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

孫悟空

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的主角
孫悟空是中國著名的神話人物之一,出自吳承恩著四大名著之《西遊記》。祖籍東勝神州,由開天辟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衆猴之王,尊為“美猴王”。後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數七十二變、筋鬥雲、長生不老等高超的法術。神通初成的孫悟空先大鬧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鬧地府勾去生死簿,後被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得知職位低卑後生氣返回花果山,并戰勝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讨伐,迫使玉皇大帝封其為齊天大聖,并在天庭建齊天大聖府,奉旨管理蟠桃園。因醉酒攪亂王母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煉成了金剛不壞之軀,陰差陽錯間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火眼金睛。之後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将、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對其圍剿亦不能将其打敗,後來在與如來的打賭鬥法中失利,被壓在如來舍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唐時更名兩界山)下五百餘年悔過自新。後經觀音點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艱難困苦,曆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取得真經修成正果,被封為鬥戰勝佛。[1]人們對于孫悟空這個形象的情感,源自于對《西遊記》文本的熱愛。文字的描寫,自然可以讓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形象躍然紙上,但從戲劇到電影,人們還是希望看到具象化的神話形象。京劇的表演者們開創了“猴戲”的表演風格,惟妙惟肖,精彩傳神,奠定了近百年來孫悟空形象的基礎,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孫悟空的形象一直難脫京劇表演的根。
    中文名:孫悟空 外文名:The Monkey King 别名:孫行者、心猿、金公、鬥戰勝佛、齊天大聖 飾演: 配音: 登場作品:《西遊記》 生日: 年齡: 身高: 體重: 三圍: 出生地: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中的一塊石頭 能力(招術):七十二變、法天象地、筋鬥雲、火眼金睛等 主要成就: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尊為美猴王大鬧天宮,玉帝封為齊天大聖保唐僧取回真經,如來封為鬥戰勝佛 兵器:如意金箍棒 封号:美猴王、齊天大聖、鬥戰勝佛 師父:須菩提祖師、唐僧 結拜兄弟:鎮元子、牛魔王、蛟魔王等 師兄弟:豬八戒、沙悟淨、玉龍等

環境設定

時代背景

唐僧取經在李世民朝代,孫悟空被壓五行山500年,孫悟空大鬧閻羅殿時陽壽盡是500年,之間的時間空檔就是弼馬溫時間。金丹爐裡被煉了49天,蟠桃園裡3月,蟠桃盛會3天,弼馬間裡1個月,天上合計172天,計地172年,差不多計地年1172年,就是說從唐朝上推1172年就是孫悟空的出生朝代。唐朝初公元618年,所以孫悟空出生應該是公元前554年,東周末年春秋時期。

生長環境

故事還得從石猴出世說起,當時一聲巨響,震得天地為之一顫。玉皇大帝派人查看,原來是花果山的一塊仙石化為石猴,當時天上的神仙也沒當回事,因為天地萬物對他們而言已經見怪不怪了。盡管沒有人看好,但石猴還是在不斷地成長。他膽大心細,敢為人先,第一個躍進了水簾洞,并成為了花果山的美猴王。然後改變猴子命運的事情發生了,在水簾洞,一個老候壽終正寝,這大大激起了美猴王求取長生不老之術的決心。這便是他人生當中第一個夢想。

猴子不負衆望,漂洋過海,期間吃了多少苦就不多說了。最終他找到了菩提祖師,得了孫悟空這個學名,而且還練就一身真本領。可此時的他還是個初出茅廬的石猴,不懂得人心叵測。在人前賣弄自己的所學,被菩提祖師訓斥,趕下山去。

之後就是成為孫悟空一生恥辱的弼馬溫官職,讓他丢盡顔面也長了不少見識。不過他妄自尊大自立為王,号稱齊天大聖,想與天地同壽,可見其目中無人到何等地步。

再後來就是我們熟知的孫悟空大鬧天宮,攪得三界不安。被如來壓在了五行山下500年。這500年是漫長的,他離不了那個隻容得下他瘦弱身軀的大山石洞,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舉目無親,寒暑易節,他在悔悟中成長了。

後來經菩薩點化,他保唐僧取經,剛開始他還是改不了暴躁的脾氣。動不動就頂撞唐僧,甚至在意見不合時竟然溜号,跑到龍王那兒喝酒解悶。為了約束他,菩薩給他戴上了金箍,隻要一念緊箍咒,他就痛不欲生,乖乖服軟。其實,這個金箍也是壓在孫悟空肩上的擔子,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孫悟空要想成長,就得不斷給他壓力,在壓力下才能快速成長。

外貌描寫

衣着服飾

一直到大鬧天宮時期,通常打扮都是在東海索來的鳳翅紫金冠、鎖子黃金甲、藕絲步雲履。

在被唐僧從五行山下救出後,身披唐僧所贈的短小白布直裰,将虎皮裙聯接一處,打一個馬面樣的折子,圍在腰間,勒了藤條。作行者打扮。腳穿麂皮靴。短暫離開了唐僧并回歸後,戴上了緊箍兒,身上的白布直裰也換成了錦布直裰。

詩詞描寫:

身穿金甲亮堂堂,頭戴金冠光映映。

手舉金箍棒一根,足踏雲鞋皆相稱。

一雙怪眼似明星,兩耳過肩查又硬。

挺挺身才變化多,聲音響亮如鐘磬。

尖嘴咨牙弼馬溫,心高要做齊天聖。

尖嘴縮腮,金睛火眼。頭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蘿。鬓邊少發多青草,颔下無須有綠莎。

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餘多。還喜得眼睛轉動,喉舌聲和。

語言雖利便,身體莫能那。正是五百年前孫大聖,今朝難滿脫天羅。

磕額金睛幌亮,圓頭毛臉無腮。咨牙尖嘴性情乖,貌比雷公古怪。

原著描寫:

長相圓眼睛,查耳朵,滿面毛,雷公嘴,面容赢瘦,尖嘴縮腮,身軀不滿四尺,像個食松果的猢狲,雖然像人,卻比人少腮。

白布短小直裰披在身上,将虎皮脫下,聯接一處,打一個馬面樣的折子,圍在腰間,勒了藤條,這等樣才像個行者。

黃發金箍,金睛火眼;身穿錦布直裰,腰系虎皮裙;手拿一條兒金箍鐵棒,足踏一雙麂皮靴;毛臉雷公嘴,朔腮别土星,查耳額顱闊,獠牙向外生。

名字由來

《西遊記》第一回描寫到:祖師笑道:“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狲。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

