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軍

宋曉軍

軍事評論員
1976年入伍,曾在海軍驅逐艦部隊和潛艇部隊擔任過通訊軍官和教官。善于在錯綜複雜的信息和氣味中偵知威脅所在,探尋強國之路。作為當代廣大軍事迷之精神領袖,鄙薄一切清談不務實之“文藝腔”。《艦船知識》雜志網絡版主編,對台灣問題和南海問題都有深入研究。伊拉克戰争優秀的軍事評論員。[1]
    中文名:宋曉軍 外文名: 别名: 民族:漢族 籍貫: 畢業院校:大連陸軍軍校 職業:特約軍事評論員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世界軍事工業概覽》 性别:男

主要着作

《世界軍事工業概覽》

《大國戰略》

《中國不高興》

相關采訪

朝鮮核問題,南沙群島争端,各種國際安全事務接踵而至,中國的大國态度舉足輕重。臨近國慶60周年大閱兵,國民期盼看到一個崛起的軍事強國。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公布的2008年世界軍力排名中,把中國排在了第四位。大部分美國媒體則把中國軍力放在第三位。日本《東京新聞》更是聲稱,中國軍力已經位居世界第二。

在外媒一片“捧殺”聲中,國内卻有軍事專家提出,中國的軍事實力,其實無法滿足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所擔負的國際職責需要。中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是否匹配?中國的軍事實力究竟如何?《22度觀察》正在關注。

主持人:說到軍事實力,我看到非常多的版本。首先說一下排名,像著名的英國《簡氏防務周刊》認為2008年全球軍事實力排名,中國應該是在第四位。2009年美國媒體給出的排名,中國在第三,僅次于美國、俄羅斯。那麼日本,甚至是印度的一些機構把中國排到了第二位,那麼您關注不關注這樣的排名?

宋曉軍:我覺得這種排名,它們每個國家都有它不同的标準。它對中國的整個軍力這樣的一種分析和評估,它選取了不同的點。比如說,有很多國家比較注重于兵員動員能力,我們國家的兵員動員能力,肯定是世界最高的。因為人口基數大,大概是在1.3億左右。另外一個,就是由于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别是工業化速度的增加。

像大概2008年以後,我們的機電産品出口已經超過所有的産品出口,大概百分之五十八點幾。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就把你的一種軍事潛力,作為一種評估标準,擱在你現在軍力的裡邊。當然最終它的目的,是要來宣傳“中國威脅論”等等。就是要誇大中國的軍力,為他們這個威脅論加一個注腳。

中國威脅論,這個美國在50年代的發明已經存在超過半個世紀。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就曾指出這有可能在東南亞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從而形成“紅色威脅”。随後,在中國平定西藏叛亂、中印邊境沖突、中國原子彈爆炸、對越自衛反擊戰等曆次重大事件中,美國屢屢以“中國威脅論”為借口渲染中國的軍事威脅。

其他一些國家媒體也推波助瀾,以至洶湧成潮。此後,每隔一段時期,“中國威脅論”都會出現,“在蘇聯解體後,一個新的邪惡帝國正在出現,它的名字叫中國”、“亞洲真正的威脅來自中國”,各種說法不絕于耳。究其根源,學者普遍認為,一是,冷戰思維模式的幽靈作怪;二是,為了遏制中國在國際秩序中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但對此,宋曉軍有着不同的觀察視角。

宋曉軍:“中國威脅論”的誇大,實際上它有一個很深的來源,就是如果我們看整個世界的軍事投入,那麼在冷戰期間投入是非常高的。比如說美國和前蘇聯,在冷戰期間至少要占整個世界軍事投入的70%左右。那麼在冷戰之後,特别是前蘇聯迅速解體,美國的軍力投資開始大幅度下降,克林頓推出了一整套的裁軍方案。這樣就影響傳統的軍方利益集團,或者軍火利益集團,他要維持自己利益,他必須要找一個對手。他說那個對手很強大,我們不能裁減我們的這樣的一個軍力。

盡管是這樣,克林頓時代大概把美國軍力裁減了将近40%,就是軍費投入、整個的規模,有很多公司都開始轉型。恰恰是在2001年小布什上來以後,我們注意到中國軍事威脅論聲調又高了。這也是美國國内的軍火集團,一種利益的要求。整個的軍火利益集團,在操控美國的政治。

