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學

檔案學

社會科學類的一門學科
檔案學就是探索檔案、檔案工作的發展規律,研究檔案信息資源的管理、開發的理論、原則與方法的學科。它的應用有助于提高檔案事業管理和檔案管理的科學水平,更有效地開發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服務。[1]客觀形勢的發展,要求檔案工作和事業必須要有科學的理論指導,檔案學因此而産生和發展起來。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定義:
  • 學科名稱:檔案學
  • 曆史:上溯數千年
  • 形成時間:18世紀末
  • 國家:歐洲
  • 學科門類:管理學

簡介

遠在五千多年前,當人類發明了文字,并用以記言記事時檔案就出現了。檔案是人類由野蠻時代過渡到文明時代的産物,并伴随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從古老的石刻、泥闆、紙草、甲骨等檔案到紙質檔案的産生,再到近現代照片、影片、錄音、錄像、機讀等檔案的出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檔案财富,記錄着人類曆史的足迹。

檔案廣泛産生于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又應用于社會實踐,不僅對形成它的單位或個人有查考價值,而且具有廣泛的社會價值和長遠的曆史價值,是國家文獻寶庫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人類就重視檔案的保存和利用,設置館庫、選派專人進行管理。近代,特别是現代,各種檔案的數量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社會各個領域對檔案信息的需求也普遍增長,檔案工作也由簡單的、封閉的、經驗性的管理方式發展到複雜的、開放的、科學的管理系統,并成為國家的一項專門事業。

發展簡史

檔案和檔案工作的曆史可上溯數千年,而檔案學則形成于18世紀末歐洲實行資産階級檔案工作改革之後,此前經曆了漫長的孕育過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檔案工作不斷地發展,積累了許多經驗,主要是整理與編目的經驗。在歐洲,古羅馬人把檔案按發文和收文進行分類保管;

5~11世紀,封建莊園檔案館和教會檔案館把檔案分為“開式”(一般性文件)和“閉式”(機密或人事任命文件)兩類;11~15世紀,一些檔案館把檔案按業務部門序列、年月日序列、文件種類序列進行分類保管;

16~17世紀出現了按君主、臣民、外交3大類别整理檔案的方法,按地區、事由、時間順序整理檔案的方法,以及按中央機關的分支機構劃分為教會統治、政治領導、司法事務、财政管理等類别的整理方法等。檔案編目在檔案整理的基礎上也發展起來,如古代羅馬人按時間順序編制了發文謄錄簿,那不勒斯王國從1284年起編制了檔案目錄,法國憲典寶庫從1318年起編制了檔案目錄等。

16世紀中期,出現了早期的檔案工作著作,如J.von拉明根著的《綜合報告──怎樣才算一個完美的登記室》和《登記室及其機構和管理》。在中國,商代采用穿紮成冊的方法保管甲骨檔案;唐代實行“每三年一揀除”的檔案鑒定制度;宋代采用“置冊分門編錄”、按年月次序整理檔案的方法;元代将入庫的檔案進行編類、立号、封題;明代整理黃冊采用年代—地區分類标準;清代嘉慶年間,内閣典籍廳編制的《清理東大庫分類目錄》采用按文件名稱和問題進行分類的方法。中國古代學者很重視總結檔案文獻編纂的經驗,提出了“述而不作”(即尊重原文)和“多聞阙疑(即不妄加校改)的編纂原則。

孕育時期

古代社會出現的檔案學思想因素和萌芽,是局部的、片斷的、經驗性的知識,尚未形成科學的知識體系,但為檔案學的形成準備了條件。

歐美檔案學的形成和發展

18世紀末以後,歐洲一些國家在資産階級革命推動下,對檔案工作進行了改革,建立國家檔案館,頒布檔案館條例和其他規章制度,提出檔案“公開原則”,将檔案館的檔案向公衆開放,興辦檔案學校,培養檔案專業人才等等,發展成一項國家事業。這種檔案工作實踐的變化和發展以及檔案事業的興起,不僅對檔案學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且也為檔案學的創建提供了條件。19世紀初葉,“檔案學”概念首先在德國出現。

