石飾品可以得到神靈的護佑,而且還象征着“信賴和信任”,也給遠征的人帶來吉祥和好運,被譽為成功幸運之石。在西方,綠松石還是現代誕生石中代表十二月的誕生石,也就是射手座的星座石,象征着成功與必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