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灣區

荔灣區

廣東省廣州市轄區
荔灣區,廣州市市轄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西部,東與越秀區相連,北部、西北部與白雲區水陸相通,西部與佛山市南海區接壤。區域面積59.1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荔灣區常住人口為1238305人。2020年,荔灣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086.07億元,比上年下降2.8%。荔灣,俗稱“西關”,因區内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素以“西關”、“荔枝灣”和“水秀花香”著稱,有着“體味嶺南文化到廣州,不到荔灣就不算到過廣州”的美譽,是廣州老三區之一。明朝時,這裡已是中國對外通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清朝時曾有一百多年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窗口,著名的外貿商埠——十三行所在地。荔灣區是廣州市中心城區和廣佛都市圈的核心區,擁有“一街、二路”、上下九商業步行街,康王路和中山七、八路三個重要的商業地帶。國家知識産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區)。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當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2]2019年1月9日,荔灣區憑借粵曲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3]
    中文名:荔灣區 外文名:Liwan、District 别名:原芳村 行政區劃代碼:440103 行政區類别:市轄區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面積:62.40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轄22條行政街,191個社區居委會 政府駐地:芳村大道西2号 郵政區碼:510145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陳家祠,西關大屋,華林寺等 火車站:廣州西站 車牌代碼:粵A 地區生産總值:1086.07 地方方言:粵語-廣府片-廣州話 人口:1238305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地區生産總值:1086.07億元(2020年)

曆史沿革

(一)原荔灣區

2000年,荔灣區轄12個街道。總人口474830人,各街道人口:金花街道49803、嶺南街道34699、南源街道55749、彩虹街道44911、多寶街道37035、龍津街道39517、西村街道39129、站前街道33771、沙面街道4456、逢源街道54029、昌華街道33327、華林街道48404。(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如今有(2000年人口普查)

2002年,荔灣區轄13個街道(沙面、華林、多寶、昌華、逢源、龍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嶺南、橋中)。

2004年,荔灣區轄13個街道:

沙面街道:轄翠洲、鵝潭2個社區。

嶺南街道:轄揚仁東、揚仁西、故衣街、十三行、冼基、沙基、清華、清平、和平、聯慶10個社區。

華林街道:轄光複、德星、荔廣、寺前、鴻昌、彩園、興賢、曾巷、連登、下九、懷遠、福安、河傍、湛露14個社區。

多寶街道:轄恒寶、蓮塘、泰華、吉祥坊、叢桂、黃沙、寶源、新風、至寶、恩甯、誼園、天佑12個社區。

昌華街道:轄荔湖、如意坊、逢慶、昌華苑、湧邊、西關大屋、泮塘7個社區。

逢源街道:轄惠城、泰興、源勝、華貴、何家祠、耀華、厚福、馬基湧、隆城、富力東、富力西、公壽裡、梁家祠、逢源北14個社區。

龍津街道:轄人民中、六甫、三元坊、龍津東、長壽、華福、洞神坊、洪壽、錦龍、都堂、龍翔11個社區。

金花街道:轄三甫、桃源、錦繡、和安、蟠虬、吉祥、隆慶、龍源、世紀、陳家祠、小梅、林苑12個社區。

彩虹街道:轄荔溪、幸福、環彩、冼家莊、荔景、中興、西園、周門、黨恩、寶石、園中園11個社區。

南源街道:轄西場、和平南、南岸、風雨亭、源溪、環翠園、和平新村、電業、青年、西焦、澳口、塘前新、荔港南灣13個社區。

西村街道:轄西灣、大崗元、長樂、西灣東、廣雅、環市西苑、增埗、協和8個社區。

站前街道:轄站西、克山、西站、陳崗、流花、僑苑6個社區。

橋中街道:轄東海、坦尾、河沙、恒海、頤和、長安6個社區。

(二)原芳村區

芳村原是一片古海。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芳村地區屬南海郡。

至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芳村分屬番禺縣、南海縣管理。民國26年(1937年),芳村陸續劃歸廣州市。

1950年,廣州市人民政府為加強市郊農村領導,在東南郊建立新滘區,北郊建立白雲區,南郊建立芳村區,芳村開始成為區一級行政單位。

1954年,中共廣州市委撤消芳村區建制,原芳村區農業口并入新滘區,居民劃入河南區(今海珠區)。

1957年,市政府決定,将白雲、黃埔、新滘(含芳村)三個區,合并成為廣州市郊區。

1958年,原屬南海縣的海南、海北、海中、龍溪、增滘、五眼橋及沙貝、橫沙等地劃歸廣州市,郊區進一步擴大。同年,郊區成立了鶴洞、新滘、黃埔、沙河、三元裡、石井、江村、石龍、人和、太和、竹料、鐘落潭、羅崗、九佛等十四個農村人民公社。原南海縣之海龍圍及五眼橋等地歸鶴洞人民公社管轄,芳村地區由芳村鎮及鶴洞人民公社兩部分組成。