1804年J.A.奧格寫的《一種檔案學理論思想》和1834年創辦的《檔案學、古文書學、曆史》雜志,都使用了檔案學概念。1885年法國學者C.-V.朗格盧瓦在巴黎出版的《國際檔案館、圖書館和博物館》雜志第1期發表了《關于檔案館的科學》一文,首次提出檔案學是一門科學的見解。19世紀,歐洲許多檔案學者對檔案館性質、地位、作用以及檔案的整理、鑒定、編目、利用、公布等作了廣泛的探讨,涉及到檔案工作各個環節的基本内容。檔案的整理理論是歐洲檔案學形成時期所探讨的核心問題,檔案學家們先後提出了事由原則、尊重全宗原則和來源原則,并對這些原則的優缺點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進行了論證。

1898年出版的荷蘭檔案學家S.缪勒、J.A.斐斯和R.福羅英合著的《檔案整理與編目手冊》,總結了歐洲檔案工作經驗,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研究成果,系統地闡述了檔案整理與編目的理論、原則與方法,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對全宗理論的深刻論述,提出檔案全宗的有機聯系和不可分散的原則。進入20世紀,檔案學著作随着檔案工作實踐發展而增多,代表作有英國H.詹金森著的《檔案管理手冊》(1922)、意大利E.卡薩諾瓦著的《檔案學》(1928)、德國A.布倫内克著的《檔案學》(1953)、法國檔案局和法國檔案工作者協會編寫的《檔案學手冊》(1970)、美國T.R.謝倫伯格著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1956)和《檔案的管理》(1965)、加拿大H.A.泰勒著的《檔案材料的整理與編目》(1980)等。

蘇聯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俄國檔案學家Н.В.卡拉喬夫和Д.Я.薩莫克瓦索夫先後撰有多種關于檔案和檔案工作方面的著作。十月革命後蘇聯建立了社會主義檔案事業,檔案學也迅速發展。1918年頒布的《列甯檔案法令》奠定了國家檔案全宗理論和集中統一管理原則的基礎。

蘇聯檔案學家撰寫了多種檔案學著作,其中對國家檔案全宗理論的詳細闡述是蘇聯檔案學的一個重要特色。主要著作有:Г.Α.克雅捷夫的《檔案工作理論與技術》(1935)、Α.В.切爾諾夫的《蘇聯檔案工作曆史與組織》(1940)、Л.Я.米津和H.A.采列維吉諾夫合著的《文件材料保管技術學》(1950)、Α.Α.庫津的《技術檔案管理》(1956)、M.C.謝列茲聶夫的《蘇聯文獻公布學理論與方法》(1974)、Ф.И.多爾吉赫和К.И.魯捷爾松主編的《蘇聯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1980)等。1966年成立全蘇文書學和檔案工作科研所,研究範圍包括文書學、檔案學、文獻編纂學、科技檔案與專門檔案管理以及檔案保護技術。1966~1987年出版研究著作250餘種。

中國檔案學的形成和發展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封建帝制,一向秘藏清宮的明清檔案不再為皇家所專有。20年代初,由于大内檔案流散到社會,引起學術界關注,并開展了收集整理明清檔案的活動。30年代,史學界人士沈兼士、徐中舒、吳晗、鄭天挺、方甦生等,撰寫了不少論文,對明清檔案的史料價值和檔案整理與編目進行了有意義的探讨。如沈兼士在《文獻館整理檔案報告》中所概括的三原則:“整理以不失原來之真相為原則,編纂以普遍編目為原則,陳列以就文物之性質相互連貫照應為原則”,言簡意赅,頗有見地。國民黨政府機關為提高行政效率發起文書檔案改革運動,一些行政工作者和檔案工作者,以現行機關檔案室為研究對象,對檔案管理進行了研究,出版了一批檔案管理著作,如何魯成的《檔案管理與整理》(1938)等。

