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

科學家

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士
科學家是指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這兩大類。所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人員,達到了一定的造詣,獲得了有關部門和行業内的認可,均可以稱之為科學家。按照這樣的說法,無論是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還是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都應當屬于科學家的分類。
    中文名:科學家 英文名:Scientist 特 指:從事科學研究的人群 中國代表人物:袁隆平、鄧稼先等 外國代表人物:牛頓、居裡夫人等 分 類: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

科學的定義

《博弈聖經》科學的定義: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學。

科學家(Scientist)這個職業給它下的定義是: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定義的專業類别貢獻者。凡可以稱之為科學家的都是一些實幹的人,如: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居裡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中國的農學家袁隆平等。

分類

計算機學家

天文學家

生物學家

植物學家

化學家

樹木學家

生态學家

昆蟲學家

地質學家

爬蟲學家

水力學家

魚類學家

運動醫學家

鱗翅目昆蟲學家

湖泊學家

礦物學家

鳥類學家

物理學家

流變學家

地震學家

毒素學家

病毒學家

動物學家

心理學家

精神病學家

醫學家

數學家

力學家

化學家

建築學家

地質學家

醫學家

量子物理學家

理論物理學家

實驗物理學家

天體物理學家

海洋物理學家

大氣物理學家

原子物理學家

核物理學家

理論力學學家

應用物理學家

應用力學家

工程力學家

流體力學學家

固體力學學家

土木工程學家

介紹

科學家,這個行業從誕生開始,就是為了“适應人們群衆不斷提升的物質,文化生活”而存在的.試想一下:在以食物和安全這些最基本的生存力量促進下,半職業,乃至職業科學家的存在實在是一種繞遠的舉動---而這背後的動機,無非是人們可以得到更多的"物質的"滿足,相信這也是科學這個工種成為一種職業的最初原因,也是直到現在存在的原因。

整個社會在前進,但是不知到前進的方向在哪裡,而科學家傳統的任務---卻是在加快這架破車的速度,而且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原本沉悶的前進曲因為科學的參與而變得悅耳而和諧,可到如今,哐當咣當的車體各處撞擊的聲音已經越來越不和諧甚至刺耳,不得不說,這種聲音已經超過了滾輪前進而周期循環的美妙節奏,這是一種警告:車體可能會散掉,或者随時可能掉落不知通向何方的前方中存在的一道懸崖。

科學家這個群體,是不是到了這個時刻,該考慮一下他們的使命是什麼。傳統的使命:促進人們更輕松和安全的獲取物質生存資料,是否該修改一下?解救人們的頭腦比滿足他們的能源需要更重要。找到人類社會這輛大車開進的正确方向比一直把車更快的推向不知道未來的黑暗更重要。

應該調整一下前進的步伐了.靜下來想一想該做什麼,真的是比一味的向前狂奔,碰運氣似的遭遇什麼就是什麼,真的要好的多。這輛車已經足夠快,而這輛車本身能不能再撐的起,還能撐的起多久,這個不該等到它已經崩潰的時候,才後知後覺的給出答案。

而能做出這些判斷的,隻有人類社會的腦組織---科學家群體。這個年輕的群體已經把人類社會這個大群體帶離了自然動物時代。現在,這個世界上的多數人已經可以不必為最基本的生存資料而擔憂。科學家存在的最主要任務,那麼也就到了改一改的時候了。

品質

比起他們的成就,這些大科學家留給大家的更多是精神的财富。他們身上有真正科學家的精神。在這個物質文明發達,許多人都為名利奔波的時代,這種精神更值得人們尊敬。

科學家該有什麼樣的精神?科學,本身即是探索未知,發現真理,發展先進,改造世界,造福人類的學問,而成為科學家,獻身科學事業的人所擁有的精神是:

