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市

邵陽市

湖南省轄市
邵陽,舊名寶慶,位于湘中而偏西南。北障雪峰之險,南屏五嶺之秀,資水橫貫,邵水交彙,盆地珠連,丘陵起伏。自西漢置縣,為郡為州為府,為一方之重鎮。北鄰婁底,南界永州,上通雲貴,下接長衡。自古為交通要道,商埠中心,經濟發達,文化昌明。
    中文名:邵陽市 外文名: 别名: 别稱:寶慶 所屬地區:中國,湖南省 建立時間:公元前494-477 面積:20829平方公裡(2003年) 人口:760 萬(2005年) GDP:561.6億元(2008年) 地理位置:湘中偏西南,資江上遊 著名景點:天子山、崀山、雲山 地域名人:蔡锷、魏源、袁國平 電話區碼:0739 郵編區碼:422000 下轄地區:大祥區,雙清區,北塔區等 地方方言:湘語(婁邵片),贛語(洞綏片)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行政類别:地級市 面積:20829平方公裡(2003年) 人口:760 萬(2005年) 電話區碼:0739 郵編區碼:422000

概況

邵陽是一座曆史古城,西周召伯,甘棠布政;春秋白善,壘土築城。

距今已有2500餘年了。邵陽,舊名寶慶,位于湘中而偏西南。北障雪峰之險,南屏五嶺之秀,資水橫貫,邵水交彙,盆地珠連,丘陵起伏。自西漢置縣,為郡為州為府,為一方之重鎮。北鄰婁底,南界永州,上通雲貴,下接長衡。自古為交通要道,商埠中心,經濟發達,文化昌明。

邵陽現為省轄市,轄8縣1市3區(即邵東縣、新邵縣、邵陽縣、隆回縣、洞口縣、新甯縣、綏甯縣、城步縣、武岡市、大祥區、雙清區、北塔區),人口 740 萬,為湖南之最;面積 2.1 萬平方公裡,居全省第二,其中市區面積為 411 平方公裡。邵陽人傑地靈,英才輩出;人文荟萃,文化底蘊深厚;山奇水秀,資源豐富;民風純厚,氣候适宜;工業門類齊全,産業基礎完備。邵陽屬國家 “ 西部大開發 ” 、 “ 中部崛起 ” 戰略覆蓋區,也是湖南省實施 “ 中部崛起 ” 戰略的中心區域。

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325人,較全省平均密度高出38人。中、東部人口稠密,西南部山區人口稀疏。邵陽又是湖南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轄市,除漢族外,繁衍生息着苗、瑤、回、侗、土家、壯、仫佬、滿、布依、拉枯、黎、彜、白等 39 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 39. 38 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 5. 94 %。建有 1 個苗族自治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 , 25 個民族鄉。

著名景點

邵陽境内山環水複,風光秀美,景色宜人,旅遊資源豐富。有被譽為“山水甲桂林”的丹霞地貌崀山風景名勝區;有八十裡南山的江南草原風光;有全國七十二佛地之一的武岡雲山;有原始次生林綏甯黃桑自然保護區。市區有“雙清秋月”、“龍橋鐵犀”、“六嶺春色”、“佘湖雪霁”、“神灘晚渡”、“山寺曉鐘”、“洛陽仙洞”、“白雲樵隐”、“嶽平雲頂”、“桃洞流香”等“寶慶十二景”,多點綴于資江兩岸,環布市區。由雙清公園、水府廟小遊園和東塔公園連綴而成的城區風景區,兼有人工之美和自然之秀。市郊附近的溶洞亦為奇觀,構造奇特,兼有地下暗流,風趣萬千。近幾年,來邵陽旅遊、考察的中外客商和遊人與日俱增。

邵陽境内辟有新甯崀山、城步南山、武岡雲山、新邵白水洞等風景區,60多個旅遊景點。全國道教 七十二福地之一的武岡雲山曆來香火鼎盛。有兩華聳翠、一瀑飛濤、仙橋橫漢、杏塢藏春等 10 景,野生動植物品種繁多,被辟為國家森林公園。城步南山象一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湘西南邊睡,芳草如茵,牛羊成群,既具北國草原的雄渾,又不失江南草山的靈秀,為回歸綠色旅遊的最佳生态環境。新甯崀山系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集奇峰、幽谷、碧水、丹崖于一體,方圓達 100 平方公裡,紫霞洞曲徑通幽,駱駝峰高聳入雲,牛鼻寨的 “ 天下第一巷 ” 鬼斧神工,堪稱 “ 亞洲第一 ” 的仙人橋渾然天成。登八角寨遠眺,群峰幽谷,丹崖秀水,盡收眼底;泛舟扶夷水上,澄江如練蜿蜒于百裡畫廊。全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甯至此油然感慨: “ 一線天梯驚煞人,幽谷深處淨無塵;新甯别有奇峰在,不讓武陵獨占春。 ”

邵陽更是一方人文荟革之區。 “ 衣冠王化染,耕鑿古風同 ” 。邵陽開化甚早,民風淳厚,智慧勤勞,尚武崇文,文明綿遠,代有才人。唐代胡曾,工詩味史;車氏一家,才俊滿門;清代魏源,倡師夷制夷之說;民元蔡婿,有護國倒袁之勳。比及民國,志士接踵。禦外侮而謀解放,表國平沙場獻身;求真理而競自由,尹如圭血寫春秋。他們都是邵陽人傑,千古風流,民族精英。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作主,百廢俱興。中國共産黨領導,艱苦創業,改舊貌而換新顔;移風易俗,建文明而樹新風。彩圖重繪,山河一新, 淪桑巨變,欣欣向榮。際此改革開放,更是千帆競發,城鄉經濟飛騰,悠悠古城,百業勃興。

境内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各類地貌兼有,大體是 “ 七分山地兩分田,一分水、路和莊園 ” 。 1990 年,全市土地總面積 3131.4 萬畝,其中耕地 639. 19 萬畝,居全省第二位;耕地中有水田 430.28 萬畝。除盛産水稻、雜糧外,經濟作物和傳統土特産品種繁多。寶慶苡米、陡嶺煙葉、龍牙百合、武岡銅鵝、雪峰蜜桔、新甯臍橙、邵東黃花、隆回辣椒等久負盛名,蜚聲省内外;茶葉、西瓜、黃豆、花生、生姜、大蒜、蘭麻、蠶桑、甘蔗、藥材等出産頗豐。柑桔、黃花菜、苡米等作物産量為全省之冠;烤煙産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市被定為湖南省的山丘經濟開發區。

