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間質性肺炎

特發性間質性肺炎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
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又名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特發性意指原因未明,為一組原因不明的進行性下呼吸道疾病,病理過程一般為進展緩慢的彌漫性肺泡炎和/或肺泡結構紊亂,最終導緻肺泡結構破壞,形成肺泡腔内完全型纖維化和囊泡狀的蜂窩肺。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患者宜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如白菜、菠菜、油菜、蘿蔔、胡蘿蔔、西紅柿、黃瓜、冬瓜等,這些食物清痰、去火又通便。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又名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idiopathicpulmonary fibrosis,IPF)是指原因不明的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為一種比較常見的肺疾病。[1]
    中文名:特發性間質性肺炎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idiopathicinterstitialpneumonia,IIP 就診科室:内科

概況?

?中文拼音:tè fā xìng fèi jiān zhì xiān wéi huà

英文參考:idiopathicpulmonary fibrosis,IPF

?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又名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idiopathicpulmonary fibrosis,IPF)是指原因不明的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為一種比較常見的肺疾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患者以中、老年較多,多見于40~60歲之間。臨床特征是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X線顯示兩肺彌漫性網狀結節狀陰影,肺功能檢查表明有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彌散功能障礙和肺的順應性降低。病變特征是,早期表現為脫屑性間質性肺炎,晚期呈現不同程度的間質纖維化和蜂窩肺。多數患者呈慢性經過,但本病預後不佳,病死率甚高,常因肺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而死亡。平均生存期為5~6年,也有存活10年以上者。少數急性型病例進展急劇,多在6個月内死亡。年齡愈小者,病程愈短。

特征表現

普通型間質性肺炎

臨床特點:此型在IIP中最為常見(占65%左右),50歲以上的成年人多發,約2/3患者年齡大于60歲,男性多于女性。臨床表現為幹咳、呼吸困難等,多數患者可聞及吸氣性爆裂音,以雙肺底部最為明顯,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可見杵狀指。肺功能異常主要為中至重度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和(或)彌散功能障礙。實驗室檢查缺乏特征性,10%~25%的患者血清抗核抗體(ANA)和類風濕因子(RF)陽性。

影像學特點:胸部X線片主要表現是在兩肺基底部和周邊部的網狀陰影,常為雙側、不對稱性,伴有肺容積減少。CT對UIP的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為兩肺片狀、以基底部為主的網狀陰影,可有少量毛玻璃狀影。在纖維化嚴重的區域,常有牽引性支氣管和細支氣管擴張,和(或)胸膜下的蜂窩樣改變。

病變特點

肉眼觀察雙肺體積縮小,重量增加,質地較硬,髒層胸膜增厚,散在局竈性瘢痕,可見肺氣腫甚至肺大泡形成。切面呈雙肺彌漫性實變區,輕重不一,嚴重受累處形成多房囊性結構,即蜂窩肺。低倍鏡下病變呈斑片狀分布,主要累及胸膜下及肺實質,間質炎症、纖維化和蜂窩肺改變輕重不一,新舊病變交雜分布,病變間可見正常肺組織。早期病變是肺泡間隔增寬充血,淋巴細胞、漿細胞和組織細胞與散在的中性粒細胞浸潤,伴有Ⅱ型肺泡上皮和細支氣管上皮增生,部分肺泡内可見巨噬細胞。

纖維化區有數量不等的膠原纖維沉積,炎症細胞相對較少,肺泡間隔毛細血管床減少乃至完全消失,其間可形成假腺樣結構,内複增生的Ⅱ型肺泡上皮。蜂窩肺改變的區域是由大小不等的囊性纖維氣腔所構成,被複有細支氣管上皮細胞。在纖維化區和蜂窩肺區可見有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以及重建的囊壁内有大量增生之平滑肌束,形成所謂“肌硬化”。

除了上述提及的老病竈(膠原沉積的瘢痕竈)外,同時還有增生活躍的肌纖維母細胞和纖維母細胞,基質呈粘液樣,位于肺間質,突向被複呼吸上皮的腔面,此結構稱為纖維母細胞竈(fibroblast foci)。總之,纖維母細胞竈、伴膠原沉積的瘢痕化,不同時相病變的共存和蜂窩肺病變是診斷UIP的重要依據,也是與IIP其他類型相區别的要點[2,8]。

