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

火柴

取火工具
是根據物體摩擦生熱的原理,利用強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化學活性,制造出的一種能摩擦發火的取火工具。火柴盒的側面塗有紅磷(發火劑),三硫化二銻(Sb2S3,易燃物)和玻璃粉;火柴頭上的物質一般是KClO3、MnO2(氧化劑)和S(易燃物)等。當兩面者摩擦時,因摩擦産生的熱使與KClO3等接觸的紅磷發火并引起火柴頭上的易燃物燃燒,從而使火柴杆着火
    中文名:火柴 外文名:Match 别名: 用途: 分類: 發明年代:公元577年 發明國家:中國

基本解釋

用細小的木條蘸上磷或硫的化合物制成的取火的東西。

現在常用的是安全火柴,安全火柴的優點是紅磷沒有毒性,并且它和氧化劑分别粘附在火柴盒側面和火柴杆上,不用時二者不接觸。

火柴曆史

中國南北朝(420~589)時期,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種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陰火”引發為“陽火”。這可視為最原始的火柴。

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的《辍耕錄》中的《發燭》條說:“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塗木片頂端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粹兒,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後妃貧者以發燭為生,豈即杭人之所制矣。”文中的發燭就是原始的火柴。

《資治通鑒》中記載:“陳宣帝太建九年,齊後妃貧苦,至以賣燭為業。”

北宋人陶谷的《清異錄》說:“夜有急,苦于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這是說當時民間百姓非常流行用一種塗上硫磺的杉木條引火,這也說明了原始的火柴,應該是在《清異錄》成書年代之前就已經發明,也就是公元950年前。

據一則重要史料記載:“漢淮南王招緻方術之士,延八公等撰《鴻寶萬畢方》,法燭是其一也,餘非民所急,故不行于世,然則法燭之起,自劉安始也。”這裡的法燭就是後來說的發燭,都是火柴的前身。按照高承的記述,我們可得知,原始的火柴是在公元2世紀,由早期的煉丹家所發明的。我們也知道硫磺是煉丹家的主要藥物,所以他們發明原始火柴更加合理。

到了南宋時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經到處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販。那是有人把松木削成如紙張薄的小片,用硫磺塗滿它的一端。但它不叫“火柴”,而是叫“發燭”、“粹兒”,這已經是早期的火柴了,但人們沒有注意和重視。

在歐洲,火柴出現于古羅馬時期。當時一些小販,将木柴浸泡在硫磺中出售。這種被浸泡在硫磺中的木柴本身并不起火,而是可以用來引火。人們用鐵塊撞擊火石,讓濺出的火星落在這些木柴上,就能獲得火種。到了中世紀時期,歐洲人又用蘆葦取代了木柴,成為引火的材料。

1669年,德國人H.布蘭德提煉出了黃磷。人們利用黃磷極易氧化發火這一特性,在小木棒一端沾上硫磺,然後再沾黃磷而發光。1805年,法國人錢斯爾将氯酸鉀和糖

用樹膠粘在小木棒上,浸沾硫酸而發火。這些都是現代火柴的雛形。

1826年,英國人J.沃克把氯酸鉀和三硫化銻用樹膠粘在小木棒端部作藥頭,裝在盒内,盒側面粘有砂紙。手持小木棒将藥頭在砂紙上用力擦劃,能發火燃燒。這是最早具有實用價值的火柴。

1831年,法國人C.索裡亞以黃磷代替三硫化銻摻入藥頭中,制成黃磷火柴。這種火柴使用方便,但發火太靈敏,容易引起火災,而且在制造和使用過程中,因黃磷有劇毒,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

1845年,奧地利人A.施勒特爾研制出赤磷(也稱紅磷),它是黃磷的同素異形體,性能比較穩定,且無毒。1855年,瑞典人J.E.倫德斯特倫創制出一種新型火柴,它是将氯酸鉀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梗上,而将赤磷藥料塗在火柴盒側面。使用時,将火柴藥頭在磷層上輕輕擦劃,即能發火。由于把強氧化劑和強還原劑分開,大大增強了生産和使用中的安全性,稱之為安全火柴,應用廣泛。

1898年,法國人H.塞弗納和E.D.卡昂以三硫化四磷取代黃磷制成火柴,稱為硫化磷火柴。這種火柴與黃磷火柴一樣随處可以擦燃而沒有黃磷的毒性,但仍不如安全火柴安全。

火柴工業開創于歐洲。1833年,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廠建立于瑞典卡爾馬省的貝裡亞城。1865年,火柴開始輸入中國,當時稱之為“洋火”或“自來火”。中國的第一家火柴廠是衛省軒于1879年在廣東省佛山縣創辦的巧明火柴廠。到1900年,中國共開設了19家火柴廠。1921年,劉鴻生在蘇州創辦鴻生火柴廠,改進了火柴配方,改善了生産管理,生産出質優價廉的“美麗”牌火柴。劉鴻生于1930年又創建了上海大中華火柴公司。1949年後,中國火柴生産逐步實現了機械化和半自動化。1967年,第一台火柴自動連續機試制成功。1982年在濟南火柴廠建成了中國第一條連續生産線。

