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

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
《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作者孫思邈,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唐朝孫思邈所著,約成書于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學倫理學的基礎;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髒六腑為綱,寒熱虛實為目",并開創了髒腑分類方劑的先河;其中将飛屍鬼疰(類似肺結核病)歸入肺髒證治,提出霍亂因飲食而起,以及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好發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與癰疽關系的記載,均顯示了相當高的認識水平;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針灸治療提供了準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準确性頗有幫助。因此,《千金要方》素為後世醫學家所重視。《千金要方》還流傳至國外,産生了一定影響。[1]
  • 書名:千金藥方
  • 别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
  • 所屬類型:綜合性臨床醫著
  • 編撰人:孫思邈
  • 成書時間:約永徽三年(652年)

書名解釋

孫思邈認為生命的價值貴于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于危殆,價值更當勝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為書名,簡稱《千金方》,30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億校正,後列《禁經》二卷。唐代孫思邈撰于永徽三年(652年)。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為書名。是感于當時的方藥本草部秩浩繁,倉卒間求檢不易,乃博采群經,删繁去複,并結合個人經驗而撰成 。

内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傳統醫療與保健系列叢書之一,是《千金方》的白話精選本。《千金方》是人稱“藥王”的唐代孫思邈所作的綜合性臨床醫著,書中所載醫論、醫方較系統地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成就,是一部科學價值較高的著作。

卷1是醫學總論及本草、制藥等;卷2~4婦科病;卷5兒科病;卷6七竅病;卷7~10諸風、腳氣、傷寒;卷11 ~20系按髒腑順序排列的一些内科雜病;卷21消渴、淋閉等症 ;卷22疔腫癰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并雜治;卷25備急諸術;卷26~27食治并養性;卷28平脈;卷29~30針灸孔穴主治。總計233門,合方論5300首。書中所載醫論、醫方較系統地總結了自《内經》以後至唐初的醫學成就,是一部科學價值較高的著作。1949年後有影印本。該書第一卷為總論,内容包括醫德、本草、制藥等;再後則以臨床各科辨證施治為主,計婦科2卷,兒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髒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養生2卷,脈學1卷及針灸2卷。共計233門,方論5300首。

圖書目錄

五虎湯

玉泉丸

化蟲丸

羌活勝風湯

天王補心丹

瓊玉膏

沉香散

雞鳴散

牽正散

升麻葛根湯

二冬湯

月華丸

止嗽散

加味桔梗湯

小青龍湯

石葦散

新加香薷飲

增液承氣湯

丹參飲

紫雪丹

失笑散

小柴胡湯

人參湯

大承氣湯

大青龍湯

大柴胡湯

小陷胸湯

五苓散

四逆散

白虎湯

四逆湯

白虎加人參湯

白頭翁湯

抵當湯

炙甘草湯

半夏瀉心湯

竹葉石膏湯

柴胡桂枝幹姜湯

桃花湯

麻杏石甘湯

麻黃湯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旋覆代赭湯

茵陳蒿湯

栀子豉湯

葛根芩連湯

瓜蒂散

大黃附子湯

溫脾湯

……

文獻記載

四庫提要記載

《千金要方》·九十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唐孫思邈撰。思邈,華原人。《唐書·隐逸傳》稱其少時,周洛州刺史獨孤信稱為聖童。及長,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以國子博士徵,不起。則思邈生於周朝,入隋已長。然盧照鄰《病梨樹賦序》,稱癸酉歲於長安見思邈,自雲開皇辛酉歲生,年九十二。則思邈生於隋朝。照鄰乃思邈之弟子,記其師言,必不妄。惟以《隋書》考之,開皇紀号凡二十年,止於庚申,次年辛酉,已改元仁壽,與史殊不相符。又由唐高宗鹹亨四年癸酉上推九十二年,為開皇二年壬寅,實非辛酉,幹支亦不相應。然自癸酉上推九十三年,正得開皇元年辛醜。蓋《照鄰集》傳寫訛異,以辛醜為辛酉,以九十三為九十二也。史又稱思邈卒於永淳元年,年百馀歲,自是年上推至開皇辛醜,正一百二年,數亦相合。則生於後周,隐居不仕之說,為史誤審矣。思邈嘗謂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所著方書以千金名。凡診治之訣,針灸之法,以至導引養生之術,無不周悉,猶慮有阙道,更撰翼方輔之。考晁、陳諸家著錄,載《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錢曾《讀書敏求記》所載,卷數亦同。又謂宋仁宗命高保衡、林億等校正刊行,後列禁經二卷。合二書計之,止六十二卷。此本增多三十一卷,疑後人并為一書,而離析其卷帙。葉夢得《避暑錄話》,稱思邈作《千金前方》時已百馀歲,妙盡古今方書之要。獨傷寒未之盡,似未盡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論。後三十年,

(案:百馀歲及後三十年之說皆因仍舊誤,今姑仍原本錄之。)作《千金翼》,論傷寒者居半,蓋始得之,其用志精審不苟如此雲雲。則二書本相因而作,亦相濟為用,合之亦未害宏旨也。《太平廣記》載,思邈曾救昆明池龍,得龍宮仙方三十首,散入《千金方》各卷之中,蓋小說家附會之談,固無足深辨焉。

特殊貢獻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記載了行為方式不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複發的原因:“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可複作。”

孫氏記載消渴能夠治愈,而複發的第一原因是“不減滋味”。這就是調味品、下飯菜不要掩蓋了五谷的氣味。這樣的養生主張可見于更早的文獻:“肉雖多,不使勝食氣”(《論語·鄉黨》)。孫氏的主張又與《黃帝内經·奇病論》相統一:“此肥美之所發也。”

對食物結構變化的調查越來越受到重視。谷物對胰島細胞功能的保護作用已經被各種研究證實,尤其是谷物保護曲線的發現使很多人相信孫氏記載的糖尿病康複是真實的。

作者介紹

孫思邈(約541-682年),唐代醫學家,中醫醫德規範制定人,人尊為“藥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自幼多病,立志于學習經史百家著作,尤立志于學習醫學知識。青年時期即開始行醫于鄉裡,并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他對待病人,不管貧富老幼、怨親善友,都一視同仁,無論風雨寒暑,饑渴疲勞,都求之必應,一心赴救,深為群衆崇敬。隋大業(605-618年)中,曾遊學四川,并在該地煉丹,後隐于終南山,與沙門道宣律師交厚。後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國學博士、谏議大夫等職,均謝絕,唯于鹹亨四年(673年)任承務郎直長尚藥局,掌管合和禦藥及診候方脈等事務,上元元年(674年) 即因病辭退。當時名士宋令文、孟诜、盧照鄰皆視他為老師。

孫思邈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深感古代醫方的散亂浩繁和難以檢索,因而博取群經,勤求古訓,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編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醫學的發展水平。

孫思邈在醫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傷寒學方面,他将《傷寒論》内容,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要方》中。他總結婦、兒科成就,提出應各獨立設科,對婦、 兒科形成專科有促進作用。 他提出的婦女孕期前後的注意事項與當前圍産醫學的内容有不少符合之處。他對嬰兒生長的觀察及護理方法亦富科學内容。在對疾病認識上,如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的好發部位,消渴(糖尿病)與癰疽的關系,有關麻風、腳氣、夜盲、甲狀腺腫的描述和治療等都有創見。還倡行了蔥管導尿術、食道異物剔除術以及自家血、膿接種以防治疖病的免疫法等。在養生延年方面,提倡按摩、導引、散步、輕微勞動及食治、講求衛生等結合,為老年病防治留下了寶貴經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