邵陽位于南嶺山脈、雪峰山脈與雲貴高原餘脈三大植物區系交會地帶,是湖南四大林區之一,高等植物有 245 科, 792 屬, 2826 種。其中用材林樹種 210 種,以杉木、馬尾松和闊葉用材林為大宗。經濟林樹種 432 種,楠竹、油茶、油桐、漆樹、闆栗、烏柏、白蠟樹、山蒼子樹等成片分布。受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 60 種,一級保護的銀杉,二級保護的資源冷杉、銀杏、鐘尊木、連香樹、鵝掌揪、香果樹、水青樹、蓖子三尖杉等,為國内特有的孑遺樹種。城步沙角洞的銀杉群落,新甯、城步的資源冷杉群落,綏甯黃桑的長苞鐵杉群落,是研究江南地域古生物學的活标本。茂密的森林是野生動物良好的栖息環境和繁衍場所,境内有野生脊椎動物 397 種,分屬 5 綱, 33 目, 102 科。受國家一、二級保護的珍稀動物有金錢豹、雲豹、華南虎、水鹿、黃腹雉角、紅腹錦雞、鼋、大鲵等 36 種。已建立綏甯黃桑、武岡雲山、新甯舜皇山和紫雲、萬峰山 4 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一批縣級自然保護區。 1990 年,全市林地面積為 1588.89 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達 2843 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 42.7 %。其中綏甯縣活立木蓄積量 1050 萬立方米,人均 32. 94 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 67.7 %,均居全省各縣之首,有 “ 神奇的綠洲 ” 之譽。長期以來,境内除盛産木材、楠竹、茶油、桐油、生漆等大宗林産品外,松脂、玉蘭片、白蠟、五倍子、山蒼子油、棕片、竹麻等林副産品行銷省内外。境内不僅有莽莽林海,而且有茫茫草山。草山草場有 114.04 萬畝,連片分布 10 萬畝以上的有城步南山、十萬古田和新甯黃金 3 處, 1^-10 萬畝的有 56 處。城步苗族自治縣西南境是江南有名 的山地草原區,其中八十裡大南山,總面積 23 萬畝,已建設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現代化山地牧場,是全省的種畜牧草良種繁育基地和奶肉牛商品基地。

境内礦産資源較為富足,已發現的礦藏有煤、鐵、錳、鎢、銻、金、銀、鉛、鋅、硫鐵、石膏、大理石、輝綠岩、優質石灰岩等 74 種。礦藏地有 644 處,其中大型礦床 23 處,中型礦床 33 處,小型礦床 61 處。非金屬礦藏蘊藏量大,品位高。石膏礦遠景儲量 4.4 億噸,工業儲量 1.229 億噸,儲量、産量均居全省各地州市前列,邵東縣是全國八大石膏礦産地之一。優質石灰岩礦、大理石礦為省内優勢礦種;硫鐵礦、冰洲石礦、優質白雲岩礦在省内享有盛名。煤礦工業儲量 1.417 億噸,遠景儲量 1.447 億噸。金屬礦 藏比較集中地分布于隆回、新邵、邵東、新甯等縣。

境内河川水系發育,水域面積為 111. 9 萬畝,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 168.3 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 157.44 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 2749 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 144. 73 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 68.77 萬千瓦。水能資源集中分布于西南部城步、綏甯等山區縣。

根據國家、湖南省産業發展政策精神,結合本市實際, “ 十一五 ” 期間,邵陽市工業産業重點扶持有比較優勢的機冶、食品、造紙工業;鞏固發展有一定基礎的紡織、化工、建材工業;着力培育現代中藥、電子材料等新興産業。以 60 家重點企業為依托,以 20 種 ( 類 ) 拳頭産品為紐帶,以 100 個重點項目為載體,實現工業快速發展。一是重點扶持有比較優勢的機冶、食品、造紙工業 。 二是鞏固發展有一定基礎的紡織、化工、建材工業。 三是着力培育現代中藥、電子等新興産業。經過 “ 十一五 ” 發展,使我市工業基本形成幾個有特色、有實力的支柱行業。到 2010 年末,以上八大行業規劃投入 185 億元,工業總産值要達到 500 億元左右,占全市工業總産值的 86% 。重點行業及重點企業的集中度大大提高。全市要着重支持 60 家重點企業,使之在未來 5 年期間登上不同的台階。到 2010 年,力争湖南三一汽車、邵東鋁業、亞華南山、湘窯酒業、合力化纖、邵東焦化、豫湘工貿 7 家企業産值達到 10 億元以上,其中 1 ~ 2 個企業達到 20 ~ 30 億元;力争邵陽紡織機械公司、神風動力、省一紙闆、多元印機、隆回湘豐紙業、綏甯聯紙、寶興科肥、傻牛食品、長城水泥公司等 18 家企業産值達到 5 億元 — 10 億元;力争邵陽液壓、邵陽恒遠資江水電、辰州銻廠、山立水電、通達汽零、華寶食品等 35 戶企業工業産值達到 1—5 億元。對二十種 ( 類 ) 優勢拳頭産品要實行強化性調整,予以重點扶持,即:紡織機械、印刷機械 ( 含折頁機 ) 、液壓件 ( 系統 ) 、攪拌車、中小型水輪發電機組、神風發動機、奶制品、名優曲酒、罐頭食品、紙及紙闆、硝酸系列産品、精細化工産品、鄰、對硝基氯苯系列、粘膠纖維、棉紡織品、長城水泥、錳系列産品、鋁壓延制品、丙戊酸系列、甾體激素等。 ( 摘自《邵陽市工業發展 “ 十一五 ” 規劃要點》 )