1960年,市政府成立芳村城市人民公社。後改芳村區,成立“芳村區人民政府”,實行區一級行政體制,但1962年又合并劃歸回廣州市郊區。

1984年,芳村地區成立鶴洞區公所,後又改為“東漖鎮人民政府”。芳村地區劃分為城鎮、農村兩部分。

1985年,因市區發展,政府把廣州市劃分為八個區,即:越秀、東山、荔灣、海珠、白雲、黃埔、天河、芳村。

2005年5月起,将其與舊荔灣區合并,“芳村區”行政區劃取消。

(三)現荔灣區

2005年4月28日,撤銷廣州市芳村區,将原芳村區的行政區域劃歸荔灣區管轄。截至2005年12月31日,荔灣區轄22個街道(沙面、華林、多寶、昌華、逢源、龍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嶺南、橋中、沖口、花地、茶滘、白鶴洞、石圍塘、東漖、東沙、海龍、中南)。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荔灣區總人口474830人,其中:金花街道49803人,嶺南街道34699人,南源街道55749人,彩虹街道44911人,多寶街道37035人,龍津街道39517人,西村街道39129人,站前街道33771人,沙面街道4456人,逢源街道54029人,昌華街道33327人,華林街道48404人。芳村區總人口323758人,其中:花地街道39343人,白鶴洞街道41425人,沖口街道42512人,石圍塘街道63105人,茶窖街道37034人,東教鎮100339人。

2002年,荔灣區轄13個街道(沙面華林多寶昌華逢源龍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嶺南橋中),芳村區轄9個街道(沖口花地茶滘、白鶴、洞石、圍塘東、漖東沙、海龍、中南)。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5]35号):撤銷廣州市芳村區,将原芳村區的行政區域劃歸荔灣區管轄。荔灣區人民政府駐中山七路。對新組建的越秀區和荔灣區的部分邊界線進行了調整。調整前,荔灣區面積11.8平方千米,人口52萬(2003年),芳村區總面積46.2平方千米。總人口19萬人(2003年)。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荔灣區轄22個街道(沙面、華林、多寶、昌華、逢源、龍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嶺南、橋中、沖口、花地、茶滘、白鶴洞、石圍塘、東漖、東沙、海龍、中南)。

荔灣

華林街道位于荔灣區的西南部,東起人民路,西至寶華路,南到和平路,北連長壽路。面積0.72平方千米,居民2萬多戶,人口近6萬,轄14個社區。辦事處駐十八甫北曹基直街81号。

逢源街道位于廣州市荔灣老城區的中部,東起康王路,西至龍津西路,南接長壽西路,北達中山八路。面積0.78平方千米,人口近7萬。辦事處駐華貴路華貴橫街25号。

龍津街道位于荔灣區的東部,東起人民路,西至康王路,南達長壽路,北連中山七路。辦事處駐光複中路299-301号。

彩虹街道位于荔灣區中部。面積1.0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5萬人。辦事處駐中山八路周門街80号。

多寶街道辦事處駐恩甯路多寶坊23号。

嶺南街道辦事處駐十八甫南路冼基東24号。

西村街道位于荔灣的西北部,東與流花商業區相連,南聯西關腹地,西倚珠江與南海市相望,北鄰白雲區石井鎮。面積3.27平方千米,占荔灣總面積的27.71%;人口8.4萬人。辦事處駐協和路1号。

南源街道位于荔灣區的西北部。面積1.85平方千米,人口5.4萬人。辦事處駐南岸路馬塘坊23号。

金花街道位于荔灣區東北部,東、北鄰接越秀區,西與彩虹街相接,南與龍津街、逢源街相接。面積1.168平方千米,人口6萬多人。轄12個社區。辦事處駐西華路金花直街蟠虬街100号。

昌華街道位于荔灣區的西部。東起龍津西路、恩甯路,西臨珠江邊,南接蓬萊路,北達中山八路。辦事處駐龍津西逢源南63号。

沙面街道位于荔灣區的西南部,東西面被沙面河圍繞,北與六二三路隔河對望,南接珠江,為一座孤島。辦事處駐沙面大街8号。

芳村

2005年4月28日,将原芳村區的行政區域劃歸荔灣區管轄。

芳村區位于廣州市西南端。北、東面臨珠江(南航道),與白雲區石井鎮、荔灣區、海珠區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與番禺區大石鎮、南海區平洲鎮相鄰;西與南海區鹽步鎮、黃岐鎮接壤。總面積46.2平方千米。總人口19萬人(2003年)。

2000年,芳村區轄5個街道、1個鎮。總人口323758人,各街道、鎮人口:花地街道39343、白鶴洞街道41425、沖口街道42512、石圍塘街道63105、茶滘街道37034、東教鎮100339。(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12月29日起,撤銷東漖鎮,設置東?#93;、海龍、中南、東沙4個街道。年底,芳村區轄9個街道(白鶴洞、沖口、茶滘、花地、石圍塘、東漖、海龍、中南、東沙),90個居委會、1個家屬委員會(廣船西部宿舍管理區)、17個村委會:

石圍塘街道:設15個居委會(山村、杉欄、山溪、火車站、南塘、秀水、塞壩口、萬盛、橋東、滘口、芳雅園、芳信、怡福、如意、芳華苑)和2個村委會(山村、五眼橋)。

花地街道:設15個居委會(明心、陸居路、上市、鎮東、新龍沙、外約、中市、民治、全福裡、大策、小策、二沙地、怡芳苑、百合園、花海)和1個村委會(花地)。百合園、花海2個居委會是2001年4月5日成立。