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猴王聽說,滿心歡喜,朝上叩頭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萬望師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賜個名字,卻好呼喚。”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

猴王道:“那十二個字?”祖師道:“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麼?”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孫悟空也!”正是: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冥須悟空。

人物經曆

猴王出世

孫悟空出生于娑婆世界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自開辟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但仙石并非毫無來曆,處于十洲三島的祖脈上,其高圍按二十四氣,其上竅孔對應九宮八卦(九竅八孔)。一天仙石迸裂,産一石卵,經風一吹,化作一石猴,石猴出世後,眼裡冒出兩道神光,射沖鬥府,驚動的天上的玉皇大帝。之後因為成功闖入水簾洞,被花果山諸猴拜為“美猴王”。

拜師學藝

美猴王在花果山享樂天真,過了三四百年後,為了尋求長生不老的方法,赴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拜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師為師,得到姓名孫悟空,并學到了長生之道、七十二變和筋鬥雲等,其用時二十年。後因賣弄本事,被菩提祖師逐出師門。

龍宮尋寶

孫悟空自學藝回山後打敗混世魔王,得一口大刀,又從傲來國内以法力得大量兵器分發諸猴,但是沒有一樣兵器順手。為了尋一件稱手的兵器,大鬧東海龍宮,終尋得如意金箍棒,又由其他三海龍王贈予鳳翅紫金冠、鎖子黃金甲、藕絲步雲履作為披挂。龍王懷恨在心,上報天庭,要求緝拿孫悟空。孫悟空在此時正興旺發達、廣交朋友,結拜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猕猴王、禺狨王,結拜為七兄弟。

大鬧天宮

孫悟空在第342歲時,因陽壽已盡而大鬧地府,銷毀關于他和世上的猴子猴孫的生死簿,返回人間。閻王上報天庭,玉皇大帝欲捉拿悟空,太白金星建議招安。孫悟空被召上天宮,被騙封為弼馬溫,15日後知道原來這官是在養馬,大怒,打出南天門。回花果山時,兩個獨角鬼王前來投奔,建議孫悟空自封“齊天大聖”。

玉皇大帝知道孫悟空反下天宮,命托塔天王李靖派兵鎮壓,孫悟空打敗巨靈神、哪吒三太子,在太白金星的建議下,天庭封孫悟空為有名無實的齊天大聖并掌管蟠桃園。不料孫悟空桀骜不馴,反而偷吃蟠桃、偷喝仙酒、偷吃仙丹并擾亂蟠桃盛宴,玉帝震怒,命李靖率十萬天兵天将帶十八架天羅地網,去擒此妖猴,孫悟空打敗九曜惡星,五個天王、哪吒三太子,使分身術戰勝十萬天兵,因為此戰,孫悟空名揚天下。

前來赴蟠桃宴的觀音菩薩先讓弟子惠岸行者助戰,惠岸不敵孫悟空,與李靖返回天庭求助。觀音菩薩見孫悟空見孫悟空神通廣大,推薦玉帝外甥顯聖二郎真君去拿孫悟空。二郎神率部來到花果山,與孫悟空大戰三百回合不分高下,随後二人均變化法相,大顯神通。梅山六兄弟趁花果山後方空虛,放火燒山,孫悟空無心戀戰,變化逃走,與二郎神大賭變化,經過一天苦戰,觀音欲用淨瓶助二郎神擒拿孫悟空,被太上老君阻止,換金剛琢丢下,另外腿被二郎神的哮天犬咬了一口,于是被擒拿。

孫悟空被擒,到斬妖台問斬,因先前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變成金剛之軀,所以多種刑罰均無效,最後被太上老君帶到兜率宮冶煉七七四十九天,然而适得其反讓悟空練成一雙火眼金睛。于是孫悟空蹬倒火爐,把老君捽了個倒栽蔥。又大鬧天宮,使用金箍棒東打西敵,一時間無一神可擋。直至打到通明殿,與王靈官戰到一處,佑聖真君派遣三十六員雷将圍困孫悟空,正在争鬥時,如來佛祖出現,孫悟空鬥法失敗,被壓在五行山下。

西天取經

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後,被唐僧所救,拜其為師,唐僧為其取号行者,故又稱孫行者,踏上西天取經之路。

因孫悟空打死劫經的六名強盜(一說為孫悟空的六意),唐僧數落,孫悟空一怒離去,觀音化作老母,傳給唐僧一頂嵌金花帽,一道緊箍咒,哄騙悟空戴上金花帽,金箍嵌入肉中。唐僧念動咒語,孫悟空就頭疼難忍,以此為唐僧鉗束孫悟空的手段。

師徒二人西行,在鷹愁澗收伏白龍,小白龍化作唐僧的坐騎。在觀音院,因孫悟空賣弄錦斓袈裟,引起金池長老貪心,要火燒唐僧師徒,反被孫悟空弄法燒了禅院。混亂中,袈裟被黑熊精竊走,孫悟空去南海請來觀音,自己變化仙丹。誘黑熊精吞下,降伏此怪。

二人繼續西行,來到高老莊,高太公女兒高翠蘭被一長嘴大耳妖怪強占。孫悟空追趕妖怪來到雲棧洞,得知妖怪為天蓬元帥,因調戲霓裳仙子(屬于嫦娥中的一員,《西遊記》中“嫦娥”是對月府所有仙女的稱呼。并非民間傳說裡的後羿之妻姮娥)被貶下界,誤投豬胎。經觀音收伏,賜名豬悟能,在此等候取經人,遂引起拜見唐僧,賜号八戒、做了唐僧的第二個徒弟。後來唐僧在浮屠山得烏巢禅師傳授《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黃風嶺遇到黃風怪刮三昧神風迷人,孫悟空請須彌山靈吉菩薩降伏此怪。在流沙河中,他們又收伏了觀音賜名沙悟淨并令其在等候東土取經人的水怪,賜号沙和尚,做了唐僧第三個徒弟。師徒四人跋山涉水,西去取經。