近年來,随着四條高速公路不斷建成投産,以及邵永鐵路的建成營運,邵陽交通條件快速改善,通過鐵路、高速公路和其它交通路網,東銜西接,連南通北,交通十分方便,物流非常順暢,正發展成為湘中腹地新的交通樞紐,并跨入全國第二批交通樞紐城市。境内有洛湛、湘黔、婁邵 3 條鐵路; 320 、 207 國道橫貫全境,省道 217 線已全線改建為高等級公路,東接衡陽;上瑞高速穿境而過,邵陽至湘潭、長沙已實現全程高速,距長株潭經濟圈 1 小時,距省會長沙核心經濟圈 2 小時;邵懷高速公路已與 2007 年底建成通車,邵陽至常德、邵陽至永州、邵陽至衡陽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 2008 年前後陸續通車。 邵衡高速通車後,邵陽至廣州行程僅 6 個小時,成為邵陽經濟注入珠江三角洲新的黃金通道。寶慶科技工業園内骨幹道路路網為二縱六橫,邵陽大道為園區中軸線,兩端與上瑞高速公路互通并南抵火車南站;财神路直達火車集裝箱貨運站(僅 0.5 公裡)。目前,邵陽市正在争取張家界經新甯到桂林高速公路、包茂高速公路經綏甯樂安的立項。同時将在十一五期改造國省道 793.35 公裡,實現市到各縣市全部通二級以上公路。 “ 十一五 ” 末,所有縣市區通高速公路或高速公路連接線、市到各縣市二級以上公路相連、農村公路的通行能力顯着提高,建成暢通高效的 “ 三橫六縱一連 ” 主骨架路網,實現各縣市一小時上高速、兩小時到市區的目标。

地方名人

蔡锷(1882-1916)      魏源(1794-1857)       嚴怪愚(1911—1984)      賀綠汀(1903—1998)   

劉坤一(1830-1902)    廖耀湘(1906-1968)      徐君虎(1906-1996)    袁國平(1906-1941)   

謝伯俞(1905-1927)    李芬 (1904-1928)        雷瑜(1903-1930)       楊邦傑(1891-1971) 

匡互生(1891—1933)      楊再興(1104-1140年)    藍玉(?---1393)         魏光焘(?-1915)   

鄒漢勳(1805—1854) 譚人鳳(1860-1920)     袁吉六(1868-1932)  樊錐(1872-1906)    

李薰(1913-1983)         呂振羽(1901-1980)            劉筠(1929- )               鐘訓正(1929— )  

魏榮爵(1916- )         李自健(1954- )                          

地形礦藏

邵陽境内系江南丘陵向雲貴高原過渡地帶,南嶺山脈綿亘南境,

雪峰山脈聳峙西、北,衡邵丘陵盆地展布中、東部。整個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順勢向中、東部傾斜,呈東北向敞口的筲箕形。最高峰為城步苗族自治縣東部二寶頂,海拔2021米;最低處是邵東縣崇山鋪鄉珍龍村測水岸邊,海拔僅125米,地勢比降為10.25%。境内溪河密布,有5公裡以上的大小河流595條,分屬資江、沅江、湘江與西江四大水系。資江幹流兩源透巡,支派縱橫,自西南向東北呈“Y”字型流貫全境,流域面積遍及市轄9縣3區。巫水源出城步,橫貫綏甯,西入沅江,為境内西南部的主要水道。全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水雨豐沛,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夏少酷熱,冬少嚴寒。受地貌多樣、高差懸殊影響,氣候既有東、西部的地域差異,又有山地與丘平區的垂直差異,形成一定的小氣候環境和立體氣候效應。境内年平均氣溫16.1~17.1C,無霜期272~304天,日照時數1347.3~1615.3小時,降水量1218.5~1473.5毫米;雨水大多集中在4~6月,易遇夏秋連旱。

境内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各類地貌兼有,大體是“七分山地兩分田,一分水、路和莊園”。1990年,全市土地總面積3131.4萬畝,其中耕地639.19萬畝,居全省第二位;耕地中有水田430.28萬畝。除盛産水稻、雜糧外,經濟作物和傳統土特産品種繁多。寶慶苡米、陡嶺煙葉、龍牙百合、武岡銅鵝、雪峰蜜桔、新甯臍橙、邵東黃花、隆回辣椒等久負盛名,蜚聲省内外;茶葉、西瓜、黃豆、花生、生姜、大蒜、蘭麻、蠶桑、甘蔗、藥材等出産頗豐。柑桔、黃花菜、苡米等作物産量為全省之冠;烤煙産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市被定為邵陽市的山丘經濟開發區。

邵陽位于南嶺山脈、雪峰山脈與雲貴高原餘脈三大植物區系交會地帶,是湖南四大林區之一,高等植物有245科,792屬,2826種。其中用材林樹種210種,以杉木、馬尾松和闊葉用材林為大宗。經濟林樹種432種,楠竹、油茶、油桐、漆樹、闆栗、烏柏、白蠟樹、山蒼子樹等成片分布。受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60種,一級保護的銀杉,二級保護的資源冷杉、銀杏、鐘尊木、連香樹、鵝掌揪、香果樹、水青樹、蓖子三尖杉等,為國内特有的孑遺樹種。城步沙角洞的銀杉群落,新甯、城步的資源冷杉群落,綏甯黃桑的長苞鐵杉群落,是研究江南地域古生物學的活标本。茂密的森林是野生動物良好的栖息環境和繁衍場所,境内有野生脊椎動物397種,分屬5綱,33目,102科。受國家一、二級保護的珍稀動物有金錢豹、雲豹、華南虎、水鹿、黃腹雉角、紅腹錦雞、鼋、大鲵等36種。已建立綏甯黃桑、武岡雲山、新甯舜皇山和紫雲、萬峰山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一批縣級自然保護區。1990年,全市林地面積為1588.89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達284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42.7%。其中綏甯縣活立木蓄積量1050萬立方米,人均32.94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67.7%,均居全省各縣之首,有“神奇的綠洲”之譽。長期以來,境内除盛産木材、楠竹、茶油、桐油、生漆等大宗林産品外,松脂、玉蘭片、白蠟、五倍子、山蒼子油、棕片、竹麻等林副産品行銷省内外。境内不僅有莽莽林海,而且有茫茫草山。

草山草場有114.04萬畝,連片分布10萬畝以上的有城步南山、十萬古田和新甯黃金3處,1^-10萬畝的有56處。城步苗族自治縣西南境是江南有名的山地草原區,其中八十裡大南山,總面積23萬畝,已建設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現代化山地牧場,是全省的種畜牧草良種繁育基地和奶肉牛商品基地。