茶滘街道:設16個居委會(茶滘、悅成路、茶滘新村、紅棉苑、芬芳、合興苑、穗芳、秋蘭、金蘭、花苑新村、鴻圖苑、大田、春蘭、汾水、永安、葵蓬)和2個村委會(茶滘、葵蓬)。汾水、永安2個居委會是2001年2月9日成立。

沖口街道:設12個居委會(鶴松、沙湧、墩頭、招村、杏花、兄弟園、下市、接龍裡、坑口、江興、華麗園、西坑)和1個村委會(坑口)。

白鶴洞街道:設16個居委會(鶴建裡、山頂、鶴洞、東塱、金光、金達、金通、金輝、福盛、觀鶴一、觀鶴二、觀鶴三、鶴翔一、鶴翔二、鶴平一、鶴平二)、1個家屬委員會(廣船西部宿舍管理區)和1個村委會(鶴洞)。觀鶴一、觀鶴二、觀鶴三、鶴翔一、鶴翔二、鶴平一、鶴平二7個居委會是2001年3月30日成立。

東漖街道:設10個居委會(東漖;、西塱、康乃馨、松竹坊、東鵬、白鶴沙、花園第一、花園第二、花園第三、花園第四)和2個村委會(東、西塱、大花園)。康乃馨、東鵬、花園第一、花園第二、花園第三、花園第四6個居委會是2001年6月11日成立。

海龍街道:設2個居委會(海龍、大和)和3個村委會(增滘、海北、龍溪村)。

中南街道:設1個居委會(海南)和2個村委會(海南、海中)。

東沙街道:設3個居委會(環翠、紫翠、紫荊)和3個村委會(東塱、沙洛、南漖)。

2002年,芳村區轄9個街道(沖口花地茶滘白鶴洞石圍塘東漖;東沙海龍中南)

2004年,芳村區轄9個街道。

白鶴洞街道:轄鶴洞、鶴建裡、觀鶴一、觀鶴二、山頂、金光、金達、鶴平、鶴翔9個社區;廣船家委會。

沖口街道:轄鶴松、沙湧、華麗苑、杏花、聯合圍、兄弟園、聚龍、羅湧、坑口、彙興10個社區。

花地街道:轄明心路、陸居路、民治、新隆沙、怡芳苑、小策、大策、中市8個社區。

石圍塘街道:轄山村、山溪、杉欄、如意、南塘、秀水、塞壩口、萬盛、橋東、滘口、芳雅苑、逸彩、嶺南13個社區。

茶滘街道:轄茶滘新村、合興苑、汾水、花苑、永安、芬芳、金蘭、葵蓬、紅棉、茶滘、樂怡居11個社區。

東漖街道:轄芳村花園、芳園、康乃馨、東鵬、東漖;、西塱6個社區。

海龍街道:轄增滘、海北、龍溪3個社區。

東沙街道:轄金宇、東塱、南漖;、沙洛4個社區。

中南街道:轄海中、海南2個社區。

2005年4月28日,撤銷廣州市芳村區,将原芳村區的行政區域劃歸荔灣區管轄。荔灣區人民政府駐中山七路。對新組建的越秀區和荔灣區的部分邊界線進行了調整。調整前,荔灣區面積11.8平方千米,人口52萬(2003年)。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荔灣區轄金花街道、西村街道、南源街道、逢源街道、多寶街道、龍津街道、昌華街道、嶺南街道、華林街道、沙面街道、站前街道、彩虹街道、橋中街道、石圍塘街道、花地街道、茶滘街道、沖口街道、白鶴洞街道、東漖街道、東沙街道、中南街道、海龍街道等22條街道,186個社區居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荔灣區地處廣州西部,珠江自北向南橫貫其中,東鄰越秀、海珠、番禺區,北與白雲區相接,西南與佛山市相鄰,轄内面積59.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荔灣區所在的地區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緣,地勢平坦且向南向北呈低落之勢,西南部平均絕對高程6米左右。北面為台地,地勢較高。西南、南部略低,高差2米左右。由西灣到小北江間,大部分為低窪平原。侵蝕平原分布于區内的克山和西村一帶。堆積平原分布于西關大部分地區。平原地勢向南向西呈低落之勢,中山七路東段到西山最高,光複北路一帶标高為109米以上,龍津路108米比逢源路107米高,最低處在叢桂路湧邊。多寶路和逢源路各街低處标高在106.4米左右,而珠江高潮面在107米上下,故潮漲即入内街。因地勢低窪,局部地段下水上升至地面,有沼澤化現象,緻排水不暢。西關平原内原有河湧密布,深入市内彎曲連綿,每逢大雨季節,潮漲入侵造成水患。1959年6月23日荔灣湧流域淹街472條。1985年5月30日晚下雨91毫米即街巷受淹,雨停水退。故西關自古有“落雨大,水浸街”之民謠。

原芳村區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北緣,平均絕對高程5.5~5.8米,相對高差2米左右,多為第四紀堆積層,厚1.5~30米。在白鶴洞一帶,有頂部高程相差很小的小山崗群,台地東西長約1000米,最高标高25.2米,屬二級台地。海北村、海南村各有一座小山崗,崗頂标高17~20米,崗體保留不夠完整,且面積很小。

