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大捷

德安大捷

抗戰初期三次大捷之一
1938年秋,張靈甫奉王耀武之命反攻德安張古山之敵。參戰諸團長認為張古山地形險要,易守難關,有畏難情緒,唯獨張靈甫力排衆議,建議學習《三國演義》中鄧艾偷渡陰平占領蜀國的方法,挑選死士勁卒,從背後偷襲張古山。事後,張靈甫親率敢死隊攀滕附葛,成功飛渡張古山峽谷峭壁,一舉攻占張古山。
  • 名稱:德安大捷
  • 地點:
  • 參戰方:
  • 結果:
  • 參戰方兵力:
  • 傷亡情況:
  • 主要指揮官:
  • 敵軍:一○六師團
  • 主要紀念地:麒麟峰戰場遺址
  • 主要人物:張靈甫

戰役經過

1938年9月26日,日軍106師團的一二三、一四五、一四七聯隊和工兵、山炮、辎重部隊以及師團直屬隊,共15000餘人,由松浦率領,從馬回嶺出發,繞過德安正面白雲山倒八字陣地,于1938年9月27日進入五台嶺、面前山,又于1938年9月26日28日竄至竹坊桂。國民黨第四軍奮力阻擊,井将敵後方聯絡線截斷。1938年9月28日下午.日軍二十七師團呼應前進,再犯麒麟峰,并施放毒氣,一度攻上山頭,國民黨一四二師仰面逆襲,團長鄭克己帶頭仰攻,與敵肉搏,終于在次日将麒麟峰再度奪回,殲敵1000餘人,奪獲大炮14門。戰鬥中,中國軍隊傷亡亦十分重大,團長鄭克己、團副張樹衡、營長秦潤澤等壯烈殉國。n

1938年10月2日,敵106師團大部竄入德安以西20餘公裡的萬家嶺、劉鞔鼓村(日本戰史書上譯為雷鳴鼓劉,該村劉姓八世祖以善制鼓而得名)、石堡山(今尖山)、南田鋪、背溪街(又稱哔叽街)、墩上郭等山區。n

根據敵情,薛嶽認為敵已孤軍深入,是聚殲良機,遂暫停對敵二十七師團的攻擊,調動瑞武、南浔、德星三方面大軍,計有九十、五十八、五十一、一三九、一四二、九十一、十九、預六、一五九、一六O、新十三、新十五、六十、一八七等10多個師,合力包圍敵-0六師團,齊頭并進,攻擊前進。1938年10月3日,九十師、九十師聯合進攻南田鋪,重創敵軍,并以密集炮火轟擊劉鞔鼓,直接威脅敵-O六師團設在該村劉茂良家一幢舊磚木土屋内的司令部。1938年5月,薛嶽兵團調整部署,以六十六軍一五九師和一六0師從北面,第四軍九十師從東面、七十四軍五十八師從南面,九十一師等從西面,4個方向加緊合圍。n

1938年10月7、8、9日3天,中國軍隊對敵發起總攻,戰鬥在崇山峻嶺中越打越激烈,雙方傾全力争奪每一個山頭、每一個村莊,張古山、扁擔山曾一天數易其手。日本飛機每天淩空助戰,并空投糧食、彈藥,接濟已成甕中之鼈的106師團。1938年9日的戰事異常慘烈,我大軍緊縮包圍圈,各師挑選敢死隊奮勇殺敵,并沖入劉鞔鼓村,威脅敵司令部,敵酋松浦淳六郎差點被生俘。日軍垂死掙紮,用飛機空投軍官數十人,妄圖指揮殘軍頑抗,但這些人亦多被中國軍隊擊斃。經我四、六十六、七十四各軍官兵反複沖殺,敵全線崩潰。n

1938年10日晨,中國軍隊終于将萬家嶺、大小金山、獅子崖、扁擔山、墩上郭、長嶺、張古山、背溪街、劉鞔鼓等地全部攻占,聚殲日軍殘部.德安戰役勝利結束。

解密還原

1938年8月~10月間,中國抗日部隊在德安縣磨溪鄉萬家嶺一帶,殲滅106師團等部隊日寇共一萬七千七百餘名,俘虜100餘人,取得了萬家嶺大捷。這一戰役,曾被中共中央主辦的《新華日報》譽為“南浔以西的偉大勝利”,被葉挺将軍贊譽為“鼎足而三,盛名不朽”。這究竟是怎樣一次戰役?長期研究萬家嶺大捷的德安縣文史專家王需民,走進在德安一中設立的“尋廬講壇”特别講壇,向近千名中學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解密“還原”了70年前那驚心動魄的戰争。