觀音欲試唐僧師徒道心,和黎山老母、普賢、文殊化成美女,招四人為婚。唐僧等三人不為所動,隻豬八戒迷戀女色,被菩薩吊在樹上。在萬壽山五莊觀,孫悟空等偷吃人參果,推倒仙樹,被鎮元子拿獲。孫悟空請來觀音,用甘露救活仙樹,最後與鎮元子結拜為兄弟。

斬妖除魔

在白虎嶺,白骨精三次變化,欲取唐僧,都被孫悟空識破,将白骨精打死。豬八戒趁機進讒言,唐僧不辨真僞,逐走孫悟空。孫悟空回到花果山後,施法殺死捕獵的千餘人馬,到四海龍王處借些甘霖仙水,把山洗青了。前栽榆柳,後種松楠,桃李棗梅,重振花果山。

在黑松林,唐僧被被黃袍怪拿住。幸得寶象國公主百花羞相救,百花羞放了唐僧,并央他到寶象國給父王送信,前來搭救。豬八戒、沙僧鬥不過黃袍怪,沙僧被擒,唐僧被變作老虎。豬八戒欲回高老莊,經白龍馬苦勸。到花果山請回孫悟空,降伏妖魔,師徒四人繼續西行。

平頂山蓮花洞金角大王、銀角大王,欲拿唐僧,并有紫金紅葫蘆、羊脂玉淨瓶、七星劍、芭蕉扇、幌金繩五件寶器,神通廣大。孫悟空與之鬥智鬥勇,屢經磨難,才降伏二怪。

烏雞國國王因不敬文殊菩薩被獅猁怪推入井内淹死。獅精變化國王。國王鬼魂求告唐僧搭救,八戒從井中背出屍身,悟空又從太上老君處讨來金丹,救活國王,聯合烏雞國太子揭露假國王的真面目,獅猁怪原來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青毛獅子所化。

牛魔王的兒子紅孩兒據守火雲洞,欲食唐僧肉。悟空因火眼金睛怕煙,抵不過紅孩兒的三昧真火。請來菩薩降妖。菩薩降伏紅孩兒,讓他做了善财童子。黑水河鼍龍變作艄公。誘唐僧、八戒上船,沉入水府。孫悟空請來西海龍王太子摩昂擒龍回西海。車遲國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三位大仙乞雨救旱有功,做了國師,國王敬道滅僧。悟空等與三法師鬥法,一一挫敗他們,使之現了原形。

觀音座前蓮花池内鯉魚修煉成精,自稱靈感大王,在通天河歲食童男童女。孫悟空和豬八戒變作童子,打退靈感大王。靈感大王作法,使通天河封凍,誘唐僧上冰上行走,攝入水府,菩薩趕來,把靈感大王收回南海。太上老君坐騎青牛趁看守童打瞌睡,偷了老君的金剛镯下界作怪,在金兜洞把唐僧捉去。悟金箍棒被收,請來火德真君、李靖、天兵天将、鄧辛天君、黃河水伯、十八羅漢等,都被青牛精用金剛镯把兵器收去,後來找到太上老君處,方把青牛收伏。

師徒四人繼續西行。唐僧、豬八戒喝子母河水受孕,孫悟空擊敗如意真仙,取來落胎泉水,解了二人胎氣。女兒國國王正欲招唐僧做夫婿,孫悟空等智賺關文,堅意西行,唐僧卻被琵琶洞蠍子精攝去。孫悟空請來昴日星官,昴日星官化作雙冠子大公雞,使蠍子精現了原形,死在坡前。

六耳猕猴趁機變做孫悟空模樣,搶走行李關文,又把小妖變作唐僧、八戒、沙僧模樣,欲上西天騙取真經。真假二悟空從天上殺到地下,觀音、唐僧、天庭衆神、地藏等均不能辨認真假,直到雷音寺如來佛祖處,才被如來說出本相,六耳猕猴被孫悟空打死。

師徒四人和好如初。同心戮力,赴奔西天。在火焰山欲求鐵扇公主芭蕉扇扇滅火焰。鐵扇公主惱恨孫悟空把她的孩子紅孩兒送往靈山做童子,不肯借,孫悟空與鐵扇公主、牛魔王幾次鬥智鬥勇,借各路神佛的神力,降服二怪,扇滅了大火。師徒四人得以繼續西去。

在祭賽國,師徒掃塔辨奇冤枉,在二郎神和梅山七聖的相助下,孫悟空等蕩平碧波潭,打死萬聖龍王、萬聖公主,擊傷九頭蟲。

在小雷音寺,彌勒佛坐下敲磬的童子趁彌勒佛不在家時,偷了金钹、人種袋兩件寶貝,下界成精,号稱黃眉大王。黃眉大王假設雷音寺誘使唐僧師徒上當,并把孫悟空扣在金钹裡。又施展人種袋,将孫悟空請來的救兵二十八星宿、五大龍神、龜蛇二将、小張太子、四大神将收入袋子。緊急關頭,彌勒佛笑呵呵踏雲而來,教悟空誘使妖怪出洞,彌勒佛變成種瓜叟,讓黃眉大王把悟空變成的西瓜吃進肚子,一時痛苦不已,百般求饒,終治服了黃眉大王,彌勒佛也趁機收回了人種袋子等寶物。在盤絲洞和黃花觀,孫悟空大戰蜘蛛精和蜈蚣精,在毗藍婆菩薩的相助,降服妖魔。

青毛獅子怪、黃牙老象、金翅大鵬雕霸占獅駝嶺和獅駝國,勢力龐大,孫悟空幾經鬥智鬥勇,降服青毛獅子怪和黃牙老象,但不敵三魔聯手,後聽說唐僧被吃,無計可施之下到西天求如來解除緊箍咒,于是如來告知實情,帶來諸佛、菩薩親臨獅駝國收服三魔。

比丘國國王被壽星坐騎白鹿變化的國丈迷惑,欲從一千一百一十個小兒的心肝做藥引。孫悟空解救嬰兒,敗退妖邪。壽星趕來把白鹿收回。

陷空山無底洞的金鼻白毛老鼠精變化女子擄唐僧強逼成親。孫悟空訪幾探無底洞,訪知金鼻白鼠精是李靖的義女,上天庭告狀,李靖、哪吒把白鼠精押回天曹發落。

滅法國國王發願殺一萬僧人,孫悟空施法術,把國王後妃及文武大臣頭發盡行剃去,使國王回心向善,改滅法國為欽僧國。隐霧山南山大王欲食唐僧肉,被悟空用瞌睡蟲睡倒,八戒一耙結果了妖怪性命。