荔灣區地域地質基底為白紅岩體,上層為第四紀沉積岩、沙土、粘土、淤泥、雜填土等。荔灣地區的第四紀地層系統由表及裡分為表層土人工填土層和全新世海陸交替層。荔灣地區基底為垩爾岩及其他岩系,分布很廣,是陸相湖盆地沉積,沉積物厚度在500米以上。

原芳村區地處三水盆地,區内出露的地層由新到老有第四系、第三系及白垩系。

氣候

荔灣區地處廣州之西部,位于北回歸線南側,南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典型海洋性季風氣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氣候特别明顯,具有溫暖多雨、陽光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等氣候特征。常年平均氣溫21.4℃~21.8℃,常年日均氣溫在0℃以上,北部無霜期290天,南部無霜期346天。

水文

荔灣區平原地域是近代珠江河道沙洲發育形成的地帶,總體地勢低窪,瀕臨珠江及白鵝潭,并受北江水系的影響,水位、流量、流速、水質都受潮汐影響。前汛期,大約在每年清明以後,白鵝潭水位逐漸高漲,潮位最高時期在春夏之間,其次是夏天的台風季節,直至10月才開始回落,漲水期達半年之久。後汛期,即夏秋間,由于熱帶氣候暴雨導緻水位上漲。

原荔灣區内原有河流以珠江為主幹,彙北江、流溪河水貫流全區。天然河湧水道均由東向西流出增埗河和西航道,其間還有些人工開湧相互溝通以利排水。原芳村區地域三面環水,區内河湧多。西關地區地勢低下,在汛期,或每逢大雨,極易成災。在上世紀,荔灣區域内先後于1915年、1947年、1957年受三次大的水災影響,災情嚴重。新中國成立後,經多年河湧治理,多數河湧改為渠箱。區内仍有未予覆蓋河湧,經反複治理,水質有所好轉,水浸的現象得以緩解。在2010年11月亞運會開幕前,荔灣區按照廣州市河湧治理規劃有序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分别對區域内的河湧實施“重點”、“主要”、“一般”三個層次的整治,有效提高防洪排澇标準,使水環境得到改善。

從鑽孔和民用井湧水量資料顯示,荔灣區地下水并不算豐富,其地下水類型之一的第四層潛水,主要分布在河漫灘、沖積平原和丘間谷地的沖積洪積層的松散介質中。沖積層厚薄不一,有的數米至十多米不等即具地下水,有的則至數十米。

自然資源

原荔灣區泮塘一帶農業土地4700多畝,随着城市建設的發展,農田均被征用。大坦沙島仍有以種植水生蔬菜為主的土地,面積200畝左右。原芳村的耕地也随着城區的不斷擴展,日益減少。

人口

2019年末常住人口101.20萬人。年末戶籍總人口75.59萬人,其中,戶籍出生人口0.73萬人,戶籍死亡人口0.59萬人。政策生育率93.99%,出生性别比110.24;人口自然增長率1.73‰。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荔灣區常住人口為1238305人。

政治

區委副書記、代理區長:譚明鶴

經濟

綜述

2016年荔灣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080.7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6.3%。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5.10億元,增長1.9%;第二産業增加值213.34億元,增長0.2%;第三産業增加值862.32億元,增長8.0%。第一、二、三産業增加值比例為0.5:19.7:79.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别為0.1%、0.6%和99.3%。經濟密度18.29億元/平方公裡。

2019年荔灣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104.4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5.0%。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4.16億元,下降4.3%;第二産業增加值275.97億元,增長3.3%;第三産業增加值824.36億元,增長5.8%。第一、二、三産業增加值比例為0.4:25.0:74.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别為-0.4%、20.0%和80.4%。2019年荔灣區人均地區生産總值111452元,經濟密度18.69億元/平方公裡。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60億元,增長4.1%,其中,稅務部門組織收入39.06億元,增長4.1%。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9.57億元,增長33.7%。

全年商品進出口總值172.7億元,增長1.1%,其中,出口總值90.0億元,下降12.7%;進口總值82.7億元,增長22.2%。實際利用外資1.70億美元,增長15.4%;合同利用外資3.13億美元,下降12.5%。

2019年末全區個體經營戶7.79萬戶、從業人員8.94人。

2020年,荔灣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086.07億元,比上年下降2.8%。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5.07億元,增長10.1%;第二産業增加值295.26億元,增長1.6%;第三産業增加值785.74億元,下降4.8%。

第一産業

2016年,荔灣區農業總産值7.93億元,增長1.4%。其中,花卉産值6.67億元,增長6.2%。

2019年,荔灣區農業總産值6.46億元,下降5.4%。其中,種植業産值5.88億元,增長2.5%。

第二産業

2016年,荔灣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353.40億元,增長9.3%。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總産值268.23億元,增長0.8%;重工業總産值85.17億元,增長48.7%。分行業看,産值前三位依次是煙草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醫藥制造業,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比重分别為56.3%、12.0%和8.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産品銷售率100.7%,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年末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35家,全年建築業總産值78.17億元,下降9.3%;新簽訂合同金額113.78億元,增長9.7%。

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423.80億元,增長5.3%,占GDP比重為39.2%。年末全區個體經營戶7.14萬戶、從業人員7.78萬人、資金數額13.09億元,分别增長2.2%、3.8%和-9.2%;私營企業2.33萬戶、從業人員5.54萬人、注冊資金380.91億元,分别增長17.9%、12.8%和59.6%。