研究内容包括檔案行政、歸檔、分類、立卷、排列、編目、典藏、調卷等,反映了當時檔案工作實踐的水平。40年代中國開始興辦檔案專業教育,在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設立檔案管理專科,在重慶創辦私立崇實檔案學校,開設檔案管理課程,研究檔案學,并介紹歐洲一些國家的檔案學思想和管理經驗。崇實檔案學校出版了殷鐘麒編著的《中國檔案管理新論》(1949)。民國時期的檔案學研究,是由史學界、行政界和檔案教育界各自分别進行的,從各自需要的角度研究檔案管理問題,對建設和發展中國檔案學有一定的貢獻。但受當時檔案工作實踐發展水平的限制,檔案學研究還停留在對明清檔案管理和現行機關檔案管理的經驗總結方面,側重具體業務研究,缺乏理論概括。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建立了具有國家規模的社會主義檔案事業(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事業),為檔案學研究開辟了廣闊道路。1956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國家檔案工作的決定》提出:“對檔案學及其他輔助科目,應該加強研究工作,以提高科學水平。”中國制訂的曆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和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都列入了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内容。檔案學研究的基本任務是:全面總結中國社會主義檔案事業的建設經驗,批判繼承中國檔案學遺産和借鑒外國檔案學的有益知識,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檔案學。

中國重視檔案學學科體系的建設,50~60年代中期,創建了文書學、檔案管理學、科學技術檔案管理學、檔案保護技術學、中國檔案事業史、外國檔案事業史、檔案文獻編纂學等諸學科。80年代,建立了檔案學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技術并重的檔案學學科體系,各門學科有了進一步提高和發展。中國建立了各種類型的檔案學術研究機構,為發展檔案學創造了條件。

1981年以後,中國檔案學會及各省、市、自治區,各行業系統檔案學會相繼成立。1980年國家檔案局正式成立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一些省市也相繼建立了檔案科研所。到1990年,全國已有35所普通高等學校設立了檔案學院、系或專業教研室,它們既是檔案專業教學機構,又是檔案學研究機構。1981~1990年,各出版社出版的檔案學和文書學著作共287種,諸如:國家檔案局編的《曾三檔案工作文集》(1990)、裴桐主編的《當代中國的檔案事業》(1988)、吳寶康主編的《檔案學概論》(1988)、國家教委高教一司文科教學處與國家檔案局教育處合編的《檔案學理論新探索》(1987)、中國檔案學會編的3次檔案學術讨論會論文集(1982、1985、1989)等,還編寫有國家教委下達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28種。

檔案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維護檔案完整與安全,便于社會各方面的利用。中國對檔案科學技術研究給予鼓勵,到1990年底,有2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有132個科研項目獲國家部級獎,有110個科研項目獲中國檔案學會優秀成果獎。

國際檔案理事會的學術活動

自1950年國際檔案理事會成立以來,在組織國際檔案學術交流與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組織作用。為了便于在國際間交流業務經驗,出版有《檔案》(年刊)、《國際檔案理事會通報》(半年刊)、《國際檔案雜志》(半年刊)等多種刊物。為了促進國際間檔案學術語的規範化,組織編寫了《檔案術語詞典》(1964年初版,1984年修訂再版)。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出版了《圖書檔案叢書》,其中檔案專業著作有:《檔案法示範草案》(1972)、《檔案材料的保護和修複》(1973)、《檔案基礎工作計劃》和《中間檔案館的組織》(1974)等。從1977年開始組織編寫《國際檔案理事會檔案手冊叢書》,已經出版的有《檔案修複基本标準手冊》、《熱帶檔案學基本手冊》、《檔案館建築與設備手冊》、《檔案整理與編目》等。1979年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檔案理事會在全世界範圍内有計劃地開展檔案業務專題調查研究和專項試點工作。

研究内容檔案學以檔案和檔案工作為研究對象。其基本任務是:在研究檔案和檔案工作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檔案工作的科學理論、原則與方法,指導檔案工作實踐,提高檔案管理的科學水平,以便充分實現檔案的價值,為各項社會實踐服務。檔案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從根本上規定了檔案學的研究内容和學科體系。

研究内容有以下5個基本方面:

①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

即研究檔案的起源與發展、檔案的本質屬性與一般屬性、檔案種類的劃分、檔案價值及其實現的規律性、國家檔案全宗的實質與結構;檔案工作系統的結構、功能與社會環境,檔案工作的基本矛盾與規律,檔案工作的性質與基本原則,檔案工作與文書、圖書、情報工作的關系;國家檔案事業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與國家建設事業的關系,檔案法規體系結構與功能;檔案學産生的條件與标志、檔案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檔案學的性質與特點、檔案學的體系結構、檔案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檔案學的研究方法等。其任務是探讨檔案工作和檔案學的客觀規律性,提高檔案學理論的概括水平,使之對檔案學的應用理論、檔案工作實踐和檔案事業建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提高檔案學研究的科學預見性,并預測檔案工作、檔案事業和檔案學發展的未來。