萬家嶺位于德安縣磨溪鄉大金山西北山麓,是幾個海拔不過百米的山頭,如今綠蔭蔥茏,松濤陣陣。為了具體了解萬家嶺大捷,王需民曾多次到現場踏勘。戰役發生的大金山西北山麓磨溪村至曙光村一帶,有六、七個低矮的小山頭,山頭之間有人行小路和騾馬山道通行。明清時期,這一帶的山腳下有3個村莊,原居民都姓萬,約有300多戶,繁盛時近千人。他們聚村而居,以農耕和狩獵并重。

每天留一撥人在家椿米、蒸飯、照顧老幼,被稱做“屋裡人”,另一撥人到外面尋求财富,打獵、耕種或做買賣,稱做“外頭人”,過着像義門陳氏那樣的生活。後來,由于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降臨在這些善良的人們中間,這裡人口驟減,加上局部的械鬥,萬姓居民大都遷走了,因而,這片村莊敗落在一片荒草之中。到抗戰初期,這裡生活的萬姓居民中剩下三戶,不到20人。“由此看來,是先有萬家村,後有萬家嶺之謂了”。

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在這裡重兵圍殲日寇106師團和101師團各一部,取得大捷。像平型關、台兒莊一樣,這次戰役是抗戰初期三次大捷之一。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央日報》、《文彙報》、《大公報》等公開發表的資料中,曾經用“長江南岸大捷”、“德安大捷”、“南浔大捷”等名稱,報導過“萬家嶺大捷”的事迹。但在國民政府軍隊戰場部署的軍用地圖上,偶爾使用“萬家嶺戰役”的字樣,特别是國民黨軍隊一兵團參謀長吳逸志将軍在戰後,以《德安萬家嶺大捷》作為他回憶性文字資料的題目而存為檔案。

1995年,江西省委黨校<求實>雜志第10期登載《鼎足而三、盛名不朽———試論抗戰初期德安境内的萬家嶺大捷》一文,這是最早在中國共産黨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作品中,使用“萬家嶺大捷”一詞。後來,大陸和香港等境内外20餘家叢書收錄了這篇文章,萬家嶺大捷從此定名定位。求實

王需民考證認為,萬家嶺大捷時,中國軍隊第4軍歐震部就駐守在大金山、小金山一帶,恰好是在炮火射程之内,當日軍先頭部隊106師團青木旅團木島聯隊進入萬家嶺地區時,正好處于中國軍隊的包圍之中,中國軍隊居高臨下,地勢十分有利,而日軍輕裝簡随,重武器都留在馬回嶺,改裝成騾馬行軍,企圖偷襲包抄德安守軍,反倒成了中國軍隊的翁中之鼈。爾後,進行了包圍與反包圍,你争我奪,拼死格殺,演繹成一場空前大捷,萬家嶺也就彪炳史冊了。

主要紀念地

1、萬家嶺大捷戰場遺址,位于磨溪鄉南田鋪村,磨溪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拟報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軍隊第九集團軍司令部遺址,位于小金山;

日本106師團司令部遺址,位于劉鞔鼓;

中國軍隊戰壕造址,位于箭步蘇村和背溪附近的山腰上;

烏石門觀音閣中國軍隊德安戰役前會議舊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德安縣城保衛戰遺址,位于縣城郊義峰山、博陽河、河東鄉、南浔鐵路大小鐵橋附近。

義峰山戰鬥工事戰壕遺址,位于城西義峰山上;

鐵路橋梁2處和碉堡遺址2處,位于城郊厚南浔鐵路道遺址旁(縣級保護單位)。

3、麒麟峰戰場遺址,位于白水街村。

中日兩軍争奪戰壕遺址,位于白水街村麒鏖峰。

白水街昆山道觀遺址,位于白水街村昆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