1.公正:以公正的立場觀察事物。由于觀察總是從自身的角度去看的,因此在自然狀态下,人們很難脫離自身的角度去想象和思考現象,于是自我為中心的觀念無意識形成,當随着年齡增長觀念僵化,則非常不容易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問題,因而不容易把握事物。所以說公正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事實上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強化了公正意識。

2.簡單入手多元思考:選擇簡單對象開始研究,建立理想模型,盡量應用數學,完整的考慮各要素,建立理論,并通過修改和擴展,擴大應用範圍。這其實就是上面所叙笛卡爾提出的科學思想,所以把它稱為笛卡爾精神。不僅在物理上牛頓的質點模型、克勞修斯的理想氣體模型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是在其它領域也一樣,如生物界摩爾幸運地選擇了果蠅這個簡單對象才揭開了遺傳學研究的序幕。對事物的正确認識,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片面思維,要有多元化思考,但大腦處理信息能力有限,所以先選擇簡單對象,就可以避免思考過多的因素。而較複雜問題可以用研究簡單問題導出的結論通過各種方式的叠加和處理解決,更複雜的問題可以用已有結論定量近似和定性分析。

3.證實加證僞:科學是嚴格的,它強調理論與實踐的一緻,即理論的任何導出陳述都必須與觀察相符,能用實驗證實,不能被證僞的理論就不是科學。稱這為波普爾精神。現代科學有許多新理論沒有較多的實驗支持,往往來源人為的演繹構造,這樣的知識系統,隻要有一個與觀察不同,就應該推翻。但對經驗科學,經驗先于理論,則不應該輕易相信證僞,即使某個陳述被證僞,也應先考慮修改,或用更大的理論包容舊理論。

4.理性懷疑:科學隻是最逼近真理,事物的真實道理隻有事物自己知道,任何知識體系都是人為構造的,科學特别強調懷疑包括對自身的懷疑,但自從科學延生三百多年來由無數具有懷疑精神的科學家十分謹慎地發展,許多科學領域近于成熟,因此懷疑需要一定的理性基礎。

5.争論與激勵:科學是人造的,因此與人的素質有關,争論和激勵能使人的素質迅速提高,因此科學需要讨論的環境和維護人們對科學的熱情。

6.耐得住寂寞:它的頭兩條就意味着這點。與未知的東西打交道,科學家是第一人,除他和有限的幾個人以外沒有人會理解“陽春白雪”必定曲高和寡。這就要求科學家要耐住寂寞,忍受孤獨,專注于自己的事業。科學很少能成為賺大錢、暴富的工具,科學家必然不會,也不應該像明星那樣倍受追捧。事實上,喜歡“鮮花如海,美女如雲,掌聲如雷”者不大可能成為科學家。

7.耐得住不解。新東西,必定與許多舊想法格格不入。每到這時,科學家總會聽到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或指責,或質疑,或嘲諷。這時就要求科學家能堅持以事實說話,頂住這些幹擾,用事實說明自己是正确的。即使真的失敗,科學家也要有頂住這些幹擾,重頭再來的勇氣和決心。

8.具有普世情懷。科學需要改造世界,造福人類。所以科學家要有把自己的成果奉獻出來,讓它們轉化為實際的産品,造福人類的決心。要是一個科學家的成果隻能成為考試用的題目,那可真是可悲的事情。隻有一般人能從科學家的成果中獲益,這位科學家才可能被銘記,他才能被稱為大家。

代表人物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二十世紀偉大的科學家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于蘇黎世工業大學,并入瑞士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在伯爾尼專利局任職。蘇黎世工業大學、布拉格德意志大學教授。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并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從事理論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國國籍。