②檔案專業史研究。即以曆史時期為序,運用具體史料研究檔案、檔案工作和檔案學的産生發展過程及其規律。其任務是在占有大量可靠資料的基礎上,闡明各個社會形态的檔案、檔案工作的發展特點及其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諸方面的關系和産生的社會效果,尋求對今天的檔案工作與檔案事業建設可以借鑒的曆史經驗;在分析、總結前人檔案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索檔案學思想的源流、派别和檔案學的曆史發展規律,以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檔案學思想、理論、原則的形成過程,提高檔案學理論水平。

③檔案事業管理研究。

即研究檔案事業管理工作的産生與發展,檔案事業管理的指導思想原則和體制,檔案事業管理的決策、計劃、組織、協調、檢查、監督、指導的功能,檔案事業管理的行政手段、政策手段、法律手段、計劃手段、經濟手段、教育手段等。其任務是提高國家檔案事業管理的科學水平,促進檔案事業整體相協調發展,為檔案信息資源的管理與開發創造一切有利條件,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④檔案資源管理與開發的研究。

即對檔案實體管理系統、檔案信息開發系統及其反饋系統整個過程的研究。檔案實體管理研究包括對檔案原件的收集、整理、保管、鑒定的研究;檔案信息開發研究包括對檔案信息的選擇、加工、編輯和輸出的研究,也就是對檔案的編目、編研與提供利用的研究;檔案管理反饋的研究包括檔案統計工作、檔案用戶調查的研究等。其任務是不斷提高檔案管理的科學水平,及時、準确、廣泛地組織檔案信息交流,為檔案用戶提供高效率服務。

⑤檔案工作應用技術研究。

包括檔案保護技術措施研究,如對檔案存儲環境控制技術、檔案有害生物防制技術和檔案修複技術的研究,其任務是最大限度地延長檔案原件的壽命;檔案縮微複制技術研究,如對檔案的攝影、沖洗、加工、拷貝、還原、存儲、檢索等技術過程的研究,其任務是便于檔案信息的存儲、轉移、利用和自動化檢索;計算機輔助檔案管理研究,包括輸入計算機前的檔案數據的收集和前處理工作,計算機對檔案數據的錄入、存儲和加工,計算機對檔案信息輸出的整個過程的研究,其任務是逐步實現檔案管理技術現代化,提高檔案管理工作效率。

學科體系

檔案學産生初期,學科是單一的,主要是研究檔案的整理與編目問題。随着各種類型檔案的大量增長和檔案工作實踐、檔案事業建設的發展,檔案學分化和發展出多門分支學科,分别擔負着某一方面的研究任務。1980年增訂本《蘇聯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把檔案學分為下列專門科目: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檔案工作的曆史和組織、文獻編纂學、檔案法、檔案術語學、檔案機關的科學勞動組織和經濟學、檔案統計學。在50~60年代,中國把檔案學分為檔案學概論、檔案管理學、科學技術檔案管理學、檔案保護技術學、中國檔案事業史、外國檔案事業史等分支學科。

80年代,中國檔案學界對檔案學的體系結構進行了研讨,代表性觀點有:①把檔案學劃分為理論檔案學與應用檔案學兩個部分,然後再下分學科;②把檔案學劃分為基礎理論、管理學科和應用技術3個部分,或分為理論檔案學、應用檔案學和檔案管理技術3個部分,然後再下分學科;③把檔案學劃分為基礎理論、檔案專業史、檔案事業管理學、檔案管理學、檔案人才學、檔案利用與效益學、外國檔案工作和檔案學研究7個部分,然後再下分學科。