境内礦産資源較為富足,已發現的礦藏有煤、鐵、錳、鎢、銻、金、銀、鉛、鋅、硫鐵、石膏、大理石、輝綠岩、優質石灰岩等74種。礦藏地有644處,其中大型礦床23處,中型礦床33處,小型礦床61處。非金屬礦藏蘊藏量大,品位高。石膏礦遠景儲量4.4億噸,工業儲量1.229億噸,儲量、産量均居全省各地州市前列,邵東縣是全國八大石膏礦産地之一。優質石灰岩礦、大理石礦為省内優勢礦種;硫鐵礦、冰洲石礦、優質白雲岩礦在省内享有盛名。煤礦工業儲量1.417億噸,遠景儲量1.447億噸。金屬礦藏比較集中地分布于隆回、新邵、邵東、新甯等縣。

境内河川水系發育,水域面積為111.9萬畝,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68.3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157.44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2749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44.7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68.77萬千瓦。水能資源集中分布于西南部城步、綏甯等山區縣。

自然地理

邵陽市屬江南丘陵大地形區。地形地勢的基本特點是:地形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平地、平原各類地貌兼有,以丘陵、山地為主,山地和丘陵約占全市面積的三分之二,大體是“七分山地兩分田,一分水、路和莊園”,東南、西南、西北三面環山,南嶺山脈最西端之越城嶺綿亘南境,雪峰山脈聳峙西、北,中、東部為衡邵丘陵盆地,順勢向中、東部傾斜,呈向東北敞口的筲箕形。邵陽市為江南丘陵向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西部雪峰山脈、系雲貴高原的東緣,東、中部為衡邵丘陵盆地的西域。市境北、西、南面高山環繞,中、東部丘陵起伏,平原鑲嵌其中,呈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的盆地地貌。根據地形的差異,大緻可分成四大地形區。

雪峰山地

雪峰山是湖南境内形成年代最早、平均高度最大、延伸最長的一組山地。

西南起于綏甯縣境,略成弧形婉蜒向東北伸展,止于益陽縣境,全長300多千米,寬達100千米。在我市境内長達200多千米,縱貫綏甯、城步、新甯、洞口、隆回、新邵等縣。雪峰山地是地殼相對上升地區,經過長期侵蝕剝蝕而形成。山高嶺峻、坡陡谷深,全境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峰巒山脊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自西南向東北逐漸降低。城步境内的二寶頂海拔2021米,為全市最高峰。山地适宜林、牧業發展,是本市重要的用材林和楠竹基地。山區水力資源蘊藏豐富。

南嶺山地餘脈

南嶺山地橫亘于粵、桂、湘、贛四省區之間。在我市境内主要指橫貫新甯、城步和綏甯南部的越城嶺和大南山餘脈,由照面山、轎頂山、八步嶺、舜皇山、大南山等700多座峰嶺組成,是我市南部的一道天然屏障。境内山峰巍峨屹立、峰巒叠峰、氣候涼濕、植被繁茂,分布有幾百萬畝荒山草場,适宜辟為山地牧場。

中部沿江平原及丘陵盆地,資水幹流由西南向東北斜貫,沿江溪為沖積平原,呈串珠狀分布,海拔都在200—35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熱條件較好,是我市主要産糧區。兩側地勢升高,為面積廣大的丘陵,海撥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勢起伏和緩,宜于發展經濟林。丘陵低山之間,分布有不少盆地,如隆回盆地、邵陽盆地等,這些盆地也都是重要的産糧區。

東北低山丘谷

主要指新邵東北的龍山至邵東的大雲山一帶,海撥都在500米以上,間有山谷及長條形盆地,這是北方冷空氣南侵本市的主要通道。

邵陽市石灰岩分布較廣,在濕熱的氣候條件下,石灰岩地區長期被水溶解、侵蝕、形成類型多樣的喀斯特地形。地面有峰叢、峰丘、窪地、漏鬥等;地下有溶洞、地下河等。基岩裸露地帶,土壤貧瘠、幹旱少雨、植被較差。但有不少溶洞長達幾千米,洞内的石筍、石鐘乳千奇百怪,棚鑰如生,可辟為旅遊風景區,著名溶洞有新那的夢雲洞、邵陽縣的響水洞、武岡市的法相岩、城步的碧雲洞、隆回的岩口洞和市郊十六中對面山上的無底洞等。

邵陽市最高峰為城步苗族自治縣東部二寶頂,海拔2021米。雪峰、南嶺似屏障,聳峙西南。

武岡市境内有天子山、照面山海拔千米以上大的山系五處,有國家森林公園雲山。

新邵縣主要山脈有天龍山、天形山、闆子山、郎概山、龍山,其中龍山主峰嶽平頂,海拔1513.5米。

邵陽市境内水系發達,溪河密布,全市有5公裡以上的大小河流595條。流經

市境内的河流,主要屬資江水系,遍及全市九縣和市區,流域面積14788.6平方公裡,占全市面積的70.8%;沅江水系主要分布在城步、綏甯、洞口、隆回縣,流域面積4198平方公裡,占全市面積的20.1%;湘江水系主要分布在邵東、新邵、新甯、邵陽縣,流域面積1377.1平方公裡,占全市面積的6.6%;廣西西江水系有20條支流發源于城步苗族自治縣南部山地,市境内流域面積512.3平方公裡,占全市面積的2.5%。

資江水系

資江在邵陽縣霞塘雲鄉雙江口(又名羅家廟)以上分兩源:西源為赧水,舊志又稱資水、都梁水,1979年版《辭海》中稱赧水,源出城步苗族自治縣資源鄉青界山主峰黃馬界西麓,由西南向東北流經武岡、洞口、隆回縣境,至邵陽縣雙江口與資江南源夫夷水彙合,長188.7公裡,流域面積6884平方公裡,平均坡降為0.96‰。其中河源至武岡縣城關鎮,長49.1公裡,山高谷峽,坡陡流急,平均坡降為6.85‰。武岡縣城至洞口縣黃橋鎮河段長53.5公裡,平均坡降0.89‰。黃橋鎮至邵陽縣雙江口河段長86.1公裡,平均坡降0.41‰。武岡至雙江口間的河面由50米漸增至150米左右,沿途或水流平緩,或淺灘急流。南源為夫夷水(夫彜水),又稱羅江,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縣金紫山,于新甯縣窯市鎮六坪村塔子寨進入市境,經崀山、金石、白沙、回龍寺,邵陽縣塘田市、塘渡口,于雙江口與赧水彙合。境内流長155公裡,流域面積3150平方公裡,境内河段平均坡降為0.46‰。新甯縣城至雙江口河面寬150米左右。赧水和夫夷水在邵陽縣雙江口彙合後始稱資江,‘向北流經九公橋、邵陽市區、新邵縣,于岱水橋鄉筱溪村流出市境。雙江口至筱溪河段長113.7公裡,河段平均坡降0.56‰,市境内流域面積4754.6平方公裡。市區至新邵縣小廟頭間因彙合邵水,流量大增,河床寬200-300米。小廟頭至筱溪間兩岸高山陡立,水流湍急,河面一般寬100米左右,最窄處僅30米。資江流貫于山地與丘陵之間,幹流東、西段狹窄,山脈逼近,受局部地形影響,支流大多短小,流域面積不大。河長在50公裡以下的支流占96.3%;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裡以下的支流占90.1%。