師徒四人到天竺國,郡侯張榜求雨。悟空訪知原委,勸郡侯向善,天降甘霖。師徒來到玉華州,因教授王子學藝,被黃獅精盜走兵器。孫悟空等三人奪回兵器,黃獅精投奔祖翁九靈元聖,即太乙救苦天尊坐下九頭獅子所化。孫悟空至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岩宮請來太乙救苦天尊,收伏了九靈元聖。

來到金平府,唐僧元宵夜觀燈,被玄英洞辟寒、辟暑、辟塵三個犀牛攝去。孫悟空請來四木禽星擒拿三怪,斬首示衆。

在天竺本國,唐僧被月宮玉兔變化的假公主抛彩球打中,欲招為驸馬。孫悟空識破真相,會合太陰星君擒伏了玉兔,救回流落城外的真公主。

在銅台府地靈縣寇員外家化齋後,寇家遭劫,寇員外喪生。唐僧師徒被當做強盜捉起入獄,孫悟空入地府招回寇員外靈魂,案情大白。

得成正果

師徒四人曆盡千辛萬苦終于來到了靈山聖地,拜見佛祖,卻因不曾送人事給阿難、伽葉二尊者,隻取得無字經。上古燃燈佛派白雄尊者提醒唐僧師徒又返回雷音寺,奉唐王所贈紫金缽做人事,這才求得真經三十五部五千零四十八卷、返回東土。不想九九八十一難還缺一難未滿,在通天河又被老鼋把四人翻落河中,濕了經卷。

唐三藏把佛經送回長安,真身又返回靈山,孫悟空因功勞極大被封為鬥戰勝佛,八戒、沙僧和白龍馬也均受封,五聖成真,共享極樂。

性格特點

勇于抗争

孫悟空是一個敢于反抗傳統、反抗權威蔑視封建等級觀念的反抗性很強的人物。這一點在前七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孫悟空為了取得武器,武裝自己,鬧了龍宮;為了不受冥司的管束,求得“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又大鬧了冥府,強令閻君拿過生死簿,“把猴屬之類,但有名者,一概紅麼”。充分表現了孫悟空渴望自由,不畏強暴的叛逆精神這種精神。而這種精神在大鬧天宮中,表現得最為強烈,最為突出。他不承認天子獨尊,更不理會神的天國的任何威嚴和秩序。在玉帝面前,群仙衆神山呼禮拜,而孫悟空卻傲然“挺身在旁”,既不“朝禮”,又不“謝恩”;當玉帝問及時,他也隻是“唱個大喏”,答應一聲“老孫便是”而已。在孫悟空眼裡,玉皇大帝、森嚴的朝儀禮法,對自己根本不起約束作用。在孫悟空心裡不存在不可侵犯的天庭,更不能容忍别人對他的“藐視”。所以當他發現“弼馬溫”的封号是個騙局的時候,便立即“心頭火起”,從耳中取出如意金箍棒,一路打出南天門,回到花果山,樹起“齊天大聖”的旗幟,與天庭相抗衡。孫悟空的反叛行動,實際是對天國權成的否定,是對神權統治的挑戰、是對上下尊卑等級制度的蔑視。

積極樂觀

孫悟空是一個積極樂觀,勇敢無畏、不怕困難、敢于鬥争的人物。這在取經路上斬妖除怪的鬥争中展示得最為充分。在取經的路上,即便經曆再多艱難險阻,遇見再多的妖魔鬼怪,孫悟空也不畏懼退縮,總是保持積極樂觀,以昂揚的精神狀态面對一切,即便失敗也從不氣餒,始終勇往直前。這得不僅得益于他高超的本領,更得益于他堅定的取經信念在背後支持,雙方面夾持,才有了他笑對風雨的那份樂觀。

正義凜然

孫悟空是一個是非觀念十分鮮明的人物,他濟困扶危、恤孤念寡、嫉惡如仇、為民除害。孫悟空除妖并非隻是為了保護唐僧,也是為民除害。孫悟空抱打不平之事,救人間災害。所以,在取經途中,孫倍空隻要聽說有妖,不管是否阻礙唐僧西行,都要堅決捉拿,而且還要捉之必盡,就是碰上最兇惡的妖精,遇到再大的困難,他也毫不退縮,總是那樣鬥志昂揚地去奪取勝利。他或上天入地,查清妖精的來曆,設法把它斬除;或者變作蜜蜂兒、小蟲、蚊子,鑽到妖洞中摸情況,探消息,偷寶貝,把妖精制服;或者化作妖精的親戚、朋友、親人,以至小妖,去蒙騙他們;為了戰勝妖精,他甚至巧妙地鑽人妖精的肚子裡“豎蜻蜓,打斤鬥”“跌四平,踢飛腳”,使妖魔俯首認輸,即使在生命攸關的時刻,孫悟空也從未灰心過,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戰鬥精神,同妖魔進行始終不懈的頑強鬥争。可見,孫悟空确實是以救人苦難而掃蕩妖磨為己任的。

封建思想

封建意識時不時在孫悟空頭腦裡暴露出來。盤絲洞蜘蛛精在濯垢泉洗浴,孫悟空卻投鼠忌器,害怕低了自己的名頭,因為顧忌“男不與女鬥”的說教,正因為他不肯打,于是惹出以後不少是非。孫悟空一直想當大官,但總屈服于佛祖的壓力,對唐僧表現出濃厚的報恩思想。孫悟空還好名、好勝、好戴高帽,以緻有一次因“得勝的貓兒歡似虎”“以得意為喜”,反而被牛魔王變作八戒,把他剛從鐵扇公主那裡弄來的芭蕉扇又骟了回去,誤事就誤在他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因而不及細察。他又愛不分場合地捉弄豬八戒,在獅駝嶺,還險些将豬八戒置于險境。

吃苦耐勞

受磨難:“艱難困苦,玉浴于成”。艱難困苦是磨厲人格之最高學府。“鬥戰勝佛”這道神秘光環的背後是淚水,汗水,甚至血水的凝練。西行路上的磨難一為身外的“邪惡勢力”,對此孫悟空憑借大無畏的精神與超強本領(筋鬥雲,七十二變化,如意金箍棒)能夠較順利駕馭。一為取經路上與孫悟空形影不離的緊箍兒與緊箍咒,這可謂最大的磨難。