2012年9月6日,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将舉行資産處置拍賣會,最後一批設備被拍賣,這标志着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産廠家徹底走進曆史。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前身為泊鎮永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12年,時任民國代總統的馮國璋以四萬元現洋入股公司,改寫了國人依賴“洋火”的曆史,建國後一度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産廠家。當地文物部門對“泊頭火柴”的主要火柴生産設備進行了保護,并将設立專門的展館進行展示。

制造工藝

火柴的制造工藝因品種而異

木梗火柴制造大體可分為梗子制造、梗子處理、火柴藥頭制造、盒子制造、包裝及刷磷5個部分(見圖)。

①梗子制造:制作火柴梗應選用質地疏松、紋理順直、易燃、無異味的木料。常用的樹種是楊科或椴科,也可用松類或雲杉。松類木料需經蒸煮以除去所含松脂。

選材後,将原木鋸截成段,剝去樹皮,旋削成厚薄均勻的連續梗片。梗片再分切成一定規格的梗枝。

②梗子處理:将梗子用濃度1%左右的磷酸或磷酸铵溶液浸淋,稱為防灼處理,可避免火柴燃燒後的餘燼掉落。經瀝幹除去表面水分後,送往烘梗機中烘幹,使梗杆含水率降到6~8%。梗枝烘幹後,經過選梗機篩選,除去斷殘枝和長條、寬片,選出符合規格的梗枝。

③火柴藥頭制造:合格的梗枝經風力管道或傳送帶送到火柴自動連續機,自動進行理梗、上梗、沾蠟、沾藥、烘幹和卸梗等多道工藝,即完成火柴的制作。

④火柴盒制造:火柴盒分為紙盒和木盒兩種。紙盒采用厚度為0.4mm、定量為300g/m2的卷筒闆紙或平闆紙為原料。分紙機将原卷筒闆紙分切成不同的寬度,以适應外盒或内盒的制作需要。内外盒分别制好後,進行套盒,成為一整體。木盒選用材質較好無疤節的木段,在旋盒片機上旋出帶有劃痕的内盒片或外盒片,再分别切成盒條,經糊盒機糊制,烘幹後套盒、貼标。

⑤包裝與刷磷:火柴與火柴盒在包裝工序彙合。裝盒機将火柴按規定的支數整齊地裝入盒内,随後,刷磷機在盒子側面刷上磷漿。另有一種磷面是在印刷商标時印到盒片側面上的,稱為“印刷磷面”。磷漿主要成分是赤磷和粘合劑。傳統的粘合劑是皮膠,亦使用合成粘合劑。經烘幹後,包封機将每10盒火柴封成小包,裝入箱内(小箱100包,稱為“件”;大箱200包,稱為“雙件”),即為成品。

蠟梗火柴制造蠟梗的制造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拉模成型,另一種是擠壓成型。都要經過原紙分切、浸蠟、成型、冷卻和切斷等工藝過程。它采用定量40~45g/m2的卷筒有光紙為原料,分切成寬度為20~25mm的盤紙,通過成型模或成型輪在溫度為120℃左右的熔化石蠟中形成圓形或方形截面的梗條,經涼水或冷風冷卻定型後切斷成梗枝。蠟梗的規格一般為長28~38mm,圓梗直徑1.5mm,方梗截面為1.6×1.6mm。

火柴藥頭的制造與木梗火柴的一樣,經過理梗進入普遍的火柴連續機上梗、沾藥,制成火柴。但在沾藥前不需沾蠟。蠟梗與藥頭的結合牢度較差,沾藥漿前需先經預處理,去掉梗枝端部(沾藥處)表面的蠟層,并略使紙層松散,以增加藥頭與梗子的粘結力;藥頭的幹燥是在較低的溫度(20~40℃)下進行,以免梗中石蠟熔化。

紙梗書式火柴制造分為制梗(一般稱火柴梳)、制封皮和裝訂3部分。為防止紙梗燃燒熄滅後的殘枝陰燃,制梗用闆紙需經防灼處理。這種處理是在闆紙生産過程的最後工序,即當紙坯通過末級烘缸前,以5%的磷酸氫二铵水溶液均勻噴灑在紙闆上,再經烘幹,含水率應保持在8%左右。

采用火柴梳自動連續機(CM機)自動完成制梗和沾藥頭。用封皮塗磷分切機(PM機)将印制好商标的封皮紙塗上磷層,經幹燥塔烘幹後,先縱向分切成條,再橫向分切成片,以供包裝之用。火柴梳和封皮彙合于裝訂機(AM機),火柴梳在機上裁切,封皮經過折疊後組合裝訂成冊,即為成品。

趣聞轶事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31日報道,俄羅斯藝術家斯坦尼斯拉夫?阿裡斯托夫日前展示了他用火苗和快要燃盡的火柴創作出的一組組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

現年29歲的阿裡斯托夫先用燒彎了的火柴棍組成動物的身體,然後用火苗做點睛之筆。“我無意中想到了這個主意,當時我正琢磨拍攝個作品出來,”他說,“有趣的是,我從來不吸煙,因此我每次創作的時候都格外小心。”

上一篇:翻新機

下一篇:鞍鋼憲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