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毒傘

白毒傘

緻命真菌

白毒傘也叫緻命鵝膏菌,是白色的傘狀蘑菇,其毒性為毒傘肽和毒肽類,在新鮮的緻命白毒傘中含量非常的高,這些毒素對人體的肝腎、血管細胞以及中樞神經有着極為嚴重的損害,能夠讓人體的各個器官功能衰竭而死,死亡率高達95%以上。[1]

    界:真菌界

    門: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亞門:傘菌亞門Agaricomycotina

    綱:傘菌綱Agaricomycetes

    亞綱:傘菌亞綱 Agaricomycetidae

    目:傘菌目(Agaricales)

    科:鵝膏菌科 Amanitaceae

    屬:鵝膏菌屬 (Amanita)

    種:白毒傘A. verna

    中文學名:白毒傘

    中文别名:白羅傘(雲南)、白鵝膏、春生鵝青、白帽菌。

    二名法:Amanita verna

    分布:廣泛分布于全世界

概述

白毒傘其實就是一種毒蘑菇,幼苗時呈現卵形,長大後是一種白色的傘狀植物,它的菌蓋直徑大約6cm,菌柄長在8cm左右,粗0.8cm左右。整個毒蘑菇分為菌環、菌柄兩部分,白毒傘菌柄頂部菌環比較薄,而且是白色膜質。

形态特征

特征

全株純白色,比較細長。

形态

菌蓋屬中型大小約5~10cm。幼時雞蛋形至鐘形,治後平展,純白色,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把白色,離生。菌柄白色,光滑,基部膨大,長9—12厘米,粗2—2.5厘米。菌環生在柄的上部,白色,膜質,上面有不明顯條紋。菌托白色,肥厚成苞狀。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近球形。光滑, 8—12 X 6210微米 。

生境與習性

廣泛分布于全世界,夏季到秋季時,可在闊葉林或針葉林地上發現散生或群生的子實體。大量發生于廣東春季溫暖多雨的三、四月,五至七月也有少量出現。

白毒傘與廣東常見的黧蒴樹(又稱大葉栎)有寄生關系,絕大多數“白毒傘”生長在黧蒴樹樹陰下,每年的3、4月份及8、9月份是生長旺盛期。

毒性

在日本與“鱗柄白毒鵝膏菌”(A. virosa)、“毒鵝膏”(A. phalloides)合稱“猛毒菌禦三家”,因此三種真菌常均被誤認為外觀相似的白色食用真菌,而誤食造成中毒。在歐美被稱為“fool's mushroom”(傻瓜的蘑菇),因其與可食用的蘑菇外觀非常相像、但也被稱為“Destroying Angel”,因外觀、毒性與同是劇毒的鱗柄白毒鵝膏菌相似。

由于危險性太高,建議一般人别摘采白色的真菌來食用。

中毒症狀

毒性極強,食用一小株就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食用後6~24小時會有腹痛、嘔吐、下痢等腸胃性毒菌的症狀,大約一天就完全康複,但4~7天後會出現更嚴重的肝髒或腎髒等内髒機能障礙的症狀,如黃疸、肝髒肥大、消化器官出血等,如未即時做消化道洗淨、血液透析則有可能死亡。

識别毒蘑菇

• 一看生長地帶。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栎樹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肮髒地帶。

• 二看顔色。有毒蘑菇菌面顔色鮮豔,有紅、綠、墨黑、青紫等顔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劇毒,采摘後易變色。

• 三看形狀。無毒蘑菇的菌蓋較平,傘面平滑,菌面上無輪,下部無菌托,輕摸菌頂,中央有凹狀感;有毒的菌蓋中央呈凸狀,形狀怪異,菌面厚實闆硬,菌杆上有菌輪,菌托稈細長或粗長,易折斷。

• 四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鮮野蘑菇撕斷菌稈,無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别為白色),菌面撕斷不變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濃,呈赤褐色,撕斷後在空氣中易變色。

• 五聞氣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蘿蔔味。無毒蘑菇為苦杏或水果味。

• 與一樣是劇毒的鱗柄白毒鵝膏菌 (Amanita virosa))很相似,但可以在其上滴氫氧化鉀溶液會變黃色、菌柄上有鱗片、外型較大來做區别。

中毒事件

2013年4月5日,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6人誤食毒蘑菇已緻1人死亡、5人危殆。

衛生專家提醒,近期是毒蘑菇中毒的高發季節,毒蘑菇與食用菇沒有明顯區别,僅憑肉眼難以鑒别,務必警惕誤食中毒。

據介紹,毒蘑菇在中國約有180多種,其中可緻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