它的作用與威力,不止是肉體上的折磨之苦,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蛻化之痛”,這就需要孫悟空有超越常人的意志與毅力,接受它的考驗。實踐證明,在每一次那陣陣撕心裂肺,生不如死的慘痛之聲中達到自我人格的不斷完善,人性的不斷提升。

人物來源

新野猴戲

新野出土的大量漢畫磚,除了雜技、遊戲之外,猴子、狗和人在一起狩獵、嬉戲的精彩畫面屢見不鮮。到了南北朝時期,猴戲已在新野盛行。明清時期,新野民間玩猴就已經較為流行。

據稱吳承恩在任期間,深居簡從,處處留心,耳濡目染了新野縣的民俗風情,尤其對新野的傳統民間藝術猴戲更是入耳入腦,了如指掌。不僅如此,《西遊記》中大量地運用了新野的方言,如新野人稱“餃子”為“扁食”,稱動物“不安靜”為“骨冗”等,此類方言在《西遊記》中比比皆是,足見吳承恩對新野的民間習俗了解之深。也許,因為有了他對新野猴戲細緻入微的觀察,有了新野猴戲中活龍活現的猴子情态,才有了神話力作《西遊記》中招人喜愛的猴王形象。

順昌齊天大聖說

在順昌海拔1300多米的寶山主峰,有一處面積不大的廟宇,當地人喚作“雙聖廟”。該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山寺的附屬文物,廟内是一座并立着兩通神位碑的古代合葬神墓,左側石碑陰刻“寶峰齊天大聖神位”,右側陰刻“通天大聖神位”。在寶山寺建築群,大殿殿脊保留有明确的石刻紀年“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鼎建”,雙聖廟旁石梁也陰刻紀年“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以及多處宋元時期的墓冢形制、碑銘圖案等,這些曆史實物佐證雙聖廟至少是元末明初的曆史遺存。雙聖廟是國内發現始建年代最早的齊天大聖廟宇,比吳承恩的《西遊記》至少早200年,可以說是齊天大聖廟宇之宗源。順昌齊天大聖信仰,極有可能對之後的《西遊記》成書及孫悟空形象的形成産生過重要的作用,《西遊記》中孫悟空的血管裡,可能流淌着順昌“大聖”的血。

無支祁說

無支祁是中國神話中的水怪。他的形狀像猿猴,塌鼻子,凸額頭,白頭青身,火眼金睛。他的頭頸長達百尺,力氣超過九頭大象。

最早提出無支祁說的是魯迅。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曆史變遷》中提出:《西遊記》的吳承恩并末看過佛經,中國所譯印度經論中沒有類似故事,但吳承恩熟悉唐人小說,《西遊記》中受唐人小說影響的地方不少。所以魯迅認為孫悟空形象應當米自中國民間傳說。他舉唐朝人李公佐小說《古嶽渎經》中的水怪無支祁為證,唐代就出現的類似猿猴的無支祁形象,具有“金日雪牙,力逾九象,搏擊騰竄疾件,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的特點,則孫悟空原形已經具備。直至吳承恩時代的傳說裡,無支祁還在淮揚一帶作怪。由此魯迅認為,孫悟空是在中國本土由此演變而來的。

經過後世考證,《太平廣記》卷四六七引《戎幕閑談》中有詳細的無支祁的傳說。宋元以來,禹伏無支祁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無支祁的故事,至少流傳了五百多年以後,才出現了唐僧取經的故事,其中最早寫唐僧取經故事的,是明初蒙古族戲曲作家楊讷作雜劇,今知有十八種,現存《劉行首》和《西遊記》兩種。

楊讷的雜劇《西遊記》,寫民間傳說唐僧取經的故事。元代戲曲作家吳昌齡的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中,出現了孫悟空的形象,且有“無支祁是他姊妹”的話,可見孫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經借鑒了無支祁的形象。吳承恩所處的時代,無支祁的故事已經流傳八百年之久,而吳承恩喜愛采集民間傳說,也必然閱讀過《太平廣記》這樣的書。正如魯迅所說:“明吳承恩演《西遊記》,又移其神變奮迅之狀于孫悟空。”

如果說元雜劇中的孫悟空形象是受無支祁影響,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則是無支祁的化身。無支祁被大禹鎖在龜山足下,孫悟空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無支祁形若猿猴,孫悟空本來就是猴像,其“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之狀亦無異。

時至當代,無支祁說又進一步發展。2014年8月9日,“2014西遊記起源文化研讨會”上,與會學者經過交流、讨論、論證,認為西遊神話故事的起源地為湖北随州桐柏山一帶,《西遊記》主要人物孫悟空原型為桐柏山傳說中的天生神猴無支祁,進一步論證了無支祁說的正确性。

釋悟空說

關于孫悟空來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唐代高僧“釋悟空”說。釋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車奉朝,公元751年随張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羅國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師。釋悟空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西安,回來時在西域從事翻譯和傳教活動多年,留下了許多事迹和傳說。有學者認為,在“取經”故事漫長的流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将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陪同唐僧取經的“猴行者”的名字聯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石磐陀說

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錦池在研究取經故事流變過程後得出結論,認為孫悟空的現實原型為《三藏法師傳》所載玄奘西行最困難時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孫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之于玄奘有相似之處:向導作用相類,解決危難作用相若,行者身份相同,師徒間微妙關系相似。

還有一點,石磐陀是一名胡僧,而胡僧與“猢狲”音近。“猢狲”為“胡僧”的訛稱。當時,西域普遍信仰佛教,唐僧在西域常常見到碰到幾個胡僧,而中國民間恰有把一些名字喊轉的習慣,把“胡僧”喊成“猢狲”。在中原人眼裡,胡人性格直爽,跟孫悟空性格很象。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經,胡僧幫忙”易傳為“唐僧取經,猢狲幫忙”,從而為玄奘取經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機。

有媒體報道,專家通過對甘肅榆林石窟中的壁畫《唐僧取經圖》進行研究後認為,壁畫中一位緊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是孫悟空的原型。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曾撰文指出,圖中的猴形人即孫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

哈奴曼說

胡适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胡适介紹,《西遊記》成書後,雖流傳數百年,但普通讀者對于其中人物故事的來源演變一直不甚了了。直到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開一代先河,“孫悟空”形象究竟怎樣産生,才成為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魯迅支持“無支祁說”,認為認為孫悟空是由無支祁演變而來的。