比如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奧巴馬的競選團隊的策劃,美國華盛頓K街非常有名的一個公關公司,主要客戶就是像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是美國最大、最有名的軍火商,都是它們的客戶。也就是說美國是通過不斷地征服,通過戰争,通過軍事不斷地征服,強大起來的這樣一個國家。它本身的政治,受整個軍火利益集團的左右,這個是一點都沒法改變的。

主持人:有記者說引用您的話,中國的軍事實力也排到全球第二位,這個我要向您現場求證一下。

宋曉軍:我估計他們可能聽錯了,就是在采訪過程當中,我說的是中國的經濟實力,我從來沒認為,中國的軍力能達到世界第二,這個差得太多了。就“中國軍事實力現在能達到世界第幾”這個事情,我覺得這個數字不好說,但是我認為中國的軍力實際上,八十年代的時候在世界的排名當中其實還可以。

這個指的不是第一集團,但是至少應該在1980年前後基本超過日本和印度。但在後邊的這段時間,我覺得日本和印度基本上趕上來,特别是日本。相反,中國在1980年到1990年,這十年當中下落得非常快,一直是負增長狀态。《國防白皮書》當中,已經公布了很多。

現在大家把中國軍事實力,作為比較高的一個排位上來說,主要是因為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們進入了一個我們所說的,叫做導彈核武器時代的時候,我們提前搞出來了“兩彈一星”。這是我們勒褲腰帶,搞出來這個東西,進入了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五常”現在是公認的,隻承認這“五常”擁有核武器,也就是說你有這個核武器,你進入了“核俱樂部”。也就是你這個身份,帶動了整個的排名往上走,但是其他的在常規兵力方面,在整個的跟軍工相關的動員潛力方面,我們相差的距離還是比較大。

主持人:那您說相差距離比較大,我也注意到有專家就認為,說中國和美國的軍事實力的差距,起碼二十年都趕不上。這是不是又低估我們了?

宋曉軍:我覺得差不多,因為他們所說的距離呢,其實更多的主要還是指武器裝備方面,并不是說人力方面,從武器裝備的方面上來說,我覺得差距二十年恐怕還不止。如果按照現在這樣的一種發展速度,不做調整,可能距離還在繼續拉大。

衡量一個國家軍力的标準包含顯性的軍事實力和隐性的戰略潛力兩方面。顯性的軍事實力包括兵力、軍費投入、武器裝備、戰争戰略思想等方面;隐性的戰争潛力則包括綜合國力,戰争資源、戰争動員機制以及曆史作戰的經驗教訓等等。從國外媒體對中國軍力排名的依據來分析,武器裝備、兵力、軍費投入是他們最為看重的三大标準。

但看武器裝備,從傳統的“國之利器,不可示人”,到頻頻展示先進武器裝備,中國在展示大國開放和信心的同時,也把中國利器置于世界武器對比的天平上。中國利器先進還是落後?是否足以為中國發展保駕護航?在宋曉軍看來,顯然,國之利器并不夠利。

中日美軍力比較

主持人:下面我想請您給我們簡要地比較一下,中國和我們的近鄰日本,和全球霸主美國,比如說剛才說過的武器裝備這個指标,大家都看到4月23号青島海上大閱兵,當時中國展示了像長征六号、長征三号的核潛艇,這個應該是代表中國最先進的這個技術水平了,那麼這樣的核潛艇,跟國際相關的這些領域比起來,是一個什麼樣的水準?

宋曉軍:第一個長征六号戰略導彈核潛艇,隻有聯合國的五個核大國有。美國已經發展到了第四代,我們這是第一代。戰略導彈核潛艇,俄羅斯已經發展成第四代了,法國現在已經發展到第三代了,從閱兵的這個核潛艇的角度上來看,中國在武器裝備上确實是跟一些大國之間差距還是挺大的。

主持人:那我們說國慶大閱兵的時候,現在已經有很多猜測了,可能會有什麼新式的武器裝備出來?