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文科教材辦公室組織的、由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編著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檔案學概論》,根據檔案管理、檔案事業管理和檔案專業教育發展的客觀需要,考慮原有的檔案學分支學科的基礎和新的分支學科的産生,設計了一種檔案學體系結構模式:即将檔案學劃分為理論檔案學與應用檔案學兩個部類。理論檔案學是檔案學基礎理論與檔案專業史的總稱,所屬學科有:檔案學原理、檔案術語學、比較檔案學、檔案法規學、檔案史料學、檔案事業史、檔案學史等。理論檔案學的研究特點是:從整體上把握檔案學各門分支學科研究對象之間的聯系,在應用檔案學基礎上進行高層次的理論概括,揭示檔案、檔案工作、檔案事業和檔案學自身的本質和一般規律,為檔案工作實踐和國家檔案事業建設提供一般性理論依據。應用檔案學是檔案事業管理、檔案資源管理與開發、檔案工作應用技術研究的總稱。

所屬學科有:檔案事業管理學、檔案管理學、科技檔案管理學、檔案文獻編纂學、檔案統計學、檔案目錄學、檔案保護技術學、計算機輔助檔案管理、檔案縮微複制技術等。應用檔案學的特點:一是實踐性強,它所闡明的理論、制度、原則與方法,直接應用于檔案事業管理實踐和檔案業務工作實踐,具體原則和方法在學科知識中占很大比重。二是技術性強,它研究現代技術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解決檔案保護技術現代化、檔案管理自動化、檔案複制縮微化、檔案信息傳遞網絡化等問題。劃分理論檔案學與應用檔案學,并按此組織檔案學各分支學科的建設,對檔案工作實踐發展和檔案學的發展均有重要意義。

當代檔案管理和國家檔案事業管理是一個複雜系統,包括宏觀管理與微觀管理,因此要求檔案學也必須進行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理論檔案學是應用檔案學的高層次理論概括,對應用檔案學起指導作用;應用檔案學的研究成果或提出的問題将推動理論檔案學的發展。兩者相互協調,同步發展,有利于提高檔案學的整體水平。

性質特點學科性質

檔案學是一門社會科學,或者說基本上屬于社會科學,這是由檔案學研究對象的性質決定的。檔案産生于社會實踐,反映社會實踐,又作用于社會實踐。檔案工作是管理檔案和提供檔案信息為社會實踐服務的一項社會活動。檔案工作者與檔案利用者的關系,體現着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關系。檔案館是文化事業機構,屬于上層建築範疇,檔案室是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行政管理或企業管理系統的組成部分,二者都是社會的子系統。檔案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社會現象,即研究檔案、檔案工作運動規律及其與人們社會實踐關系的學科,因此屬于社會科學範疇。

當代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知識向檔案學的滲透,電子計算機技術、縮微攝影技術以及現代通訊技術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并未改變檔案學研究對象的社會性質,因此也不能改變檔案學的社會科學性質。另一種觀點認為檔案學是兼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科學。理由是:當代檔案學術研究的内容既有屬于社會現象的,又有屬于自然現象的;不僅要利用有關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而且要利用有關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成果。檔案學中涉及自然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内容,一是關于科學技術文件材料形成和積累的研究,科學技術檔案管理及其開發利用的研究;二是關于檔案保護技術的研究;三是電子計算機、縮微複制以及其他現代科學新技術在檔案工作中的應用研究。

學科特點

檔案學研究對象決定檔案學有兩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檔案學的重要理論原則受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态的制約和影響。檔案學的研究對象──檔案工作,受社會發展規律所制約,不同社會形态的檔案工作具有不同的性質,都與各自國家的社會制度相聯系、相适應。檔案工作的這種性質必須在檔案學研究中給予如實的反映。檔案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揭示檔案工作的發展規律,如果離開社會環境就不能正确揭示出它的規律性。各國檔案學研究都是從本國國情和檔案工作實際出發的。固然,檔案學所闡明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檔案管理原理,特别是科學的方法和技術是不受國界限制的,各國都可相互借鑒,檔案工作标準化也應當在國際範圍内逐步接近一緻,但是,必須看到各國檔案學中的重要理論原則,由于受各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态的制約和影響,都有自己的特點。

檔案學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實踐性很強。檔案學的知識來源于檔案工作實踐,是檔案工作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又為檔案工作實踐服務。檔案工作實踐發展水平,決定着檔案學的發展水平。檔案工作實踐是檢驗檔案學理論的唯一标準。檔案學提供的知識,不僅是有關檔案、檔案工作和檔案學自身的基本理論知識,而且包括大量的從事檔案工作的具體原則、方法與技術。因此,在檔案學研究中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上一篇:金礦石

下一篇:格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