在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天德皇軍隊通過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們都湧向窗前喝彩助興,小孩子們則為士兵發亮的頭盔和整齊的腳步而神往,但愛因斯坦卻恐懼得躲了起來,他既瞧不起又害怕這些“打仗的妖怪”,并要求他的母親把他帶到自己永遠也不會變成這種妖怪的國土去。中學時,母親滿足了愛因斯坦的請求,把他帶到意大利。愛因斯坦放棄了德國國籍,可他并不申請加入意大利國籍,他要做一個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戰過後,愛因斯坦試圖在現實的基礎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夢想,并且在“敵國”裡作了一連串“和平”演說。他的思想和行動,使他險遭殺身之禍:一個抱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俄國貴族女刺客把槍口偷偷對準了他;德國右翼刺客們的黑名單上也出現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懸賞兩萬馬克要他的人頭。為了使自己與這個世界保持“和諧”,愛因斯坦不得不從意大利遷到荷蘭,又從荷蘭遷居美國,而且加入了美國國籍。他認為,在美國這個國度裡,各階級的人們都能在勉強過得去的友誼中共存下去。

十九世紀末期是物理學的變革時期,愛因斯坦從實驗事實出發,重新考查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在理論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他的量子理論對天體物理學、特别是理論天體物理學都有很大的影響。理論天體物理學的第一個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氣理論,就是在量子理論和輻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成功地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韋爾奇為人情惡間的關系,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恒星能源來源的難題。由于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能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為解釋這種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其廣義相對論也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并推斷出後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為後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對天文學最大的貢獻莫過于他的宇宙學理論。他創立了相對論宇宙學,建立了靜态有限無邊的自洽的動力學宇宙模型,并引進了宇宙學原理、彎曲空間等新概念,大大推動了現代天文學的發展。

從上面的資料中,我們看到了科學家讓人崇敬的一面。然而,科學家不僅僅是科學工作者,也是實實在在的社會成員。因此,他們中間經常有人也表現出貪婪的欲望,和對權力極端的追求。科學不等于聖潔,科學家不等于道德高尚,這樣的教訓古今都有。我們經常看到當代西方科學家為企業做的廣告,結果卻常常讓我們失望。在公元前500年,古希臘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學派的弟子(Hippasus)發現無理數,卻被老師處死。

曆史的教訓在于給人類以教益。科學完全走出政治強權的陰影,完全走出李森科之流的陰影,這在仍然是人類的一項艱巨的任務。控制論的創立者諾伯特·維納的話提供了這一事件的反思:“科學是一種生活方式,它隻在人們具有信仰自由的時候才能繁榮起來。基于外界的命令而被迫去遵從的信仰并不是什麼信仰,基于這種假信仰而建立起來的社會必然會由于癱瘓而導緻滅亡,因為在這樣的社會裡,科學沒有健康生長的基礎。"

事實上,科學的存在和發展中一個永恒的問題是标準與創新的矛盾。一方面,科學知識的出現必然形成相關的評判正誤的标準,另一方面,科學知識出現的過程就是對原有标準突破的過程,因此也必然受到原有标準的限制或壓制。這就需要我們更深刻地反思兩種科學的悲劇:一種是推行錯誤的标準所導緻的後果;另一種是肆意創新所帶來的人道主義災難。聶文濤面向基層醫院适宜技術培訓講演中說:人類推行糖尿病“限制碳水化合物”飲食标準(John rollo标準),到重新執行“高碳水化合物”标準(如北京協和醫院标準),這期間無數患者因為錯誤的糖尿病飲食治療進一步喪失了健康。醫學界要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該講演引發的強烈震動,正在于他提出了一個深刻的科學倫理問題。

責任

第三次帕格沃什大會《維也納宣言》第7部分

1958年9月19日通過人們認為,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均有責任,通過讓民衆廣泛理解由自然科學之史無前例的增長所帶來的危險和提供的潛能,而在民衆教育方面做出貢獻。籲請各地的同行,通過啟發成年群體或者通過教育正在到來的後代,而為此不懈努力。特别是,教育應當強調改進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并且在教育中應當消除任何形式的對戰争和暴力的誇耀。