宋曉軍:比如“殲十”,但是這個距離還是很差的,這是第三代戰機。我們知道實際上包括俄羅斯,已經開始投入第四代戰機的研制,美國的第四代戰機已經馬上就要服役了,也就是F35。包括它的F22已經服役了,前不久還到了關島,到了日本的沖繩,離我們很近很近。它已經可以馬上戰鬥使用了,但是我們剛剛是第三代戰機,剛剛形成戰鬥力,也就是成都的“殲十”,所以這個差距就可以看出來。

回過頭來再從戰略的角度來說,中國都提出了一個叫做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什麼叫積極防禦,積極防禦就是禦敵于國門之外。現在積極防禦的這個軍事戰略是不是能夠兌現?以我們的裝備技術水平,确實還有很大差距。就是說我們提出來的目标,和我們實力之間是有距離。

比如明年我們要開上海世博會,那麼上海,包括長三角,整個的沿海的二百公裡的海岸線整個的工業走廊,包括經濟發展的走廊,大量的人力、資金,或者簡單的說,我們的金銀财寶全在這一塊布着,但是你怎麼去防護它?比如說現在國外的一些,我們叫防區外的發射打擊武器,射程都是幾千公裡,像最有名的“戰斧”式巡航導彈,比如空射的、海射的都是兩千公裡以上,那麼它在上海外海的兩千公裡以外,對着上海打擊的時候,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觀點不是危言聳聽,就是你能不能解決,如果解決不了,那這個禦敵于國門之外的,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就是有問題。1980年之後我們确實更多的是發展經濟,那麼軍事,特别是常規軍力裝備這一塊,投入得比較少。這樣使得我們每一年,或者每隔兩年提出來的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和對手的軍事裝備的發展之間,出現了很大的差距。它們發展得比我們更快,它的矛越來越鋒利了。

我們盡量抓緊時間,把原來沒有,或者說由于過分注重于經濟,而忽略的武器裝備這一塊把它打造強,來符合,或者說和我們的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相匹配。這樣我們才能,把我們盾上的這些漏洞給堵上,才能夠實現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

主持人:硬件方面的确有很多差距,也有人問軟件上有沒有什麼差距?比如說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對比中國和日本的空軍,說硬件其實差不太多,但是從戰鬥機的使用情況來看,很主要是一個飛行員的飛機時間,日本自衛隊員的飛行時間一年有150個小時,而我們相關的情況隻有25個小時左右,那是不是說我們的這個使用效率,使用情況也不如他們?

宋曉軍:這要回到軍費上說,确實中國的軍費有限,因為軍隊動一動就要花很多的錢,這麼多的燃油非常非常貴。軍隊的待遇也相對比較低,如果去補償他的生活,就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錢來做訓練用。因為現在軍隊也不是像過去,比如1949年到1979年期間,那個時候油料什麼它是配給的,現在如果按照市場價格,當然不會完全按照市場價格,但是肯定也會是接近市場價格的這樣采購。如果訓練費達不到一定量的話,你的人員自然是有這樣的問題。

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摸這些東西,那肯定不能做到,生變熟、熟變巧、巧生華這個過程。軍隊的人員素質,包括武器裝備,無論軟件硬件,它最終的一個體現還是要投入更多的軍費,來把它保持在這樣一個狀态上。

主持人:就是目前我們的軍費也并不算高,所以目前我們的戰鬥力真的不算強。那剛才我們已經說到人員了,中國的幅員遼闊,海岸線長,我們軍事力量名列前茅,我們的軍人名列前茅,這個不足為奇,但是在關鍵,比如說我們比軍力的時候,要看單兵的作戰能力

宋曉軍:就單兵的個人素質來講,中國的是一點都不差,而且也跟無論是日本人,還是美國人。就在機械化作戰期間我們也做過,包括炮戰時代,比如說抗日戰争,那麼在機械化作戰時代,就是抗美援朝戰争,我們都有過交鋒。就是單兵素質應該來說,中國不在他們之下,甚至應該說特别是作戰精神,戰鬥精神,這個絕對是很棒的。那麼主要差距還是在武器上,還有訓練上。再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文化水平、教育水平上,因為現在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精确制導的武器時代,那麼這個時候需要大量的,按部隊話講叫高技術人才。