赧水在境内的主要支流有蓼水、平溪、辰水、小江、白竹河。夫夷水的主要支流有新寨河、雙江。資江幹流的主要支流有邵水、石馬江、大洋江。

蓼水發源于綏甯縣七坡山,經武陽、李熙橋、紅岩,洞口縣花園、西中、高沙鎮,于馬鞍鄉雙江口彙入赧水(左岸)。全長97公裡,流域面積1141平方公裡,河流平均坡降2.32‰。

平溪發源于黔陽縣大灣,于洞口縣江口進入市境,經月溪、洞口縣城關鎮、

竹市,于石江鎮龍潭鋪從左岸彙入赧水。市境内流長70.4公裡,流域面積1470.4平方公裡,河流平均坡降2.59編。較大的支流有古樓河、黃泥河、西洋江。古樓河源于洞口、綏甯二縣交接處的白岩頂南麓,經綏甯縣廖家灣、洞口縣古樓,于洲頭上從右岸彙入平溪。黃泥河源于隆回縣白馬山,經洞口縣桐山、山門、水東鄉,于穿石山從左岸彙入平溪。西洋江發源于隆回縣黃花垴,經大水田、蘇河、碧山,洞口縣醪田,隆回縣柳山、橫闆橋、南嶽廟鄉,于洞口縣樹林鄉雙江村從左岸彙入平溪。

辰水發源于隆回縣望雲山北麓平崗,經鳥樹下、建華、六都寨、桐木橋、荷香橋、曾家坳鄉于銅盆江從左岸彙入赧水。全長88公裡,流域面積849平方公裡,河流平均坡降2.21‰。

新寨河源于新甯縣黃金鄉風雨殿,經百寶、大圳、新橋、幸福村,于下田村從左岸彙入夫夷水。全長61公裡,流域面積684平方公裡,河流平均坡降13.2‰。

雙江又名一渡水。發源于新甯縣高挂山東麓,經三渡水、一渡水、塘尾頭,邵陽縣楊青、河邊鄉,于岔江口從右岸彙入夫夷水。全長53公裡,流域面積408平方公裡,河流平均坡降3.54‰。

邵水發源于邵東縣雙鳳鄉回龍峰西北麓南沖,經周官橋、兩市塘、牛馬司、雲水鋪鄉,于邵陽市區沿江橋從右岸彙入資江。全長112公裡,境内流域面積1965平方公裡,河流平均坡降0.79‰。其較大的支流有搓江、西洋江、檀江。搓江發源于邵陽縣郵家坪,經杉木橋,邵東縣黃家壩水庫、仙搓橋鄉,于肖家村從左岸彙入邵水。西洋江發源于新邵縣嶽坪峰,經太芝廟、潭府、陳家坊鄉,邵東縣範家山鎮,于牛馬司從右岸彙入邵水。檀江源出東安縣尖木嶺南麓,于邵陽縣五峰鋪鎮界牌橋進入市境,經五峰鋪、中和、下花橋、谷州鄉,市郊檀江鄉,于雙江口從左岸彙入邵水。

石馬江發源于隆回縣首望亭,經高坪、新邵縣五星、言栗鄉,于大禹廟從左岸彙入資江。全長76公裡,流域面積840平方公裡,河流平均坡降2.04‰。

沅江水系

沅江幹流不經過市境,域内隻有巫水和公溪河2條一級支流。

巫水發源于湘桂接界的北石坳,流經城步苗族自治縣清源、蘭蓉、白雲洞、儒林鎮、羊石,綏甯縣關峽、長鋪、竹舟江,于河口鄉出境。境内河段長167公裡,流域面積3206.9平方公裡。河床狹窄,水流湍急,河段平均坡降1.96‰。巫水在境内有流長5公裡以上的支流94條,其中50公裡以上的支流有岩背水、哨溪、莳竹水(又名界溪河)。岩背水發源于城步大坳上,經大古、芳坪、蔣坊鄉,綏甯縣關峽鄉,于匡頭口從右岸彙入巫水。哨溪發源于綏甯縣尖山,經黃泥井、白岩、哨溪口村,于江口從右岸彙入巫水。

莳竹水發源于綏甯縣烏雞山南面,經上堡、蘭家坪、石門、黨坪村,于界溪口從左岸彙入巫水。

公溪河發源于綏甯縣張家沖,經水口、洞口縣那溪,于芋子塘出境。境内流長35.5公裡,流域面積364.8平方公裡。有各級支流9條。

流經市境的還有渠水的13條支流,淑水的8條支流。

湘江水系

在邵東、新邵以及新甯、邵陽縣,有部分地區屬湘江水系。其中邵東縣境内湘江水系流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53.6%,占湘江水系在市境内流域面積的69.2%。

湘江水系在境内有支流42條。其中一級支流有蒸水、漣水、紫溪河。

蒸水發源于邵東縣石株橋鄉鄭家沖,經佘田橋鄉,于水東江出境。境内流長66公裡,境内流域面積564.62平方公裡。有5公裡以上各級支流17條。

漣水發源于新邵縣觀音山西南麓,經竹青流出市境。境内流長9公裡,流域面積528平方公裡。有各級支流16條,其中二級支流有楊梓河、測水。楊梓河源于新邵縣潘家嶺,經孫家橋進入白馬水庫後出境。測水發源于邵東縣古塘沖,經砂石、雙江,于雙河出境。