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

臨床特點:本型的确切發病率尚不清楚,估計約為36/10萬人,首由Katzenstein等(1994)提出。爾後的研究表明NSIP有着相對特異的臨床和病理學表現,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病理實體看待。2000年和2002年的ATS/ERS分類都認同了特發性NSIP(1NSIP)在IIP家族中的地位。NSIP發病以中老年為主,可發生于兒童,平均年齡49歲,起病隐匿或呈亞急性經過。其病因不清,部分患者可伴有某些潛在的結締組織疾病、有機粉塵的吸入、某些藥物反應以及急性肺損傷的緩解期等。臨床主要表現為漸進性呼吸困難和咳嗽。與UIP相比,大部分NSIP患者對皮質激素有較好的反應和相對較好的預後,5年内病死率為15%~20%。

影像學特點:高分辨CT顯示雙肺對稱性毛玻璃影或雙肺肺泡腔的實變影。

病變特點:主要病理學特征為肺間質不同程度的炎症和纖維化。根據其間質炎細胞的數量和纖維化的程度,Katzenstein和Fiori将NS1P分成3型:①富于細胞型,約占50%,主要表現為間質的炎症,很少或幾乎無纖維化,其特點為肺泡間隔内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的混合浸潤,其炎性細胞浸潤的程度較UIP和DIP等其他類型的間質性肺病更為突出。與LIP相比,此型肺泡結構沒有明顯的破壞,漿細胞的浸潤數量更為突出。間質炎症常常伴有肺泡呼吸上皮的增生。②混合型,約占40%,間質有大量的慢性炎細胞浸潤和明顯的膠原纖維沉着。此型與UIP不易鑒别,區别的要點是本病全肺的病變相對一緻,無蜂窩肺,部分可見纖維母細胞竈,但數量很少。③纖維化型,約占10%,肺間質以緻密的膠原纖維沉積為主,伴有輕微的炎症反應或者缺乏炎症。很少出現纖維母細胞竈,病變一緻是不同于UIP的鑒别要點。

隐原性機化性肺炎

臨床特點:隐原性機化性肺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機化性肺炎,Davison等(1983)首次提出。COP發病年齡以50~60歲為多,平均55歲,無性别差異,與吸煙無關。病程多在2~6個月以内,2/5的患者發病有類似流感的症狀,如咳嗽、發熱、周身不适、乏力和體重減輕等。常有吸氣末的爆裂音。常規實驗檢查無特異。肺功能主要表現為限制性通氣障礙,靜息和運動後的低氧血症是一個常見的特點。2/3的患者對皮質激素有較好的反應。

影像學特點:胸片表現為雙側彌漫性肺泡影,肺容積正常,複發性和遊走性陰影常見,單側肺泡陰影罕見。高分辨CT顯示肺部斑片狀肺泡腔内實變、毛玻璃影、小結節陰影和支氣管壁的增厚和擴張,主要分布在肺周圍,尤其是肺下野。

病變特點:主要病理變化是呼吸性細支氣管及以下的小氣道和肺泡腔内有機化性肺炎改變,病變表現單一,時相一緻,呈斑片狀和支氣管周圍分布。病變位于氣腔内,肺結構沒有破壞,增生的纖維母細胞/肌纖維母細胞竈通過肺泡間孔從一個肺泡到鄰近的肺泡形成蝴蝶樣的結構,蜂窩肺不常見。

急性間質性肺炎

臨床特點:急性間質性肺炎罕見,為肺的急性損傷性病變。起病急劇(數日至數周内),表現為發熱、咳嗽和氣急,繼之出現呼吸衰竭,酷似原因不明的特發性ARDS。平均發病年齡49歲,無明顯性别差異。常規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AIP病死率極高(>60%),多數在1~2個月内死亡。

影像學特點:X線胸片顯示彌漫、雙側性肺陰影,CT掃描表現為雙側對稱斑片狀毛玻璃影。這種改變與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類似。

病變特點:主要的病理改變為彌漫性肺泡損傷的機化期改變。病變時相一緻,肺泡間隔顯着增寬,增寬肺泡隔内有卵圓到梭形的纖維母細胞增生,散在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肺泡Ⅱ型上皮增生,細支氣管上皮可有鱗狀化生。少數肺泡腔内有少量透明膜。這是與其他IIP鑒别的關鍵點。