在這方面我們相對來講,還是有差距的。特别是比如說士官,就是骨幹裡邊的士官,或者基層軍官這個層面上,在知識結構等各方面,可能跟美、日之間有一定的差距。現在其實已經逐步加強了,技術軍官和技術士官的比例,有差距,但差距在縮小,基本是這麼一個狀态。

近年來,每當中國公布軍事預算,中國外交部門就要與西方政府和媒體正面對壘,進行一場唇槍舌劍。西方诟病中國的理由有二,一是中國軍費增長的百分比太高,具有“威脅性”;二是中國軍費情況“不夠透明”,存在大量“隐性軍費”。美國軍方認為,中國沒有把航天工業和研發太空武器的支出計算在内;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的平可夫則認為,中國近幾年研制“神六”“神七”的太空計劃,并沒有列入國防費當中,也應該算“隐性軍費”。

而今年中國國防費增長14.89%,更是引起了其他國家的諸多猜測。美國很多民間論壇甚至認為,14.89%說明“中國将擁有更多的緻命武器,威脅亞太地區安全”。為此,中國選擇“自曝家底”,據《2008年國防白皮書》,中國軍人人均國防費數額僅是美國的4.49%,英國的5.31%,日本的11.3%。不僅如此,近年來中國國防費支出占GDP比重約1.4%,而美國已經超過了4%。

中國軍費高還是低?發展軍事還是發展GDP?

主持人:的确中國的軍費,這兩年一直是關注的焦點。2009年我們的軍費是4800億人民币,比上年增長了14.9%,那我們考慮到金融危機的這個大背景下,有人就說這個比例的增長,在金融危機背景之下是不是有點過高了?

宋曉軍:我覺得不太高,整個的裝備費用還是偏低,主要是因為你沒有那麼多錢,來把它的技術基礎的部分砸實。比如到索馬裡護航的軍艦,兩條驅逐艦,它的主機是烏克蘭的。嚴格的意義上說,是沒有錢生産這樣的主機,所有的武器裝備都是靠錢砸出來的,這是一個大原則。當然了,花錢砸還有一個環境和條件的問題,比如說二戰的時候,那是因為沒辦法,德國也好、日本也好、美國也好、前蘇聯也好,花了大量的錢,那是因為要打仗,所以它才出現了這麼多的比如說内燃機、飛機。然後最後在二戰結束後,把它轉移到民用,才維持了二戰之後的長時間的,整個的幾十年的經濟發展。

恰恰是這樣,那麼現在你在沒有戰争的環境下,你是不是要砸錢來做這件事情,恰恰對于中國來說是有意義的。這個好處體現在,它具有強制性現代化作用,會強制性的推高我們的産業升級。比如說,咱們的柴油機比如都是通用的,那麼由于人家西方,比如德國、法國現在比較好,它最好的技術不給你,它永遠是給你成熟的,然後它次優的給你許可證生産。許可證生産什麼概念呢,就是說知識産權在他手裡,你随便生産,每生産一馬力給他提多少知識産權費,他就坐等收錢就行了。可是你是想要最高的那個技術,但又沒有辦法,你按照市場經濟的方式,走到那個最高的技術,民用的柴油機是不可能。

因為沒有人拿出這筆錢來讓你做研發,那麼軍事需求是一種強制性需求,我不可能說買國外的。假定說,因為一旦不賣,即便它賣給你也不放心,一旦打起來,這些東西是要常換的,那你怎麼辦,那就下決心投錢去研制。特别是金融危機之後,在這個時候你投下去錢,它産生的效益肯定是,比你在别的時候投錢效益更好,那為什麼不投呢?

主持人:但是美國卻一直在,對于中國軍費增長它們表示擔憂,日本憂心忡忡,美國人說會給東亞的局勢造成一定影響等等,它們為什麼出來這樣的言論?