科學家,因為具有專門的知識,更有條件提前獲悉科學發現帶來的危險和潛能。因此,他們對于時代最緊迫的問題,具有專門的本領,也肩負特别的責任。

當前,在國與國之間不信任以及由此導緻軍事霸權之競賽的局勢下,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心理學等所有學科分支,已經愈益卷入軍事研發之中。在諸多國家民衆的眼中,“自然科學”已經變得與“武器研發”密切聯系在一起。科學家,或者由于對國家安全做出了貢獻,而接受贊美,或者通過發明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已将人類帶入危難之中,而承受詛咒。科學目前在許多國家享受了越來越多的物質支持,主要是由于它對于此國家軍事實力和軍備競賽獲勝程度的直接或者間接的重要性。這就使科學偏離了其本真的目的,科學的真正目的是增進人類的知識,以及為了全人類的福祉,提高人類駕馭自然力的能力。

人們對導緻此種狀況的時局感到痛惜,應呼籲全體民衆和各國政府,必須建設具有持久、穩定和平的全球局勢。

(簽名的科學家有70位。如玻哥留波夫,羅素,玻恩,鮑林,維格納,湯川秀樹等。注:帕格沃什會議作為一個集體于1995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如何成為

成為科學家的一個标志是首先是一個獨立的研究者。一個科學家必需有參與科學研究,發表,交流等活動的自主性。而如何赢得這種自主性呢?這種自主性是和成果挂鈎的。成果無是發表文章或獲得專利權。這對于一位以科學研究為職業的科學家是至關重要的。在過去總強調科學家應該首先具備科學精神,也就是你如果想以科學發現為職業,就必須從精神上有一種獻身,求實,嚴謹和持之以恒的内質。這就是所謂的科學精神。但是随着科學研究成了一種社會建制,特别是當現代科學活動出現了政府主導的特征之後,科學就一下子從”小科學“變成了“大科學”,科學也随之變成了一種職業。這就是為什麼說科學從業人員也象社會中其他人群那樣,有白領,蘭領,師傅,學徒,領導者,被領導者,剝削者,被剝削者,甚至也有資本家,工人,甚至還會有無賴,騙子,誇誇其談者和濫竽充數者。這等的原因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并不是所有從事科學研究活動的人員都可以被稱為“科學家”。隻有那些獲得了“自主性”,獨立性,并且可以參預科學研究和交流等活動的科學研究人員才能稱為實質意義上的科學家。不管是不是一位具有獨立能力的科學家,但從事的是科學研究,那就必須具備科學精神。也就是具備求實,敬業精神。

因此在研究生階段發表一些有力的文章是你找工作的撬門磚,否則這個發表文章的任務就必須在博士後階段盡快完成,否則你肯定不會有輕松日子過。除非你不準備再從事相關的科學研究。也就是你不準備再成為科學家了。

科學活動有時看上去更象一種信譽投資。不僅是因為在當今的“大科學”時代裡每一位科學家都需要有人資助,而且沒有信譽的科學家也算不上是實質意義的科學家。好象有人說過一句話:一個有貢獻的科學家頂得上很多的政治家或将軍們。這句話如果評價處于“小科學”時代的科學家是不過份的。但是在當前的“大科學”時代,更應該強調的是科學研究集體的貢獻,而不是單個人的貢獻。但是在現實中,人們還總是習慣于把科學發現的功勞算在一個研究小組的領頭人名下。因此如果說科學成果能夠給科學技術人員帶來“信譽”的話,那受益最多的往往是其中的少數人,體現社會中常見的“馬太效應”。

