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定義概念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2015年5月4日他與北京大學學子座談,也多次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習近平在國内外不同場合的活動與講話中,展現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于是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
    中文名:文化自信 外文名: 别名: 含義: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

定義含義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自信底氣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那麼,何謂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習近平為何重視“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之後的兩年間,習近平又對此有過多次論述:“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習近平又連續兩次對“文化自信”加以強調,指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要引導黨員特别是領導幹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習近平對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闡釋,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語境更為莊嚴,觀點更為鮮明,态度更為堅決,傳遞出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

為什麼我們在“三個自信”之外還需要“文化自信”?為何習近平如此重視文化的作用?對此習近平早已給出了答案。

因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因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曆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内生性演化的結果”;更因為“隻有堅持從曆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文化自信”的底氣何在

“文化自信”隻是一句口号、一個理論名詞麼?不是,我們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踐行的。因為,我們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也有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種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夯實了我們文化建設的根基,奠定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

我們有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它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諸如“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扶危濟困”的公德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價值理念等,一直是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

此外,“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輔”的治理思想,“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一直是中華民族治國理政的思想淵源。甚至,我們正努力建設的小康社會的“小康”這個概念,也是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态。

這些千百年傳承的理念,已浸潤于每個國人心中,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構成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正如習近平所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着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産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标識”。

我們有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寶貴财富,脫胎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同時又在新形勢下不斷進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華,從而為我們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推進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們還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它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所進行的文化創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明顯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在短短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我們創造了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奇迹,這已充分說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種體現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方向的文化。

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于文化的積澱、傳承與創新、發展,更來自于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來自于實現中國夢的光明前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家興旺,文化必然興盛,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華文化正迎來一個繁榮發展的黃金期。

文化的優秀、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正如習近平所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着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曆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的确,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

提高文化軟實力事關國運

中國雖然有強大的文化根基和強勁的文化發展勢頭,但事實不容忽視,那就是中國目前還隻是一個文化大國而不是一個文化強國,我們文化軟實力的表現與物質硬實力的日益強大并不相稱。

如何提高文化軟實力?踐行文化自信,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習近平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他還指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衆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

至今已開辦十年有餘的孔子學院,便是我們推行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實踐。據報道,截至2015年12月1日,中國已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所孔子學院、1000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190萬人。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華文化之花,已借孔子學院及其他諸多實踐之力,開遍世界。

文以化人、文以載道,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國門,讓文化自身說話,使其成為不同語種、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平交流溝通的媒介。在展現中華文化風采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呈現中國和平發展、和平崛起的理念,闡明“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願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從而為中國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氛圍。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實現”。一個國家如果硬實力不行,可能一打就敗;而如果軟實力不行,可能不打自敗。踐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軟實力,事關全局,刻不容緩。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隻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興邦。堅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為中國經濟、外交和安全影響力的擴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軟保護、構築更有利的軟環境,為我們的強國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們必須重視的時代課題。

定義背景

習近平多次在重大場合引經據典,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國文化熱。跟着習近平總書記的節奏,我們的文化自信再次得以提高。在當代,文化已成為世界範圍内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維度。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着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劇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更應為中國社會各界所重視與扶持。我們須知,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文明的創造力所在,隻有立足于優秀傳統文化之根,才能保證中華民族的持續健康成長。

重要論述

第一,為解決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問題指明了正确方向。

批判地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一個重大時代課題。五四新文化運動,順應曆史潮流,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中國共産黨的誕生準備了條件。

然而,它也有其曆史局限,突出地表現為不能将封建禮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學地區别開來,不能将作為封建統治工具的儒教同作為中華思想文化遺産的儒學科學地區别開來。對此,我們既不能苛求前人,也不能忽視這一重大的曆史課題。

特别到了今天,在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文明财富之後要着力補齊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這個短闆,在國家綜合實力特别是國家硬實力得到迅速提升之後要着力補齊國家文化軟實力這個短闆,就必須開啟當代中國的精神文化“尋根之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曆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着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第二,為堅定不移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提供了正确指導。

長期曆史實踐證明,推動理論創新的動力源泉,既來源于人民實踐,也來源于中華傳統文化。

在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毛澤東同志率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個根本性命題,并賦予這個命題以“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深刻含義。

如今,中國的改革開放站在了新的曆史起點上,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統一與良性互動中構建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在這種良性互動中,決不能輕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獨特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曆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适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着深厚曆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第三,為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

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民族自信,抵禦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誘惑和侵蝕,就必須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打上一層靓麗而堅固的底色。這個底色,就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曆史傳統的文化自信。

當今中國,正處在國内國外各種思潮碰撞的重要時期。我們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主流意識形态,又要對各種有益的思想學派流派進行引領式包容性發展;既要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遺産,又要自覺抵制西方錯誤思潮的侵襲誤導。這是中國近代以來主流意識形态重構重建、核心價值觀重構重建曆史進程的繼續和延伸。

要看到,西方國家從資産階級革命起,确立起自己的意識形态、價值觀及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經曆了一兩百年的時間。我們不需要這樣漫長的時間,但也要看到這項任務的複雜性、反複性和艱巨性。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要确立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必須喚起全民族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他還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着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曆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既是對當代中國發展理論的重大貢獻,也是對中華文明優秀傳統的最好繼承與創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