2019年,荔灣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411.39億元,增長10.1%。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總産值294.77億元,增長7.2%;重工業總産值116.62億元,增長33.3%。分行業看,産值前三位依次是煙草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醫藥制造業,分别增長2.5%、44.0%和21.0%。

2019年末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56家,全年建築業總産值148.81億元,增長15.1%;新簽訂合同金額312.22億元,增長19.1%。房屋施工面積913.33萬平方米,下降2.6%。

第三産業

2016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9.76億元,增長9.6%。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709.43億元,增長9.9%;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80.32億元,增長7.3%。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商品類别看,零售額前三類分别是中西藥品類、汽車類和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分别實現零售額237.09億元、54.84億元和9.16億元。全年商品銷售總額5418.66億元,增長7.9%。

2019年,荔灣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7.49億元,增長8.5%。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575.05億元,增長8.2%;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12.44億元,增長9.9%。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商品類别看,零售額前三類分别是汽車類、中西藥品類和糧油食品類,分别實現零售額55.24億元、42.17億元和15.92億元。全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零售額比上年下降0.9%,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2.3%.

推進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産遊徑試點建設,首批策劃海上絲綢之路、西關美食、粵劇藝術等8條主題線路,西堤試驗段首期标識先行亮相,打造荔灣獨特旅遊名片。實施荔枝灣燈光提升項目、景觀園林綠化項目,形成“如畫荔枝灣,美景賽秦淮”—10—景觀;文化公園十三行文化創意中心正式對外開放。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2019年,五丫口大橋大中修、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工程、大坦沙出入口改造、第十甫路、上下九道路品質提升工程等項目順利完工。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廣佛出口放射線二期、如意坊隧道、龍溪路升級改造(東段)建設有序推進,如意大道動工建設,東沙隧道芳村段、南漖通道等項目前期工作不斷加快。“三隧四路五軌道”等重點項目征拆工作有序推進,全年完成征地3.02萬平方米,完成率34%;借地12.98萬平方米,完成率179%;拆遷5.06萬平方米,完成率51%。全年新增道路1.3千米,完成路面修複改造11.69萬平方米,處理路面搶險101宗。

城市綠化

全區覆蓋率26.91%,人均公園綠化面積5.96平方米,綠道網總長度100公裡。全年綠化升級改造13.76萬平方米,綠道提升5公裡,新增綠地面積16.37公頃。花地大道道路綠化改造工程獲廣州市園林綠化優良樣闆工程(施工項目)銀獎,花地河東岸北出口到東漖大橋生态景觀林帶建設工程獲廣東省風景園林與生态景觀優良樣闆工程(施工類)金獎,在廣州第二十五屆園博會參展作品“花城荔韻”獲三等獎,第二十六屆園博會的參展作品“金秋十月花城共慶”、“粵韻留聲”獲金獎。

住房保障

2019全年受理審核住房保障各類申請案件9846宗,同比增長10.7%。新增解決1545戶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全區在保家庭2.28萬戶,保障量同比增長7.0%。其中,公共租賃住房實物配租13363戶,租賃補貼2792戶,經濟适用住房配售6658戶。開展直管房檢查8166人次,檢查房屋2.29萬戶,維修直管房416宗,面積2.1萬平方米。啟動應急預案及時處理一般以上房屋險情12宗,處理輕微房屋安全問題27宗。

三舊改造

永慶坊二期示範段、騎樓段,沙面島政治提升,珠江文化西堤街區人居環境改善、泮塘五約微改造等項目如期完工。社區微改造、泮塘七園五館改造、大坦沙更新改造等項目有序實施。全年完成城市更新改造項目946公頃,完成率104.4%,以“繡花”功夫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百梯萬人”舊樓宇加裝電梯行動累計加裝679台,其中投入使用368台,正在安裝建設311台,提前完成電梯加裝三年行動計劃。

科技

2019全年專利申請6008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613件,同比增長1.6%,PTC專利申請7件;專利授權2989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72件,同比增長1.7%。科創平台有力推進,年末擁有29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7家衆創空間,擁有孵化器面積31.8萬平方米,在孵企業576家;新增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7家,年末實有286家。年末擁有新三闆挂牌企業8家;新增廣東股權交易中心挂牌企業220家,年末實有720家。國家金融實驗室金羊研究院、廣州新三闆服務基地啟動運營,全年建成5G室外站、室分及電信和聯通共享部分1070座。

教育

2019年末全區共有基礎教育各類學校204所,其中,幼兒園109所,小學51所,初中33所,高中8所,特殊教2所,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135267人,畢業學生30990人,專任教師12175人。全年接收公建配套學校5所,新增教育用地約2.0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4萬平方米,新增學位1650個。廣東實驗中學荔灣學校、華南師範大學附屬荔灣小學等名校落戶荔灣區,區域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擴大。特色教育項目穩步推進,開展中小學人工智能探究試點、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經典進校園等項目。與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合作共建28所剪紙教育實踐基地學校—9—和第二批32所廣彩、廣繡教育實踐基地學校。