紫溪河發源于新甯縣獅子山西南,經羊和坪,于江山流出市境。境内流長7.2公裡,流域面積162.7平方公裡。有5公裡以上的支流3條。

此外,發源于邵陽縣九塘坳的祁水,境内流長僅2.5公裡,但有5公裡以上的支流2條,流域面積70.6平方公裡。蘆洪江在市境内流域面積50.5平方公裡。其二級支流—田心河,在境内流長5公裡。

西江水系

珠江流域西江的一級支流—浔江,發源于城步苗族自治縣南部山地,市境内流域面積515.7平方公裡。有大坪水、高橋河、芙蓉河、平等河4條二級支流,12條三級支流和4條四級支流。

邵陽市地處亞熱帶,屬典型的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季盛吹偏南風,高溫多雨,冬季盛吹偏北風,低溫少雨;四季分明,光熱充足,雨水充沛,且雨熱同季,受地貌地勢的影響,氣候複雜并垂直變化和地區差異明顯。

全市年平均氣溫16.1-17.1℃,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6.6-28.5℃;

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4.7-5.6℃,曆史上邵陽市極端最高氣溫達40.5℃(1971年7月21日綏甯縣),極端最低氣溫—12.1℃(1977年1月30日,邵東縣),七月高溫中心在市區、新邵縣、邵陽縣和邵東縣。≥10℃年積溫為5000-5400℃,無霜期271-309天。市境内全年日照時數為1350-167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31-38%,太陽年輻射總量為4131-4519兆焦平方米。全市年降雨量有1000-1300mm,年内各月降雨量以5月最多,達200-230mm,12月最少,為43-53mm。

降水特點:邵陽市降水量受地貌影響明顯,山地降水多,丘崗平地少,山地迎風坡多,背風坡少。多雨中心在洞口縣,年降水量達1478.8毫米,城步縣、邵東縣、新邵縣、邵P日縣為少雨區,年降水量少于1300毫米。

邵陽市地處湘中地質成礦有利部位,礦藏豐富,種類多而全,目前在湖南發現的110種有用礦産中,本市基本上都有。具有一定開采價值的礦産有煤、石膏、鐵、銻金、鈔金、銀、鉛、鋅、硫鐵、大理石、輝綠岩、優質石灰岩等74種。礦藏地有644處,其中大型礦床23處,中型礦床33處,小型礦床61處。

其中石膏礦工業儲量、産量居全省首位,邵東縣是全國八大石膏礦産地之一。鐵、鎢礦工業儲量名列全省第二,銻、金、鉛、鋅礦工業儲量名列第三。煤炭的儲量居全省前列,是湖南四個重點煤炭地區之一,煤礦工業儲量3.078億噸,遠景儲量3.551億噸,人均資源量居全省各地州市第四位。年産原煤二百多萬噸。邵東牛馬司、灣泥、仙槎橋、市郊的雲水、肖家沖、邵陽縣的紅石、蔡橋、九公橋、隆回的周旺鋪等地素以産優質煤著稱。武岡市、新甯縣的煤儲量也十分可觀。

銻礦在全省居重要地位,主要分布在邵陽、新邵等縣,新邵龍山金銻礦屬大型金銻礦藏,可達年産黃金120多千克。新邵高家坳金礦是全省境内目前探明的第二個萬噸級露天堆淋金礦山。黃金多産于隆回等縣。城步蔣坊鋪中型硫鐵礦床,正在進行露天開采。非金屬礦藏蘊藏量大,品位高。金屬礦藏比較集中地分布于隆回、新邵、邵東、新甯等縣。鎢、錫、錳、石灰石礦、滑石等。石膏在全省著名,石膏礦遠景儲量4.4億噸,工業儲量1.229億噸,儲量、産量均居全省各地州市前列,主要産在邵東、新邵、邵陽等縣。邵東縣是全國八大石膏礦産地之一。此外,石灰石礦分布廣,儲量大,主要産于新邵、洞口等縣。

植物種類繁多,珍稀樹種豐富。邵陽市植物種類多達2826種,分屬245科,792屬,其中被子植物105科372屬1659種,裸子植物8科33屬67種,自然分布和引進栽培的木本植物115科409屬1726種,用材林樹種210種,以杉木、馬尾松和闊葉用材林為大宗。經濟林樹種432種,楠竹、油茶、油桐、

漆樹、闆栗、烏桕、白蠟樹、山蒼子樹等成片分布。受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60種;其中一級保護的銀杉,二級保護的資源冷杉、銀杏、鐘萼木(伯樂樹)、連香樹、鵝掌楸、香果樹、水青樹、篦子三尖杉、馬蹄參、傘花木、杜仲、福建柏、水松、金錢松、白豆杉等,系全國植物區系之精華。除馬尾松、杉、樟、泡桐等常見樹種外,還有不少古老珍稀樹種,如“活化石”銀杏、“林海珍珠”銀杉及洪桐,木杉、冷杉、鐘尊木、連香樹、蘭果樹、銀鵲樹,中華五加等數十種孑遺植物,國外早已絕滅,為國家重點保護的世界珍稀樹種,近年來,在新甯縣境内還發現了在經典中從未記載過的新甯唇柱苣苔,寬脈唇柱苣苔,崀山唇柱苣苔,新甯毛莨等十幾種植物新種及數百種藥用植物,植物學家稱這一地區為國内外罕見的植物新種密集區。城步沙角洞的銀杉群落,新甯、城步的資源冷杉群落,綏甯黃桑的長苞鐵杉群落,是研究江南地域古生物學的活标本。已先後建立綏甯黃桑、武岡雲山、新甯舜皇山和紫雲、萬峰山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一批縣級自然保護區。經濟林木主要有茶樹、油茶、油桐和柑桔等果木林。長期以來,境内除盛産木材、楠竹、茶油、桐油、生漆等大宗林産品外,松脂、玉蘭片、白蠟、五倍子、山蒼子油、棕片、竹麻等林副産品行銷省内外。茂密的森林是野生動物良好的栖息場所,境内有野生脊椎動物397種,分屬5綱,33目,102科。受國家一、二級保護的珍稀動物有金錢豹、雲豹、華南虎、黃腹角雉等36種。

