侉子

侉子

漢語詞語
侉子,中國一些地區的漢語方言詞彙,該詞具有輕蔑和嘲笑的意味,是一種不禮貌的稱呼。該詞主要見于江淮官話與晉語兩種方言,源于江淮地區内部不同口音進行互相歧視的稱謂。
    中文名:侉子 外文名:a person speaking with an accent 拼音:kuǎzi 近義詞:奤子

引證釋義

侉子指說話帶很重的外地口音的人(指口音與本地語音不同的人)。舊時稱口音跟本地語音不同的外鄉人。多含貶義。一般所說的侉子,指的是中原官話地區以南、長江以北的方言群體,源于江淮地區内部不同口音進行互相歧視的稱謂。

侉:侉kuǎ口音與本地語音不合:他說話有點兒侉。n子:子zǐ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

1.張天翼《清明時節》一:“那些穿灰布衣的侉子倒很講理:一直住到現在二三月--沒鬧過什麼事,頂多不過在買東西的時候要賒賒賬。”

2.陳登科《赤龍與丹鳳》第一部二:“潘大獒原姓包,是潮河北的侉子,因在家鄉殺了人,便逃到淤黃河岸,投靠了潘一豹。”n侉:侉kuǎ口音與本地語音不合:他說話有點兒侉。n子:子zǐ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

奤子(hǎ zǐ)。奤[《字彙補》同歹切]猶侉,

謂語音不正或與本地不同。多指操北方口音。奤子猶侉子。南方人稱操北方口音的人。明陸容《菽園雜記》卷十二:“南人罵北人為奤子。”趙元任《鐘祥方言記》:“奤,稱北方人叫奤子。”

淵源

“侉子“總是和粗魯、野蠻、偷井蓋相聯系。如揚州評話《宋江·推棗包劉唐混西城》中,寫“侉子有意和少年人瞎扯蠻,拿他作作耍“;又寫侉子在人群中開井蓋,“是人都怕侉子,他就沾光是侉子,人吃了苦,反而不和他噜嗦,讓他走“。這個“侉子“,據說是一個“藍臉紅胡子山西侉子“,也即赤發鬼劉唐。

“蠻子“除了野蠻,更帶些詭秘。如揚州評話《皮五辣子·親友臨門》中,寫“一位老先生,約有五十來歲,稀稀的老鼠胡子“,“南方口音,是個蠻子“。他的名字叫野飛熊,職業是相命。他曾對人說“要謹防毒手“,結果此人“果然在當夜三更天發瘋,跳下清風閘淹死了“。

但是這并不是說,在江淮地區的人看來,北方人就是“侉子”,南方人就是“蠻子”。實際上,“侉子”和“蠻子”,有時間僅憑一些細微的方言差别,即使同屬江淮方言區,也有可能被别人叫做“侉子”或“蠻子”。如射陽人把鹽城人叫做蠻(mao)子,但實際上,射陽和鹽城均屬江淮方言,隻不過有些細微的差别。再如,寶應人把自己以北的都叫“侉子“,不管對方說哪種方言,自己以南的都叫“蠻子”,也不論對方說的是哪種方言。

江淮各地,都與此類似,隻要方言上稍有差異,就可以作為“侉”“蠻”的依據,而不論對方究竟是屬于哪種方言。實際上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既不認同南方、也不認同北方的心理表現,這與江淮地區多次處于南北分裂的前線是分不開的。現在主要是指河南人,源于江淮地區内部不同口音進行互相歧視的稱謂。而且,既不“侉”也不“蠻”的地方,僅限于自己那個小區域,連周圍即使都是江淮地區,也要分為“侉子”和“蠻子”,這顯示了長期處于動亂之中的江淮人民的不信任感,隻有家鄉人才能給自己以安全感。長久的動亂給了這一地區人民太多的不幸,才形成了今天“南蠻北侉”的理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