文化

2019全年舉辦各類群衆文化活動2039場,文化惠民效果明顯,主要有荔枝灣水幕燈光秀、文化公園國慶燈會、沙面開放式音樂會和粵劇博物館旅遊劇等表演活動。全年開展進社區進校園送演出1110場、電影100場、精品巡演150場、培訓展覽238場等惠民活動,荔枝灣大戲台、粵博廣福台開展常态演出420場次。區圖書館全年接待讀者56.72萬人次,向讀者推出新書3.23萬冊,外借圖書48.36萬冊次,新辦借書證3352個,開展讀者活動87次。荔灣博物館全年接收社會捐贈5件(套),接待觀衆約13萬人次,講解導覽321場次,舉辦專題展覽4場,開展宣傳教育活動16場。粵劇藝術博物館全年接收社會捐贈211件(套),接待觀衆約67萬人次,講解導覽1146場次,舉辦專題展覽2場,開展宣傳教育活動30場。嶺南文化輻射力不斷提升,荔灣區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粵劇粵曲文化(荔灣)生态保護實驗區”。

衛生

2019年末全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30個,其中,醫院30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9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4個、門診部74個、區衛監所1個、區疾控中心1個,其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0間。年末全區擁有床位7407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067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904人。全年全系統醫療衛生機構門診量576.37萬人次,增長10.2%。其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量300.94萬人次,增長13.3%,門診量占全系統門診總量比重52.2%。常住人口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81.6%。常住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人群36.65萬人,覆蓋率37.5%,其中,重點人群(65歲以上—11—老年人、0-6歲兒童、孕産婦、慢性病患者、重性精神性疾病及殘疾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73.8%。全年無甲類傳染病報告,乙類傳染病3634例,丙類傳染病12758例,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374.64/10萬,丙類傳染病發病率1315.26/10萬。

體育

2019全年舉辦和承辦各類群體賽事活動40多項,參加人數約25萬人次。區屬體育場館累計開放4.14萬小時,接待進場活動群衆188.2萬人次,其中優惠和免費進場110.9萬人次,優惠開放1.63萬小時,免費開放7401小時。競技體育再創佳績,區籍運動員參加全國以上賽事獲第一名54項、第二名43項、第三名37項,參加全省賽事獲冠軍83項、亞軍57項、季軍50項,荔灣區獲評2018年全省區縣級體育突出貢獻獎第一名。體育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全年新建68條健身路徑、3個籃球場和10張乒乓球台。

社會保障

2016年末,荔灣區職工四大險種參保人數91.37萬人。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1.96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4.43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2.56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22.42萬人。全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1.78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醫療保險參保14.88萬人。

全年向低保、低收入困難家庭發放各類救濟金、臨時物價補貼、節日慰問金等6259萬元,實施實物救助價值380萬元。全年實施各類醫療救助26150人次,救助金額752萬元,其中,門診醫療救助24391人次,救助金額293萬元。全年開展流動救助服務821次,其中勸導、指引流浪乞讨人員人3462次。

年末全區共有社會福利養老機構29間、星光老年之家133間,各類養老床位總數6444張,全面實現廣州市“至2016年實現每個街鎮至少建有一所20張床位以上的日間托老機構”目标要求。實施“銀玲安康行動”,實現70周歲以上戶籍老年人購買意外傷害綜合險全覆蓋。全年發放長者長壽金92.25萬人次,辦理老年人優待卡14391張,補辦1880張。

2019年末,全區職工四大險種參保人數111.68萬人。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7.19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9.19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7.30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28.00萬人。全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3.26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醫療保險參保16.60萬人。

全年向3455戶低保、低收入困難家庭發放各類救濟金、臨時物價補貼、節日慰問金等7312萬元。實施各類醫療救助1453萬人次。開展流動救助服務4684次,其中,勸導、指引流浪乞讨人員3208人次,護送流浪乞讨人員52人。

2019年末全區共有社會福利養老機構33間、星光老年之家115間,各類養老床位總數7234張。全年建成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3家,在建2家。“3+X”居家養老模式形成荔灣經驗,全年居家養老上門服務惠及516人,服務42728人次。全年新增辦理“平安通”服務1539人。推進社區“大配餐”服務提質增效,年末擁有“大配餐”服務點85個,全年就餐服務居民45.90萬人次,在全市率先實施重度殘疾“大配餐”服務,全年就餐服務居民1.23人次。

社區建設

2019年,荔灣區線上線下結合完善社區協商議事機制,全年開展社區協商議事3361次,形成決議3442項,執行決議3300項,率先在廣州市城區開展社區随約服務網上驿站平台服務。全區在冊法人登記的社會組織479家,開展146項社工專業服務項目,全年政府購買服務個案工作2006個、小組工作3479次、社區工作2490次,社區居民參與和享受服務32.3萬人次。深入打造“社工+家政”、“社工+失獨”、“社區+慈善”、“社區+志願”等專項品牌。年末全區共有義工2.2萬人,全年組織專項服務活動1252次,社區志願者服務活動3.64萬人次,義工參與服務總時長8.69萬小時。

就業

2019年末全區登記在冊城鎮失業人員39519人,全年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就業29458人,就業率74.5%,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實現—13—就業15488人,就業率77.0%。全年舉辦現場招聘活動130場,提供就業崗位39350個。開辦各類培訓班154期,培訓各類人員7713人,其中培訓失業人員2766人,培訓就業率65.0%,其中,開辦創業培訓班6期。鼓勵港澳青年來我區就業創業,全年港澳青年辦理就業登記5921人次,申領就業補助資金80萬元。年末擁有創新創業(孵化)基地5個,進駐經營戶數434戶,創業帶動就業2888人。組織創業指導進社區22場,指導創業1239人。創建“充分就業社區”150個,創建率79.8%。