曆史沿革

邵陽以縣治位于邵水之北得名。“邵”字本為“昭”,因晉代避司馬昭諱改為“邵”。

邵陽行政建制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市境鴻古開啟,曆史代遠年長。

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先民栖息屯居。城步西岩上朝園、武岡鄧元泰上頭園、隆回高坪小坳、邵陽縣塘田市水西、邵東牛馬司天子坪等多處文化遺址的發掘,較為系統地勾勒出先民們筚路藍縷開拓山林曠野的進程。

周朝其地屬荊州;春秋戰國時期屬楚,雄溪(今巫水)流域為南楚與百越相交之域。相傳春秋魯哀公時代(公元前494-477),楚王族白公善在今市西區地帶築城防守,人稱白公城。秦代,今市境分屬長沙郡及黔中郡地。

西漢初,始設昭陵縣,屬于長沙國零陵郡。縣治設今市西區,為境内有縣級建制之始。三國初屬漢。222年地屬東吳,226年吳國置昭陵郡,隸荊洲。轄昭陵縣、昭陽縣、夫夷縣、都梁縣、高平縣、新城縣六縣。其後在資江流域,相繼建立都梁、夫夷、昭陽3個侯國。吳寶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北部都尉置昭陵郡,治今市西區,境内建郡自此開始。西晉太康元年(280),武帝司馬炎因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郡為邵陵郡,改昭陵縣、昭陽縣為邵陵縣、邵陽縣。“邵陽”之名由此始。移郡治于資江北岸北塔灣。并把新城縣并入邵陽縣,分都梁為武岡縣、建興縣、都梁縣,加上邵陵、邵陽、夫夷、高平,于是邵陵郡所轄增為7個,改隸湘州。後相繼被改為建州(隋末)、南梁州(唐初)、邵州(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和敏州。境内西南部巫水流域,自漢至隋為“無陽五溪蠻”地,先後屬镡城、舞陽、龍标縣。隋廢邵陵郡,一域之内單立邵陽一縣。唐代設邵州,轄邵陽、武岡2縣。武岡縣治今城步儒林鎮;邵州與邵陽縣自此在今市西區同城而治,曆千餘年。宋初,武岡縣治從城步儒林鎮移今武岡城。崇甯五年(1106),置武岡軍。

南宋理宗趙殉當太子時,曾封為邵州防禦使,他做皇帝後年号“寶慶”(1225年),就把邵州升為寶慶府,用以紀念自己的潛龍之地,所以邵陽又有“寶慶”之稱。寶慶之名沿襲700餘年。元代設寶慶、武岡2路。明初設寶慶、武岡2府,後降武岡為州,寶慶府領武岡、邵陽、新化、城步、新甯1州4縣,經清代沿襲至中華民國初年。

民國2年(1913),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内各縣隸湘江道;

民國11年廢道制,各縣直隸于邵陽市。民國17年,寶慶縣複名邵陽縣。

民國26年(1937),邵陽市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邵陽,轄邵陽、武岡、城步、新化、新甯5縣。

民國36年坼邵陽縣增設隆回縣。辛亥革命時成立湖南軍政府寶慶分府。1938年至1949年屬邵陽市第六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3日成立邵陽市臨時政府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并成立邵陽市,隸邵陽縣。

1950年7月12日明确為縣級市,11月更名為邵陽市人民政府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轄邵陽、新化、武岡、城步、新甯、隆回6縣。翌年7月,邵陽市升格為專轄市。

1952年,境内分置新邵、邵東、洞口3縣,并劃益陽專區湘鄉、雙峰、漣源3縣隸邵陽專區,共轄12縣1市。

1955年4月,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邵陽專員公署。1956年11月,撤銷城步縣,設置城步苗族自治縣。

1958年增領綏甯縣,邵陽專區共轄14個縣(市):邵陽市和邵東、新邵、邵陽、隆回、洞口、武岡、城步、新甯、綏甯、新化、漣源、雙峰、湘鄉縣。

1965年,湘鄉縣劃隸湘潭專區。

1968年2月,邵陽專區改稱邵陽地區。1977年,邵陽地區一分為三:7月28日,邵陽市升格為省轄市,仍由邵陽地區代管;10月,分置漣源地區(今婁底地區),邵陽地區僅轄邵陽、隆回、洞口、武岡、綏甯、城步、新甯7縣。

1980年元月,邵陽市由省直隸,轄東、西、橋頭和郊區4區;

1983年又增領邵東、新邵、洞口、隆回、綏甯、城步、武岡、新甯、邵陽9縣和東、西、橋頭、郊區4區。

1986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實行市管縣,撤銷邵陽地區建制,邵陽市便成為全省範圍最大的市。

1987年橋頭區并入東區。

1994年3月,撤銷武岡縣建制,設置武岡市,武岡市由邵陽市代管。

1995年,撤區并鄉建鎮,全市共轄8縣1市3區,包括邵東、新邵、隆回、武岡市、洞口、綏甯、新甯、城步和北塔區、大樣區、雙清區。全市有199個鄉鎮,80個鄉級鎮,5819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

邵陽曆史悠久,已發現的古人類聚落遺址出土文物表明,境内先民的活動屯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至唐代,邵州出現第一次人口增長高峰。唐貞觀十三年(639),邵州所轄邵陽、武岡兩縣隻有2856戶、13583人,至天寶元年(742),邵州人口發展到17073戶、71644人。100餘年間,人口增加4.27倍。宋崇甯元年(1102),邵州轄邵陽、新化、武岡3縣共98861戶、21.816萬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寶慶路(轄邵陽、新化縣)、武岡路(轄武岡、新甯、綏甯縣)共14.9516戶、48.2968萬人。自明中葉至清初,人口流向是“湖廣鎮四川”,寶慶府居民大量遷往四川等地。明萬曆六年(1578),寶慶府轄邵陽、新化、武岡、新甯、城步5州縣,降為20638戶,22.1207萬人。

清代,朝廷獎勵墾荒,并頒布“滋生人丁、永不加稅”的法令,民間隐蔽人口減少;加之明末清初紅薯傳入境内,人們饑餓狀況有所改變,寶慶人口出現第二次增長高峰。從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至清末民初,增内邵陽、武岡、綏甯、城步、新甯5縣,人口從143.87萬人增加為271.91萬人,近100年時間,人口差不多翻了一番。

中華民國38年間,因戰争、災禍、瘟疫不斷,人口有減有增。民國30年(1941),境内邵陽、武岡、城步、新甯、綏甯5縣人口為262.31萬人。至1949年,增至322.98萬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濟、文化、衛生不斷發展,邵陽人口增長出