胡适對此看法不同,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胡适認為,記載無支祁神話的《太平廣記》是根據唐人李公佐《古嶽渎經》所作。唐代本就是印度文化傳人的鼎盛時期,李氏的書也不是一部可信的古書。胡适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詩《羅摩衍那》中找到一個神猴哈奴曼,《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保護羅摩王子,征服了楞伽的敵人,奪回悉達,回到阿約爹國,羅摩凱旋後感謝哈奴曼之功,賜他長生,不老的幸福,哈奴曼的經曆和孫悟空修成“正果”的經曆相仿,胡适由此認為,哈奴曼可以作為孫悟空的背景。

但這種說法在學術界遭到反對,如李時人教授及龔維英教授批判外來論;史雙元,李谷鳴等教授也否認哈奴曼說;金克木對照《羅摩衍那》後明确指出:“孫悟空與哈奴曼之間毫無任何親緣關系。”;吳全韬教授也對胡适的理論進行批判:“哈奴曼說根本不足信。”;劉毓忱教授說:“孫悟空的國籍是中國,根本不是哈奴曼”“從孫悟空的演變曆史來看,他絕不是外國傳來的舶來品!更不是某個形象在中國的化身!;”李舜華教授也認為:“孫悟空的形成始終紮根于中國傳統文化。”

哈奴曼說有如下缺陷。

其一,《羅摩衍那》最早由季羨林翻譯,吳承恩所處年代不可能《羅摩衍那》中譯本。

其二,唐代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跟随其傳入的事物必然是有利于佛教傳播,并能夠為佛教傳播服務的,而《羅摩衍那》則屬于婆羅門教,婆羅門教一直被印度佛教當作“外道”對待,所以佛教不太可能鼓勵和幫助“外道”的《羅摩衍那》東傳,相反還會存在無形的阻礙和有意的限制。

其三,在吳承恩書中表現出了對釋典翻譯文學、印度佛教哲學、中國佛教曆史以及唐代西域地理情況知識的不了解,連佛教的基本内容都不了解,當然更不可能熟悉《羅摩衍那》,由此說明吳承恩沒有可能直接接觸到《羅摩術那》。

其四,哈奴曼和孫悟空的形象有明顯矛盾。哈奴曼是天生就對天神十分尊敬,服從各天神的權威;而孫悟空向來藐視天神的權威,對于玉皇大帝,他不服從,甚至起兵造反,對于如來,他也是藐視其權威。哈奴曼是印度教的宣傳标志,講究的是階級地位,服從婆羅門制(相當于中國的世家統治);而孫悟空身上則是帶着道,佛,儒三教思想合一加上他骨子裡的鬥争精神,追求自由,不講究服從。孫悟空追求自由,而哈奴曼講究的是服從他人的命令,兩者性格沒有相似之處。

亦有學者認為孫悟空形象直接或間接源于以《六度集經》為典型的佛教故事,而《六度集經》中的猕猴同哈奴曼的關系又至為密切,從而得出哈奴曼就是孫悟空的原型,它源于印度,傳至中國,經過改造,發展成了孫悟空的結論。

心猿道體說

郭健認為道教内丹學意義上的“心猿”及“道體”是孫悟空形象的直接來源。《西遊記》在清代被視作一部闡述“金丹大道”之書,從道教内丹學角度看,孫悟空形象的來源在百回本《西遊記》文本中是有明确提示的。比如《西遊記》目錄和部分正文稱孫悟空為“心猿”,其中的詩詞則提示:“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據現存文獻記載,“心猿”這一概念最早應是源于鸠摩羅什翻譯的《維摩诘所說經》。在南朝至明代以前的三教文獻及文學作品中,都使用過“心猿”這一概念。在金元時期的道教内丹學經典中,“心猿”的出現頻率尤其高,如《重陽全真集》:“意馬心猿休放劣”;“如要修持,先把心猿鎖”等。“心猿”顯然是孫悟空形象的一個重要來源。《西遊記》在稱孫悟空和白龍馬為“心猿”和“意馬”的同時,還稱豬八戒為“木母”,稱沙悟淨為“土母”和“黃婆”,并提示“師徒們一心同體,共詣西方”。在道教内丹學中,“木母”指代元神,指人思想意識的本體;“土母”和“黃婆”皆指意念;“木母”、“土母”和“黃婆”這幾個概念其實都可指代人心。同時,“心猿”、“意馬”和“木母”、“土母”、“黃婆”組合在一起則是道教内丹學特有的,所以《西遊記》中的“心猿”是道教内丹學意義上的“心猿”。

孫悟空形象的另一個來源是“道體”。按道教内丹學的說法,人通過修煉“金丹大道”而“得道”之後,身心都會發生質變,具有各種神通,此時的人即稱為“神仙”,“神仙”之體即所謂的“道體”。“心猿”和“道體”與孫悟空形象特征吻合,孫悟空正是跟随須菩提祖師通過修煉“金丹大道”而成為了“神仙”,才具有了千變萬化、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的本領。

混合說

主張孫悟空的形象原型是既吸收印度哈奴曼的影響又采納了包括無支祁在内的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中相關猴子的故事内容創作出來的。季羨林在《羅摩衍那初探》中就已對此有所表示,他說:“我看,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基本上是從印度《羅摩衍那》中借來的,又與無支祁傳說混合,沾染上了一些無支祁的色彩,這樣看恐怕比較接近事實。”袁珂也認為:“大抵哈奴曼既為印度民間豔傳之英雄,其事迹複經演為戲劇,則流播中土,作者取以為本主角造像,亦屬可能。又緣承恩生長淮安,而無支祁神話之産生地複正屬淮泗區域,則作者從而獲得暗示,以創此一偉大神話英雄,亦在情理中也。”蕭兵作《無支祁哈奴曼悟空通考》,對孫悟空的淵源作了詳細、全面的考索,認為孫悟空形象的構成是多元統一的。蔡國梁據此概括了孫悟空是既繼承無支祁又接受哈奴曼的混血猴。