安全生産

2019全年發生各類安全生産事故29起(含道路交通、消防等),死亡14人,受傷20人,無較大以上生産安全事故發生。與上年相比,事故起數上升52.6%,死亡人數上升40.0%。

交通運輸

荔灣區位于廣州市中心城區西部,是連接佛山的主要出入口,交通網絡縱橫交錯:連接周邊市區的内環路西半環、環城高速西半環等快速幹道,貫通珠江兩岸的珠江大橋、人民橋、鶴洞大橋、東沙大橋及珠江隧道、洲頭咀隧道等橋梁隧道;由北往西南方面分别連接機場高速、廣清高速、廣佛放射線、龍溪大道、廣珠西線、東新高速等主要交通出口;北接廣州火車站、白雲機場,西有滘口客運站,南有芳村客運站,還有可通世界各地口岸的新風港;已有和規劃地鐵1、5、6、8、11、10、13、19号線及廣佛線共9條城市地鐵,以及廣佛肇城際線、廣佛江珠、廣珠城際北延線3條城際輕軌貫穿。

廣州曆史上機場

大沙頭機場、二沙頭機場。

曆史上的火車站

大沙頭站:廣九火車站;舊廣州南站,原名黃沙站

重建後的謝家祠已申報為荔灣區少先隊特色活動陣地,并正在申報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校對荔灣區青少年學生開放農會舊址,作為荔灣區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曆史文化

1、十三行

廣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聞名中外的千年貿易之都;而十三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和見證地。十三行大緻的位置為東至仁濟路、西至杉木欄路,北至十三行路,南至珠江之間的區域。

從1757年至1852年,十三行獨攬我國對外貿易85年。當時的清政府既然要開放廣州對外貿易,但又要防止外國商人直接與中國商人做生意,于是建立和實施一種“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措施,即指定一些商人作為中介同外國商人進行貿易,這些中介商人所開設的對外貿易的組織稱為“洋貨行”,俗稱十三行。這樣,偌大的中國對外貿易就集中在廣州,由十三行行商居間貿易。

2、荔灣廣場

荔灣廣場,位于廣州市最繁華的黃金地段----下九路。是一座占地四萬多平方米、擁有六層共十四萬平方米的商場、兩千多間商鋪及八幢共一千六百多套豪華住宅,建築面積共三十一萬平方米,集居住、飲食、購物、娛樂于一體的大型現代化商住群樓。

從1995年開始有商家在此經營水晶半寶石産品,2001年開始形成專業半寶石水晶市場,發展成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半寶石系列商品專業批發市場。主要是以水晶半寶石為主,70%的商家來自海豐可塘,其餘有來自江蘇東海等地的。主要以廠家直銷批發為主,其次是個體經營者,有商家表示正向成品批發市場轉型。種類齊全、産品豐富,有萬餘産品在此展示,年銷售額達40—50億元。

3、上下九步行街

上下九商業街全長800米,有騎樓式建築238間,建于20世紀初,是經國家商業部批準的廣州市第一條商業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上布滿各中、高級百貨公司,附近還有西來初地、華林寺、玉器圩、酸枝街、古董街等曆史悠久的傳統專業街,全國最大的農貿雜市一條街清平路更是享譽國内外。

上下九步行街自1995年9月30日開通後,經過10年的發展,日均人流量已達20萬人次,周六日的人流量可達三四十萬人次,每年黃金周日人流量高峰期可達60萬人次。據了解,上下九步行街實際包括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三條街巷,全長1218米,共有各類商業店鋪300多間數千商戶。

4、西關大屋

八和會館,時尚跑酷一族和古色古香的西關大屋相映成趣。

領略嶺南文化一定要到西關,到了西關一定要看“西關大屋”。西關大屋是清末豪門富商在這一帶建造的“豪宅”,如今在寶華路、多寶路、寶源路、逢源路一帶均能看到。

從外至内,西關大屋的每一部分都頗有講究。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西關大屋最典型的就是青磚石腳的外立面。據說這些青磚産于東莞及清遠一帶,色澤以似碧玉者為貴。講究的西關大屋青磚可以經數百年不磨蝕,磚縫之間連刀片也插不進去。而石腳從地面算起高7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越高就越顯身家富貴。

西關大屋的門廊設矮腳吊扇門(又叫腳門)、趟栊、硬木大門三重門扇。趟栊是一個活動的欄栅,用13或15條堅硬的圓木條(一般為紅木或硬木)構成,橫向開合故稱趟栊。腳門和趟栊有通風和保安的功能,是為适應嶺南炎熱多雨的氣候而特制的建築構件。西關大屋的大門是用紅木或樟木等高級木材制造,厚約8厘米,門鈕銅環,門腳藏石臼中,門後用橫闩扣門,以防盜賊。