現第三次高峰。1960年,境内人口發展到371.05萬人。1972年突破500萬,為506.91萬人。1983年突破600萬,達605.38萬人。1995年,全市人口達到700.9萬人。1999年,全市人口達到711.04萬人。

1990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邵陽市總人口為678.68萬人,居全省14個地、州、市之首位。

邵陽市現有人口約725萬,其中農業人口602萬占83%以上,非農業人口123萬,男性388.29萬,女性331.71萬。人口密度大約為每平方千米335人。

邵陽市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漢族占94.06%,除漢族外,有39個少數民族,人口達39.3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5.94%。

世居邵陽的苗、瑤、回、侗4個少數民族,人口均在萬人以上。其中苗族有30.6825萬人,瑤族31665人;回族29126人,侗族22203人。其他35個少數民族,人口在500人以上的有土家族、壯族、仫佬族;100人以上的有滿族、布依族、拉祜族、黎族、彜族、白族;10以上的佤族、哈尼族、傣族、水族、高山族、蒙古族、藏族、布郎族、朝鮮族、維吾爾族、傈僳族;1人 以上的有毛南族、仡佬族、畲族、普米族、基諾族、景頗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薩克族、納西族、錫伯族、阿昌族、怒族、京族、俄羅斯族。

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城步、新甯、綏甯、武岡市、洞口、隆回等縣,建國後,邵陽市在黨的民族區域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少數民族相對集中的地區成立了一個民族自治縣一城步苗族自治縣,全市共有25個民族鄉,其中苗族鄉8個,瑤族鄉7個,侗族鄉2個,回族鄉1人,苗族侗族鄉4個,侗族苗族鄉2個,苗族瑤族鄉1個。

經濟概況

邵陽位于湘中偏西南,總人口730餘萬,總面積2.1萬平方公裡,為全省人口第一大市、國土面積第三大市。全市糧食種植面積425萬畝,居全省第2位;森林面積1700多萬畝,活立木蓄積量3520萬立方米,均居全省第二位;草山面積681萬畝,其中80多萬畝集中連片,位居全省第一位。邵陽是“三線”建設時期建成的老工業基地,工業門類較為齊全,初步形成以機械、食品、醫化、紡織、建材、造紙等産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農業除種糧、養殖等傳統産業外,乳業、竹松、果蔬、中藥材四大農業支柱産業,也具有一定的基礎和優勢。“兩帶兩圈”的區域經濟格局正在形成。在320、207國道邵陽段沿線,一批區位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城鎮開始崛起;東部以市區為核心,與周邊地區的經濟協作日趨緊密,與周邊城鎮的融城步伐不斷加快;西部以武岡市為區域經濟亞中心,正着力構建以優勢資源為依托的湘西地區産業開發經濟圈。近年來,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國内生産總值由2000年的225.3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285.6億元,年均遞增8.2%,去年排名全省第7位,三次産業結構比調整為30:29:41,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達到69.76億元,财政總收入達到15.6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20元。

邵陽現有土地面積3121.8萬畝,其中耕地面積493萬畝,年産糧食270萬噸、柑桔400萬擔、臍橙10萬擔、黃花14萬擔、辣椒37萬擔。水稻、柑桔、藥材是邵陽農業經濟的拳頭産品。雪峰蜜桔、無病毒臍橙、隆回三辣馳名海外,茶葉、玉蘭片、金銀花久負盛名。邵陽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臍橙生産基地之一,武岡臍橙被中聯部定為對外交往的重點禮品,邵陽還是全國最大的優質辣椒産地之一和全國第一個無籽西瓜良種育種基地,适合興建農場及農副産品生産加工企業。中藥材種植在邵陽迅速發展。以南國藥都廉橋藥材市場為依托,金銀花、厚樸、杜仲衆多中藥材生産基地遍布邵陽,一個以中藥材加工為主體的現代科技工業園正在緊張籌建之中。

邵陽是全省重點林區,全市林地1779萬畝,森林植物資源2800多種,主要林木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楠竹等120多種,年木材外運量45萬立方米,主要藥用植物有杜仲、厚樸、金銀花、桔梗等1600種。适合興辦木材加工、紙業、造紙、中藥材種植加工企業。

邵陽市現有工業企業生産單位37602個,主要分布在36個行業中,現價工業總産值181.55億元,工業增加值63億元,銷售收入180億元,從業人數12萬。工業門類齊全,産品上千種,品種上萬個,有化工、機械、紡織、輕工、電子、醫藥、建材、冶金、煤炭、電力等行業。其中,化工、機械、紡織、輕工、建材為我市工業的支柱産業。主要産品有印刷機械、紡織機械、液壓基礎件、汽車零部件、苯系列化工産品,化學原材料,紙及絕緣紙闆、粘膠化纖、棉紡織品、中成藥、化學藥品、錳系列産品、電池、白酒及飲料酒。七十、八十年代邵陽曾經是湖南的工業重點城市,在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邵陽市轄3個市轄區、7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

雙清區      面積 137平方千米,人口 25萬。郵政編碼422001。區人民政府駐建設路。

大祥區        面積 215平方千米,人口 30萬。郵政編碼422000。區人民政府駐西湖路。

北塔區       面積 84平方千米,人口 8萬。郵政編碼422001。區人民政府駐江北大道資州。

武岡市   面積1532平方千米,人口 74萬。郵政編碼422400。市人民政府駐迎春亭街道。

邵東縣       面積1776平方千米,人口118萬。郵政編碼422800。縣人民政府駐兩市鎮。

邵陽縣       面積1997平方千米,人口 93萬。郵政編碼422100。縣人民政府駐塘渡口鎮。

新邵縣   面積1763平方千米,人口 73萬。郵政編碼422900。縣人民政府駐釀溪鎮。

隆回縣       面積2871平方千米,人口108萬。郵政編碼422200。縣人民政府駐桃洪鎮。

洞口縣       面積2184平方千米,人口 78萬。郵政編碼422300。縣人民政府駐洞口鎮。

綏甯縣       面積2899平方千米,人口 34萬。郵政編碼422600。縣人民政府駐長鋪鎮。

新甯縣      面積2751平方千米,人口 58萬。郵政編碼422700。縣人民政府駐金石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