雜取說

劉毓忱提出孫悟空的塑造可能受到四種類型的神話啟示:夏啟石破而生故事,無支祁和掠人婦的白猿,與黃帝争位的蚩尤兄弟,與天帝抗争的刑天。龔淮英提出:夏啟是孫悟空的淵源。李谷鳴否定源于無支祁和哈奴曼兩說,而認為他源于《穆天子傳》中的君子化身的猿猴。史雙元則認為孫悟空的原型之一是《宋高僧傳》卷三《唐上都章敬寺悟空傳》中的“悟空”,因為這個悟空的西域取經故事已具備了小說《西遊記》的主要情節。

武功武器

如意金箍棒:簡稱“如意棒”或“金箍棒”。也叫”定海神珍鐵”、“靈陽棒”、“天河鎮底神珍”。

出自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類盡除名》。太上老君親手在爐中将九轉镔鐵鍛煉而成,後被大禹求得,為大禹治水時所用測量海水深淺的定子。之後藏于東海的海藏中,最後被孫悟空取去,并成為其兵器。

可随主人心意而自由變化粗細長短。在東海時有鬥來粗、二丈餘長。後孫悟空将其調整為最适合自己的丈二長短、碗口粗細。平時則變為繡花針大小藏在耳内。

兩頭由兩個黃金片箍住,中間是一段烏鐵(黑色),有星鬥鋪陳;緊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并有密布的花紋和龍紋鳳篆。

在各種金箍棒形象中,最常見的是一根兩頭各有一段黃色,中間為紅色的棍子。

能力設定

神通

大品天仙訣:又稱顯密圓通真妙訣。修煉根本,養成金丹的妙訣。凝練精氣,摒除邪欲。孫悟空經三年修煉後,通法性,得根源,注神體,修成天仙。道高德隆,與天同壽,水火既濟,百病不生。跳出輪回,萬劫不老長生。但這口訣是非常之道,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丹成之後,鬼神難容。雖駐顔益壽,但難擋三災,需要再學七十二變躲避。

筋鬥雲:這朵雲,撚着訣,念動真言,攢緊了拳,将身一抖,跳将起來,一翻筋鬥就有十萬八千裡路。

把那萬裡之遙,隻當庭闱之路,所謂點頭徑過三千裡,扭腰八百有餘程。

速度極快,哪怕是十萬八千裡路,也可于一日内走五十個來回,且尚能看見日色。也能霎時從天宮飛回花果山。被原文譽為跨海飛山第一能。在與如來賭鬥時曾發揮出最大速度,可如同風車轉動一般快地翻筋鬥。

七十二變:變化為多種東西,但是變人時身子變不了。能躲避三災。

法天象地:長的高萬丈,頭如泰山,腰如峻嶺,眼如日月,口似血池,牙似門扇;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

身外身:人得仙體,出神變化,無方不知。孫悟空自從了道之後,身上有八萬四千毛羽,根根能變,應物随心。以一化十,以十化百,百千萬億之變化,皆身外身之法也。

大分身普會神法:身外身法的一種。将雙臂的毫毛全部拔下來并變化。

火眼金睛: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爐裡被煙熏出來的老病眼。

金鋼之軀:也稱銅頭鐵臂。孫悟空将偷吃的蟠桃、禦酒以及仙丹用三昧火鍛成一塊而成的身軀。刀砍斧砍、雷劈火燒、毒侵酒泡,都是毫發無損。

三頭六臂:與哪吒大戰時,用來對抗哪吒的三頭六臂。也曾在衆雷神圍攻下使用,使衆雷神莫能相近。

三昧火:曾用此煅煉體内的蟠桃仙丹而煉成金鋼之軀。

出化元神:元神離開身體去其他地方。

定身法:撚着訣,念聲咒語,對對方道:“住,住,住”,便可把對方定住。也可直接在指着對方使用定身法。之後若不念解除的咒語,則被定住的人要一周天方能自行解脫。

隐身法:可以隐去自己身影,渺無蹤迹。連二郎神也無法識破。

避火訣:撚着避火訣時可無視火焰。但不能掄如意金箍棒和使用神通。

避水訣:撚着避水訣時可使周圍波浪分開,進而能在水底自由活動。但不能同時使用如意金箍棒和一些神通。

移山縮地:能讓自己和他人一步跨越一大段距離。

擔山趕月:同時擔着須彌山和峨眉山仍然能疾步如飛,但是被泰山壓倒。

翻江攪海:曾在鷹愁澗使用,将鷹愁澗徹底澄清的水攪得似九曲黃河泛漲的波。

喚雨呼風:曾在比丘國用一杯酒施雨。

解鎖法:能使鎖自動打開。

懸絲診脈:曾在朱紫國用此法為國王診治。

劃地為牢:用金箍棒在地上劃的一個圈。強似銅牆鐵壁,虎豹狼蟲、妖魔鬼怪,俱莫敢近。可以保護圈内人的安全。

其他:吐霧噴雲、踢天弄井、換鬥移星等。

法寶

瞌睡蟲:孫悟空與增長天王以及護國天王猜枚時赢來,平時放在腰間。彈到他人臉上後,瞌睡蟲會自己爬進他的鼻孔内,使其盹睡。事先知道瞌睡蟲能力的妖怪可在瞌睡蟲還沒生效前将其從鼻孔取出而破解,此時需要用一對瞌睡蟲分别鑽進其左右鼻孔内,可保證其盹睡。

救命毫毛:共三根。觀音所贈,能協助孫悟空渡過難關。

人物影響

中國人對于孫悟空這個形象的情感,源自于對《西遊記》文本的熱愛。文字的描寫,自然可以讓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形象躍然紙上,但從戲劇到電影,觀衆還是希望看到具象化的神話形象。從文本中走出來的孫悟空,最早應該是在京劇的舞台上。京劇的表演者們開創了“猴戲”的表演風格,惟妙惟肖,精彩傳神,奠定了近百年來孫悟空形象的基礎,日後,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孫悟空的形象一直難脫京劇表演的根。

作為著名的古典名著,《西遊記》的影響可以說頗為深遠,除了日本之外,美國、韓國、越南等國家也有諸多孫悟空的形象。對于孫悟空形象,電影電視劇的制作者們一直沒有停止刷新的腳步。遺憾的是,經典矗立不倒,盡管近年來各個版本的《西遊記》層出不窮,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孫悟空能夠深入人心。除了幾部大型的電影電視劇之外,孫悟空的形象還頻繁出現在多部大制作小制作精制作爛制作的影視作品之中,多數時候孫悟空不是主角,導演與演員不是抱着再次塑造一個劃時代形象的目的,多數孫悟空的出現,不過是影視作品的一個噱頭而已。為了迎合觀衆,孫悟空去瘋、去傻、去跳舞、去唱歌,還不忘了去談戀愛,但到最後都成了一個無關緊要的角色,當孫悟空的形象成了一個貨真價實的消費品,永遠不會再有經典産生。