呼吸性細支氣管炎性

臨床特點:本型罕見,其特點是呼吸性細支氣管炎伴發周圍的氣腔内大量含色素的巨噬細胞聚積,與DIP極為相似。發病年齡平均36歲,男性稍多于女性,迄今報道的病例均有吸煙史;臨床表現類似DIP,杵狀指(趾)少見,雙肺有爆裂音。與UIP相比,糖皮質類固醇治療有明顯的效果,預後較好。

影像學特點:高分辨CT掃描約2/3的患者顯示網狀結節影,缺乏毛玻璃樣改變。

病變特點:病理變化與DIP類似,不同點在于本病相對局限在呼吸性細支氣管及其周圍的氣腔,其内有大量含色素的巨噬細胞聚集,遠端氣腔不受累,并且有明顯的呼吸性細支氣管炎,肺泡間隔增厚和上皮化生等亦類似于DIP的表現。

脫屑性間質性肺炎

臨床特點:“脫屑”是指肺泡上皮脫落聚集在肺泡腔内的現象。本型肺泡腔内聚集的細胞不是肺泡上皮而是巨噬細胞,“脫屑”這個概念不準确,但現在一直延用此命名。DIP的治療和預後都較UIP為好,10年生存率大約為70%。DIP多見于有吸煙史者,平均發病年齡是42歲,男性多見,約為女性的2倍。大多數患者為亞急性起病(數周至數月)或隐匿,臨床表現與UIP類似,咳嗽和呼吸困難是最常見的症狀,半數患者有杵狀指。肺功能為限制性通氣障礙,伴有彌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一般實驗室檢查無特殊發現。

影像學特點:20%的患者胸片接近正常。大約1/4的患者胸片和高分辨CT掃描顯示在中下肺野出現彌漫的毛玻璃樣改變,後期也可出現線狀、網狀、結節狀間質影像。

病變特點:主要的組織學特點是彌慢性的肺泡内巨噬細胞聚集,均勻分布。這種變化在呼吸性細支氣管周圍尤為明顯,并彌散到遠端氣腔甚至整個肺實質。除了肺泡壁輕至中度增厚外,無纖維化瘢痕、蜂窩肺,纖維母細胞竈缺如或不明顯。間質有少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蛋白質

目的應用蛋白質組學的方法篩選出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IP)相關蛋白質,為闡明IIP的發病機制和預後提供理論依據。方法收集8例通過小切口開胸肺活檢獲取的新鮮肺組織及5例遠離肺部良性病變的肺組織,提取組織總蛋白,運用固相PH梯度(IPG)雙向凝膠電泳(2-DE)技術分離組織總蛋白,圖象分析軟件識别差異表達的蛋白質點,運用基質輔助電離解析飛行時間質譜(MALDI—TOF—MS)獲取肽質量指紋圖譜(PMF),檢索數據庫鑒定差異表達的蛋白質點,明确其生物學功能。結果建立雙向電泳圖譜,質譜分析鑒定出7個差異表達的蛋白質,分别為熱休克蛋白70、膜聯蛋白Ⅱ和觸珠蛋白等。結論建立了重複性較好的IIP與正常肺組織的雙向電泳圖譜,并鑒定出-些與IIP發病機制相關的蛋白質,為進-步尋找IIP特異分子标志物和靶向治療打下堅實的基礎。

淋巴樣間質性肺炎

臨床特點:LIP為一組肺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原來報道的LIP,一部分是發生于肺的粘膜相關淋巴組織性淋巴瘤(MALT)。2002年的ATS/ERS分類重新将特發性LIP歸入IIP家族的原因,主要是考慮到在IIP的鑒别診斷中需要考慮LIP,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種不明原因的間質性肺炎,且顯示與間質性肺病相似的臨床和影像學特點。在HIV感染的人群、其他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相對常見,1/3患者伴有Sjo¨[]gren綜合征。

影像學特點:X線胸片表現為實變和血管周圍浸潤影。

病變特點:肺間質中彌漫性的淋巴細胞、漿細胞和組織細胞浸潤,具有生發中心的淋巴濾泡常見。Ⅱ型肺泡上皮有增生,肺泡腔内巨噬細胞增多。肺泡内的機化和巨噬細胞的聚集少見或輕微。免疫球蛋白輕鍊染色顯示B細胞為多克隆性。鑒别診斷包括支氣管粘膜相關淋巴組織增生(彌漫性淋巴組織增生)、結節樣淋巴組織增生、MALT性和小細胞淋巴瘤,以及NSIP、過敏性肺炎和UIP等。