宋曉軍:一個是中國确實經濟實力比較強,那麼他們認為中國發展軍力,最終會強行推銷自己的産品。如果你不買,我就會用我們的軍力打你,這是長期幾百年來受到殖民主義的一種發展邏輯,來推導在中國市場。它們在推論,這個推論是不正确的。那麼以我們這樣一個和諧的,幾千年積攢下來的以和為主文化,來改變目前現在這個世界上,不太合理地動不動就掏槍的不公正的世界秩序,應該來說是中國不能推卸的一個責任。

近年,中國在國際上成功樹立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承擔起越來越重要的國際職責。這就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軍事實力作為後盾。然而,近三十年中國經濟迅猛發展,軍力發展情況究竟如何?中國軍事實力究竟能否與經濟實力相匹配?22度觀察,正在關注。

宋曉軍:中國的軍事實力,和我們這個大國經濟實力,我覺得基本是不太匹配的。因為一個國家的發展,特别是一個大國,它的防務負擔肯定是要相對比地區性的國家,或者更小的國家要高一些,因為它擔負的責任,它的事多。

那麼這些到底是什麼事呢,實際上現在這些事天天就在我們身邊發生,比如朝鮮核問題、比如南沙群島問題、比如說斯裡蘭卡問題、比如說緬甸問題,或者我們再用更簡單的一句話總結,就是要配套平衡。也就是說你的發展利益,和安全利益要配套平衡,才是一個比較勻速的、比較正常發展的國家。那麼現在我們的軍事發展,軍事的裝備或者軍力的發展偏低,使得我們在安全利益這一方矮了一塊,現在我們要增加。

主持人:也有人擔心,我們軍力在發展,那會不會對中國的GDP發展速度,最後有一個拖累。因為我們大家可以舉的例子,美蘇當年軍備競賽的時候,最後拖垮了前蘇聯,會不會影響我們GDP發展的速度?

宋曉軍:現在來看,因為我們走過這樣的一條路,比如我們前三十年,積累率非常高,就是1949年到1979年。我們走過這種單獨發展軍重工的道路,那麼後三十年我們确實又重新走過一個,從農業、輕工,然後重工、軍重工,又按照正常秩序走了一遍,現在我們兩條路都嘗試過。

現在所謂的科學發展觀,就是在兩邊擺過之後,正好找到一個相對比較修正的,比如說南方,它仍然可以采用慢慢地出口導向,但是同時我們現在手裡也有一些錢,我們可以把一些錢,砸在一些研發上面去,砸在一些基礎科研上面去。并不是單一的像前蘇聯那樣,别的都不要了,就發展軍工,也不會像美國前些年,美國冷戰時間也是這樣,所以才有克林頓的消腫,才有奧巴馬現在上來,什麼F22不要了,然後導彈防禦系統先緩緩吧。

他們也有這個問題,其實永遠是在這兩個過程當中找平衡,找得很準是很難的。大國之間,它永遠要在發展利益和安全利益當中,去找平衡,但是這個平衡是動态的,不是說你找準一條路,就悶着頭睡大覺就可以走的,就自動駕駛儀了,不是這樣的。大家都在參與,一種尋找和一種平衡,尋找平衡點的過程。

大原則上我們現在找到了,但是我們确實下一步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軍事裝備的這個發展之間的磨合,尋找一個最佳結合點,我覺得還是在探索。因為中國軍事發展從1949年以來,基本都是作戰拉動需求,就是安全環境太惡劣我們才去做,包括前一段台灣海峽緊張我們才去做一些東西。在這個過程當中有點來不及,就像藥還沒抓來,病就先發了。現在有了一個比較好的安全環境之後,我們應該尋找一個經濟發展和軍事裝備發展的,一個非常好的一個結合點。

其實有很多年輕人在琢磨這些事,保不齊他們未來就是設計者之一。因為我覺得這個活太高級,它比單獨發展經濟還高級,比玩兒那些金融投機倒把,那些金融衍生工具還要高級。因為說白了,它決定國家的命運,決定未來下一代人的生活環境,和他的生活保障,這是很關鍵的,我們一定能夠找到這樣一條關鍵的道路。

主持人:好,非常感謝宋先生為我們所做的分析。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後的今天,中國的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的經濟崛起令世界矚目,那麼剛才我們嘉賓也反複提到,我們的經濟發展要和軍事實力相匹配,中國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要推動和諧世界的建設,必然要求一個相應的軍事實力作為保障。再一次感謝宋先生的光臨,也感謝您收看本期節目,再見。

上一篇:潘嶽

下一篇:郭炜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