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邑

荊邑

中國古代城市
宜興簡稱宜。古稱荊邑,春秋時屬吳。秦置陽羨縣,屬會稽郡。東漢順帝四年(公元129年)改屬吳郡。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以表周玘(周處之子)三興義兵之功,設義興郡,轄陽羨,國山,臨津,永世,平陵,義鄉六縣。隋廢郡,改為義興縣,屬常州。[1]
    中文名:荊邑 外文名: 别名: 所屬地區:江蘇省無錫市 面積:1996.6 km² 政府駐地:宜城街道陶都路8号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基本内容

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避諱,取“義者宜也”之義改名宜興縣,仍屬常州。元初升宜興府,元貞元年(1295年)立宜興州,屬常州路。明複稱宜興縣,屬常州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分置宜興、荊溪二縣,1912年省荊溪縣入宜興縣。1914—1927年屬蘇常道。

1949年屬蘇南行署區常州專區,1953年1月26日屬江蘇省蘇州專區,1956年2月17日屬鎮江專區,1967年3月改稱鎮江地區,1983年3月起屬無錫市,1988年1月撤銷宜興縣,設宜興市。

至2007年10月,全市轄1個國家級環保科技工業園、2個省級開發區、14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有246個行政村、87個社區居委。總面積2038.7平方公裡,耕地面積6.41萬公頃,山林4萬公頃,總人口1062363人。本市居民絕大多數屬漢族江浙民系,使用吳語太湖片方言,通行吳語上海話。宜興文臣武将代不絕書。現全市有高級知識分子1369人,宜興籍兩院院士24人,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高級知識分子逾萬,“教授之鄉”美譽馳名中外。

地理位置

宜興市位于北緯31°07′—31°37′,東經119°31′—120°03′之間。地處江蘇省西南端、滬甯杭三角中心,東面太湖水面與蘇州太湖水面相連,東南臨浙江省長興縣,西南界安徽省廣德縣,西接常州市溧陽市,西北毗連常州市金壇區,北與常州市武進區相傍。滆湖鑲嵌宜興和武進之間,三氿(東氿、團氿、西氿)相伴市區。全市總面積1996.6平方千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