西關大屋的結構可以用“三間兩廊”形容:正廳後面是頭房(或稱長輩房),是長輩們居住之所,以明瓦、高窗采光。頭房後依次是二廳(飯廳)、二房(供兒子婚後與妻子居住)。二房又稱尾房,是中軸線上最後的房間。廳與廳之間以小天井隔開,天井上加小屋蓋,依靠高側窗采光通風。中軸線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卧室和樓梯間等,大體上左右對稱。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小庭院,内栽種名貴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魚池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來客遊憩觀賞。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意。青雲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風、采光、排水、晾曬、栽花、清運垃圾等多種功能。耀華大街是如今保存最好的西關大屋片區之一。

5、竹筒屋:廣味不輸西關大屋

竹筒屋由于面窄,進深大(兩者之比為1∶4至1∶8),形似竹筒而得名,産生于19世紀上半葉,随着工商業發展和城市人口逐漸增多,廣州竹筒屋應運而生。據介紹,如今竹筒屋比較集中的地方多見于市中心區,惠吉西路、鹽運西、甜水巷和将軍東、西街段更為集中和典型。由于竹筒屋有低層、高密度、節約用地、鄰裡關系密切等優點,故成為廣州一個具有時代特色的民居建築。竹筒屋一般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部為門頭廳或前廳,設單層神樓,供奉佛道神像和祖先牌位。廳後為卧室,中部為過廳及卧室,過廳設樓梯可通二、三層。後部為廚房、廁所。前、中、後三部分用天井分開。大門設三道,裡面是雙扇厚木門,中間是趟栊,外面是腳門,分别起着采光、通風和防盜作用。室内地面鋪設大階磚,19世紀末竹筒屋仍保留傳統特色,外觀單層,内常置夾層,并設樓梯,石基磚牆,木構瓦頂。民國後由于西方建築技術的傳入,采用了混凝土梁和西洋建築的局部裝飾,出現了上設陽台的二三層平頂樓房。

名稱由來

荔灣,舊稱“西關”,因區内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

風景名勝

鬥姥宮

鬥姥宮,位于金花街鬥姥前和蘆荻西的交會處。鬥姥宮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間。《廣州城坊志》載:"鬥姥即摩支利神,明兩廣總督熊文燦平海寇,于空中見之,遂立廟以祀。"鬥姥宮是道教宮觀,距今已有360多年曆史。

海山仙館

海山仙館,是清代道光年間富商潘仕成在城西荔枝灣營造的一所私人庭園。雖然館舍已湮,但曾以其龐大的規模、嶺南水鄉的庭園特色、豐富的多學科藏書享譽嶺南,有"嶺南第一景"之稱。

醉觀公園

醉觀公園,位于廣州市荔灣區芳村大道中275号,芳村大道山村橋側,緊靠花地河,綠樹成蔭,環境優美。清末民初,芳村有八大名園。建國初期,八大名園中的醉觀園、留芳園、群芳園、新長春園、翠林園等園合并為一,改名為醉觀花園。1983年10月市政府決定定名為“醉觀公園”。市一級保護文物“六松橋”和市級文物“小蓬仙館”坐落在園内。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陳家祠堂

2

廣州沙面建築群

3

粵海關舊址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

廣雅書院舊址

2

廣東郵務管理局舊址

3

粵海關舊址

4

通福橋

5

錦綸會館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

華林寺羅漢堂

2

沙基慘案紀念碑

3

仁威廟

4

舊當鋪

5

泰華樓

6

西關大屋

7

黃氏宗祠

8

西門甕城遺址

9

南方大廈

10

中山七路舊當鋪

11

舊民居建築

12

黃寶堅石屋

13

五眼井

14

毓靈橋

15

車歪炮台

16

聚龍村16—19号

17

惠愛颠(癫)醫院舊址

18

真光書院

19

明心書院

20

廣州市界碑

21

銀行會館

22

僑批局

23

廣安錢莊

24

黃冠章别墅

25

廣東飲料廠舊址

26

廣州市郊一區農會舊址

27

大通煙雨井遺址

28

協同和機器廠舊址

29

同盛機器廠舊址

30

亞細亞龍唛倉舊址

31

亞細亞花地倉舊址

32

渣甸倉舊址

33

德士古油庫舊址

34

日清倉舊址

35

美孚倉舊址

著名人物

荔灣人傑地靈,才人輩出。政界清太子少保鄧華熙、變法維新康有為、著名革命活動家何香凝、廣州起義的領導人之一周文雍等。經濟界商文博才清代五大首富之一潘仕成等。科教界有鐵路之父詹天佑、清學者書法家李文田等。藝術界粵劇宗師千裡駒、武打巨星李小龍等。醫界“南梁北林”之譽的婦産科專家梁毅文、“獨立神州樹一軍”的革命女醫生張竹君等。體育界乒乓球世界冠軍梁麗珍、舉重世界冠軍陳偉強、羽毛球世界冠軍庾耀東等。他們都出生于荔灣,或成長在荔灣,或其主要生活範圍在荔灣。

榮譽稱号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20年1月,2020中國縣域網購百強榜排名45;2020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百強榜排名62;入選2020中國禮儀百佳縣市。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特色小吃百佳縣市;6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書香百佳縣市。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人口流入百強榜”,排名第77位。

2020年7月,入選2020中國秋季休閑百佳縣市。

2020年9月10日,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水平百強榜”排名第98位。

2020年12月,被授予”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縣)“榮譽稱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