對于一個準備成長為科學家的青年人來講,你所需要的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建立自己的學術信譽。但是鑒于目前人們的認識習慣,對于一個年輕的科學生來講是很難不需要自己的導師分些學術信譽給你的。因此當你在挑選導師的時候就一定要看你将來“導師”的為人。特别是看他/她能不能幫助你最終成為“獨立”的研究者。在英語裡有一個名詞“mentor”相當于漢語的”恩師“。那麼衡量你的導師是不是你的“恩師”的判斷依據除了你是否真的學了些什麼之外,最終一定要看你的導師在你成為一個獨立的科學研究者的過程中起沒起關鍵的作用。這一點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也許有些人會以為隻要是導師做到了“授業解惑”就行了,覺得那确實遠遠不夠。因為一個科學家的責任除了需要做出科學貢獻之外,還必須能夠培養成獨立的科學家。這其實是科學家的另一個重要任務之一。應該算在一個科學家的貢獻裡面。

因此在現在的科學環境下,對于一個有志于成為科學家,準備獻身科學研究的年輕人來講就必須注意一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性,認同科學是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須的。有了這樣的觀念才會熱愛科學,才會産生獻身科學的動機和願望。

二,自覺培養科學精神,盡可能地系統掌握已有的科學知識。其實這是一個科學家所必不可缺的東西。

三,鑒于現在大科學的特點,如何最在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成為科學家還需要一定的策略。其中選擇導師是關鍵。

古人雲:擇業不可以不慎。同樣擇師也是很嚴肅的事情。

與音樂

人們一般都認為:科學思維屬邏輯思維,主要用左半腦;音樂思維屬形象思維,主要用右半腦。這一左一右,似

乎是兩碼事。然而,偉大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卻說:“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音樂家兩者在這一點上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偉大的詩人。”事實上,古往今來有不少科學家都是富有音樂修養的人,科學和音樂兩方面的才能都兼而有之。

古希臘學者畢達哥拉斯有一個敏銳的音樂耳朵。對于鐵匠打鐵的聲音,人們都習以為常,并不覺得他們彼此之間有什麼不同。但他卻聽出了差别。有一天路過一家鐵匠鋪,就聽出這一家的敲擊聲比其它的更諧和悅耳。他量了量鐵砧和鐵錘的大小,終于發現了音響的和諧與發聲體存在一定比例關系的規律。

愛因思坦既會彈鋼琴,也會演奏小提琴,谙熟貝多芬、巴赫等音樂大師。他甚至認為他拉小琴的成就,比在科學上的貢獻還大。

居裡夫人既喜歡音樂又修養有素。

中國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善于拉小提琴的事,很多人都知曉。

數學家華羅庚谙熟音律,他在琵琶弦上所找到的音色最佳點與著名琵琶演奏家劉德海經長期測定所得到的恰好相符。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對不少藝術品種都富有修養,喜歡彈鋼琴,他的夫人是著名的聲樂家、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蔣英。他曾說過:“......在我對一件工作遇到困難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往往是蔣英的歌聲使我豁然開朗,得到啟示......我錢學森要強調的一點,就是文藝與科技的相互作用。”

小故事

有一天,發明大王愛迪生和他的助手們制作了一個電燈泡。那時他們辛苦工作了一天一夜的勞動成果。随後,愛迪生讓一名年輕學徒将這個燈泡拿到樓上另一個實驗室。這名學徒從愛迪生手裡接過燈泡,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走上樓梯,生怕手裡的這個新玩意兒滑落。但它越是這樣想,心裡就越緊張,手也禁不住哆嗦起來,當走到樓梯頂端時,燈泡最終還是掉在了地上。愛迪生沒有責備這名學徒。過了幾天,愛迪生和助手們又用一天一夜的時間之作出一個電燈泡。做完後,還得有人把燈泡送到樓上去。愛迪生連考慮都沒考慮,就将它交給了那名先前将燈泡掉在地上的學徒。這一次,這個學徒安安穩穩地把燈泡拿到了樓上。事後,有人問愛迪生:“原諒他就夠了,何必再把燈泡交給他拿呢?萬一又摔在地上怎麼辦?”愛迪生回答:“原諒不是光靠嘴巴說說的,而是要靠做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