治療原則

1.中醫中藥作輔助治療用。(如磁藥疊加調節免疫)

2.其他對症措施:如氧氣療法治療控制肺部感染等。

3.肺移植。

預後及預防

本病預後不良,大部分患者因肺纖維化導緻肺動脈高壓、肺源性心髒病和右心衰竭,存活時間僅3~5年。我國尚無确切的患病率,至今缺乏特效治療方法,嚴重威脅着人們的健康。近年,由于研究方法的改進,電視胸腔鏡(VATS)/開胸肺活檢的開展,在國外近年來本病已成為呼吸病理研究的熱點。國内相關報道也日益增多[1~6]。

結論?

IIP的診斷和分類對病理醫師是一個新的問題,病理醫師必須仔細閱片,密切聯系臨床和影像學資料,才能做出正确的診斷。盡管IIP各型都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間質炎症和纖維化,但每型都有各自的病變特點。在病變進程上,除UIP顯示病變進展不一緻外(即新老病變交雜、病竈之間有接近正常的肺組織),其他各型都顯示病變在同一個階段。胸膜下的蜂窩肺主要見于UIP,其他各型不易見到或出現較晚。DIP主要表現為彌漫性的肺泡内巨噬細胞聚集。RBILD的病理變化與DIP類似,不同點在于病變相對局限在呼吸性細支氣管及其周圍的氣腔,有明顯的呼吸性細支氣管炎。纖維母細胞竈主要見于UIP。AIP有透明膜形成,其他各型則無此變化。COP主要顯示呼吸性細支氣管及以下的小氣道和肺泡腔内有機化性肺炎改變,其他各型的BOOP樣改變較局限或缺乏。

參考文獻?

1.王京岚,陳毅德,孫慶華,等.急性間質性肺炎――附一例報告[J].中華内科雜志,1997,36(1):744

2.将昭實,劉鴻瑞.普通型間質性肺炎的病理診斷[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0,23(1):15

3.留永健,朱元钰,劉鴻瑞,等.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三例報告并文獻複習[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0,23(1):19

4.易祥華,何國鈞,鄭迪,等.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八例臨床病理分析[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1):81

5.黃蓉,劉鴻瑞,住源于.隐原性機化性肺炎一例[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4,33(2):181

6.易祥華,李惠萍,何國鈞,等.普通型間質性肺炎的病理特征及其與特發性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的鑒别診斷[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4,33(2):100

7.Liebow AA,Carrington CB.The interstitial pneumonias. In:Simon M,Potchen EJ,LeMay M,eds.Frontiers of pulmonary radiology[M].New York:Grune & Stratton,1969.102~141

8.Katzenstein AL,Myers JL.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clinical relevance of pathologic classification[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8,157:1301

9.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0,161:646

10.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American Thor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of the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5:277

11.易祥華,劉鴻瑞.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的分類和病理診斷[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4,33(2):171

12.Katzenstein AL,Fioril RF.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fibrosis:histologic featur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AMJSurg Pathol,1994,18:136

13.Katzenstein AL,Myers JL.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and the other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J].AMJ Surg Pathol,2000,24:1

14.Davison AG,Heard BE,McAllister WA,et al.Cry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J].Q J Med,1983,207:382

15.Katzenstein AL,Myers JL.Idiopathic interstitial fibrosis:clinical relevance of pathologic classification[J].Am J Respir Crit,1998,157:1301

16.Myers JL,Veal CF Jr,Shin MS,et al.Respiratory bronchiolitis causing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six cases[J].Am Rev Respir Dis,1987,135:880

飲食禁忌

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患者宜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如白菜、菠菜、油菜、蘿蔔、胡蘿蔔、西紅柿、黃瓜、冬瓜等,這些食物清痰、去火又通便。多吃益肺化痰的食物如豬、牛、羊肺髒及枇杷、橘子、梨、百合、大棗、蓮子、杏仁、核桃等。

病重期宜少量多餐,給予營養充分、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質或流質飲食,如稀飯、煮透的面條、雞蛋羹、水果汁等。

忌海腥油膩食物如海蝦、蟹、帶魚、黃魚及肥肉等,容易多痰且會引發哮喘。

辣椒、胡椒、蒜、蔥、韭菜等辛辣之物,均能刺激呼吸道使症狀加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