一萬個讀者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孫悟空這個形象也不外如是。對于影視文學作品中層出不窮的孫悟空形象,人們往往是非常挑剔的,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孫悟空,他代表着中國文化中最富有反抗性的,最自由的,最隐忍的,最富有禅機的那部分。這種情感,難以用一個形象表達清楚,更不适合頻繁地一再表達,畢竟,經典,有一個就夠了。

人物關系

衍生形象

電影系列

年代

片名

飾演者

1927

《盤絲洞》

吳文超

1940

《孫悟空》

榎本健一(日本)

1953

《豬八戒招親》

陸仲俠

1955

《孫悟空》

伏見扇太郎(日本)

1955

《西遊記》

坂東好太郎(日本)

1959

《孫悟空》

三木紀平(日本)

1960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六齡童

未知

《孫悟空大鬧天宮》

林家聲

1962

《哪吒三鬥紅孩兒》

李小鵬

1962

《唐三藏取西經》

于素秋

1962

《孫悟空鬧龍宮》

陳寶珠

1964

《孫悟空七打九尾狐》

阮兆輝

1965

《孫悟空大鬧雷音寺》

羽佳

1966

《西遊記》

嶽華

1966

《鐵扇公主》

嶽華

1967

《盤絲洞》

周龍章

1968

《女兒國》

周龍章

1969

《孫悟空大鬧香港》

田青

1970

《孫悟空智取黃袍怪》

田青

1971

《孫悟空再鬧香港》

田青

1975

《紅孩兒》

劉中群

1976

《新孫悟空72變》

丁華寵

1982

《新西遊記》、《孫悟空大戰飛人國》

劉尚謙

1983

《火焰山》

劉喜亮

1983

《真假美猴王》

王金柱

1983

《孫悟空大鬧無底洞》

丁伯祿

1991

《西行平妖》

董志華

1993

《西遊記》

本木雅弘(日本)

1994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

周星馳

1995

《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

周星馳

2001

《失落的帝國·猴王》

王盛德(美國)

2005

《情癫大聖》

陳柏霖

2007

《西遊記》(日本版)

香取慎吾(日本)

2007

《功夫之王》

李連傑

2009

《齊天大聖前傳》

何炅

2010

《嘻遊記》

何炅

2012

《西遊·降魔篇》

黃渤、葛行于

2013

《大鬧天宮》

甄子丹

2015

《萬萬沒想到·西遊篇》

劉循子墨

2016

《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郭富城

2016

《敢問路在何方》

六小齡童

2016

《大話西遊3》

韓庚

2016

《悟空傳》

彭于晏

2017

《西遊·降魔篇2》

林更新

2018

《西遊記·女兒國》

郭富城

電視系列

年代

片名

飾演者

1974

《西遊記》(TVB)

阮令濤(香港)

1974

《馬骝精》

小麒麟(香港)

1978

《西遊記系列》(日版)

堺正章(日本)

1982

《西遊記》(央視)

六小齡童

1990

《西遊記外傳》

常貴祥、趙元霞

1994

《西遊記》

唐澤壽明

1996

《西遊記》(TVB)

張衛健(香港)

1998

《西遊記續集》(央視)

六小齡童

1998

《天地争霸美猴王》(TVB)

陳浩民(香港)

1998

《東遊記》

翁清海(新加坡)

1999

《春光燦爛豬八戒》

屈中恒(台灣)

2000

《西遊記後傳》

曹榮

2003

《齊天大聖孫悟空》

張衛健(香港)

2004

《福星高照豬八戒》

熊藝彬

2004

《齊天大聖孫悟空》(台灣版)

左孝虎

2005

《寶蓮燈》

丁健

2005

《紅孩兒》

翁清海(新加坡)

2006

《西遊記》(日版)

香取慎吾(日本)

2006

《魔幻手機》

丁健

2009

《寶蓮燈前傳》

丁健

2010

《西遊記》(浙版)

費振翔

2010

《吳承恩與西遊記》

六小齡童

2011

《西遊記》(張紀中版)

吳樾、王九勝

2011

《春光燦爛豬九妹》

喬任梁

2012

《歡樂元帥》

費振翔

2013

《萬萬沒想到》

劉循子墨

2019

《天真派西遊記》

葛奕德

動畫系列

年代

片名

配音

1964

《大鬧天宮》

邱嶽峰

1981

《人參果》

尚華

1985

《金猴降妖》

李揚

1999

《西遊記》

張涵予、沈曉謙

1999

《美猴王》

不明

1999

《寶蓮燈》

陳佩斯

2005

《紅孩兒大話火焰山》

蔡升晏

2006

《帕塔利洛西遊記》

甲斐田雪

2010

《美猴王》

郝幽玥

2006至今

《奪寶幸運星》

吳天昊

2015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

張磊(普通話)、張裕東(粵語)

2018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2》

2021

《西遊記之再世妖王》

邊江

人物評價

澹漪子:道與魔不兩立,出乎道即入乎魔。彼心猿當日之在花果山水簾洞,固居然一魔耳。幸而歸正三藏,身心合而為一,然後化魔而成道。

毛澤東:①孫悟空這個人自然有滿厲害的個人英雄主義,自我評價是齊天大聖,而且他的傲來國的群衆——猴子們都擁護。②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裡埃。今日歡呼孫大聖,隻緣妖霧又重來。

南懷瑾:孫悟空就是思想意識,配合這條棒,打亂人間。要把孫悟空(意識)收服了,修道變成佛,就很難了。所以他的法名叫悟空,明白思想念頭生滅無常,本來抓不住的,像水中撈月,所以他不再執着了。

李安綱:孫悟空象征的是人心,是道心,是天心?既然是心,他是誰的心?唐僧師徒一行五衆,配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心肝脾肺腎五髒、心性情意神五性,那麼到底是誰的五行、五髒、五性?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可以講,孫悟空是李世民,也即是人類心靈最完美的象征。

上一篇:化學家

下一篇:閃電部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