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散琴曲

廣陵散琴曲

漢族古琴名曲
《廣陵散》是一首漢族古琴名曲,屬于古代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漢代已經出觀。其内容向來說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與《聶政刺韓王》琴曲聯系起來。《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關于此,蔡邕《琴操》記述得較為詳細。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于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于“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曲同名。[1]
  • 中文名:聶政
  • 外文名:
  • 别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魏國轵(今濟源東南)人
  • 逝世日期:前397
  • 職業:俠客
  • 樂器:古琴
  • 地區:中國

基本内容

廣陵散琴曲

據《琴操》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于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願,自己毀容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廣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漢代已經出觀。其内容向來說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與《聶政刺韓王》琴曲聯系起來。《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關于此,蔡邕《琴操》記述得較為詳細。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于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于“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曲同名。

《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迹的歌頌與贊揚。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着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甯死不屈的複仇意志。全曲始終貫穿着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于“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 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于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鬥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鬥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鬥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并對之産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影響

《廣陵散》在曆史上曾絕響一時,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嵇康留下的“廣陵絕響”的典故被後世傳為佳話,《廣陵散》更是成為我國十大古琴曲之一。(嵇康,字叔夜。今安徽宿州市人.史稱嵇康"早孤,有奇才,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恬靜寡欲,含垢匿瑕,寬簡有大量.學不師授,博覽無不該通.長好莊,老.與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養性服食之事.彈琴詠詩,自足于懷."(均見<晉書>本傳)年四十,為晉文帝所殺.“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文學家,思想家與音樂家,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善于音律。創作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合稱“嵇氏四弄”,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炀帝曾把“九弄”作為科舉取士的條件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