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臭氧層物質

消耗臭氧層物質

破壞大氣臭氧層物質的總稱
消耗臭氧層物質(英文名稱:OzoneDepletingSubstances,簡稱ODS)科學研究證明,工業上大量生産和使用的全氯氟烴、全溴氟烴等物質,當它們被釋放并上升到平流層時,受到強烈的太陽紫外線UV-C的照射,分解出Cl.自由基和Br.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很快地與臭氧進行連鎖反應,每一個Cl.自由基可以摧毀10萬個臭氧分子。人們把這些破壞大氣臭氧層的物質稱為“消耗臭氧層物質”。國家逐步削減并最終淘汰作為制冷劑、發泡劑、滅火劑、溶劑、清洗劑、加工助劑、殺蟲劑、氣霧劑、膨脹劑等用途的消耗臭氧層物質。[1]
  • 中文名:消耗臭氧層物質
  • 外文名:
  • 用途:
  • 分類:有害物質
  • 英文名: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 簡稱:ODS
  • 法規: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
  • 類型:全氯氟烴、哈龍

概述

臭氧(O3)是一種氣體,是空氣中的氧氣在放電時或在太陽光紫外線的照射下變成的。臭氧層就是一種臭氧氣體層,它存在于離地球表面10km~50km的大氣平流層。它可以吸收太陽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線,因而可避免地球上的人和其他生物遭受紫外線的傷害。臭氧很容易和别的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所以它也容易在化學反應中受到破壞。

危害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兩位科學家首次注意到人類制造的氟氯化碳類物質可能與臭氧層的破壞有關,并進一步發現釋放到大氣中的氟氯化碳類物質會在大氣中停留大約10年,最終上升到平流層。在平流層中經紫外線照射,氯原子會從氟氯氫原子中分離出來并與臭氧發生反應,将其分解成氧氣和一氧化氯;一氧化氯随即會與遊離氧發生反應,生成氯原子開始下一個循環。這種反應周而複始,從而使一個氯原子可以破壞成千成萬的臭氧分子,打破臭氧層中原有的動态平衡。随着時間的推移,排放到大氣層中的氟氯化碳類物質不斷增多,臭氧數量急劇減少,臭氧層會變得越來越薄,結果會使更多的紫外線進入地球表面生物圈。

來源

其實破壞臭氧層的物質對我們而言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它幾乎無處不在。冰箱、空調、電子産品、滅火器材、煙草、泡沫塑料、發膠、殺蟲劑等産品的生産過程或使用過程中,人們大量使用的人造化學物質很多都具有破壞臭氧層的能力。科學家把這些破壞大氣臭氧層、危害人類生存環境的化學物質稱為“消耗臭氧層物質”(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簡稱ODS。

大量使用的OD$主要包括下列幾類物質:全氯氟烴:主要用作制冷劑、清洗劑和發泡劑;哈龍:主要用作滅火劑;四氯化碳:主要用作化工生産的助劑和清洗劑;甲基氯仿:主要用作清洗劑;甲基溴:主要在農業種植、糧食倉儲或商品檢疫中用作殺蟲劑;含氫氯氟烴:主要用作制冷劑、清洗劑和發泡劑。

以上這些物質破壞臭氧層的能力不同,為了便于衡量,科學家們通過科學試驗為這些物質建立了破壞臭氧層潛能值(即ODP值)。哈龍是破壞臭氧層能力最強的,其次為四氯化碳,全氯氟烴,甲基氯仿,甲基溴以及含氫氯氟烴。

以上這些物質破壞臭氧層的能力不同,為了便于衡量,科學家們通過科學試驗為這些物質建立了破壞臭氧層潛能值(即ODP值)。

哈龍是破壞臭氧層能力最強的,其次為四氯化碳,全氯氟烴,甲基氯仿,甲基溴以及含氫氯氟烴。要保護臭氧層,首先就要減少這些人造化學品向大氣的排放。

另:兩種氟立昂(即氟氯烷CCl3F和CCl2F2)能夠破壞臭氧層,主要原因是由于這些物質可以放出原子氯作為催化劑,把臭氧變成氧氣。

影響

當科學家認識到臭氧層的破壞和人工合成的全氯氟烴類物質有關後,臭氧層破壞問題引起全球的重視,雖然臭氧層的耗損主要是由于發達國家大量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造成的,但由此引起的災難性影響卻有可能波及全球。

整治

2012年10月19日,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與上海海關、甯波海關、黃埔海關、烏魯木齊海關在浙江省甯波市共同簽訂《中國海關打擊消耗臭氧層物質非法貿易能力加強項目》。

四大海關将強強聯手,提升打擊消耗臭氧層物質非法貿易的力度與能力。根據協議,四家簽約直屬海關将有針對性地制定地方海關打擊DOS非法貿易工作方案,組織對重點企業和重點市場的檢查和不定期抽查,推動企業自律,設立舉報熱線,嚴厲打擊DOS非法貿易行為,不定期開展專項行動,對DOS非法貿易案件立案查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