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文系

北京大學中文系

京師大學堂文科中國文學門前身
北大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文科的中國文學門。[1]1898年京師大學堂創辦之初,在師範館已有“中文”、“文學”等科目,1903年又設置“中國文學門”一類課程,但尚未形成獨立的系科。1910年3月31日,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成立,“中國文學門”正式作為文科的一個教學建制。這是中國最早的中文系,其建立标志着中國語言文學開始形成現代的獨立的學科。2011年至2013年發布的世界大學分學科排名中,北京大學的語言學和現代語言學學科排名前列,始終居于16名至22名區間。
    中文名: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外文名: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簡稱:北大中文系 創辦人: 辦學性質: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 知名校友: 知名教師: 本科專業:中國文學、漢語語言學、古典文獻學、應用語言學

簡介

北京大學中文系是許多文科生的最高夢想,其曆史悠久,大師雲集,博雅而大氣的校園氛圍吸引了百年來中國社會最優秀的一批生源。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1919年北大廢門改系,中國文學門改為國文系,實行選科制。1925年又實施分類專修制,分“語言文字”、“文學”與“整理國故”等三大類科目,即後來三個純文科類專業的濫觞。此後,教學體制雖時有變動,系名也幾度更叠(國文學系、國文系、中國文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系),但總體框架基本不變。

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北京大學南遷,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建長沙臨時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

北大與清華原有的國文系合并為聯大國文系。1946年西南聯大結束,北大國文系随北大複員北返。

1952年中國高校實行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國文系、燕京大學國文系和新聞系與北大國文系合并為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分設中國語言文學與新聞編輯兩個專業。1954年,中山大學語言學系并入,設立漢語專業。1964年又設立古典文獻學專業。自始,形成文學、漢語、古文獻三個專業鼎立的格局(新聞專業已于1958年合并到人民大學)。

1953年組建北大文學研究所,中文系部分教師調任或兼任研究所工作,此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前身。1983年,教育部所屬中國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秘書處設在北大,其機構挂靠中文系。1984年和1985年先後成立北大古典文獻研究所與比較文學研究所,1998年兩個所正式歸入中文系建制。2002年,北大中文系開設應用語言學專業,打破高考招生的文理界限,在中國最具傳統的中文系首開從高中理科招生的先河。

從1910年建系以來,北大中文系師生常肩負先鋒的使命,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在民族解放與革命建設事業中,都作過卓越的貢獻。作為一個教學科研單位,北大中文系的教學與研究始終往現代化的方向轉換發展,不斷突破舊有的格局,形成新的學術規範,并逐步協調西方學術方法與中國傳統固有學術方法的關系,在中文學科的教學體制、課程設置等方面,對中國相關系科有過輻射性的良好的影響。

北大中文系在其曆史發展的每一階段,都吸納和湧現過一批著名的學者,有的是屬于大師級的人物。如林纾、陳獨秀、魯迅、劉師培、吳梅、周作人、黃侃、錢玄同、楊振聲、劉半農、胡适、孫楷第、羅常培、楊晦、遊國恩、王力、馮沅君、俞平伯、唐蘭、魏建功、廢名、沈從文、浦江清、吳組缃、楊伯峻、高名凱、周祖谟、王瑤、朱德熙,等等,都曾在北大中文系任教,産生過大批代表學科發展水平的論着,對學科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從建系以來到1999年,北大中文系培養出約6000名本科生,2000多名外國留學生與進修生,1000多名碩士生和300多名博士生。科研成果僅新時期以來22年間,發表出版專着約600部,學術論文4500篇,其科研項目量和獲獎成果的質與量,均居中國高校同類學科的前列。

北大中文系是中國中文學科中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一個系。擁有4個專業(中國文學、漢語、古典文獻、應用語言學)、2個研究所(古文獻與比較文學)、2個研究中心(漢語語言學與20世紀中國文化)、2個國家級教學科研重點基地(中文基礎學科基地與古典文獻科研基地)、5個中國重點學科(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漢語史、現代漢語、古典文獻學)和7個博士點(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漢語史、現代漢語、古文獻、比較文學)、11個碩士點、1個博士後流動站。

北京大學中文系共設4個本科專業:中國文學、漢語語言學、古典文獻學、應用語言學(中文信息處理),此外中文系還設有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全系現共有8個博士學位授予點: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古典文獻、民間文學;12個碩士點24個專業方向,以及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中文系是最早入選的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

中文系現有教職工106人,其中教師99人。教師中教授54人,副教授37人,研究員1人,講師7人;教授中有北京大學資深教授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和講座教授4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員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國家教學名師3人,國家文史館館長和國務院參事1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人才13人。

中文系教學與科研并重,共設9個教研室、1個研究所(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1個實驗室(語言學實驗室);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和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以及北大國學研究院、中國詩歌研究院、跨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語言與人類複雜系統聯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文教育研究所等15個虛體研究機構。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員會秘書處挂靠本系。

在首次中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評定中(1986年-1988年),中文系5個二級學科入選,分别為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古典文獻學;在第二次中國高等學校重點學科評定中(2001年-2002年),中文系6個二級學科入選,分别為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國古典文獻學。2007年,北大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被評為中國一級重點學科。

2012年國家一級學科評估北大中文系再次名列中國第一。在《新聞與世界》報道(美國)和《泰晤士報增刊》(英國)2011年至2013年發布的世界大學分學科排名中,北京大學的語言學和現代語言學學科排名前列,始終居于16名至22名區間。

教研機構目錄

古代文學教研室、現代文學教研室、當代文學教研室、民間文學教研室、文藝理論教研室、古典文獻教研室、古代漢語教研室、現代漢語教研室、語言學教研室、比較文學研究所、古委會秘書處、語音學實驗室、圖書館分館、語言學中心、行政人員、學生工作、離退休人員。

下屬機構

中國俗文學學會

簡介中國俗文學學會成立于1984年6月21日,由趙景深任名譽會長,姜彬為會長,學會挂靠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91年7月,學會轉而挂靠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由吳組缃任會長。1994年,學會又改選吳小如為會長。2000年3月4日,學會改選陳平原任會長。2006年4月9日,學會最新一次改選。陳平原連任會長,新任副會長有:程郁綴、劉晔原、劉祯、譚帆、黃仕忠、陳文新、呂微。

中國語言文學系資料室

2000年開始與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共同建設。2008年加入北京大學圖書館系統。

中文系分館收藏以中國文學、漢語語言學、古典文獻學等專業為主,涉及相關學科的圖書、期刊,以及學位論文等專業性文獻,主要為本系教學提供資料情報服務。截至2007年5月統計,分館收藏中外文圖書近2萬餘種,4萬2千餘冊;中外文期刊270餘種,合訂本近2萬餘冊;其中,22種語言研究類外文期刊為本館獨有;并備有1982—2007屆碩士與博士學位論文1255種/冊,均為開架閱覽。

中文系分館建有王力文庫、遊國恩文庫,收藏二位先生家屬捐贈的藏書;已經收到王瑤先生、朱德熙先生家屬捐贈的藏書,即将建設王瑤文庫和朱德熙文庫;以中文系教師着作為主的學者文庫也在建設中。文庫圖書閉架管理,隻能閱覽,不能外借。

中文系分館現位于舊化學樓西配樓三層。面積300多平方米,内設圖書借閱室、期刊閱覽室和王力文庫、遊國恩文庫。閱覽座位四十多個,并配有目錄檢索與電腦檢索系統。環境優雅、明亮,是讀書、查閱資料的上佳場所。現有工作人員二人,為讀者提供專業、熱心的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