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根

栀子花根

中藥材名稱
栀子花根,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山栀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根。具有清熱,涼血,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高熱,黃疸型肝炎,吐血,鼻衄,菌痢,淋病,腎炎水腫,瘡癰腫毒。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中文學名:栀子花根
  • 拉丁學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龍膽目
  • 科:茜草科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n

茜草科植物山栀。n

形态特征n

常綠灌木,高1-2m。小枝綠色,幼時被毛,後近無毛。單葉對生,衡三葉輪生,葉柄短;托葉兩片,生于葉柄内側;葉片革質,橢圓形、闊倒披針形或倒卵形,長6-14cm,寬2-7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光澤,僅下面脈腋内簇生短毛;側脈羽狀。

花大,極芳香,頂生或腋生,具短梗;萼綠色,長2-3cm,裂片5-7,線狀披針形,通常比萼簡稍長;花冠高腳碟狀,白色,後變乳黃色,基部合生成簡,上部6-7裂,旋轉排列,先端圓;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着生于花冠喉部,花絲極短,花藥線形,縱裂,2室;雌官司1,子房下位,1室。果實深黃色,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2-4cm,有5-9條翅狀縱棱,先端有條狀宿存之萼。種子多數,鮮黃色,扁橢圓形。花期5-7月,果期8-11月。n

分布區域n

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蘇、安微、浙江、江西、福建、台灣等地。n

生長環境n

生于丘陵山地或山坡灌林中。

功用主治

治感冒高熱,黃疸型肝炎,吐血,鼻衄,菌痢,淋病,腎炎水腫,瘡癰腫毒。

①《分類草藥性》:"治婦女氣血不和。"

②《廣西中藥志》:"治牙痛。"

③《四川中藥志》:"開心竅,解心熱,通小便。治黃疸,吐血,痢血,五淋,跌打。"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治黃疸

型肝炎,蠶豆黃,感冒高熱,菌痢,腎炎水腫,鼻衄,口舌生瘡,乳腺炎,瘡瘍腫毒。"

性味

①《分類草藥性》:"苦。"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苦,寒。"入肺,肝,膽,腎,大腸,膀胱六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湯,0.5~1兩。

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1、治黃疸:山栀根一至二兩。煮瘦肉食。n

2、治感冒高熱:山栀子根二兩,山麻仔根一兩,鴨腳樹二層皮二兩,紅花癡頭婆根一兩,煎服;或加酒少許服。n

3、治鼻流血:山栀根-兩,茅根三錢,柏子葉五錢,茅利紅五錢。水煎服。孕婦忌服。(1方以下出《嶺南草藥志》)n

4、治赤白痢疾:栀子根和冰糖炖服。(《閩東本草》)n

5、治米湯樣尿:黃栀子根一兩,綿毛旋覆花根一兩。加水同瘦豬肉炖服;(《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彙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