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星期

時間單位
原指農曆七月七,牛郎織女相會之日。後亦指男女成婚之日。現常用來指連續七天排列的周而複始的作息日期。[1]
    中文名:星期 外文名:week 别名: 解 釋:時間單位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語:星期

拼音:xīng qī

注音:ㄒㄧㄥㄑㄧ

同義詞:禮拜

引證解釋

1.指七夕。民間傳說謂牛郎、織女相會之期。唐王勃《七夕賦》:“伫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一:“附會星期,描撫月夕,比作人間歡愛。”清朱昂《菩薩蠻》詞:“銀河光隐隐,料是星期近。”

2.特指婚期。明汪廷讷《種玉記·夢俊》:“年少,夢中恍惚相逢,想是星期将到。”

3.我國古代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複始,稱為七曜。西洋曆法也以七日為一周。後因以如此連續排列的七天作為作息日期的計算單位,稱星期。曹禺《日出》第三幕:“這是在一星期後的夜晚。”老舍《月牙兒》二五:“一兩個星期過去了,希望越來越小。”

4.跟“日、一、二、三、四、五、六、幾”等連用,表示一星期中的某一天。如:星期一、星期幾等。

5.特指星期日。巴金《憩園》七:“明天是星期,不是老李拼命催,我還不想回來。”阿英《浙東訪小說記》:“次日星期輪船又不開行。”葉聖陶《北上日記·一月九日》:“今日星期,閉門休假。”

曆史起源

星期在中國古稱七曜。七曜在中國夏商周時期,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個主要星體,是當時天文星象的重要組織成份。中國的七曜開始并未作為時間單位。在西方,古巴比倫人首先使用七天為一周的時間單位,後來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3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作為時間單位的七曜最早在西元七世紀,伊斯蘭教、基督教均按照有以星期為單位進行的宗教禮拜活動,故而在許多方言中,“禮拜”逐漸有了“星期”的含義。

星期的起源應該是連系著月亮的周期,因為七天大約是月亮一周的四份之一。

在中國上古時代,古人就以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為七曜,亦作七耀。東晉範甯《榖梁傳序》中就有七曜為之“盈宿”的記載。

中國上古時代用的七曜平行拉丁語的星期,拉丁語中星期日Sunday(日曜日)為“太陽日”(diessolis),星期一Monday(月曜日)為“月亮日”(dieslunae),星期二Tuesday(火曜日)為“火星日”(diesMartis),星期三Wednesday(水曜日)為“水星日”(diesMercurii),星期四Thursday(木曜日)為“木星日”(diesJovis),星期五Friday(金曜日)為“金星日”(diesVeneris),星期六Saturday(土曜日)為“土星日”(diesSaturni);法語直接采用拉丁語的名稱,隻是将星期日改為“主的日”;因為五顆行星的名稱都是古羅馬神話中的神的名字。英語将其中幾個換成古日爾曼人神話中的神,如星期二變為日爾曼戰神“提爾”的日子,星期五變為日爾曼女神“弗麗嘉”的日子,星期三變為日爾曼神“奧丁”的日子、同樣地星期四也是日爾曼神“索爾”的名字;俄語和斯拉夫語言中,已變成“第一”、“第二”日……

上一篇:工作狂

下一篇:聽說大叔愛蘿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